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涛声人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曼菱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华丽登场

一九八七年十月,海南宣布办“大特区”,成为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热点。

十一月,受到《当代》杂志社的邀请,我参团访问海南。

登岛的一伙文人理所当然地成为省委书记许士杰的座上宾。

海南特区政府的所在地是一座椰树环绕的院落。接见大厅简朴大气。不记得是否有吃饭招待了。当时充盈在人们脑际里的都是一些对未来的想象,奇妙而让人激动。

许士杰打着绑腿,显得年富力强。他将来特区看作是又一次“革命的起步”。这是一位极具诗人气质的领导者。

同行的作家有王朔、王海鸽等,那时他们还没有大露头角。大家兴致勃勃地询问了诸如如何到海南来居住,户口怎么处理等问题。

而我刚从美国“好莱坞”归来。电影《青春祭》参加“中国首届电影新片展”。我应邀考察了美国主要的影视公司和艺术学院。正是满腹的壮心与梦想,如俗话说的“瞌睡遇上枕头”。

那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八一厂都看中了我在《当代》杂志发表的小说《唱着来唱着去》,都邀请我去改编剧本。

我在北影厂的仿青楼住了一个月。听说大导演陈怀皑也欣赏这个关于塔吉克民族的题材。最终剧本出来,大家都喜欢,可是一句“没有钱”,就“打了水漂”。

这说明中国的电影厂制度已经走到尽头。

作为一个作家,我亦不满意影视界对文学作品的肆意篡改。我想成为一个具有文学精神的影视人。

我当场向许士杰表示,有意到特区来做一个独立制片人。

许士杰注意地听着我的话,他说:“大特区欢迎你,到海南来开创新的影视业吧。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

陪同在场的海南出版社洪社长提出,希望我来写一部描写海南大特区的小说。

这正中下怀。我暗自在想,书出版后,我就将它拍成电视剧,一举实现我的梦。

在我离岛之前,合同就送到了我的手中。

一切都在“给力”。

访问团在海滩上游泳。有人在谈恋爱,有人在撮合。温润的海风释放了我们,扑面而来的是南方的诱惑。团员们一路上讲着各种有颜色的笑话、俚语。这是我参加的情调最轻松的一次笔会。

我们去了三亚,记得一路上都是甘蔗田、胡椒园、槟榔树。当时也没有心思游山玩水,一门心思就想着把大陆那边的事情处理了,脱身来海南。

很快,我第二次登岛,依然是高调的。由一位年轻的旅游局长邀请,我只记得他姓夏了。

我们是在三亚邂逅的。他和我交谈了一会儿,就立即提出,请我参加即将在三亚举办的中国首次“铁人三项赛”。

当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铁人三项赛”。他耐心地给我讲解,我马上有了兴致,因为我也是一名野外运动的爱好者。

离开北京那天,我到沙滩中国作家协会去道别,夏局长亲自开车到作协去接我,作协的“头儿”鲍昌一直送我到大门口。

没想到这是我和鲍昌的最后见面。我这一走,也永远地告别了作协这个我曾经栖身的机构。

岁月太稠,事情接踵而来,容不得人再回首。

这次去海南的同行者有姜文、田华和一位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贾记者。

田华依然秀丽,性格很温和,爱替别人着想。

姜文很机智,一路上,我们能搭得上话。乘渡轮的时候,大家都蹲在生锈的船舱里,但情绪不错。

一年后,在广场我们再次相遇时,姜文戴了墨镜,我没认出他,他认出了我。“曼菱我们合个影吧。”他叫同行的人给我们拍照。以后再没有见到,也没有机会要那张珍贵的照片了。

三亚的“首次中国铁人三项赛”,还真来了不少国外的运动员。比赛的设施不全,尤其“安全”这一块,如果出了问题,连抢救的条件都不具备。P1-3

后记

后记:“摸着石头过河”的鱼虾们

三千多年的文字史,在我心目中,最足以称雄于世界之林的,莫过于《诗经》了。

那种如怨如诉、春去秋来、悲欢离合、民情喜乐、天地同感的境界,在后来各个时代杰出的文学家们都有所继承。而在当代似乎要绝种了。

当代某些热衷于写“草根”的,骨子里却是在编派和出卖底层,毫无尊严与尊重,邀宠之心是向上、向外和崇洋的。

不管它“获大奖”,博销路,它们都不是来自《诗经》的精神源头了。

但在生活与历史的底层,依然存在着《诗经》那样厚重与朴拙的内容。

二十世纪最后十年,我在海南开公司,这一段阅历,在演艺界不稀罕,在作家们当中可能是少有。

海南是我在那年夏天从梦想高处跌落的一个真实人间。它带给我人生不同角度的经历。

三亚的一块礁石上刻着“天涯”二字。第一次见到它时,有一种游览的得意;第二次再见,则发生了“地老天荒”的被放逐的牺惶。

中国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涯”的意念,就是“尽头”。无论就地理、就人生、就运势,都指“无可退路”。也有好意:“天涯何处无芳草”“天涯共此时”“天涯海角觅知音”等。

在天涯海角发生过的那些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影,沉潜在我的心底。那些朝夕相处的人们,不管他们是“落马”“落水”的,或者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构成了我岁月的温馨图片。瞬息风华,一去不复返。

当年在海南,人们常常用“小鸟天堂”来比喻初开放的特区。

小鸟在黑屋子里关久了,翅膀僵了,眼睛昏花。门一打开,光线进来,立刻乱飞,互相碰撞的、撞在墙上的皆有,一片混乱,但再过一会儿,就好了。鸟儿们适应后就会舒展自由地飞向蓝天,飞向远方。

不能说:“怎么这么乱啊?不行,不能让它们乱飞。还是关着门好,谁也不飞,连翅膀也不扇一下,多安静多有秩序啊!”

那最初的海南就像“小鸟天堂”,每个人都会参加进这刚开始在黑暗里的飞行的。渴望自由的鸟儿,是不会怕什么乱的。

飞吧!只有飞过,才能对我们的后代有个交代。他们将来无疑是要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的。

在海南岛上发生过的种种,我不想用简单的善与恶的传统标准来判定。当年我以为这是一次伟大的试验,在试验完成之后,腐败的东西自然会被消除,而清新与健康会令我们这个民族的肌体获得活力。

然而事非所愿。在海南开放之初曾经发生过的种种奇怪的悖情违理的事情,譬如女性出卖自己,譬如“黑道”规则渗入官场等,后来都在大陆发生和成为普遍,摇撼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根基。

而那曾经激励过我们的自由梦想,却更加遥远了。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自然有许多人物在设计,大学者在策划,大资本在运行。那都是耕云播雨的龙王与大爷们。而我和我在海南所认识的,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小鱼小虾罢了。

这本书的名字本来想叫《“摸着石头过河”的鱼虾们》。

在磅礴的大潮和历史事件中,是不可能没有“鱼虾们”的。我们自己也不过就是这一类。“鱼虾们”的角色,是最大多数人的角色。

书中的“小人物”,是没有社会声名的那一类芸芸众生们,我一律用了化名。因为他们虽然愿意被我记住和提起,却不一定喜欢成为大众口舌上的材料。

编辑说,作为一本散文,名字亲切入口些好,那我就叫它《涛声人面》吧。

这是从古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来的,以示对我那些故人们的一点怀念吧。人面不知何处去,涛声依旧啸长空。

我出道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来改编成电影《青春祭》。

对人文社我怀有真挚的犹如“娘家人”的感情。记得恩师韦君宜对我的发现,对我的人生做的指导,还有一拨拨对我用心良苦的前辈编辑们。

怀念那里曾经弥漫的人文精神。

那幢旧楼里已经装满了新来的人们,但老人文社却装在我的心中了。

2015年4月3日清明将至

目录

1.华丽登场

2.多梦之年

3.丽人归来

4.海岛除夕

5.“诱拐”

6.“办公室里的女人”

7.笔底乾坤

8.夜半奉召

9.财富烟云

10.我的助理小姐们

11.流“金”岁月

12.花容之狱

13.海甸岛风景

14.“楼外楼”

15.天涯文人

16.情敌相见

17.豆豆、威姐、竹蓉

18.家乡菱与海南粽

后记:“摸着石头过河”的鱼虾们

内容推荐

张曼菱著的《涛声人面》讲述了:当年在海南,人们常常用“小乌天堂”来比喻初开放的特区。

小鸟在黑屋子里关久了,翅膀僵了,眼睛昏花。门一打开,光线进来,立刻乱飞,互相撞上、撞在墙上的皆有,一片混乱,但再过一会儿就好了。鸟儿们适应后就会舒展自由地飞向蓝天,飞向远方。

不能说:“怎么这么乱啊?不行,不能让它们乱飞。还是关着门好,谁也不飞,连翅膀也不扇一下,多安静多有秩序啊。”

那最初的海南就像“小乌天堂”,每个人都加入这刚有光亮的飞行。渴望自由的乌儿,是不会十白什么乱的。

飞吧!只有飞过的人,才能对我们的后代有个交代。他们将来无疑是要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的。

编辑推荐

《涛声人面》这是一部个人回忆录。作者张曼菱是知名作家,成名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被改编成电影,作者上过《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这部作品是她回忆自己八十年代末在海南下海经商的经历。是一部长篇自传性散文。由于作者的独特个性、她对事物的敏锐感觉,这部长篇散文在表现当年“下海热”“经商潮”时有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作者文笔佻达,文章生动有趣,可读性较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