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中国建筑历史理论问题的最新研究。本书聚焦1949年以来的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社会、历史问题。
本书共有八个栏目、二十一篇论文。栏目的排列,同时兼顾了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问题/专题自身的逻辑连贯性和相对独立性。栏目的专题依次为:现代国家的象征,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筑风格,地缘政治版图的变化,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与制度化,和当代建筑。每个栏目有几篇论文讨论该主题或专题的不同方面;一篇同时涉及几个专题的文章,会被安排在比较能说明问题,或能体现整体历史脉络的那个栏目。
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如何表现了一个新兴的民族和国家?
当时的建筑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直接表达?
60年来,大陆内外的地缘政治关系,如何表现在建筑设计思想的变化之中?
20世纪70年代的“单位”建筑,反映了何种社会空间结构?它又如何转变成一种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
中国的现代建筑知识是如何成型的?历史研究、建筑教育和实践状态又是如何体系化、中国化和制度化的?
当代中国建筑有何种突破?我们如何在历史和世界的经纬之间定位它?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如何在此出现?中外建筑师又是如何互动,这种互动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又在哪里?
《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收集了国内外(中、美、澳、德等国)二十二位学者关于上述问题的最新研究。本书聚焦1949年以来的现代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和相关社会、历史问题。它把建筑历史和社会理论结合起来,采用兼顾历史和理论议题的八个栏目,涵盖“国家象征”、“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知识制度”、“作者问题”和“全球互动”等研究专题。它由群体学者参加,是覆盖面宽广,专题化,重视分析,注重建筑的形式、思想和社会理论问题的一本独特的研究文集。
导言
现代中国建筑的社会分析史
为民族国家而设计
革命与怀旧:长安街,梁陈方案与北京轴线之再定义
从布杂的知识结构看“新”而“中”的建筑实践
国家,空间,革命:北京,1949—1959
作为意识形态的建筑风格
1955年,“大屋顶”形式语言的组织批评
20世纪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理论的
输入和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地缘政治版图的变迁
台湾战后建筑中的主体意识:一个话语历史的浅析
1949年后移居香港的华人建筑师
社会主义的现代主义:政治空间与形式语言
从单位到小区:治理的空间化
葛如亮的习习山庄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现代乡土建筑
个人建筑师,大众社会,草根品牌:兼论中国
现代主义建筑简史
知识与制度化1:整体回顾
中国建筑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特点
一个职业的形成:中国建筑师职业发展回顾与展望
知识与制度化2:专题解剖
回归建筑本源:反思中国的建筑教育
“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文化观遭遇社会观:梁刘史学分歧与20世纪中期
中国两种建筑观的冲突
当代建筑1:作者、实验性与适用精神
“建构”的许诺与虚设:论当代中国建筑学发展中的一个观念
权宜建筑:青年建筑师与中国策略
实验性建筑的转型:后实验性建筑时代的中国当代建筑
当代建筑2:全球互动
外国建筑设计在中国:历史简述(1978—2008年)
在长安大街的两旁:规划、建筑区域和地理特征
关于全球工地:交流的格局与不同的批评伦理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