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尽是“季园”无限风光,笔者从这位即将臻至期颐之年的学者文章中,采撷其近百年的智慧之果,将之溶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在大师真诚述说的氛围中,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处世、治学的道理,共同感受先生那种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的个性风格,领会先生形式似散,韵律自然,万勿率意,忌讳颟顸的生活智慧,学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继而得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郭林生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满目尽是“季园”无限风光,笔者从这位即将臻至期颐之年的学者文章中,采撷其近百年的智慧之果,将之溶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在大师真诚述说的氛围中,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处世、治学的道理,共同感受先生那种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的个性风格,领会先生形式似散,韵律自然,万勿率意,忌讳颟顸的生活智慧,学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继而得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 内容推荐 曾有人说,凡能建立功业者,以立品德为始基。素来有学问又能担当大事的人,无不先从品行上站稳脚跟。唐代贤臣魏征有一句名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意为人不能骄傲自满、一心想着私欲,要对自己有所控制。而这种防止人“无所顾忌”的“控制”,就是人们应当拥有的内在品质。 季羡林先生年逾九十,历尽世间铅华,对人生有诸多的感慨。他总结了自己近百年的人生经验,认为人活于世应当具备多种品格,如自知之明、谦虚、仁爱、礼貌、善良、拼搏奋进等。唯有具备这些良好的品格,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 目录 第一讲 安身立命从修养自身开始 知足知不足,自知之明即为人生最大财富 恻隐之心,惠及他人而非只同情 真性情者仁念存心间 “善”为人性至宝,一生享之不尽 莫待天赋埋没土,老死穷乡僻壤间 尝八颗浮生苦果,得一株存世莲花 敬人者人恒敬之:社会祥和的原动力 “公德”修为至高境界即为“功德” 第二讲 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的存世哲学 诚信乃安身立命不可或缺之德行 胸怀容人量,浩然自从容 虚怀若谷谦冲自牧,躬身低头洞悉水中云天 风浪滔天雨打身,颜色不改乃大勇 生存应有“优柔寡断”,行事当思前车之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存世如游刃,进退自有道 第三讲 人存三界内,处处皆有剑影刀 口如祸端之门,最欠封门之闩 宠辱无惊惧,应对有格调 世态炎凉,放之四海皆准的历史真理 人生在世,谨防两面三刀之小人 一切得之乃我幸,不得为吾命注定 宁背负假糊涂一生,不可让真糊涂乘虚而入 第四讲 人生种种奢望仿如镜花水月 当局者迷于幽谷,旁观者清点江山 贪欲,带来忧患的罪魁祸首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宁可敝帚自珍,也不可妄自菲薄: 人生处处悲欢在,哪得方圆无缺口 欲存身于自然万物之中,莫善于少奢寡求 第五讲 坦荡之境界:身似浮云心似海 忍耐是一种豁达,亦是一种艺术 老马再无识途日,应变得须变 潇洒淡看当年勇,此乃勇者中之智者 心如烛台明镜纤尘不染,意如井中之月澜起复宁 人事已尽随缘定,身如浮云心似海 养身不若养心,长命百岁的不二法门 第六讲 时如流水,弹指间灰飞烟灭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天下奢侈之最,莫如惶惶终日 真正的生死观:时间如偷窃而来 留得青山春不改,留得残荷听雨声 漫漫历史为明镜,得失尽在月明中 匹夫之责莫过于对自己负责 第七讲 季老的人生八鉴 虚伪与谦虚的距离:间不容发 慎防绝顶聪明痴绝顶,留心赔了夫人又损兵 小人留意阿谀奉承,君子不齿曲意逢迎 钓沽名者无贤士,求捷径者无终南 愤世嫉俗是弱者悲剧一生的始作俑者 自我封闭与故步自封皆为性格的牢笼 固执,人生难以走出的围城 道德,有“珍珠”也有“糟粕” 第八讲 情与义,赋予生命无上的内涵 人生最大的悲哀:子欲养而亲不待 比翼情深亦不可缺理性思维 温馨乃家庭和睦之妙方,得之在于一真一忍 天地人,莫不以尊师为正道 君子之交形淡如水,先敬而后诚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一身只存天下事,铁血丹心载汗青 第九讲 为人为学的涅槃至境 人可一日无才,不可一日无德 治学做人当有“竭泽而渔”之气魄 天涯无处不芳草,堪折一枝“问题花” 灵感,创新思维之源泉 追根究底方能一窥全豹 为学问注入人性的灵魂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 择善而从,弃恶而改:为人为学的涅槃至境 第十讲 轻击文化的冰山一角 从“红颜祸水”看美人的个性生活 一国之君对佛爷亦得俯首称臣 百货店、药店、粮店:佛道儒的跨行业竞争 “姓”乃心灵的居所,尊严的象征 诗为禅家添锦绣,禅乃诗家切玉刀 谚语,待人接物的凡俗智慧结晶 成语字字如珠玑,人生智慧大不同 试读章节 真性情者仁念存心间 人生在世数十载,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方塑造人的真性情。子曰:“四十而不惑。”人只有到了四十岁才能认清周身内外的各种事物。仔细斟酌过往,多少痴恨变成过眼云烟,无限凄凉涌上心头,唯一感到欣慰的就是,所经历的人间情感中,那点“人情味”值得重温。 季老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做人要有‘人味’。”‘‘人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情味。畜生生来无情亦无义,对于它们来说,若是有情有义便也不会成为畜生。人之所以异于牲畜,正是人心存有情义。季老所说的“人味”虽然也指情义,但他将其具体化为“爱”与“仁”。 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仁爱”被置诸高位,无上崇敬。《论语》有曰:“仁者,爱人。”何谓仁,即关爱他人。又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叫做“忠”;而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亦称之为“仁之方”,即施行仁术的方法。 仁爱思想讲究付出、不计回报,提倡扶危济困、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受到儒家仁爱思想影响的先贤不计其数,不仅如此,他们的仁爱之道常能达到及人的程度。 三国时有一北海人叫王烈,他乃一介书生,从未做过官,但却德高望重。这是因为他凡事抱有公正的态度,待人宽厚忍让,以义著称于世,因此百姓都信服他。 一次,一个人偷了别人的牛,被失主捉住。盗牛者说:“我一时鬼迷心窍偷了你的牛,今后绝不再干这种事。现在,随便你怎样处罚都行,只求你不要让王烈知道。”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立即托人赠给盗牛人一匹布。 有人对此不解,问王烈:“这贼人怕你知道他的事,你反而送布给他,这是什么道理?” 王烈说:“做了贼而不愿让我知道,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知道羞耻,就不难转变。我送布给他,就是为了鼓励他改过从善。” 一年以后,有一天,一位老人挑着重担,正在艰难地赶路,忽然遇见一个人,对他说:“您年纪大了,挑这样重的担子,怎么受得了,我来替您挑吧!”此人帮助老人挑着担子走了数十里,到了老人家门口便把担子放下,也不留名就走了。 后来,这位老者在赶路时丢失了一把宝剑。一位过路人发现此剑,为了避免让他人拿走,此路人便留下来看守,等待失主。待老人去寻剑时,发现那位守剑的人,正好是上次替他挑担子的人。 老人十分感动,说道:“你上回替我挑担子,连姓名也不肯告诉我;现在你又路不拾遗,坐等失主,你真是个仁人君子。这次你一定要把姓名告诉我才是。”那人只好把姓名告诉了老人。 老人听后,心想此地方出如此好人,应当让王烈知道,于是便去告诉王烈。 王烈听后很受感动,他说:“惭愧啊!世上有这样好的人,我却没和他见过面。”王烈随即设法打听,原来这位好心人竟是从前的那个盗牛人。他不禁大吃一惊,十分激动地说:“一个人受了感化以后,改过从善的程度当真是不可限量。” 王烈的仁和善感动了贼人,这个贼人不但改过从善,还将爱施与他人身上,仁爱之道在此二人身上大显光华,并且得到了传承。仁爱思想不仅被贤圣者所爱,它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基础,历史上多位明君也是以“仁爱”来治国的。例如西汉文帝刘恒,务农桑,薄徭役,减赋税,削鹿台,提倡省吃俭用,并且减免刑训。在他当政期间,曾十二年免田租,弥留之际还叮咛景帝,不要在他驾崩之后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不要万民恸哭,足见其爱民如子、贤明圣德。刘恒死后谥号为“文”,意思即是仁爱。 爱人者人恒爱之。唯有你对他人施与仁和爱,他人才会以德报德。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高官显贵,唯有仁爱之心才能让你从容淡定、广结善缘,才更能显现你的情深义重。人生来便受父母之爱恋、兄姊之悌怜,情义仁爱是最早具备的情感和德行,它最能体现人情味,所以我们应当对其倍加珍惜,因其乃人性中的无价之宝。 “善”为人性至宝,一生享之不尽 “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英国学者罗素对“善良”下了这样一个定论。中国古代传下来的格言也称:“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这样看来,善良之于人性,就好像食物之于饿欲一般重要。只要心存善念,则风波不起;广施善行,则天下太平。 不过“善”也分大善和小善。季羡林老先生认为,凡是对国有利,对人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益事就是大善。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他针对小善和大善曾举了两个例子,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便是小善;而为国家大义而死,例如文天祥那种誓不降元军、从容就义的民族英雄,他的行为就可称作大善,因为他的精神至今还在激励着人民的爱国热情。 其实,仔细区分大小善是很难的,你若说让座是小善,但是这种行为影响很多人,为社会公认的美德,很显然它已变成了大善,因此我们无从断定小善与大善的界限,季老说他提出的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三国风流人物刘备在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告诉他,即使很小的善行也要做,只有小善积多才能成为利天下的大善。季老在《有为有不为》一文里也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人有些事情是应该做的,所谓的“应该”,就是“合宜”的意思。韩愈曾给“义”字下过定义:“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宜”。如此看来,季老所说的“应该”之事就是合乎道义、合乎人性的事,它囊括了大善及小善。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在行善方面,从幼年便已彰显。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哨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里的大米越来越少,他感到很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石缝里。 乡亲们知道了真相都很感动,连连夸赞屈原。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地方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被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为后世之人所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由此衍生出一句成语“存心养性”,它的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只是原原本本的初心,在尘世历尽铅华,才有了喜怒哀乐爱憎恶。佛家虽然主张抛弃七情六欲,但是他们对“爱”却倍加推崇,不过它所钟的“爱”不是情爱,而是怜悯和善良。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儒释两家皆看重善良,原因就在于善良可匡扶世间的正义,能够为人和社会带来无限福荫。不管是大善还是小善,只要为善,善因便可得善果,这是一个天理循环的道理。为了证明善良有多好,本是件可笑的事情,也不必拿恶因得恶果来证明不行善会有多少遭遇。行善本来就不是食欲、物欲那种能够苛求的东西,你对他人施予善、赐予福,本不求回报,可心却瞬间变得愉悦而坦然,而他人也会因为你的善而感到心情舒畅,人与人之间自然流露祥和之感,没有斤斤计较,没有怒目相对,没有叱喝争斗,世间哪有比这更好的事情,这不就是善果吗? 宋代诗人杨万里说“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行善是没有尽头的,纵使你有千百善行也不是止境,原因何在,为何“善”也变成了求之不尽的苦果呢?你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善不是负担,而是幸福。 P8-13 序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一生淡泊名利,参透了世间百态,在《形影神三首》的最后留下了这样诗句。在他看来,世上的事情千千万万,有些能做到的便做到,做不到的也不必汲汲而求。富贵贫贱、生老病死,命里有则有,命中无便无,无须多加思虑。这般恬淡闲适的情怀,正是季羡林先生性情的写照。 著名学者谢冕曾这样评价季羡林先生:“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他是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他那朴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季羡林先生认为,做人要讲真情、真实、真切,而这“三真”也是他做人做事的原则。他常常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作。”他的文章直面生活,体现出的淡然境界却超脱世俗。阅览他的文字是一种享受,典雅清丽的字句扑面而来,朴素而不乏味,情深而不矫作,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舒活,令人开卷释怀,仿佛接受了心灵的洗涤。他的每一句话都透漏着真诚,或是恳切的劝谏,或如长者与后辈之间的闲谈。 面对自己的深厚学识,季羡林先生素来谦虚谨慎,对于他人的赞扬与毁谤,不喜亦不惧;对于人生的种种百态,宽容而淡泊;对于人间的处处情谊,真诚而义深。这份自然而然、毫无心机的洒脱,清静无为、淳朴率性的生存格调,足可令我们奉为存世之典鉴。 我们在纵览季羡林先生的典籍过程中,益发感受到他那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绝不含糊。”没有刻意雕琢的文字,没有堆砌优美的辞藻,但往往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都是经典。可能有人认为,经典必须要精致华美,然而有些经典,却未必高不可攀。或许我们在初读先生的文章时,会感到它很平凡,但解读之后,便能体味平淡中的真奇。它或许不是华丽辉煌的殿宇,但却是硕果累累的田园。 满目尽是“季园”无限风光,笔者常常为先生的清新文风和人格魅力所感动,因此不吝陋笔,从这位即将臻至期颐之年的学者文章中,采撷其近百年的智慧之果,将之溶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在大师真诚述说的氛围中,深刻地领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处世、治学的道理,共同感受先生那种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的个性风格,领会先生形式似散,韵律自然,万勿率意,忌讳颟顸的生活智慧,学习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浩瀚学识,继而得到安身立命的生存哲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