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河在咆哮--中国的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杨一民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里面既包括人民军队的重要领导者,也包括名不见经传的烈士。本书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把当年抗日战争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史全方位地进行了描绘,并把它们精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更好的了解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

内容推荐

《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实丛书》共10卷,即《鹰爪下的羔羊》、《越过马其诺》、《不沉的英伦岛》、《犁不开的冻土》、《血染的冬天》、《喋血黄沙》、《天昏海暗》、《英吉利海峡的狂腌》、《“卐”字旗的陨落》、《黄河在咆哮》。该丛书以文学纪实体的写法,分别记叙了德军闪击波兰、德国攻击法国、英伦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会战、北非争夺战、太平洋战争、攻击柏林、中国的抗战,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讴歌浴血奋战的正义之师,鞭挞法西斯的罪恶暴行。各卷既注意严格区分,又注意相互映照,以体现整个大战的整体性、全局性。各卷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关系、军事斗争和外交活动等,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和深刻的剖析,并突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意旨。

本书为该丛书之《黄河在咆哮——中国的抗战》。

目录

第一章 难忘的“9·18"

 一、《田中奏折》/3

 二、皇姑屯:张作霖被炸/9

 三、柳条湖——“9·18”/15

 四、怪胎:“满渺H国”/21

第二章 卢沟桥的怒火

 一、义勇军:白山黑水间的幽灵/31

 二、“1·28”的炮声/36

 三、兵谏西安/45

 四、黄河怒吼了/54

 五、啊,“8·13”/61

第三章 持久战

 一、大战平型关/73

 二、中国的抗战究竟该怎么打/77

 三、喋血台儿庄/81

 四、我们都是飞行军/88

 五、新四军:敌后游击健儿/96

 六、武汉会战:从防御走向相持/102

第四章 抗战逆流

 一、远东慕尼黑/111

 二、汪精卫/117

 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26

第五章 黎明前的黑暗

 一、百团大战/137

 二、长沙:战略相持的缩影/145

 三、反“扫荡”,反“清乡”/156

 四、远征军:迈出国门的抗战/165

第六章 东方破晓

 一、波茨坦的曙光/177

 二、日本最长的一天/184

 三、战犯穷途,汉奸末路/191

结语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202

试读章节

一、《田中奏折》

1928年6月的一个午夜,日本皇城。

昏暗的路灯下,有两个人一前一后地朝着皇室书库走来。前者是皇室书库官,后者是个日籍华人,叫蔡智堪。蔡智堪一手拿着准备补书用的黄色纸册,一手握着金盾图形的第72号“皇室临时通行证”。

表面看,皇室书库官把蔡智堪带来书库是为了补书;实际上,蔡智堪却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使命——

这年6月、7月间,日本国内流传着一件事: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最近秘密向天皇呈递了一份奏折,中心内容是进一步把侵华战争升级。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智堪从前内务大臣床次竹二郎那儿知道了这件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爱国者,蔡智堪决心要把这件事揭露出来,公之于众。

蔡智堪的爱国热情,使床次深受感动。有正义感的床次决定帮助蔡智堪做成这件事。十分凑巧,内务大臣牧野仲显一是田中内阁的反对者。出于不同政见,他同意给床次竹二郎以方便,让他的弟弟山下勇出面,买通了皇室书库官,蔡智堪才能以修补图书为名进入皇室书厍。

虽然才6月间,东京的气候却热起来了。

皇室书库官找到一份文件,放在蔡智堪面前,自己就悄然离去了。

蔡智堪不顾汗流浃背。他用碳酸纸蒙在文件上,用铅笔一笔一画仔细地描起来。他的衣衫浸透了汗水,额头上、脸颊上的汗珠不停地沁出来,可是,他却连擦一擦都顾不上。

这份用“西内城”精缮而成的文件名叫《田中奏折》,内容涉及8个方面,数十万字,长达60多页。

1927年下半年,田中首相主持过多次“东方会议”,中心便是策划侵略中国的具体部署。到会者有政府各省次官、参赞,通商局长,欧美局长,陆军部次官,参谋本部次长,军务局长,军令部次长,关东厅长官,大藏省理财局长,朝鲜总督府警务局长,驻华大使,驻奉天(沈阳)、汉口、上海的总领事等。

《田中奏折》就是“东方会议”的纪要。

蔡智堪描到下面这两段文字时,眉头紧蹙起来:

“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为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日本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此乃明治大帝之遗策,是亦我帝国存亡上必要之事也。”

“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既然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使异服之南洋及亚细亚全带,无不畏我仰我鼻息之云云大业。尚未实现,此皆臣等之罪也。”

显然,这里的“满蒙”,满,即中国东北;蒙,指中国蒙古。这里的“支那”就是整个中国,其中特指中国大陆。

蔡智堪的心收紧了。他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他眼前……

1894年7月25日,朝鲜牙山附近海面。

清朝北洋水师“济远”和“广乙”两舰完成任务后返航。开出不远,隐藏在朝鲜群山浦多日的日本“吉野”、“浪速”、“秋津洲”3舰出现了。

“吉野”首先向“济远”开炮。正在这时,悬挂英国国旗的清朝运兵船——“高升”号和满载军械的“操江”号向牙山驶来。“秋津洲”盯上了“高升”,不久即击沉“高升”;“浪速”去堵截“操‘江”,“操江”被俘虏。

“济远”因“高升”、“操江”的厄运而解脱危机。“济远”管带方伯谦吓得半死,躲在舱内不敢出来,还下令悬挂白旗。舰上的官兵不从其令奋勇还击,连发尾炮击中“吉野”,方使日舰不敢再追。  这是中日间第一次海战。本来,清朝军队去朝鲜完全是日本方面请求的,说是希望清军能帮助朝鲜政府镇压农民战争。中堂李鸿章到这时才如梦方醒,原来日本人做了个圈套让他钻。

牙山海战,拉开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序幕。

9月17日,双方水师再次会战于黄海大东沟海面。

日本人这样描绘这场战争:“薄暮冥冥,苍烟锁海,云涛杳渺,满目惨然。”

上次充当杀手的“吉野”、“浪速”、“秋津洲”加上“高千穗”4舰,始终作为先锋做整体运动。“两京丸”、“赤城”等殿后,中间还有“松岛”、“千代田”等6舰。这种阵法对北洋水师舰队形成夹击包抄之势。

北洋水师呢?提督丁汝昌在“定远”舰上刚站稳,就被对方一炮袭来倒下,部下慌乱忙着救提督,使指挥中断。整个北洋水师舰队如同没有旗舰的乌合之众,各自为政,互不通气,毫无阵法。

这场恶战的结果是必然的,中国“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舰被击毁,日舰也有5艘受重伤,却无一被击沉。战前,“致远”管带邓世昌发誓:“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然而,日舰未沉,他的“致远”却被击沉了,他自己和他心爱的宠物“太阳犬”双双沉入水中。

黄海战败吓坏了李鸿章。北洋水师虽遭惨败,却并非毫无战斗力。李鸿章却命令水师退藏威海卫。

花园口,大连海滩上一片宁静。10月24日的花园口,对日本海军陆战队来说真是一片妙不可言的好去处。大东沟海战1个多月后的今天,日本陆军悄悄地在花园口登陆。从这天起,一连两个星期,大批日军登陆过程中,北洋水师竟毫无反应。

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大连炮台、港口被日军不攻自破。

11月7日,日本海军登陆,他们看到高高的大连炮台上,站着的全都是日本陆军。这一天,是清朝慈禧太后的万寿节。

随之,旅顺城内百姓惊散,到处是拦路抢劫的散兵游勇,那些号称父母官的正在一船船地把贵重物品运往烟台。

世界为之发指的旅顺大屠杀到来了。整整杀了4天3夜,全城只剩下36个人,光尸体就抬了1个多月。日本人把油浇在尸体上,烧了十几天才烧完。

今天人们还能看到的旅顺“万忠墓”,记载了日寇的暴行,也记录了北洋水师的耻辱。

1895年2月。北洋水师在刘公岛全军覆没,提督丁汝昌的自杀为北洋水师打上了沉重的句号。

李鸿章欲哭无泪。一个多月后的3月14日,他带着他的儿子李继德、美国顾问科士达,由天津乘船去日本,开始他向日本求和的马关之行。

3月20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谈判。下面这段对话反映了“谈判”的基调。

伊:中堂(指李鸿章)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自古弱国无外交。等待李鸿章的,只要在城下之盟上签字就行了。

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确认,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割给日本,清朝要“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中国的重庆等5个口岸向日本开放……

《马关条约》比1842年轰开中国大门的中英《南京条约》要苛刻多了!

曾几何时,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中国盛唐时代,一批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像小学生那样学习中国的制度、文化、风俗,中世纪日本的“大化革新”,处处可看到中国唐朝制度的影子。  奈良,唐招提寺。一批批日本人向东渡而来的中国鉴真大师项礼膜拜。

1839年,鸦片战争轰开了古老中国“天朝”的大门,日本也无法逃脱这个厄运。

然而,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划时代的革命,把日本引上了一条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中国的维新派,现在正以当年日本向中国学习的那种虔诚心理,心甘情愿地当起了日本的小学生,他们喊出了“以日本为师”的口号,一批批中国留学生去日本,急不可待地学习日本的新思想、新文化。

他们做梦也没想到,他们的“先生”给“学生”带来的却是舰队,是枪炮,是刺刀,是屠杀,是抢劫,是奸淫,是《马关条约》。

这位“先生”还贪得无厌。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它又从沙俄手中得到了朝鲜,得到了辽东半岛的领土、领水租借权,得到了东北南部的铁路及其一切支线,还包括附属的煤矿和一切财产。

1915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又出兵侵占中国的山东。几乎同时,它又通过袁世凯卖国政府接受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胃口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够了!随着思绪的起伏,蔡智堪手下的笔戛然而止。

整整10个夜晚,蔡智堪的特使使命完成了。他抄完一部分,就把这部分抄到的文件寄出。中国东北保安总司令部的外交主任王家祯陆续收到了这些抄录的文件。

王家祯收到文件后细加推敲,不禁大吃一惊。他马上找人把它翻译了出来,立即引来了国际国内舆论的一片哗然。

也许是太露骨了,日本官方始终不敢承认有《田中奏折》这样一份文件。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国的代表,日本外务大臣重光葵仍然否认有《田中奏折》。他说:“在日本,没有人相信有这奏折的存在,只认为是一种恶意的宣传而皇皇不理。”但在外国,都相信这是反映日本真正企图的文件。

他把炮制《田中奏折》的责任,归之于“日本军部里的极端分子”,是他们把这种“不负责任的意见书落到他人手里,经过改写做成奏折而用之于宣传上”。

这种推卸是徒劳的。

1932年任日本外务省政务次官的森恪曾经明确说过:东方会议的真正目的,是“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与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如果这样露骨地说,可能招致麻烦,所以给它包上了一层‘东方会议’的糖衣”。

真是不打自招,既然有“东方会议”,怎么能推卸《田中奏折》的存在呢?

或者是心虚,或者是难以自圆其说,连重光葵也不得不承认:“后来东亚发生的事态,和随之日本所采取的行动,恰似以《田中奏折》作为教科书按其所提示步骤进行的,因此外国对《田中奏折》的怀疑是难以澄清的。”

P3-9

后记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这首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保卫黄河》,我们已经唱了半个多世纪了。每当我们唱起这首激动人心的战歌,就不由会想起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想起黄河两岸稠密的青纱帐,想起8年抗战的难忘岁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自古以来,黄河就以她那坚忍不拔的倔犟性格,历经坎坷,历经艰辛,历经沧桑,一泻千里,一路拼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就如同滔滔黄河那样,永远是那么不屈不挠,那么英勇无畏,那么豪迈坚强。惊回首,她从那黄土高原跌宕起伏;展望眼,她又在茫茫平原纵横驰骋。有时千百次冲撞才穿过一条峡谷,有时万千次积聚才爬上一个陡坡……

8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场上,日军死伤共计228.2万人(日本方面统计是40.46万人);

——8年抗战中,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陆军60%以上、空军50%以上的兵力;

——战争结束时,在中国战场上投降的日军,达114万人之多;

——“9·18”以来的14年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死伤218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多亿美元。

数字也许是枯燥的,但数字却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它雄辩地告诉世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场,中华民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受害最深、贡献最大的民族。正如罗斯福曾经说过的:“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到中东……”

1972年9月25日上午11时30分,日本国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芳外相一行乘坐的道格拉斯Dc一8型日航专机在北京机场降落。田中首相和周恩来总理热烈握手那一瞬间,标志着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机场上奏响的两国国歌,一首是当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出现的抗日战歌——《义勇军进行曲》,一首是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压迫的象征——《君之代》。两曲在70年代第二个秋天于北京并奏,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变迁。

今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去将近半个世纪,中日邦交正常化也已经过去了十多个年头。但是,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却时时在人们心中回荡;黄河的咆哮声仍然不断在耳边响起,它时刻在提醒着善良的人们:决不能让历史再度重演,应该警惕军国主义思潮的再度复活,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5: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