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南岸分布着 5 个北非国家: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它们都曾属于英法势力范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轴心国的魁首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言,地中海及北非是他们建立欧非大帝国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侧翼,也是进而向印度洋挺进的一块跳板。1940 年,在相继攻克东欧、北欧和西欧之后,他们又想到了北非这块肥肉。英国人当然不会拱手相让,一场海空大厮杀于是在这里迅速展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喋血黄沙--北非争夺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作者 | 过亦林 |
出版社 | 蓝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地中海南岸分布着 5 个北非国家: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它们都曾属于英法势力范围。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轴心国的魁首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而言,地中海及北非是他们建立欧非大帝国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侧翼,也是进而向印度洋挺进的一块跳板。1940 年,在相继攻克东欧、北欧和西欧之后,他们又想到了北非这块肥肉。英国人当然不会拱手相让,一场海空大厮杀于是在这里迅速展开…… 内容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共10卷,即《鹰爪下的羔羊》、《越过马其诺》、《不沉的英伦岛》、《犁不开的冻土》、《血染的冬天》、《喋血黄沙》、《天昏海暗》、《英吉利海峡的狂腌》、《“卐”字旗的陨落》、《黄河在咆哮》。该丛书以文学纪实体的写法,分别记叙了德军闪击波兰、德国攻击法国、英伦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北非争夺战、太平洋战争、攻击柏林、中国的抗战,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讴歌浴血奋战的正义之师,鞭挞法西斯的罪恶暴行。各卷既注意严格区分,又注意相互映照,以体现整个大战的整体性、全局性。各卷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军事斗争和外交活动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深刻的剖析,并突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旨。 本书为该丛书之《喋血黄沙——北非争夺战》。 目录 第一章 序幕刚刚拉开 背后插入的匕首 “罗马帝国”的梦幻 蓝色的海 西迪巴拉尼之战 “这是国家的命令” 非洲初捷 第二章 异梦求同床 从睡梦中惊醒 不给非洲一个铜板 领袖与元首 第三章 血染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 马拉马 激战地中海 撤出克里特岛 第四章 大漠肆虐 “沙漠之狐” 前进!前进! 托卜鲁克受挫 韦维尔挥动“战斧” “到底是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第五章 争夺地中海钥匙 “将空军从莫斯科调回” “大力神” 地中海的火光 第六章 扬名托卜鲁克 雷弗斯敢死队 沙漠中的“十字军”行动 误入险境 忍辱退兵 狐狸的扑击 打开托卜鲁克大门 托卜鲁克与陆军元帅 希特勒想圆非洲之梦 对峙在阿拉曼 第七章 北非,还是西欧 “体操家”与“大锤” 点燃“火炬” 莫斯科之行 第八章 辉煌的转折 北非换将 蒙哥马利 接管第8集团军 隆美尔孤注一掷 反击,从阿拉曼开始 重返非洲 坚守,还是撤退? 第九章 盟军登陆北非 登陆计划 虎穴探险 吉罗将军 登陆开始了 和谈 第十章 千里大撤退 争执 离开利比亚 小胜美军 永别了,非洲! 第十一章 攻克最后的桥头堡 “向突尼斯前进!” 最后一击 试读章节 背后插入的匕首 九月的撒哈拉沙漠。 天上没有一片云,空中没有一丝风。 一轮比火更红更亮的太阳,辐射出万道明亮的光柱。沙漠,仿佛是燃烧起来,霍霍地闪烁着一片浩瀚无际的红光。 宽阔、平坦的沙漠公路上,响起了一片刺耳的喇叭声和沉重的喘息声。 炮车、辎重车、装甲车、坦克急急地轧过细小的沙子,一双双疲惫的脚在无声地走着,沙土被人脚和车轮搅拌着,像云一样飞腾在军队的上空,弥入士兵们的眼睛、毛发、耳朵、鼻孔里。士兵们在静止的空气里喘息着。 这是英国皇家第七装甲师、第六十步兵旅、澳大利亚师从利埃边境向东部撤退。 英国西沙漠部队司令官奥康纳将军站在一辆轻型装甲车上,目光忧虑地注视着移动的部队。 他抬起头环视四周,他看见的是无边无际的一片海洋,到处都布满了沙漠的深灰色沙子,它们像钢板被强烈的光芒照射,发出耀眼的光芒。 天上和地下都是一团火。 同一时间。 大英帝国首都伦敦,唐宁街10号。 白厅首相办公室里,一双聪慧、沉着,像剑一样锋利的眼睛正注视着墙上的地图。 他在地图前已经站了很久了。柔软的地毯上布满了星星点点的烟灰。 北非与东非,这块浩瀚无垠、气候恶劣的沙漠之地,几千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古代的菲尼基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到近代的法兰西人、日耳曼人,无不对它垂涎三尺。西部,它与西班牙隔海相望,扼地中海通往大西洋之咽喉——直布罗陀海峡;东部是苏伊士运河,是欧洲通往中东、近东的必经之地;北面濒临蔚蓝的地中海,只需几十个小时,就可抵达对岸的巴尔干地区。 谁拥有北非,谁就拥有地中海、巴尔干,谁就拥有中东与远东地区。 丘吉尔明白这一点,他的目光追随着地图,追溯到了1940年的5月10日。 那一天,法西斯德国向西欧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那一天,他刚刚接任英国首相。 当他刚踏入首相办公室时,秘书就送来了法国总理雷诺的急电:“首相阁下,英法军队正在节节败退,军事形势危急。据我国驻意大利大使佛朗索瓦一庞塞电告,意大利有宣战的可能,请设法予以制止。” 丘吉尔阅完电报后,自言自语地说:“那渐渐聚集,郁积已久的狂风暴雨,现在终于向我们猛烈袭来了。” 形势是严峻的,德国法西斯已经占据了挪威、丹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已对英国形成了环形包围圈。 在远东,中国的抗战已经进入艰难时期,日本正虎视眈眈着英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印度、缅甸。 更令首相担忧的是地中海,东非与北非。 在地中海,意大利海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英国驻亚历山大港的分舰队。英国目前已无法加强那里的舰只。如果要往地中海调动舰只,势必要影响英国在大西洋与德国军舰的较量,一旦失去大西洋的海军优势,英国本土的补给线就有随时被切断的可能。 在东非的厄立特里亚、索马里、阿比西尼亚,意大利公爵有35万的军队,而英国在东非只有不到6万人的兵力。 在北非,意大利巴尔博元帅指挥着4个统帅部预备师、2个法西斯警察师和2个殖民地师,约25万人。而英国只有5万人的兵力:第七装甲师、第四印度师、新西兰师等部队。 一旦意大利宣战,地中海的航道将被切断,东非与北非的英军将处于敌众我寡的境地。 同时,意大利的宣战,将会在法国燃起另一簇战火,使英法军队腹背受敌。 无论如何,不能让意大利参加到德国一边作战,丘吉尔在征得内阁其他成员同意后,立即以私人名义给墨索里尼写了一封信,希望两国排除战端,重归于好。 他在信中写道:“我现在已出任首相并兼任国防大臣,回顾我们在罗马的会晤,我甘愿越过这似乎在迅速扩大的鸿沟,对你这位意大利民族的领袖申述我的友好之意。我声明,我从来不是伟大的意大利的敌人,心眼里从来没有想过要和意大利的立法者作对。” 应该说,在历史上,英国和意大利之间一直有着传统的友谊。早在加里波第和加富尔时代就开始了。意大利北部从奥地利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每一阶段,意大利走向独立与统一的每一步骤,都曾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在意大利,德国和奥匈帝国之间原来缔结的《三国同盟条约》中规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意大利均不卷入对大不列颠的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之所以参加协约国,受英国的影响最大。墨索里尼的上台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在其最初阶段曾受到英国政府的热情赞扬和强有力的支持。 对于这些,墨索里尼总不会忘记吧。 然而,5月18日墨索里尼的回信却使首相大失所望。在这封信里,墨索里尼竟然明目张胆地说:“假如英国之对德宣战是基于《英波互助条约》,那么,基于同样的理由,意大利必须遵守《德意条约》的诺言。不管发生任何事情,意大利仍然要遵守钢铁同盟,而且它将成为意大利今天和明天对外政策的指针。” 看来,墨索里尼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希特勒连在一起了。 5月26日,英法军队已面临覆灭的危险,墨索里尼随时可能宣战。 用什么办法来诱使墨索里尼改变主意呢?法国总理雷诺飞抵英国,同丘吉尔商讨对策。 丘吉尔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请罗斯福出面,让他去告知墨索里尼,英法两国答应他在地中海的任何领土要求。 罗斯福照办了,但他的建议被意大利独裁者极端粗暴地拒绝了。 1940年6月10日,墨索里尼在威尼斯宫阳台上,以不曾有过的高昂声调,向英法两国宣布开战。 6月11日,意大利大约三十二个师向阿尔卑斯山阵地的法国军队发起了攻击。 在东非,意军从阿比西尼亚、厄立特里亚向英属苏丹和英属索马里推进,相继占领了卡萨拉镇等军事要地,英军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往埃及、亚丁等地。 在北非,由格拉齐亚尼统一指挥的两个意大利野战集团军也展开了攻势,贝尔蒂将军的六个步兵师,八个坦克营正向埃及冲来。 门开了,秘书悄悄地走了进来。 “首相,韦维尔总司令来电,奥康纳的部队已经撤离了西迪巴拉尼。” “我知道了。” 这个墨索里尼,忘恩负义的家伙,总有一天,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丘吉尔想到这里,转身对秘书说:“立即电告总参谋部,让他们赶紧向非洲增兵。让海军部准备好运输船只,明天拿出方案来。” 夜幕降临。 奥康纳的军队终于在离西迪巴拉尼130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 “罗马帝国”的梦幻 亚平宁半岛的加庇托林丘之麓,耸立着辉煌的威尼斯宫。 这是一座中世纪堡垒兼低塔似的庞大的黄色石料建筑。由罗马教皇始建,业已经过了五个世纪。它构造精致,形体庞大,墙壁厚实,是意大利其他宫殿所不能比的。从楼下一直到楼顶,大吊灯、树形烛台、金漆家具、大理石的浮雕,到处都闪耀着辉煌…… 如今,这里成了法西斯统治四千多万意大利人民的中心,墨索里尼成了这座宫殿的主人。 墨索里尼坐在宽大的桌子旁,双目微合,像一尊静静的雕像。 对于他,对于“战斗法西斯党”,拥有这一切,实不容易。 1883年7月28日,深夜。夜的黑幕严严地遮盖住了茫茫荒野。山岭、河流和树木在静静地沉睡,只有夜风在空荡的大地上呜咽,既悲怆,又凄凉。 意大利普雷达皮奥的一个古老的小山庄里,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啼喊。 这婴孩的第一声,比巨雷,比山崩,比海啸,都更惊人,更可怖。 婴儿的父母替他取名为本尼托·墨索里尼,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像墨西哥的民族英雄本尼托·胡亚雷斯那样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然而,墨索里尼却让父母大失所望。在学校,他蛮性十足,行为乖戾,不听教诲,多次被学校开除。父母为他费尽了心机。后来,他干脆卷起行李,开始闯“江湖”去了。 1902年,他流浪到了瑞士洛桑,没有找到工作,身边的钱也用光了。夜晚,饥寒交迫,他在寂静的街头踱来踱去。忽然看见明亮的地方,走过去一看,却是一家厨房,一家人正在里面用餐,他径直走了进去。主人向他投以惊异的目光。他乞求道:“可有面包吗?”没有人回答。停了一会儿,一个人取了一块面包给他。他说了一声“谢谢”,但没有人理他。他又说了一声“晚安”,便悄悄地走了出来,心中很不是滋味,但是没有法子。 在瑞士流浪的日子里,他做过泥瓦匠、脚夫、缝工和帮厨,劳动之余,他经常到洛桑大学去旁听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借以提高自己分析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他又经常去参加当地群众的集会,有时也在公众场合发表演说,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后来,他加入了社会党,因他善于看风使舵,能言善辩,被推举为社会党报《前进报》总编辑,但不久,因为他主张加入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与社会党中央当时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矛盾,被开除了党籍,并撤销了《前进报》总编辑一职。 当他离开社会党时,他囊中只剩下五个里拉了。在朋友的捐助下,他办起了《意大利人民报》。 流浪的生涯,尼采的唯意志论使这位昔日的流浪汉接受了暴力思想,认为只有战争才能达到自我扩张的目的。战争是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战争就是道德。他还认为意大利人只图苟安,不肯前进,人人装聋作哑,希望他人吃苦冒险,要改变意大利人,战争是唯一的救命剂。 《意大利人民报》一创刊,就引用了引人注目的两句格言。一个是布朗基所说的:“谁有铁,谁就有面包。”一个是拿破仑所说的:“革命是一种理想,需要有刀枪维持。” 为了夺取政权,墨索里尼在苦心经营着他的《意大利人民报》。这是他的喉舌,这是他的工具,这是他的发迹之地。他在自己的写字台后面,挂起了意大利战时敢死队的黑旗,旗旁有白骷髅和刀子。书桌旁边,堆满了书籍和文稿。桌上有一支手枪,枪口对着自己,好像他时时准备与他的政敌拼搏似的。每到报纸出版之后,他都要细细阅读,一字不漏。 1919年,墨索里尼在米兰召集了一批亡命之徒,组成了一个“战斗法西斯党”,这个党的宗旨是:“用军队的组织,组成一个革命团体,恢复意大利固有的国性,铲除赤化势力。” “法西斯”一词是意大利文,意为“一群”或“一束”。从前,罗马时代执政官出外巡视,有位侍从在前面引路,手里拿着一束棍棒,嵌上一把象征国家权力的“斧钺”,墨索里尼就以“斧钺”这个标记作为法西斯党徽和纪律的象征。所以,有人曾把“法西斯主义”译为“棒喝主义”,意指法西斯党徒违犯党纪,即用棍棒予以惩罚。 按照法西斯党纪规定,凡是加入“战斗的法西斯”组织的,必须遵守墨索里尼的信条,即服从命令,不准空口说白话,要不顾一切地为胜利而战,纪念死者,尊敬伤残者及死亡者的家属,要坚决反共,反社会主义,创造一个崭新的法西斯意大利。 最初时期,“战斗法西斯党”的力量十分弱小,党员人数还不到一万人,在1919年11月的议会选举中,他们提出两名候选人,结果一位也未当选。 当时,在意大利,有些人说,他们不明白法西斯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有些人说,法西斯在意大利如同花草长在无花匠的花园里。 为了扩大影响,争取群众,夺取政权,墨索里尼左右逢源,不择手段。他对劳动人民说,意大利社会党已经背叛了无产阶级,如今只有他一人坚持奉行社会主义,他决心要提高工人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实行土地改革,让“耕者有其田”,把劳动阶级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他对工业资本家和金融财团说,法西斯党保护私有财产,实施自由经济,反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P3-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