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煜/中国历代文人长篇传记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煜,南唐后主,历来被史家贬为奢靡误国的“亡国之君”。但这本传记小说推翻了史家的论调,从文人的角度来剖析后主的一生。该书尝试着对李煜作一些心理分析、感觉分析、情绪分析。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所展开的东西,归结到意识、意向。

内容推荐

南唐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又最奢靡、最血腥又最文雅的时代,后主李煜在政治上偏安懦弱,历来被史家贬为奢靡误国的“亡国之君”,本书从文人的角度来剖析后主的一生,推翻史家的论调,丝丝入扣地点评出后主仁爱、细腻、宽厚、唯美的文化品格。南唐之亡,非亡于奢靡,而是亡于文人与政治的对决,文明与野蛮的对决,仁爱与兽性的对决。

目录

第一章 避祸少年悟禅境

第二章 江边邂逅

第三章 娥皇与庆奴

第四章 走火人魔的故事

第五章 形变

第六章 断手梅花

第七章 争艳

第八章 花明月暗飞轻雾

第九章 秦楼不见吹箫女

第十章 小周后

第十一章 四十年来家国

第十二章 龙袍禽兽

第十三章 醉乡葬地有高原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避祸少年悟禅境

南唐太子李弘翼一心想杀弟弟李煜。

为什么哥哥要杀弟弟呢?因为在李弘翼看来,这个六弟实在是生得太好了,广额,丰颊,高鼻,重瞳,骈齿,天生一副帝王相,不仅父皇李璟常夸,朝廷百官、民间术士也流传着李煜将来要做南唐皇帝的说法。而李弘翼的长相,旁人是不敢轻易恭维的。他和李煜同父异母,他抱怨已故母亲的容貌远不如本朝的钟皇后,而李煜却是母仪天下的钟皇后所出。另外,李弘翼曾随父征战,脸上、脖子上有箭伤和枪伤留下的疤痕,他微笑就像狞笑,狞笑时几乎是魔鬼。居太子宫真是寝食不安:今日储君的位置,保不得他日后做君王。

于是对李煜动了杀机。骨肉要相残。

李弘翼也曾犹豫,杀弟弟下不了手。他大李煜好几岁,未做太子时,喜欢逗小李煜玩儿,教李煜用“袖箭”射鸟,带李煜到金陵城外的长江边上钓鲟鱼。大江之上,一叶扁舟,钓上钩的鲟鱼活蹦乱跳,李煜兴奋得手舞足蹈,大声呼叫哥哥的名字,白皙的面孔反射金色的阳光……然而李煜玩袖箭并不射鸟。袖箭是专为小孩子学习箭法而制造的~种小型弓箭。李煜九岁,玩袖箭很上手了,十步之外箭穿钱孔。他弯弓却从不射杀树上的小鸟。李弘翼强命他射,他就射偏,让鸟飞走。做哥哥的示范给他看,一箭洞穿画眉鸟或白头翁多肉的胸脯,命他去草丛中捡回来。他把死去的鸟儿捧在手中,感觉它即将变冷的温热的肉身、绒毛,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性情暴躁的哥哥骂他,他一般不回嘴的。有一次,李弘翼一箭二鸟,射下两只灵动多彩的“红嘴绿观(冠)音”,李煜最爱这种鸟了,终于忍不住,涨红了脖子大叫:

文善禅师教诲不可杀生!

文善禅师是为南唐皇室主持重大佛事的高僧,父皇母后的朋友。李煜咿呀学语时,就对文善禅师高大的身材、红脸膛锦袈裟留有很深的印象……

李弘翼入主东宫的第二年人就变了,在一群幕僚的日夕怂恿下,铁了心肠,百计杀李煜,杀他的叔叔景遂。

景遂是南唐手握重兵的人物,深得皇帝李璟的信任,他是弘翼的另一块心病。而李煜生有奇表,那一对重瞳,令人联想治水的大禹、西楚霸王项羽。李煜字重光,说明父皇很重视这对历代王室罕见的重瞳。李煜长到十三岁,渐渐的面如冠玉,双眸清澈,身子修长而挺拔。连太子宫中的嫔娥也悄悄议论他阳光灿烂的面容与举止。

东宫幕僚说:李煜头上有一团王气!李煜不倒,王气难消!

弘翼犯难说:莫非叔叔、弟弟一并要杀?只杀一个不行吗?

可是杀谁呢?

南唐东宫的位置,其实是景遂让给弘翼的。叔叔于他有恩。而李煜是他逗玩多年的可爱的小弟弟。挥刀砍向亲骨肉,弘翼的决心也委实难下。

幕僚说:皇上近来召见李煜是家常便饭了,皇上对李煜的赏赐多于殿下!这说明什么?殿下要三思!王气初现尚可消除,时日一长,李煜头上的王气增而为瑞云,刀火攻不进!

金陵人历来重视王气之说。李弘翼性格又多疑,他脸色铁青,一拍几案,咬牙说道:尔等从速谋划,给我灭了这团王气!

这是在公元950年的秋天,李煜刚过了十三岁的生曰。

金陵的初秋天朗气清,穿城而过的秦淮河,绵延横亘的钟山,滔滔不息的长江,城外百余里的江防要地采石矶……李煜登百尺楼极目远眺。这座楼是父皇登基时建造的,和澄心堂、瑶光殿呈大三角布局。它有七重飞檐,高达三十多米。雕梁画栋,堆金砌玉,极尽江淮能工巧匠的看家本事,一度号称天下第一楼。

这是午后,太子哥哥弘翼传令,要李煜上百尺楼,“观大唐版图”,给他上一堂国情课。李煜带了父皇赐予的内侍庆福赶到百尺楼,上楼却不见弘翼哥哥。有东宫侍从告诉他,殿下叫他稍候。

少年凭栏不知愁。望大江浑阔,听江涛拍岸。

百尺楼的顶层四周皆有雕栏,李煜转着圈儿望了多时,不见楼下哥哥的车驾。做弟弟的更不相疑,学着唐诗意境拍栏杆,一身华丽的锦袍迎着呼呼而来的秋风。

栏杆不高,李煜探头看了看楼下的风景。这么高的地方,他还是第一次来。

这时,有个高瘦侍从蹭到李煜身旁了,说是护着六王子,背靠三尺栏杆和李煜说闲话。趁李煜不备,这侍从忽然往后仰,半截身子悬了空,叫声不好,伸出长臂要李煜拉他。李煜急忙上前抓他袖袍时,对方却一把攥了他的手,长臂猛一发力,仿佛要将他抛出楼去。李煜一个趔趄,扑到栏杆上。

栏杆结实,李煜的脚又钩住了一根柱子,虽然大半个身子已在楼外,却好歹稳住了身形。那长臂侍从还紧紧攥着他的一只手,刹那间表情奇怪。

内侍庆福闻声奔来,脸都吓白了。

李煜笑了笑,整理他的锦袍。

这是一个意外的事件。他还安慰那个似乎吓坏了的东宫侍从,拍拍侍从哆嗦的瘦肩膀。

他说:幸亏太子哥哥平日里教我骑射。我的身子够敏捷呢,一伸脚钩住了栏杆柱子。

他对庆福表演了刚才的危险动作。

二十多岁的庆福并不喝彩。他不离李煜左右,斜睨那瘦侍从。庆福身高七尺,壮如牛,敏如兔。

楼下响起一阵马蹄声。一身戎装的太子李弘翼飞马而来。

有内侍向他报告刚才发生的事,他勃然动怒,拔剑要砍那瘦高侍从。李煜赶忙上前拉住哥哥的手。

李煜说:事发突然,他呼我救他,亦在情理之中。

李弘翼指着缩了脖子的瘦侍从骂道:你一万条命也抵不上我弟弟的一根头发!

他一个大巴掌扇过去,瘦侍从顷刻“胖”了半边脸,退一边去了。

太子转而安抚弟弟,夸弟弟临危不乱,身手敏捷。

李煜说:多亏哥哥带我到澄心堂的练武场,教我骑马射箭。

太子沉吟道:改日再去练武场,哥哥教你几个骑射绝招。

李煜喜得作揖。弘翼皱皱眉头,用他漂亮的马鞭指着大江之北,给李煜上起了国情课。他是眼下的太子和将来的君王,他有责任让包括李煜在内的几个弟弟知晓天下大事。

李煜凝神倾听,目光随着哥哥的马鞭所指,向北向南复向西……弘翼指着采石矶方向说:我击败过后周柴荣的三万水军!

江淮之北的周世宗柴荣,是南唐国最大的威胁。

五代十国后期,南唐“三千里地山河”,版图含今之江苏、江西、安徽、湖南等,辽阔而富庶。李煜的祖父李异,庙号“南唐烈祖”,本来姓徐,曾经辅佐杨吴国主杨行密,长期以禁军首领的身份坐镇金陵。后来他势力大了,废杨吴,自立南唐国,易姓李,亮出大唐王室后裔的旗帜。南唐烈祖登基后,罢兵戈促农商,以一系列休养生息的举措,在短短的几年间,让数百万南唐百姓受惠。

七年前(公元943年)烈祖崩,李琮继位。而北方的强国后周,隔淮水虎视南唐已久……

李弘翼不愧是储君,三言两语讲清大势。他的白金盔甲闪闪发亮,他的马鞭子透出一股英雄气。李煜崇敬地望着哥哥的面孔,感到哥哥左眼下的那一条伤痕写满了沙场光荣。

……  P1-44

后记

细想李煜这个人,总觉得他不像一个皇帝,而是通常意义上的好男人,好艺术家。他待人那么友善,修养那么全面,这样一个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出色的,受人尊敬、令人亲近的。他骨子里是个艺术家,虔诚的佛教信徒,这两种东西作用于他,淡化他的皇权意识,消解他的皇帝做派。

中国历史上,出现李煜这样的皇帝,值得庆幸。毕竟他乱世坐龙椅,一坐十五年,还能保留人的味道,离人道近,离兽性远。他不搞霸权,甚至不知霸权为何物。

活动变人形。李煜居于权力顶端而“人形”不变,这个不变,盖由于人性善的强大支撑,文化本能的强大支撑。

国家处于危难,他调动杀性艰难。他输掉战争不奇怪。

需要警惕的一种思维逻辑是:不问青红皂白,谁输了就指责谁。这种逻辑,若干年来劈头盖脸掷向李煜,何其粗暴。

李煜输在文化修养,也赢在文化修养,他的不幸,是文化碰上了刀枪。古希腊为西方文明奠定了基础,但希腊人打不过罗马人。清末,悠久的中华文明也难敌野蛮的八国联军。例子很多。文化欲自保,不懂刀枪看来不行。

李煜输在一时赢在永远,包括美丽的娥皇、可歌可泣的女英,他们的形象,有足够的理由矗立在中国人的心中。日本交响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过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之后,激动万分地说:“这神圣的曲子,必须跪着听!”

神圣意味着:艺术和人类其他被推向极致的真善之物分享着至高无上。可惜中国封建史太漫长,人们只知向皇权下跪。权力在社会生活中,所占份额太大,至今余毒未消。

小泽征尔跪听《二泉映月》,国人当深思。

而我们捧读李煜的词,焚香沐浴不为过。

李煜不仅是优美的,优雅的,他的文字同样是圣物。

哀,愁,恨,这些人类的“基础情绪”,李煜为它们逐一赋形,为汉语表达树立了永久性的典范。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人喜欢他?答案是明摆着的。

他让软实力显现硬道理。他让真善美有质感,能触摸。

李煜不是昏君暴君,更不是荒淫之君。古人说他“误作人主”,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坐龙椅他实在勉强。从小就不喜欢。弥漫在龙椅四周的血腥气,和他的温柔性格、艺术修养实在是格格不入。他的生存向度一目了然。他有做人的原则,作人主便艰难。而人与人主之间的那道鸿沟,倒不失为历史学者们的重要课题。

南唐开国之君李异给了李煜向善的记忆。母亲钟氏带他拜佛主。他在女人们中间长大,眉清目秀,与江南山水相映生辉。爱情又来得那么激烈而细腻。李煜是配说爱的,比之今人犹有过之,因为他是皇帝,享有三宫六院的特权。大环境如此,他还专情。为什么?

针对李煜一生,可以问很多个为什么。

现代某些学人,非要李煜埋头军事醉心杀伐,这些人脑子有毛病,需要看医生。

如果我们瞄准人性和个体特征,那么,有一些历史及文学观念就要被打上问号。人性的空间必须拓展。

拓展人性的空间还意味着:缩小兽性的地盘,剥下兽性的形形色色的伪装。

李清照说:“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这位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第一女诗人,看问题很清晰:一边是干戈,另一边是文雅。干戈穿膛破腹,文雅却是朝着温馨的日常生活。

我读古代史,有个印象十分深刻:改朝换代之初,一般来说是军事斗志昂扬。而随着立国日久,生活会回归常态。比如盛唐北宋称治世,各有百余年,呈现了相当繁荣的生活景观。人们忙着过日子,忙着幸福生活花样翻新,而不是忙着摩拳擦掌要跟谁打仗。盛唐经不起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北宋敌不过立国仅十年的金国,皆由于百年和平不识干戈。

生活有它自身的逻辑。文化则有文化的力量。战争旨在掠夺和摧毁,而文化积聚生活的意蕴。野蛮能打败文明,但绝不意味着:野蛮在价值的层面上占据优势。历史学者,显然不能把胜者为王败者寇作为他们的宏大叙事的潜台词。

我去年偶然看一部写李煜的电视连续剧,剧中安排三角恋,把娥皇篡改为赵匡胤的初恋情人。这类“创作意图”本不值一提,但其倾向性值得注意。编导们不知文化为何物,却以他们胡编乱造的本事惊人地消耗着我们的文化资源。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要高度警惕。警惕把文化变成受资本越界掌控的低俗消遣,变成无聊的无限堆积。

而有趣的是,在堂堂正正的传统文化有望复苏的当下,警惕性的提高不会是白忙。文化的敌手,毕竟不复是刀枪。

词这种文学形式,始于唐,盛于宋,亦称曲子词或长短句。它是宫廷之声与市井俚曲的混合物,杂以胡夷小调,经文人改造而成。词调的名称叫词牌,如《清平乐》、《菩萨蛮》、《忆秦娥》等,唐朝多达两百多种。小令如《十六字令》,长调如《声声慢》,一百多个字,像一首长诗。词是很有意思的东西,它融合了汉胡,打通了雅俗,涵盖了社会各阶层的审美趣味。唐宋之所谓开放,其间可见端倪。它诉诸日常情状,对应唐诗的雄浑意境。大诗人并不排斥它,李白、白居易皆有小词传世,和他们自己的诗歌伟业形成对照。尤其是李白,诗如奇峰突兀,词如清溪细流。到五代十国,西蜀孟昶、花蕊夫人等善词,各有佳作,形成所谓“花间派”,视晚唐温庭筠、韦庄为宗师。南唐则先有李璟、冯延巳,后有李煜。

温、韦、冯均有相当造诣,李煜承先启后,卓然而为一代大家。他对宋词的影响难以估量。

或以为李煜写南唐小朝廷乃是个人呻吟,此言谬矣。无穷无尽的追忆,使他笔下的各类情态摆脱了时空界限,传向任何一个有生活意蕴的地方,流布千万年。他怀念南唐,与陆游怀念北宋很相似,点点滴滴掏心掏肺,一腔心事和泪说。

艺术就是深入,而深度决定广度。

现当代文学,面面俱到的、温吞水似的、故作新潮的作品我们见得够多了。文学不大吸引人,文人显然负有责任。

李煜生在帝王家,写富贵生活是他的权利,历史上几百个帝王,没人比他写得更好,差一大截呢。  。

不过,他写得好也授人以柄,仿佛他的宫廷奢华胜过很多皇帝。这一层,使他长期受人诟病。他输掉战争,写宫廷生活的文字表现力又太强,于是惹发种种非议。

而事实上,李煜的前期词,数量并不多,现在能见到的只有十来首。由此可见,他的主要精力,还是用于朝政。金陵二十多年的写作,单论数量,也不及汴梁两年。

李煜写过《嵇康》,惜乎今已不存。他为何要写嵇康呢?

李煜的性格、命运,乃至相貌举止,令人联想嵇康。

李煜的文字才华奇高,居帝位而作品清新自然,很民间,显现了杰出艺术家的超越能力:因深入人性而抵达市井。这里没有什么弯来拐去的学术奥妙,一切都在阳光下。学者不妨来探讨:为何皇帝写下的东西不像皇帝?杰出的艺术品是如何抹去了皇帝的身份与面孔?

谭献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李煜后期词中的愁与恨,隐隐透出男儿刚强,没有一丝怨天尤人的腔调。娥皇女英的刚烈,想必渗入了他的肌体。他在词语中昂首活着,如同写《离骚》的屈原。

王国维的传世经典《人间词话》,历数唐宋词人,涉及李煜最多,他的评价也最具代表性:“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所长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以血书者,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的顶级作家。李煜尤为典型。有当代学者拿他比屈原,拿他的词比屈原诗,很有道理。

这本传记小说,尝试着对古代人物作一些心理分析,感觉分析,情绪分析。三个不同的维度上所展开的东西,归结到意识、意向。倪梁康先生在《意识的向度》一书中讲:“意识是了解人性的基础,因为人类的一切心智活动都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而且由于意识活动构造出了世界万物、天地人神,因此意识也是理解与人相关的各类事物的一个角度。”

尝试的效果如何,敬请读者们评判吧。

2009年3月11日

三稿于眉山之忘言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