![]()
内容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曾国藩! 在曾国藩的身上几乎可以看到每一个平凡人的际遇。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才智在同时代人中也并不突出;他也曾懒惰、耽于玩乐、傲慢,有明显的人性弱点;他一生处于“拂逆”之中,“困顿”二字几乎成了他半生的脚注;他一肚子经世学问,却偏偏遇到了中国“五千年未有之新变局”。 即使才智平庸,“诸贤杰中最钝拙”,即使一生拂逆,这样的曾国藩,最终还是完成了自我蜕变,就好像每一个平凡却又不甘平凡的人的自我奋力与涅槃。 《曾国藩大传》为清史专家林乾、迟云飞撰写的曾国藩传记。全书以曾国藩日记、家书、奏稿等扎实的一手史料为基础,为读者细致勾画了一位富有人味儿、复杂、多面的曾国藩,为读者完整呈现了曾国藩61年逆风飞扬的生命历程。全书同时讲述了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恭亲王奕等人的交往过程,为读者呈现了晚清复杂的政治、社会格局。 目录 上册 章一 业农世家,艰巨付儿曹 但以箕裘承祖泽 孝闻乡里的父亲 性格刚毅的母亲 曾门家法的传人 章二 景仰乡贤,跻身士林路 湖南与湖南人 陶澍与湖南经世派的崛起 早年两知己 曾门第一个进士 章三 锐意功名,阅经世文章 圣贤英雄皆可为 砥砺人生的师友 改易品性的艰难历程 得不到“炭敬”的穷翰林 理学之外的经世学问 章四 走向高官,日进安民策 37岁的部级高官 关注巨变,厌恶官场 高位不失书生本色 署理部务,每日“自课八事” 陈民间疾苦,指皇帝缺失 章五 生死不弃,文人领山农 不忍坐视桑梓之痛 别开生面,赤地立新 取法“戚家军” 精神训练与思想灌输 章六 场面狭小,人事两茫茫 越俎代庖,不避嫌怨 群疑众谤,移师衡州 筹办水师,意在长江 营垒内部的矛盾 潜龙在渊,四拒旨令 章七 初试锋芒,屡败且屡战 传檄出师,“胜过百万兵” 出师不利,首次自杀 咬牙立志,整军妙高峰 左、胡相助,“引用一班正人” 攻取武汉,有功不赏 言词激烈,重劾崇纶 调和诸将,胡林翼抚鄂 “东南大局,似有转机” 章八 困顿江西,艰难受辱时 兵败湖口,再次自杀 惶惶终日,塔齐布之死 “闻春风之怒号,寸心欲碎” 仰食他人,艰难经营 同年反目,参奏陈启迈 罗泽南援鄂 罗泽南之死 蓄势待机,曾家军入赣 章九 一生三变,大彻大悟 “家门有大故,游子心不安” 委曲心事,委军守制 反躬自省,全无是处 身在纯庐,心系军旅 国需报销,为部费发愁 追思先人,改葬父母 朝野奏起,重返军营 下册 章十 历尽艰辛,方有立足地 援浙援闽,均未成行 三河惨败,精锐尽失 磨砺人才,李鸿章入幕 不去四川当“作客” 兵分四路,“办窃号之贼” 初战太湖,进围安庆 署理江督,“天意岂有转乎”? 章十一 运筹帷幄,安庆为重心 钦差大臣走稳着 总督立规矩,政事新气象 曾国藩大开口,左宗棠出山 身困祁门,进退维谷 应否“勤王”,左右为难 章十二 攻取安庆,受命辖四省 旋转之机,取势千里之外 大战败英王 人琴并亡,为胡林翼请功 关注朝局,“虚望太隆” 章十三 天京城下,如临渊履冰 谋取江浙,别立淮军 “中华之难,中华当之” 态度强硬,解散“阿思本舰队” 曾国荃孤军逼金陵 惊心动魄的四十六天 章十四 东南无主,不问鼎轻重 紧缩包围圈,围死金陵城 凄风腥雨秦淮河 杀李秀成之迷 部属“劝进”,扑朔迷离 章十五 持盈保泰,功高不震主 乱世功名,尤为难处 推权让利,老庄学说最好 韬光养晦,留淮裁湘 曾、左龃龉,留下百年谜底 “重整河山”,勉力为之 章十六 剿捻失败,黯然回两江 僧王战死,奉旨平捻 万难迅速出征 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降伏悍将,约法三章 防河不成,师老无功 疑谤丛集,求退图保全 位高权重,难以息肩 章十七 倡办洋务,“为中国自强之本” 近逼卧榻,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师夷长技以制夷! 设厂制造,“为中国自强之本” 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开历史先河与不可克复的矛盾 章十八 勉为其难,任直隶总督 晋见慈禧,位列汉大臣之首 改造绿营,兴办练军 清理积案,整肃吏治 兴修水利,防杜河患 章十九 办理教案,“论理”“论势”两为难 天津教案,震动朝野 不吝一死,再立遗嘱 左右为难,委曲求全 谤议丛积,众矢之的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 怅惘无限,三任江督 章二十 毁誉不计忧,江山倾圮 审定“刺马奇案” 整军经武,致力自强 “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 痛自刻责,期待“三不朽” 长逝金陵,生荣死亦哀 章二十一 功业文章,影响过百年 经世求变,近代儒宗 兵为将有,外重内轻 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湖湘文化之传承 青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章二十二 是非成败,盖棺不定论 说曾国藩的评价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谳之则为元凶” 成功的军事家 精神楷模 毛泽东与蒋介石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港台学者的见解 冯友兰先生的新观点 导语 一、豆瓣评分从7+上升到9+,拥有真实口碑积累的最好的曾国藩传记。读曾国藩,只要这一本就够了。 《曾国藩大传》初版于2011年,如今虽已绝版,一书难求,但依然是读者关注的作品。初版在二手书市场上价格标高,可见其在读者心中的位置。读者在豆瓣上对它的关注与评论也在持续。 二、清史专家的写作不同于一般的传记作家,文中所涉无论是事件还是点评,均有史料根据,从无戏说。这令本书更加有料有趣。 本书作者之一林乾,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也是中央电视台CCTV10《百家讲坛》主讲人。他的《雍正十三年》受到读者的欢迎,且同名书也一印再印。林乾曾经受邀数次赴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讲课,同时也为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等开设清史与曾国藩相关主题课程。 三、在逆风飞扬的曾国藩身上,是每一个平凡却又不甘平凡的人。 精彩页 但以箕裘承祖泽 大才子梁启超在为李鸿章作传时,写的第一句话是:天下惟庸人无毁无誉。并说,以常人而论非常人,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因此也就经常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尤未定者。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曾国藩。清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808年。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市)南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名叫白杨坪的偏僻山村新迁来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曾,共有十几口人,属中等以下户,长者人称竟希公,时年已逾周甲,白须飘逸,俨然仙者。 曾氏祖籍衡阳,世代业农,几百年间饥饱不均,难以摆脱贫困的生活。到了曾竟希的祖父曾元吉时,夫妻俩经过一生的勤俭操持,家业日渐发达,不仅在湘乡大界盖起了几处宅院,还在衡阳青定塘湾买了四十亩薄田。曾元吉年老时,将自己辛勤了一辈子所积累的家业,包括大界的宅院和土地,全部分给了子孙。为不拖累后代,曾元吉仅留下衡阳的四十亩地作为养老送终之用。 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届古稀之年的曾元吉病故。他的子孙们靠着分得的家产,开始过上了衣食无大忧的温饱生活,仅靠出租土地的租金就能维持生计。嘉庆二年(1797),为纪念惠及后人的曾元吉,曾氏族长召集族人,决定将一年的租金收益拿出来,在圳上购置祭田十亩,每年清明时节,前往祭祀。曾元吉在衡阳留下的四十亩田,不久也被定为祀田。 曾元吉有六个儿子。次子曾辅臣,号辅庭,娶蒋氏为妻,比起上一辈人,生活或者说生存的压力减轻了许多。曾辅臣分得一份家产,但不改勤俭劳作之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仅五十五岁的曾辅臣留下独子曾竟希撒手而去。 并不富裕的生活养成了曾竟希俭朴的作风。他少时在陈氏宗祠读书。正月上学时,父亲给他一百文银做零用。但几个月过去了,小竟希也舍不得花用。到了五月归来,他把九十九文交给父亲时,自然受到父亲的赞扬。 曾竟希有着农民的忠厚传统,为人颇为厚道。三四十岁时,家乡来了一位四川游客,俩人情投意合,不久在端阳日,即民间传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这一天,结拜为兄弟。从此,川客就寄居在曾家,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住就是十余年。久处他乡思归离。终于有一天,川客对曾竞希说要回四川去。相处十几年,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一朝别离,曾竟希真的难以割舍,他苦苦相留。川客说:“贤弟不要难过,我离家多年,回去看看,还要来的。”曾竟希难舍难分地说:“自古道‘少莫入广,老莫入川’,四川路遥山峻,你如今已年届半百,回到老家,怎么还能再来?”川客信誓旦旦,说:“我一定来与贤弟共享高嵋山之乐。”说罢,兄弟二人跑上高嵋山观望,选定山麓的大西冲水桐中央一座山嘴,左观右相一番,然后打下木桩,作为两人将来的葬地。川客对曾竟希发誓:“不管谁先去世,左边(此地习俗左大右小)葬你竟希君,我拣右边。”曾竟希说:“你兄长,该葬左边。”两人再三推让,珍重而别。但川客从此音讯杳然。 迁入白杨坪的第四年冬,竟希老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条巨蟒从天而降,先在宅堂里盘旋良久,随后跃入内庭环绕一番。老人惊悸之余,正琢磨梦的吉凶,忽听家人报喜,说孙媳妇生了个男孩。竟希老人忙把儿孙召来,告诉刚才所梦,并说:“此乃祥兆,他日这个孩子必定光大我曾氏的门庭,你们要好生看护!”家人来到院落,果见一株苍藤,形状天矫屈蟠,与竟希老人梦中所见十分相似。从此,曾氏族人与远近乡人都把这株苍藤与这个孩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枝繁叶茂时,他就登科、升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连连取胜;苍藤如果枯槁凋零,他就会连交厄运,不是罢官革职,就是丁忧在家,打仗时也会险象环生。这则远近悉知、父老相传的久远故事的主人,就是乳名为宽一的男孩。他就是本书的传主——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农历十月十一日亥时。 出生地是湖南长沙府湘乡县兴乐乡荷塘二十四都大界里白杨坪。 小宽一的出世,寄托着曾家多少代人的希望,尤其让他的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喜不自禁。曾玉屏生有三子,长子即曾国藩之父曾麟书,次子早卒,三子骥云未曾生育。 在曾氏家族中,曾玉屏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他对曾国藩的影响很大。无论是早年求学交友,还是以后几十年仕宦生涯,在曾国藩身上,似乎都可以印证“隔代遗传”的“基因密码”。(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