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是包容古今的综合性民族艺术,而中国道教是囊括万方的民族宗教。其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书拟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纵的方面,从西汉到当代;横的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因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道教与戏曲/文艺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童翊汉 |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戏曲是包容古今的综合性民族艺术,而中国道教是囊括万方的民族宗教。其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本书拟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纵的方面,从西汉到当代;横的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因素。 内容推荐 本书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中国戏曲与中国道教之间的关系。梳理了从汉唐到元明清、以至现代的道教戏曲历史脉络。并从道教文学入手,通过对仙诗、仙话、神仙故事、道偈、道情、步虚词以及青词等道教艺术的描述,揭示了道教文化与传统戏曲之间血脉相连的紧密联系,对传统戏曲的道教渊源做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目录 缘起 序 前言 第一章 道教戏曲发端的诸因素 第一节 引子 第二节 道教舞蹈 第三节 道教音乐 第四节 道教美术 第五节 仙诗 第六节 仙话 第七节 民间文学中的八仙故事 1、李铁拐成仙的传说 2、韩湘子成仙的传说 3、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4、何仙姑成仙的传说 5、蓝采和成仙的传说 6、吕洞宾成仙的传说 7、曹国舅成仙的传说 8、钟离权成仙的传说 第八节 道教文学中的特殊品种 1、咒语 2、道偈 3、道情 4、步虚词 5、青词 第二章 道教戏曲的形成与初步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元代道教戏曲的大发展 第一节 元代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现象 第二节 元代道教的突起 第三节 全真道教的降温与龙虎宗的鼎盛 第四节 元代杂剧中的道教戏曲 1、张天师的形象在元杂剧中出现 2、道教传人中的杂剧作家 3、元代四大戏剧家关、马、白、郑的精神世界 4、杂剧中的道教剧目 第四章 明代道教戏曲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明王朝对道教以及道教戏曲的态度 1、朱元璋对道教的态度 2、成祖朱棣对道教的态度 3、仁宗、宣宗对道教的态度 4、英宗、代宗对道教的态度 5、宪宗对道教的态度 6、孝宗对道教的态度 7、武宗对道教的态度 8、世宗对道教的态度 第二节 明朝“二王”为道教戏曲作家 1、朱权及其作品 2、朱有炖及其作品 第三节 “八仙”题材的戏曲蓬勃兴起 第四节 著名道士被搬上舞台 第五节 著名剧作家与道教戏曲 1、汤显祖 2、沈璟 第六节 道教剧目 1、道教杂剧剧目 2、道教传奇剧目 第五章 清代的道教戏曲 第一节 清代内廷戏曲活动及其道教戏曲 第二节 清代道教剧目 1、清代道教杂剧剧目 2、清代道教传奇剧目 第六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道教戏曲 第七章 中国当代戏曲改革与神话剧 第一节 对道教戏曲改革的情况 第二节 现有的神话剧目 第八章 道教龙虎宗与赣剧的关系 第一节 地域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赣剧中的道教剧目 第三节 赣剧与道教音乐的关系 第四节 赣剧表演与龙虎宗科仪的异同 附录一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 附录二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 附录三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3、张果老成仙的传说 他本名张果,因在八仙中年龄最大,大家对他尊称为张果老。他究竟年纪有多大?据他对唐玄宗李隆基说:“我生于尧时丙子岁,位侍中。”若从尧到李隆基时,足有三千来年。据清朝无垢道人所著《八仙得道传》中所述,他原是老鼠,再由鼠变成蝙蝠,经过几次变化,才转化为人,最后学道而成仙的。到底他的家乡在哪里?《旧唐书》、《明皇实录》、《新唐书·方技传》均没有注明,倒是《饶州府志》和《安仁(余江)县志》有所记载:“张氲、洪岩乡(即今余江县马荃镇)人,有道术。西晋时居洪岩山炼丹,服食五百岁,或云即果老。好饮酒,常赋诗:‘去岁无田种,今年乏酒材。从教花鸟笑,佯醉卧楼台。’后入豫章西山炼丹。天宝末忽大雾,尸解。” 又据《八仙得道传》记载:唐太宗、高宗、武则天曾多次召他进宫。但都被张果托词谢绝。后来,唐明皇派了通事舍人裴晤日夜兼程赶到常州,紧急召见张果。而他一见,当着裴晤的面立即断气死去。裴晤顿时慌了手足,连忙摆下案桌,点起香烛,宣读唐明皇求道旨意。过了一会儿,张果又慢慢苏醒过来。裴晤不敢再逼张果,只好火速赶回京城,向唐明皇汇报。唐明皇又派中书舍人徐峤,通事舍人卢重宏带了盖有皇帝大印的聘书,重新迎接张果进京。 张果随徐峤到了东都洛阳,被安排在集贤院内供职,受到了唐明皇特殊礼遇和尊敬。只因张仙许多神奇怪迹,使唐明皇十分高兴。每值高兴时,都要请他来玩耍一些把戏。有一次,见张果倒骑驴子,不用回头指道,自能顺他的心意行走。皇帝问他喂何草料。张果说:“臣驴向不用食料,至多赐水一杯足矣!”天子准奏,命内侍牵去饮水,一边设宴与张仙对酌。谈了一会儿,天子托故辞开,命群臣陪宴,自己却悄悄跑去看那驴子。听内侍报告,驴子喝了一杯水即不喝。天子着内侍向驴子灌酒一坛。一会儿驴子酒性大作,身子一软,倒下了。内侍连喝不起,踢它也不动弹。内侍把它拉起,大吃一惊。定睛一看,原来是纸糊驴子。便责备张果道:“你这老道好会哄人,怎么把一头纸驴骑进宫来?”张果道:“赖臣些小技能,以假乱真而已!”说后把纸驴揉成纸圈,塞进袋内。逗得大家一笑。 又一次,天子闻张果酒量极大,便于酒中置药,强饮酒十壶。张果跪奏:“臣酒量实在太小,过饮必致失仪。陛下欲必赐一醉。臣有徒弟可以代饮。如蒙恩准,即召来面试。”天子问弟子安在?张仙向天一招手,即闻砉然一声,一英俊小道士自殿角飞下,宛如鸟坠。天子见之大喜。召问数语,对答从容。天子赐酒十壶。道童一气喝下,毫无醉容。再赐十壶,也一气喝干。天子笑道:“可将后宫大缸御酒取来,看他可饮得完?”张果慌忙跪奏:“不可再赐,赐则必醉。”天子不允,仍命取酒,道童忽仰仆于地。张果将巾往道童头上一盖。一会儿,内侍禀称:“御酒一大坛,连坛失踪。”天子大怒,立命追查。张果跪奏:“请陛下息怒,坛在小臣巾下。”天子大惊,命内侍视之。哪里还有什么道童,只是盛酒坛矗在那里。倒出酒来一量,刚才道童所饮的二十壶酒一滴不少,完全在内。天子不觉大笑。 又传说,玄宗猎得一只大鹿。张果识得这是千年仙鹿,并以鹿脖子上已经有铜牌为证。玄宗看他像个神人,说将女儿嫁给他。张果谢绝了。 玄宗身边有个亲信道士叫叶法善。此人多奇术。玄宗问他:“张果到底是什么人?”叶说:“臣不敢说,一说马上就要死。若陛下能免冠跣足救臣。臣才能说。”玄宗点头答应。叶说:“他是混沌初开时分的蝙蝠精变化而来。”叶刚一说完,便七窍流血,跌倒在地。玄宗急忙走到了张果面前,摘下帽子,光着脚替叶道士求情。张果说:“这小子多嘴多舌,不治治他,会泄露天机。”于是以水喷其面,叶马上复活。 张果老离开宫廷以后,云游四方,敲打着渔鼓传唱道情,劝化世人。张果成了说唱道情的祖师爷。今天仍有陕西道情、义雾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流传。 4、何仙姑成仙的传说 何仙姑在道教传说中,是广州郊区增城县何泰之女,原名何秀姑,生于唐代武则天时某年二月初七。她的父亲开豆腐店,她常帮助父亲做豆腐。由于长得漂亮,人们称她为“豆腐西施”。十三四岁时,她到野外游玩,遇上了云游到此的仙人李铁拐、吕洞宾和张果老等。神仙们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一些云母片,从此她能终日不食,并能知人祸福。乡亲们很信服她,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让她居住。人们常来请他算命,甚至不少士大夫也成了这里的常客。“何仙姑”的名字,从此代替了何秀姑。据传,北宋大将狄青征伐广源时,也曾亲自前来问卜。战局结果与她预言的完全一致。其实,狄青不可能见到300年前的何仙姑,但她向何仙姑神像求签是有可能的。 除了广东增城有个何仙姑外,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地都有各自的“何仙姑”。但似乎只有增城的何仙姑才是“正牌”。因为增城县城里有一座著名的何仙姑庙。她的家乡小楼区还有一座何仙姑家庙,至今尚存。大门口一副对联是:“千年履迹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传说何仙姑最后从家门口的水井中“登仙”去了。当时只穿了一只绣鞋,另一只绣鞋留在井台上。这座家庙最为热闹,每逢何仙姑诞生日,乡亲们要唱大戏,庙祝用井水煮红枣加冰糖称作“仙汤”,分发给香客们。并要请道士打醮、念经,作水陆道场。村里还要放烟火,人头攒聚,热闹非凡。 增城县还有座闻名遐迩的“挂绿阁”。阁中有棵极为罕见而珍贵的古荔枝树——所谓“增城挂绿”就是以这树结的荔枝去壳揣在身上,能三日不变,最奇的是白嫩的果肉上,却有一道自蒂至顶的绿色线痕,故名“挂绿”。相传,是何仙姑大会群仙于西园寺(即今“挂绿园”)时,在此树下乘凉,将一条绿衣带挂在树上,此树感染了仙气,而结出了挂绿荔枝。由于挂绿有了这种传说,自然身价百倍。 其实,这棵挂绿是明代由福建仙游引种过去的,已有四五百年历史,原树已老,生机渐消,经过嫁接培植,又繁衍茂盛起来了。 还有一说,何仙姑不过是宋代一位女巫。因言人祸福多应。越传越神。并把众多关于何氏女神奇异故事附会一身,女巫也就成了女仙。 …… P19-23 序言 中国戏曲是包容古今的综合性民族艺术,而中国道教是囊括万方的民族宗教。其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借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本书拟从纵横两个方面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纵的方面,从西汉到当代;横的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因素。具体地说,本书是写道教戏曲的发端、形成、发展以及互相渗透这样一个过程的专著。 以往,学术界写道教与戏曲方面的文章仅限于一人一事,至今尚无一本全面论述它们之间关系的著作问世。因此,本人有意抛砖引玉,开此类风气之先。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且资料不全,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后记 我由于在戏曲编导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加上退休后,又参与了《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与《鹰潭市戏曲志》的编纂工作,因此,对戏曲的边缘学科,其中包括道教都有所涉猎和积累,加上我的家乡与道教龙虎山近在咫尺,耳濡目染,印象颇深,所以敢于撰写《中国道教与戏曲》一书。 21世纪初,鹰潭市文化局,为了弘扬“龙虎山道教”的精神,组织了一批人员编纂龙虎山道教系列丛书。文化局的领导根据我的专业,分配我撰写《中国道教与戏曲》这个题目。 当时,鹰潭市图书馆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有关道教的资料,使我有机会进一步研究中国道教与戏曲的关系。 与此同时,又得到了《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的副主编万叶先生的支持,帮助我商讨撰写该书的提纲。通过一年多的时间写作,初稿总算完成了。本拟出版发行,后因鹰潭市文化局拿不出这笔出版经费,因此,该书的出版便搁浅了。 随后,鹰潭师院副教授张维舟、鹰潭市前环保局副局长黄水龙、鹰潭市文联前主席张炜、国家一级编剧、当代著名剧作家姜朝皋对此书分别向有关部门作过推荐,虽然无果而终,但他们的一片爱心,我实在感激不尽。 今年(2007)4月间,我向《鹰潭市志》主编傅乃吉先生谈及此事,得到了他的同情与关怀并慷慨答应为其寻找出路。我即将初稿遥其审阅。多蒙他向中国道教协会大力推荐,终于得到了张继禹副会长的允诺,同意出版。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书中赣剧音乐与道教音乐的异同部分,得到了中国民族管弦音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赣剧音乐专家李雪春、杨叔化的协助对比和分析,才得以准确地把握它的异同性。 饮水思源。借该书出版之机,一并向上述单位和有关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敬意。 童翊汉于2007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