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它带你去领略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的生平。全书立足于史实,通过描绘他幼年丧父、洛阳清谈、与魏宗室通婚、避难河东、临刑东市等重要生活事件,对其学不师授、博览该通的求学之路,刚肠疾恶,恬静寡欲的性格,旷迈不群、宽简大量的名士风度,以及崇尚老庄,追求养生服食的生活风尚等作出深刻的揭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嵇康/大家精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波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它带你去领略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的生平。全书立足于史实,通过描绘他幼年丧父、洛阳清谈、与魏宗室通婚、避难河东、临刑东市等重要生活事件,对其学不师授、博览该通的求学之路,刚肠疾恶,恬静寡欲的性格,旷迈不群、宽简大量的名士风度,以及崇尚老庄,追求养生服食的生活风尚等作出深刻的揭示。 内容推荐 嵇康(224~263),三国时期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的领袖。本书立足于史实,通过描绘他幼年丧父、洛阳清谈、与魏宗室通婚、避难河东、临刑东市等重要生活事件,对其学不师授、博览该通的求学之路,刚肠疾恶,恬静寡欲的性格,旷迈不群、宽简大量的名士风度,以及崇尚老庄,追求养生服食的生活风尚等作出深刻的揭示。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嵇康的思想和志趣,本书在叙述嵇康生平时,尽可能穿插介绍其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并作出深入浅出的解读,既凸显嵇康形象的丰富性与立体感,又揭示玄学由正始时期侧重玄理、政治的视域转向侧重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思想嬗变历程。 目录 第1章 混沌岁月 一、幼年丧父 母兄抚育 二、任性自学 博览该通 三、喜好老庄 服食养生 第2章 初涉世事 一、知音难期 每思郢人 二、游宴清谈 锋绽洛阳 三、联姻曹氏 志离官场 第3章 竹林之游 一、世务屯险 群贤交契 二、嘉平政变 著文喻世 三、七贤分化 竹林晚照 四、书生激愤 卜疑抉择 第4章 隐逸避难 一、魏主扬才 嵇康抉微 二、太学隐逸 交游论学 三、钟会造访 避难别友 四、隐迹山林 从侣孙王 第5章 名士末途 一、时局陡艰 丧母返归 二、不堪流俗 “绝交”山涛 三、为友罹难 狱中幽愤 四、临刑诫子 广陵绝响 第6章 思想要旨 一、元气陶铄 众生禀焉 二、君道自然 越名任心 第7章 历史影响 附 年谱 主要著述 试读章节 嵇喜《嵇康传》记载嵇康“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臧荣绪《晋书》也说嵇康“幼有奇才,博览无所不见”。唐修《晋书》亦称“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事实上,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先天与后天的因素。聪颖的天资为嵇康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先天因素,“少有奇才”、“幼有奇才”的说法大致是着眼于先天因素讲的;“学不师授”、“博览无所不见”、“博览无不该通”则是侧重于后天因素说的。环顾嵇康的时代,不乏少年奇才、怪才,诸如幼而察慧、才辩出众的王弼;敏慧夙成、擅长辨析名理的钟会,等等。与王弼、钟会相比,嵇康缺乏王弼深厚的家学渊源及钟会优越的家庭教育,走的是“学不师授”、“不训不师”的任性自学之路。嵇康的这种自学之路,除了与母亲和长兄“有慈无威”的溺爱呵护,任其自由发展有关外,主要是受到时代文化环境的影响。 一是传统经学教育中“师法”、“家法”松动的影响。自汉武帝定儒学为一尊以来,儒术成为仕进的阶梯,经学成为独尊的显学,儒家经典渗透于政治、文化、人伦日用等各个领域,从国家政策的制定到人伦的规范都需要依据对经典的解释。儒生们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上,随之而来,便出现了士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的问题。实际上,早在《荀子·儒效篇》中就出现了“师法”之说:“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所谓“师”,与汉人无异,均指传授学业的师长;所谓“法”指“制度”、“礼义”。到了汉代,儒家学者将“师法”观念发展到极致,把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视为“法”,尊师并尊师之所教,从而使之具有不可违背的权威性。故清儒皮锡瑞《经学历史》评述说:“汉人最重师法。师之所传,弟之所受,一字毋敢出入;背师说即不用。”具体而言,必须严格遵循老师诠释经典的章句,重视师承。诸如孟喜起初是师事田王孙学《易》,后“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并加以吸收运用,这样一来就改了田王孙的师法。就因为此事,孟喜未被朝廷录为博士。在以师法为主导的前提下,弟子们又各自发展师说,更为章句,则出现作为不同支流的家法,即所谓“师法之外复有家法,一门之内可别出数家,其要在自成章旬”。诸如汉儒说《易》根源于田何,后来出现了施雠、孟喜、梁丘贺等三家之学;说《书》源于伏胜,后来有欧阳生、夏侯胜、夏侯建三家。师法家法的严守,造成了西汉儒家学者执迷章句、支离繁琐的学风。至东汉,经师们又攀附图谶、阴阳灾异,加剧了经学的衰落。然而,随着东汉大一统政权的崩溃,战祸四起,僵化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师法家法的观念逐步松动。据史载,班固“所学无常师,不为章旬,举大义而已”;贾徽曾先后从刘歆、徐恽、谢曼卿等多人受业;王充“好博览而不守章句”;马融“少而好问,学无常师”;郑玄游学近二十年,遍访名师大儒,择善而从,打通今古文;卢植“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师法家法的松动,改变了士人对教育模式的认识:人们不必像过去的经生那样负笈求学于固定的名师大儒之门,也可以通过自己博学多闻,勤奋研读而成才。嵇康“不训不师”的任性自学之路,应该是受到这种教育模式转变的影响。 二是名士任情生活态度的影响。汉末魏初,随着儒家大一统思想的瓦解,过去儒家思想中一些僵化的行为准则、仪礼规范、仕进目的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名士在生活方式的选择、生活情趣的培养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尤其表现出对“越名任心”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三是曹魏政府文化政策的影响。实际上,曹魏政府一贯的文化政策,在曹操时期已经展现了。史载曹操“揽申、商之法”,“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魏武好法术,天下贵刑名”,等等。虽然曹操没有明确地反对儒家思想,但是他在用人政策上,屡次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以“才能”而非“德行”作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虽然也重视儒学的教化作用,但是主要施行“九品中正制”,强调选用职位(名)与选用人才(实)的相称,即名实相符。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经生并不具有获得高官的优势,求师读经的风气自然日渐衰落。在嵇康的少年时期,官办的太学甚至成为青年人逃避兵役徭役的避难所。嵇康的家乡沛谯又是曹魏政府的发迹地,感受到的文化政策应更为明显,其求学也必然不会是追随固定的经师,接受系统的经学训练。 也正是因为“学不师授”、“不训不师”的求学方式,善于学习的嵇康博综众多才艺,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均有杰出的造诣。 嵇康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思想深邃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他通晓众多乐器,琴艺、琴道尤佳。琴是嵇康最喜爱的乐器,常不释手,在其诗歌中被反复提及。嵇康的琴技出众,相传曾得到神灵高人的指点。《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游历洛阳西郊,暮宿华阳亭,夜半独自月下弹琴,忽然有位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二人先是谈论音律乐理,十分投机。随后,客人要过嵇康的琴,挥手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客人把此曲教授嵇康,并让他发誓不再传与他人。事毕,客人忽然不见了。《语林》又说,嵇康所见灵异高人,是已故的汉末名士蔡邕。蔡邕听到嵇康的琴声中一根弦的声音不准时,“调之,声更清婉”。故事虽为虚构,但通过神灵或蔡邕传嵇康琴艺,烘托出嵇康琴技的高超,似乎也暗示了嵇康琴技之所以高超是曾得到名家指点,和不断地与高明琴师交流的结果。又据宋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曾从曹魏著名音乐家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另相传《玄默》、《风入松》、《孤馆遇神》等曲也为嵇康所作。 嵇康对琴艺的理解也是深刻的,著有《琴赋》一文。在文中,嵇康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有着盛衰的转变,而音乐的本性却是不变的;人们对各种美味佳肴也都有着喜好厌腻的变化,而音乐却是百听不倦的。音乐能够帮助人们引导血气,怡养精神,调和性情,即使身处穷困孤寂之时也不会感到忧闷。在众多的乐器中,又以琴的品性为最佳,琴音也最为清逸,这是因为良琴材质与制作都是非凡的。做琴的材料为梧桐佳木,这是树木中的佼佼者,生长在高峻的山崖之上,面向北斗星而挺拔,蕴含着天地间的淳和灵气,吸纳日月的光辉。 除了弹琴之外,嵇康也善啸。啸自东汉以来成为表现名士风度的一种艺术语言。主要是口中卷起舌尖,含住一指或二指而发为高声的音乐技术。嵇康在诗文中常常出现“微啸清风”、“永啸长吟”、“啸侣命俦”、“啸侣长鸣”等诗句。 嵇康还是当时深负盛名的书画家。唐张怀璀《书断》说:“叔夜善书,妙于草制,观其体势,得之自然,意不在乎笔墨,若高逸之士,虽在布衣,有傲然之色。故知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万仞之岩,自然意远。”唐韦续也在《墨薮》中说:“嵇康书,如抱琴半醉,酣酒高眠。又若众鸟时翔,群乌乍散。”嵇康善书,尤其是草书,其体势肇于自然,天然健美;点画纷披,狂放潇洒,故有“众鸟高翔,群乌乍散”之意象,被张怀瓘《书断》列为“草书妙品”。嵇康也善画,据《历代名画记》载,至唐尚有嵇康的《狮子击象图》和《巢由图》两幅传于世。 嵇康任性自学、“学不师授”,博览该通使其天纵之才迅速得到发展,不仅为其形象增添了许多奇异的色彩,也留给时人及后人永恒的魅力。 P4-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