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东阳评传/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尚永亮//薛泉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为了挖掘茶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了使李东阳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而出版的。在撰写过程中,作者专程赴茶陵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征求对于书稿的意见,充分的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态度十分严谨,本书的问世填补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领域,具有非凡的意义。本书是《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的第一部著作,全套丛书将以这个良好的开端为起点,以茶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为基础,以许多关心支持茶陵文化建设的领导为依靠,以一大批热心于茶陵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士为主力,陆续推出。

内容推荐

  李东阳,祖籍湖南茶陵高陇,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开创了“茶陵诗派”,是明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

本书是由武汉大学文学院尚永亮教授、薛泉博士主笔撰写,县委书记阳卫国作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全书共22万字,分七章45节对李东阳及茶陵诗派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介绍。

《李东阳评传》的出版发行对世人进一步了解认识李东阳和茶陵诗派,推介、宣传茶陵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燕产楚人

 一.茶陵先人

 二.北京父祖

 三.西涯情结

 四.合葬故亲

第二章 神童才艺

 一.初露才华

 二.受业名师

 三.一举成名

第三章 久居翰苑

 一.翰苑风流(上)

 二.翰苑风流(下)

 三.返归茶陵(上)

 四.返归茶陵(下)

 五.科考校文

 六.丧亲得疾

 七.中元谒陵

 八.崭露头角

第四章 初入内阁

 一.被荐入阁

 二.谏止弊政

 三.救人之急

 四.归隐之思

 五.代祀阙里(上)

 六.代祀阙里(下)

 七.议整盐政

 八.安边思想

 九.受命暖阁

第五章 危难时局

 一.初开经筵

 二.时局逆转

 三.孤立无援

 四.保护善类

 五.助诛刘瑾

 六.运筹帷幄

 七.力辞赏荫

 八.是非功过

第六章 致政家居

 一.致仕之乐

 二.余生忧患

 三.怀麓堂稿

 四.翰墨留芳

 五.巨星殒落

第七章 主盟诗坛

 一.流派形成

 二.诗文理论

 三.主盟文柄

 四.诗歌创作

 五.拟古乐府

第八章 余论

 一.幽默心性

 二.吏隐矛盾

 三.历史定位

附录一 李东阳传记资料选编

附录二 李东阳生平活动简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史料及引用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燕产楚人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又号警斋,谥号文正,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在《蜀山苏公祠堂记》一文中曾称自己是“楚人而燕产”,意思是说,他的祖籍是湖南,出生地却在北京。下面,就让我们穿过历史的烟云,看看这位“燕产楚人”的身世和经历吧。

一、茶陵先人

在大明帝国的版图上,在距离北京三千多里的湖广长沙府的东部、湘水的东岸,有一个不很起眼的小地方——茶陵。但是,自从15世纪下半叶以来,它却一度名声大振,闻名中外。因为这里曾与一位声名远扬的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大臣、一代文豪——李东阳,有着割不断的地域、亲缘关系。

据《大明一统志》及《明史》等史籍记载,茶陵州位于长沙府城南四百八十里处,汉代属长沙国,因处茶山之阴而得名。王莽称帝时曾改名声乡,东汉恢复县制,隶属长沙郡。三国时,归东吴湘东郡。隋朝一度并人湘潭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恢复旧制,属南云州。唐太宗贞观年间,曾一度废除建制,省人攸县;武则天圣历元年(695),复置,隶属衡州,五代晋时属潭州。北宋又划归衡州,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1),升为茶陵军,后又变为县制。元代重升为州,直隶湖南道。明太祖洪武年间(1368-1398)再度降为县,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复为州。明代的州建制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属州,一是直隶州。前者视为县,后者视府,而品秩相同,皆为从五品地方行政机构,茶陵州属前者。

州西有云阳山,西北有洙水,自酃县流人。东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县之景阳山,西流而来,与洙水汇合,向北注入攸县之攸江。

茶陵的建制虽几经变迁,但依然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民风纯朴:

溪南溪北树萦回,洞口桃花几度开,

枫子鬼来天作雨,云阳仙去水鸣雷。

拍拍东风燕子寒,卷帘花絮若为看。

夜深雨脚何曾睡,春水平于养鸭栏。

杨柳深深桑叶新,田家儿女乐芳春。

封羊击豕禳瘟鬼,击鼓焚香赛土神。

银烛金杯映綺堂,呼儿击鼓脍肥羊。

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

绿鬓荆钗双髻螺,青裙高系小红靴。

阿■旧是茶城女,教得娃儿能楚歌。

侬饷蒸藜郎插田,劝郎休上贩茶船。

郎在田中暮相见,郎乘船去是何年?

春尽田家郎未归,小池凉雨试缔衣。

园桑绿罢蚕初熟,野麦青时雉始飞。

(《南行稿·茶陵竹枝歌》)

这是成化八年(1472)李东阳陪其父返归茶陵省墓时耳闻目睹的如诗如画的茶陵风情。这就是李东阳一生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故乡”。就是从这里,他的先祖追随着大明帝国的军队,跋山涉水,走出了偏远的湘楚大地,迁移到当时世上繁华的都市——北平,并成为那里名副其实的居民。

从宋代起,李东阳的先祖就在茶陵这片土地上创业、起家,繁衍生息。根据族谱,李东阳的李氏之始祖可追溯至李唐时代,他曾自称:“惟我李氏,出自临洮,谱传为西平忠武王之后。”

唐德宗时,陇右临洮出了一员名将,名李晟,字良器。其父早亡。事母极孝,性情雄烈,聪明有才,身长六尺,善长骑射,十八岁从军,以讨平叛乱,收复长安等功,封为西平忠武王。  据《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三记载,李晟有十五个儿子,李宪是其第十子。宪喜好儒术,礼法修整,起家于太原府参军、醴泉县尉。宪宗元和八年(813),授卫州刺史,不久迁光禄卿。唐穆宗即位后,李宪以护送太和公主人蕃和亲有功,升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太府卿,后又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文宗太租二年(828),转迁为岭南节度使。由于李晟、李宪功高名著,于是,在茶陵李氏的家谱上,他们自然荣登始祖之位。

中国封建士大夫在为自己寻根时,多要千方百计地与一位名声显赫的人物扯上点关系,借他们头上那个光环,为自己的家族增辉添彩。据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曾嫌自己祖上出身寒碜,想拉朱熹做祖宗,但由于朱熹名气太大,太祖怕遭人耻笑,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放弃了。

茶陵李氏一脉将先祖追溯至唐代临洮西平忠武王李晟,恐怕很难说没有这层意思。当然,有些家族的先人,确实也有出身于权贵或名士的。

李东阳的江西十五世祖是李余。李余,字庆远,在宋代曾担任过茶陵州同知一职。在任职期间,他奉公守法,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有惠于民,深得百姓爱戴,随后就在茶陵一个叫中洲(今湖南茶陵县高陇镇龙溪村)的小地方定居下来,遂成为茶陵李氏的第一位先祖。

茶陵之六世祖,即为李东阳之高祖。高祖名达,排行戊七(五七)。他一生不仕,为人敦朴谨厚,德高望重,当时的乡里人都称其为长者。

族高祖,名李祁,字一初,号希蘧,另外还有两个号:危行翁、不二心老人。他是元末明初的诗人,著有《云阳先生集》十卷。元朝元统元年(1333),中左榜进士第二名,并在翰林院供职。因母亲年事已高,就养于江南,请求就近为官,被认命为婺源州同知,后又晋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母亲辞世后,辞官回茶陵守孝。之后,在茶陵东部的江西永新县山中隐居下来。明朝一统天下后,朝廷屡次征召他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了。因曾中过进士,乡里人送给他一个“状元”的美名。当时中右榜进士第二名的人名叫余廷心,李祁曾为余的《青阳集》作过一篇序文。在序文中称,士人做官要忠于朝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背叛朝廷。他时常为自己不能像余廷心那样为捍卫元朝统治就义而殊感遗憾。

李祁的儿子李白立以及同族兄弟李一源、李高清、李尚宾、李文祥等人都曾在茶陵定居过,茶陵之族益广。

李东阳小时就听说过这位先祖的传闻,长大后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查阅典籍,纠正了闽本《一统志》中关于李祁官职的记载疏误。在先祖中,李祁是东阳最引以为自豪的一位,他以后为官廉洁,忠于朝廷,大概与这位先人的影响不无关系。P1-4

序言

第一次知道茶陵这个地方以及李东阳这个名字,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武汉大学中文系求学的时候。当时给我们讲授茶陵诗派的老师是专治明清文学的唐富龄教授,使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先生主持编写的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只是那时不曾想到,十几年以后,自己能够来到滋养了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的茶陵土地上生活和工作。

来到茶陵后,随着对茶陵了解的增多,往往有一些意外的“发现”。例如:茶陵历代产生过包括李东阳在内的127名进士;中国科学史上的名著《梦溪笔谈》的最初版本,就是元代刊刻于茶陵;至清末,茶陵的书院数量居湖湘各县之首……这些既让我感到惊异,也常常令我陷入沉思。确实,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茶陵拥有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也是一座值得深入进行挖掘的宝藏。可是,我们对茶陵的昨天了解还不够全面,对茶陵的文化研究还不够深入。比如李东阳,比如茶陵诗派,不仅一般茶陵人知之甚少,就是在学术界,也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据我浅短的目光所及,除1995年复旦大学出版过一部仅印行1200册的《李东阳年谱》,此外不曾见过一本有关李东阳和茶陵诗派的专著。我们平时对外宣传的材料里往往有一句这样的话:“李东阳开创的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事实上,以往的文学史著作中对茶陵诗派和李东阳的评价,大多囿于成见,否定的倾向占了主流。当年我所用的那套文学史教材,关于李东阳和茶陵诗派的内容,刚好占了一页的篇幅,持论也是贬多褒少。“写下了一页”倒还名副其实,“光辉”则黯然失色矣。

为了整理和挖掘茶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使李东阳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2003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举办110周年校庆之际,我向时任武汉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的尚永亮先生、刘会胜先生,提出了利用武大文学院雄厚的学术力量开展李东阳和茶陵诗派研究的愿望。这一想法得到他们热情的支持。次年珞珈山上樱花盛开的时节,余明刚县长与尚永亮院长分别代表茶陵县人民政府和武汉大学文学院,签订了关于开展李东阳与茶陵诗派课题研究的协议。一年多时间后,由尚永亮教授、薛泉博士合力撰写的《李东阳评传》一书即告竣工,并交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由于自己学力的欠缺,我不能对《李东阳评传》一书以及李东阳的文学成就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只有留待这方面的专家来完成这项工作。在该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与尚永亮、薛泉二位先生保持了较多的联系。他们为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还专程赶赴茶陵实地进行考察,召开座谈会听取对书稿的意见。初稿完成后,反复进行了修改。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风,使我深刻感受到,“章黄学派”的学术精神在武汉大学文学院新一代学人的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因此,我完全有理由对《李东阳评传》一书的学术价值充满信心。该书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领域,同时也对茶陵的地方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一个重大贡献。

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赵湘珍同志,对茶陵的地方文化建设始终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在她的亲自倡议下,成立了茶陵历史与文化研究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茶陵地方文化进行研究和宣传,并将研究成果以《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的形式陆续推出。《李东阳评传》即是该丛书的第一部著作。以这个良好的开端为起点,以茶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为基础,以许多关心支持茶陵文化建设的领导为依靠,以一大批热心于茶陵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士为主力,我期待着《茶陵历史与文化丛书》中将涌现更多的精品力作,这对弘扬地方文化、加快茶陵经济社会的进步,必将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武汉大学的四年,是我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我一直将珞珈山视为自己精神的故乡。如今,我来到茶陵工作也是第四个年头了。从陌生,到了解,到熟悉,我也深深爱上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及这片土地上浓郁的历史和文化的气息。毫无疑问,茶陵已经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真正的第二故乡。《李东阳评传》一书,仿佛以某种方式,将我的精神故乡与第二故乡联系在一起。《李东阳评传》的作者是在学术上卓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传主是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学家、政治家。按照体例的要求,这篇短文需要放在书的前面,如果称之为“序言”,我是不敢的,姑且就叫“感言”吧。

后记

李东阳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身为内阁首辅,他既有与权奸斗争、独立支撑危难时局而为人称赏的一面,也有因未能及早退位、依违处事而为人诟病的一面;作为文坛领袖,他独力开创了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茶陵诗派,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了深刻影响,但也因其置身文学史的过渡时期,在诗文理论和创作特色上不像稍后的前后《七子》那么极端,而程度不同地受到治文学史者的忽略。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走过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有着怎样的处世态度和心路历程?他与他所开创的茶陵诗派与湖南茶陵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一诗派的理论和创作具有什么特点?在文学史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对李东阳这样一位早年以神童著称、后期以儒雅名世、兼擅文史书法而又颇具政治才干的历史文化名人,究竟该如何评价?能否穿过时空的烟云,揭开表层的障蔽,尽量客观真实地加以认识和反映?这些问题,无疑需要后人认真的思考,需要治文化史者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然而,从李东阳逝世的正德十一年(1516)算起,至今已有489年了,其间论述其人其事者虽然不少,但作为总括其一生行迹予以详细评传的专书,尚未见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同时,也成为这部小书写作的一个远因。

写这部书的近因与李东阳的祖籍所在地茶陵及其父母官有关。早在2003年11月,湖南茶陵县委书记阳卫国先生等回到武汉大学,参加为母校成立110周年而举办的隆重校庆时,即向文学院副院长刘会胜先生谈及欲为乡先贤李东阳撰写评传的想法。翌年,卫国书记又与余明刚县长等一行四人专程来汉,与我们相谈有关事宜,正式商定将《李东阳评传》与《李东阳研究》作为茶陵县委与武汉大学文学院的合作项目。之后,我拟出全书纲要,薛泉博士负责材料收集和撰写任务,其间历时近一年,完成初稿。我在对初稿作出较大幅度的修改后,是年5月与会胜、薛泉二位携稿赴茶陵,走访了茶陵博物馆和李东阳家族的相关遗迹,并与卫国书记等领导及茶陵县文史专家一起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接着对初稿作了进一步的修订。9月,我与薛泉君又分别将稿子重新梳理一遍,改动了某些章节,订正了若干错误,这部《李东阳评传》才算大致完成。屈指算来,已历时一年有余了。在这段时间里,曾分别得到武汉大学文学院、茶陵县委党政领导的热诚支持,得到阳卫国书记、刘会胜副院长及多位专家的大力协助,使我们受益良多。当此评传付梓之际,我们谨向他们致以真挚的感谢。

这部小书虽然数经修订,并吸取了不少有益的意见,但因我们自身水平的限制,其间还有不少未如人意处,也还存在一些未能发现的误漏。凡此,均盼相关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我们能在接下来的《李东阳研究》的撰写中得到改正,俾之更趋深细,后出转精。

尚永亮

2005年10月23日于珞珈山麓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