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活(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在对全世界文学有着深远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的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高。《复活》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做了无情的批判,暴露了俄国国家机器反人民的本质,揭露了俄国官办教会的欺骗性,否定了整个俄国的反动统治,这也是《复活》的基本思想。它以深刻的描写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空前的成就使它登上了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并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复活》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几十万人聚居在一起,肆意毁坏土地。他们在地里乱堆石头,使得草木不长;他们将花草锄尽,开采煤炭和石油,搞得四处乌烟瘴气;他们还滥伐滥垦,破坏原始生态。但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春天来了,大地开始恢复生机,“幸免于难”的青草又开始勃勃地生长,菩提树也发出了新芽。乌鸦、麻雀、鸽子们也感受到春天来临,在阳光下欢欢喜喜地筑巢,建立新的家园。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还有幼小的孩子,都是那样的欢天喜地、朝气蓬勃,唯有成年的大人们,却在自欺欺人的煎熬中生活着。他们对这迷人的春光、人间的欢乐、和谐自然的万物之美,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对他们来说,那些赖以生存的各种手段才是最重要的。 省监狱办公室的官员也是这样认为:迷人春色与人间欢乐只是过眼云烟,眼前的要紧事是刚接收到的那封加盖了公章、带有编号的公文。该公文写明了案由并交代了4月18日的上午9点之前,要把三名犯人押解到法院送审。三名犯人包括一男两女,主犯是其中一女,需要单独送去审讯。早上8点,接到传票,监狱看守长和陪同的穿制服的女看守走进脏污、阴暗、充满臭气的女监狱。 走到一间牢房门口,女看守问看守长说:“您要的就是玛丝洛娃?” 铁锁哐当一声开了。牢门一开,一股难闻的恶臭扑面而来。看守大声道:“玛丝洛娃,出来!” 监狱的院子里有从田野吹来的风,空气很新鲜,然而走廊中却弥漫着病菌、粪便等腐烂物的臭味。女看守虽然早已习惯了这些,但从院子走进这里,她还是会感到一阵窒息。 “玛丝洛娃!你给我快点,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呵斥道。 过了两分钟,一个年轻女人快步走出来。她个子不高,身材丰满,穿一袭白色衣裙和麻布袜,外面套着灰灰的囚服和囚鞋,白头巾下露出几绺乌黑的头发。由于待在牢房里,长期晒不到太阳,她的皮肤显得异常苍白。在苍白浮肿的面庞下,眼睛被衬托得乌黑发亮。她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唯唯诺诺地看着看守长。一个同样苍白、满是皱纹的老太婆探出头来对她说话,看守长则迅速关上牢门,将她们隔开。牢里传来一阵哄笑,玛丝洛娃朝牢门上的小窗洞望去,传来老太婆嘶哑的声音:“不要跟他们哕唆,咬定一个日期!” 玛丝洛娃回应说:“只要结局不比现在差就行啦。” 看守长摆出一副长官的架势:“总会有一个结果,快跟我走吧。” 玛丝洛娃跟在看守长后面,来到了走廊中间,男监那里更臭、更吵闹,窗洞里无数双眼睛盯着牢门外的他们。来到办公室,文书将一份公文交给等在那里的持枪的押送兵。其中一个脸上有麻子的押送兵接过公文,笑嘻嘻地看着女犯,和同伴押着她向大门走去。穿过大门再到院子里,走出围墙,来到大街上。街上的行人纷纷停下,上下打量这位女犯人。有的人暗自庆幸:幸好自己老老实实,才不至于落到这个下场。路边的小孩看到被押解的女犯人,很是害怕,又想到她被抓到牢里了才放下心来。一个在茶馆喝茶的乡下人走到玛丝洛娃面前,划了个十字,给她l戈比,她的脸顿时通红。她没有转过头看身边的围观者,却从余光中感受到了射向她的一道道目光。大家都在关注她,她很高兴。从牢房里出来了,空气很清新,她感觉到了春意。太久没在石子路上走路,脚有点沉重,还有些疼痛,她还穿着囚鞋。经过一家面粉店门口,路上有许多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鸽子。一只灰鸽扑腾扑腾飞过她的耳边,掠过一阵微风。看着它们,想到自身的境遇,她不禁再度伤感起来。 玛丝洛娃出身卑微,她的母亲是一个农奴。女农奴跟着她的母亲在两个地主的庄园干活。女农奴没结过婚,却每年都生一个孩子,她给孩子行洗礼,却并不给孩子喂奶,因为带孩子会令她干不了活。五个孩子接连饿死了。后来她跟一个吉卜赛人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本来要和前面的孩子的命运一样,可是某天那两个地主中一个老姑娘来牲口棚训斥饲养员,女农奴和她的娃娃恰好躺在里面。老姑娘大骂一通后正准备离开,看见那娃娃白自胖胖很是惹人怜爱,于是自愿做她的教母。她给娃娃行了洗礼,并常送给女农奴一点牛奶和钱,女孩才幸运地活了下来。 女孩三岁时,她母亲得病死了,她那饲养牲口的外婆认为孩子是累赘。小女孩长得可爱伶俐,于是两个地主老姑娘便把女孩领养了过来。两个老姑娘中的妹妹索菲雅给女孩行的洗礼,她为人善良,而姐姐玛丽雅则比较急躁。索菲雅将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教她读书,把她当女儿养。玛丽雅却想把她培养成侍女,对她很严厉。女孩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成人后一半当养女,一半当婢女。她们给她取名为卡秋莎。平日,她就做一些缝缝补补、打扫房间、煮饭烧菜、洗衣服的活计,有时还给两个老姑娘读书解闷。后来有媒人找上门,她都拒绝了,因为她已经过惯了地主家舒适的生活,不想嫁给乡下男人去过苦日子。 到了十六岁那年,卡秋莎默默地爱上了两个老姑娘的侄儿——一个在大学念书的少爷。过了两年,这位少爷要从军远征,路过姑妈家时在那儿住了四天,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引诱了卡秋莎,临行前塞给她100卢布。五个月后,卡秋莎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突然变得焦躁不安,非常恐惧,做事常心不在焉,有时甚至发脾气、出口顶撞老姑娘。这引起了老姑娘的不满。事后她感到很后悔,提出辞工,老姑娘答应让她离开。 P1-4 序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一起,并称为俄罗斯文学的三驾马车。托尔斯泰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鸿篇巨制闻名于世。长篇小说《复活》,创作于1889—1890年,是作家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所作探索的总结,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 小说取材于一件真实的社会事件。 晚年的托尔斯泰在与一名检察官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贵族青年在他姑妈家做客时,引诱了姑妈家的婢女,并使其怀孕。然而他却并没有和她结婚的意愿,只是给了她一些钱后便离开了。那位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此后贫病交加,最终沦为妓女。在一次谋财害命的案件中,这位婢女遭人算计,成为替罪羊,被告上法庭。万万没想到,贵族青年是这场审判的陪审员之一,目睹了曾经被她引诱并抛弃的女人在法庭上无助地接受审判,他不由得良心发现,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他决定动用自己在俄国上层社会的人脉资源,为她伸冤,并请求与她结婚,以弥补过去对她造成的伤害。然而,上诉却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仍没有放弃信念,表示要陪同她流放西伯利亚。贵族青年全意付出的姿态,最终感动了她,这让她抛弃过去对他的怨恨,重新爱上了他。然而,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选择了离开,而与一位革命者结为夫妻。 这个事件深深打动了托尔斯泰,它成为小说《复活》的主要故事情节。托尔斯泰总共用了十年的时间,六易其稿,才最终完成了这部不朽的名著。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架显微镜,艺术家用它来对准自己灵魂的秘密,并且把这些人所共有的秘密展示给人们。”原事件中的男女主人公,大体上就是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只是托尔斯泰对其进行了艺术的加工,使人物形象更显立体和丰满;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融合了自己对于人物的理解,比如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与作家本人在性格和世界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般来说,小说标题“复活”体现了两层意思。一层含义是,作为贵族的聂赫留朵夫,目睹曾被自己抛弃的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陷入冤案,心中的罪恶感加剧,善念开始复活。他决定救赎自己罪恶的灵魂,开始为玛丝洛娃的事情积极奔走,并希望通过与她结婚,改变她悲惨的命运。另外一层含义,则是从玛丝洛娃的角度来讲的。尽管最初的时候,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怀恨在心,但聂赫留朵夫能够牺牲荣誉,为她的事情勤勤恳恳:坚持不懈,玛丝洛娃最终被他真诚的举动所感染,爱情在她的心中“复活”了。也同样因为爱情的复苏,她不愿意聂赫留朵夫牺牲太多,最后和一名革命者走在了一起。此外,也有人认为“复活”指代俄国百姓精神的复活,他们开始觉醒,开始同残酷的社会制度作斗争。 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而托尔斯泰的作品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托尔斯泰在《复活》里,以笔扫千军的气势,向读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幅沙俄时代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贪污腐化的官僚阶层,骄奢淫逸的上层贵族,赤贫如洗的下层农民,衣衫褴褛的无辜犯人,等等。极尽奢华与极端穷困形成最为鲜明的对比,而这也是当时俄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托尔斯泰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俄国的黑暗现实加以浓墨重彩的描写,目的是想让读者明白一个最为明显的事实:俄国百姓所遭受的残酷的剥削和深重的苦难,与千疮百孔的社会制度休戚相关。 《复活》集中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俄国社会的思考,这被文学研究者们定义为“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张“道德上自我完善和不用暴力抵抗邪恶”,这个观点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作者观点的代言人,聂赫留朵夫以其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人生理念。然而,尽管托尔斯泰在反思和批判俄国社会,但他也并不知道俄国社会的未来在哪里,所以在小说的最后,我们看到他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于基督教。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异于是一个没有答案的答案。这样处理究竟是对还是错,这有待读者自行去思考、评判了。 文学家的使命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托尔斯泰对此后俄罗斯社会一百多年的发展,无疑厥功甚伟。他探讨了俄国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反省了贵族阶层的罪恶,引起了俄国社会对俄国命运的思考。列宁对《复活》这一现实主义巨著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