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奇,自号云樵主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礼仪文书写作指要》、《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等。这本《纸边碎语》收录的就是他的随笔作品。
《纸边碎语》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纸边碎语/纸阅读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万奇 |
出版社 | 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万奇,自号云樵主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礼仪文书写作指要》、《文心之道:汉语写作论说》等。这本《纸边碎语》收录的就是他的随笔作品。 《纸边碎语》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推荐 二十多年过去,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每每有创作冲动,可终未能形诸文字,常以为憾。今年六月,作家象丑牛学长电话约稿,重燃作者万奇的创作之火。然毕竟久疏文场,笔调有些生涩。最难的莫过于把论文的思路和写法转换为散文的,写到后面,似乎找到了感觉,甘苦自知,难以备述。 《纸边碎语》凡五十六篇,分属五辑之下。第一辑“纸边碎语”,谈对书本身的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思随想,此辑最为驳杂,似有汗漫之嫌;第二辑“名物杂说”,侧重与名物有关的“小考证”,不过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考证,只是信笔写来的闲话杂谈;第三辑“士人影写”,描述现代文士的前尘影事,慨叹人间变幻;第四辑“师友琐忆”,追述笔者与师友的交往,感念师恩,叙写友情;第五辑“文情鉴照”,选辑笔者为师友写的序跋和书评,品书论人,感事吟志。由于写作时间和内容的不同,各篇的写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良莠妍媸,自有看官评判。 《纸边碎语》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纸边碎语 “看”书之癖 藏书小记 读书旧事 教书偶感 写书之妙 我的书架 书桌的故事 书房梦 惟有读书高 对酒当歌 也谈“孔颜乐处” 红袖添香:士人的读书想象 雪夜闭门读禁书 张批本《金瓶梅》访记 艺术与生活 美 文 写作态度 文章作法 知堂文丛 黄裳的《书之归去来》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版琐议 蚂蚁、鲈鱼莼菜羹、虱目鱼肠及其他 名物杂说 乌衣谬考 俞曲园诗碑的真伪 话碑 说名片 书信雅称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交际联趣谈 用雁与合卺 士人影写 黄侃:年五十当著纸笔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王元化:根柢无易其固,裁断必出于己 朱自清的踪迹与背影 郁达夫的自叙传 施蛰存的“四扇窗户” 俞平伯的红楼梦 余英时的故国情怀 师友琐忆 犹记围炉夜话时 如坐春风里 笑傲京师 风清骨峻 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仁者爱人 念万柳堂 依然有味是青灯 文情鉴照 弥纶群言,辨正然否 一位书人的爱与梦 妙笔话闲情 青灯·故纸·美文 一位思想者的诗意游走——巴特尔《游思录》读后 由技进乎学——评李宝初的《创作技巧学》 擘肌分理 钩深取极——评尉天骄先生的《探寻写作的奥秘》 粉墨台前春常在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 眇眇来世,倘尘彼观 试读章节 读书旧事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一个人,静静地。 我好静(偶尔也爱热闹),有些“孤”,颇为同类所鄙夷;每思悔改,投其所好,可怎么也改不掉,只好听之任之,我行我素,这就是西人讲的“性格悲剧”吧。 那时爸爸出差回来,常给我们带一些小人书,我和弟弟高兴极了,争着抢着看。要知道,在那个灰色的年代,语文课本都是“政治读本”,枯燥乏味,更没有卡通、电脑,小人书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很多知识、历史故事,都是从它那里获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像保尔在神父的面团里撒烟丝,高尔基和小伙伴给死去的小鸟举行葬礼等,至今历历在目。 高考后,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我才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四部书中最难读的是《红楼梦》,尽管读得吃力,还是囫囵吞枣地读下来了。现在想起来,算是给我今后从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打了个“底”。 上大学后,我的读书面较之过去广了。那时喜欢中国现代文学,读了不少现代作家的作品:鲁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和《朝花夕拾》;郭沫若的《女神》、历史剧和《洪波曲》;茅盾的《子夜》、《动摇》、《幻灭》、《虹》及其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家》、《春》和《秋》。还有老舍、曹禺、郁达夫、冰心、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何其芳等名家之作……外国文学作品也读了一些,如《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浮士德》,雨果的《九三年》,狄更斯的《双城记》,司汤达的《红与黑》,雪莱和拜伦的诗,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等。这些作品在当时也未必读得懂(像《神曲》和《浮士德》),理解得可能很肤浅,却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批评能力。说受益匪浅,一点也不过分。 留校后,志彬师用慧眼把我“捡”回来,带着我上写作课,嘱我好好读书:“我们的写作理论和写作教学是以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为根基的,你要多读这方面的书。”并借我一本刘九洲编写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乙种本)。我谨遵师命,一边读,一边做卡片,从此,我的读书生活发生很大的转变——由“清新的现代”转向“典雅的古代”,由“象的文学”转向“道的文论”,由“散点漫读”转向“定点精读”。我古代的底子薄,大学期间读得也不多,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我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教学之余,恶补古代文论;碰到问题就请教志彬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终于入了古代文论之门。这时我对古代文论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到古人立意深远,文字优美,传统的诗性智慧令我折服。 后来,我已经不满足阅读古代文论“今录”、“今编”,开始下笨功夫读古代文论原著。用功较多的有四本——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的《艺概》和林纾的《春觉斋论文》。《文赋》写得很美,难度较大,已四过;《文心雕龙》博大精深,朝于斯,夕于斯,无法记遍数,其中二十六篇已精阅;《艺概》言简意赅,已三过;《春觉斋论文》是我读得最早的文论原著,做了许多长长短短的卡片,至今还保存着。这四本书被裴显生师称为搞写作的人“看家的书”。 “厚古”并不意味着“薄今”。“今典”中也有我喜欢的。在我看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华夏美学》,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和《思辨录》,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文学精神》,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和《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余秋雨的《艺术创造论》和《观众心理学》,都是感性和理性统一、情采并茂的厚重之作。这些“今典”像古典一样,要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慢慢地化。 时下以各种项目、基金名义出版的大部头论著汗牛充栋,怎么很少看到耐读的上乘之作?或许是我眼拙吧。 P9-11 序言 我的雕虫梦 古今士人每编一部文集,大抵要撰序写跋。叙缘起,说体例,谈友情,道感悟。序跋在坊间所见的名家别集和古文选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也未能免俗,动了阮咸之心,挂小引于集前,聊复尔耳。 当年考汉文系,是有想法的,就是当作家。上来才知道,汉文系培养的不是作家,而是从事与汉文有关的教学、研究人员,不免有些怅然。好在志彬师讲写作,唤起了我的写作欲望和热情,我的爱好和兴趣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那时天天在写,几乎进人了柏拉图所推崇的“迷狂”状态。虽屡试不第,但也锻炼了文字能力。我对文字有异乎寻常的感觉,执著追求文字之美,甚至到了“文字崇拜”的地步。可想而知,这样的作品是不入持“工具论”主编的法眼。毕业后留校任教,写的都是学术论文,作家梦渐渐消散了。 二十多年过去,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每每有创作冲动,可终未能形诸文字,常以为憾。今年六月,作家象丑牛学长电话约稿,重燃我的创作之火。然毕竟久疏文场,笔调有些生涩。最难的莫过于把论文的思路和写法转换为散文的,写到后面,似乎找到了感觉,甘苦自知,难以备述。 这本小集最初叫《云樵书语》,后来觉得有些板滞,不够“活”。叫什么好呢?一日偶阅清人舒梦兰的《白香词谱》,见词牌日《疏帘淡月》,其疏淡意象于我心有戚戚焉,遂更用此名。据考《疏帘淡月》取自南宋张辑词“疏帘淡月”句,“惟此调旧谱分南北词,如用人声韵,则名《桂枝香》;用上去声韵,始可名《疏帘淡月》”。书稿交到出版社之后,丛书主编黄妙轩兄和责编肖营君细心审读,提出书名可否换一个,用某辑或某篇来命名。我思忖良久,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疏帘淡月固然空灵优美,似与本集的内容有些远,遂以书中第一辑“纸边碎语”名之,以切题旨。 是书凡五十六篇,分属五辑之下。第一辑“纸边碎语”,谈对书本身的感悟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思随想,此辑最为驳杂,似有汗漫之嫌;第二辑“名物杂说”,侧重与名物有关的“小考证”,不过不是学术意义上的考证,只是信笔写来的闲话杂谈;第三辑“士人影写”,描述现代文士的前尘影事,慨叹人间变幻;第四辑“师友琐忆”,追述笔者与师友的交往,感念师恩,叙写友情;第五辑“文情鉴照”,选辑笔者为师友写的序跋和书评,品书论人,感事吟志。由于写作时间和内容的不同,各篇的写法和风格也不尽一致,良莠妍媸,自有看官评判。 嚼饭与人,徒增呕秽。小引不宜太长,故引而不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辛卯年仲夏 满洲里万奇谨识于容膝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