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集里的一篇篇作品,完全可以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清新,淡雅,不加粉饰,是作者本人的气质,也是文章的风格。
作者张笑冰是七十年代生人,和七十年代许多的女作家一样,她同样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心灵、流畅的文笔和感性的文字,这些足以使她能够完整而轻松地将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作者对文字的敏感和文学上的天赋,是她在文学上继续攀登,并取得新的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作者的这本集子,许多篇章令读者读来时时心动,它的本色演绎仿若一股野菊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在现今太多的追求唯美和华丽、怪异和所谓个性的文学之风中,它不矫情,不浮华,风格朴素清新,文笔细腻优美,处处散发着本色的魅力,这是它的可贵之处。
走在路上的时候,经常能感觉这样的萧瑟从肩边忽闪而过。郁而黑的眼孔之中,隐含着触目惊心的荒凉与忧伤。可我知道那看似冷漠的中问包裹着什么,那层层武装的坚固下面内敛的容貌情态,总能将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刺痛……
初恋那年是个春天
初恋开始在不该开始的岁月中。那个男孩有狐狸的眼睛和狭长的酒窝,他的出现别具一格,一秒钟之内就抓住了女孩的目光。
那次女孩是替她的班长买牙膏。原本这轮不到她,她太沉默寡言了,不点名的时候总被遗忘。但那次她被莫名地注意上,当她带着茫然的心情穿越操场时,就看见了那辆卡车,在几十个灰头土脸的男兵中间,他独特的姿势令她侧目。
很多年以后她再想起这一幕,觉得他的姿势其实很平常,不同的是有热火朝天的同伴们作背景,他静止不动的动作不得不成为她注视的理由。当同伴们弯下腰在几十个一模一样的背包里东翻西找时,他懒洋洋地靠着车厢反而有种逃离常规的力量。
一个月。封闭学习。四十八个男兵。八个女兵。四面环山的山凹中间。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寒山寺。
从她忧郁地看见他的一刹那,他就爱上了她。
日子无声无息。
渐渐地,一个月的学习过半,晚饭之后,女孩被班长亲密地挽住胳膊,热烘烘的口气令她难堪。当天晚上她就趴在冰冷的教室里替班长写演讲稿,已经交岗的他陪了她整夜。中间停电的时候他攥住了她的手,把它塞入怀中,直到它完全变暖。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回各自的寝室去,她手心保留了他的温度。对于她来说,那是她生命中第一个愿意记录的秘密。从那以后,她就开始写日记。写日记的她却变得更加沉默。
学习结束后,他和她分到了同一个连队,这意味着将有三年的时光他们可以朝夕相对。无论以后怎么样,他们终究可以把相逢守住三年。可这只能是他们内心的欢悦,现实的纪律注定他们的秘密将永远成为秘密,这给他们的相爱涂抹上了不同寻常的色调,他们的爱情也因此变得不可多得起来。
平静如水的日子里,他们天天见面,却没有多少时间坐下来说话。只有几次他们合作着给连队出黑板报,他的字很漂亮,一笔一画抄她写的文章,她画好的轮廓也被他一点点用各种颜色涂满。午后的阳光散下来,她脑门渗出了细小的汗珠,他没有手帕,就从身旁的树枝上摘下一枚叶子递给她。春天的叶子很软,她把它盖在脑门上,感觉有种清凉一沉到底。
他们约好一起探亲。他说要带她看一看古老的长安街,他的家就住在那条街上。而她的家乡没有什么特别,但在它和另一个城市的中间,有座很美的山。
然而,事情就这样没有征兆地发生了。本来男孩可以躲过去的,那天不是他当班。加上他外线班一共走了四个人,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直到现在,女孩都没有去过男孩说的那条街,她的日记停留在男孩离开的那一天,从此她不再记日记,开始彻底地迷恋上文字和写作,她想用另外一种方式与这个世界交谈。
后来的岁月中,女孩遇到了很多对她好的人,在女孩面前,他们都那么温文尔雅善解人意。他们都有干净的手帕,女孩坐下来时他们就把它铺展开。这时候女孩有点感动,可这种感动总是摇摇摆摆一晃而过。更多的时候是她独自走在街上,偶尔从马路对面传来一首歌,里面的人唱着:“这么多年以来,你站在我的身旁,让我没有时间幻想。这么多年以来,你靠在我的胸膛……”女孩站住安静地听着,风慢慢把她的泪吹下来。
这个女孩就是我。
很多年前,我不懂爱情,有的是真心但不是专心,那时候我们从不想太多,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愿望,坐在一起常常不说话,但觉得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现在的我不再拥有这样的满足,懂得越多就越是不能平衡,可最难过的却是自己竞也习惯了这样的改变。
只是偶尔想起从前,想起阳光下的那枚绿叶,便有种惶惶然的感觉——我真的拥有过那样的爱情吗?那是多么美好的往事,对照当时的自己,我几乎失去了再去回忆的勇气。
忽然之间,发现难以面对的其实不是现在,不是将来。
初恋的那年是个春天。我十五岁,他比我大两岁。记得他对我说的话:跟我去看长安街吧,你会像我一样地爱上它。
我想我已经爱上了它。P5-8
这本散文集里的一篇篇作品,我想完全可以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清新,淡雅,不加粉饰,是作者本人的气质,也是文章的风格。
作者张笑冰是七十年代生人,和七十年代许多的女作家一样,她同样具备了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心灵、流畅的文笔和感性的文字,这些足以使她能够完整而轻松地将所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作者对文字的敏感和文学上的天赋,是她在文学上继续攀登,并取得新的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作者的这本集子,许多篇章令读者读来时时心动,它的本色演绎仿若一股野菊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在现今太多的追求唯美和华丽、怪异和所谓个性的文学之风中,它不矫情,不浮华,风格朴素清新,文笔细腻优美,处处散发着本色的魅力,这是它的可贵之处。
翻看张笑冰的文章,可以看出,她透明得近似于水晶般的心灵。不做作,不虚夸,感情真挚,文笔细腻是张笑冰散文的明显特色。如她写的《邻居的女儿》、《父亲的朋友》以及《姥爷》等文章,刻画人物生动、细腻,真情实感洋溢其中;在《邻居的女儿》中,她把天真顽皮、精灵古怪的女童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在读者眼前;写邻居的女儿将爸爸的热带鱼烧了喂猫,写她跑到作者家里大闹天宫,一个异常淘气的小孩儿的形象便凸现出来。继而,作者又写她破锣似的嗓子却无所顾忌地唱歌,写她吃完饭打包回家,这些描写生动而真切。《父亲的朋友》这篇里,作者写父亲的朋友在作者家里的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写父亲的朋友对父亲的“不客气”之举,向我们展示他们彼此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的背后,发出的是这种不掺加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再难寻觅的叹息。
在这本散文集里,作者记载友情、爱情、亲情;记载感悟、快乐、悲伤;记载生活的点点滴滴,透过一篇篇内容各异、情深意长的文章,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审视和佐问,还从中发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如她写的《那个女孩站在窗边》,通过对一个残疾女孩不幸生活的同情描写,呼唤社会的关爱,呼唤人们对所有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积极面对。在《美丽的和“丑陋”的》一文中,作者通过两个女孩不同境遇的描写,揭露了现今社会重外貌而轻内在的普遍现象。作者饱含愤慨颇具力度的描写,让我们看清了那两对父母的自私和世俗、冷漠和虚伪。对于文章的主人公,那个面容“丑陋”的女孩,作者写道,外表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自信、坚强、努力。这种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和致力,对于生活本身的探究和解析的思想在作者的文章里随处闪耀。
翻看张笑冰的散文,感受更多的是一件件看似平淡无常的小事实背后的深刻。如她的《失去勇气》一文,通过对几件亲历的小事的缓缓道来,看似寻常,其实却发人深思,让人感慨。而《朱德庸的直言不讳》的描写也很是精彩,只是一个微小的小细节,被作者牢牢抓住,没有大道理,没有大描写,却给人以难忘的深刻印象。
在张笑冰的散文中,我们看不到太多的华丽的词藻、虚无的做派,它的风格是天然的,基调是淡雅的,摒弃了时下的过分追求唯美和迷离的写作,它不故作深沉,不装腔作势,不过分追求旁征博引、纵横评说。读她的文章,读到的是真切的情感,是深刻的感悟。而有的地方也写得出其不意、老道和尖锐。如《瞬间》里写到的一些随想,关于人生,关于人性,直截了当,咄咄逼人。
除了冷静的描写和理智的分析,从张笑冰的散文里,我们还能嗅到她淡淡的忧伤。她写爱情,纯真得让人落泪。还有她的生活、片刻的寂寞、长久的等待和寻找、对人生的无奈、对那些不能主宰的而产生的惆怅甚至是无能为力的挣扎……被她略带感伤的文字处理得绵绵延延,很是精巧和耐人寻思。
作为未来的一个年轻的写作者,张笑冰还是个新人,在创作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付出艰辛、坚韧的努力,才能逐步走向成熟。相信张笑冰能够沿着一条健康的文学之路走下去。她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摘取新的果实,取得新的成就。
我和笑冰的父亲是老朋友,看他女儿的文章,自然有另外的亲切感。我祝贺这本散文集的出版!并乐意为之作这一篇小序。
2003年夏日于合肥樱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