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界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建立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模型;使用基尼系数模型、多元聚类分析、全局主成分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等分析方法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国际比较、历史分析和区域比较,并对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轨迹和模式、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周静以管理者和研究者双重视角切入,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进行探讨,著作成果建立在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及其管理两方面的深刻认识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深入、论述系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具有深刻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可以说这是一部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阶段出版的一部及时的创新研究著作,非常值得高校科技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读。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高校的科技创新功能将会极大地推动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周静编著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深入研究,运用数据样本对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历史变迁、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轨迹与模式、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仍存在着科研资金在不同地区高校的分配不均衡、高校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不足、高校融入地区经济增长的程度还有待提高等问题。《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我国高校科技体系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一种弱S形态,而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模式可以归纳为反L模式、N模式、W模式、M模式和倒V模式五大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数量分析,指出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差异并不悬殊,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目前基本处于依靠规模投入带动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两种有效形态,并分析了.它们的不同驱动因素。本书还提出了一个基于系统论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概念性模型,并依据此模型,在广泛的国际比较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建议。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本书的结构
第2章 高校科研职能的历史演进
2.1 西方国家高校科研职能历史演变
2.2 我国高校科研职能的历史演变
2.3 高校科研职能的历史必然性
第3章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创新
3.1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
3.2 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到建设创新型国家
3.3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建设历程
3.4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4章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视阈及基本结构
4.1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视阈及既有成果
4.2 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部结构
4.3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位置与边界
第5章 O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1 0EcD国家高校科技创新总体分析
5.2 德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3 英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4 法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5 日本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6 美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
5.7 OECD各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经验
第6章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的历史变迁与区域比较
6.1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要素指标与基本情况
6.2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要素的历史分析
6.3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要素的区域比较
第7章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
7.1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的构建
7.2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全局主成分分析
7.3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轨迹与模式
7.4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模式演进的方向
第8章 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的效率
8.1 问题的提出
8.2 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效率与规模效率
8.3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介绍
8.4 不同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相对效率评价的DEA模型
8.5 结果分析
第9章 促进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优化高校科技资源配置
9.2 优化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管理机制
9.3 改善高校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9.4 对高校科技成果评价制度进行渐进改革
9.5 在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中培育科技创新精神
9.6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尼系数的求法
附录二 1994—2006年各地区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指标值
附录三 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附录四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