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11革命与宿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赫连勃勃大王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此书是通俗历史作家梅毅(赫连勃勃大王)以史学家的理论和眼光分析革命的必然与或然以及清王朝灭亡的宿命,同时还将历史镜头拉回到一百年前,聚焦辛亥革命时期焦点人物。100年前,武昌的枪声脆然一响,260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我们今天以一种客观的“现场感”纵观历史的细节,不免让人无限叹惋和反思。

内容推荐

1911年,清朝即将灭亡的那一年,在中国的政治心脏北京,从表面上看,却显得格外平静、安谧,充满了进步、现代甚至祥和的色彩。

大时代暴风骤雨的剧变之前,往往都是如此波谲云诡地给人以无边的假象。这个国家看似平静的表层下面,涌动着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革命!

但是,清朝,这个垂垂老矣的政权,腐朽已经发展到它的骨子里。它的躯体遍布危机,华丽帝国的遮羞布下,满是能致它死地的痼疾和菌群。

坐待,等来的只有革命。没等政治裱糊匠们和油漆工们在大清国旧机器上涂抹粉饰新的油彩,就在满大人们磨磨蹭蹭之际,武昌的枪声脆然一响,260多年的大清龙旗,应声而落……

近百年的岁月已恍如云烟,如果我们今天以一种客观的“现场感”纵观历史的细节,不免让人无限叹惋:历史没有给中国机会,激进的革命者也无视这种历史机会。政治革命很容易去“开创”,但难以对国内外的成功案例加以模仿。正因如此,翘首企盼的苦涩,将会在辛亥革命枪响后,长久萦绕于我们的心头。

目录

·上卷·清朝覆亡的或然与必然

 引子 火山口上的政权

 第一章 被刻意夸大的鸿沟——倍然激化的满汉矛盾

 第二章 地方与中央的角力——立宪派与督抚们在“民主”演练中的怨愤

 第三章 那只“看得见”的大手——北洋军事势力的抽心一剑

 第四章 离心离德的“长城”——新军的政治逸轨

 第五章 “受迫害狂”的臆想——民族主义心理的“裂变”

 第六章 民间力量暗流涌动——会党势力及“邪教”对清政权的侵蚀

 第七章 铁路,辗过大清帝国的心脏——四川保路大起义的发酵

·下卷·革命进行时

 引子早产的革命

 第一章 暗夜沉沉血作灯——唐才常,新世纪率先倒下的英雄

 第二章 赤血横流洗乾坤——史坚如、吴樾、徐锡麟的无悔青春

 第三章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韶华时光汪精卫

 第四章 一夫鸣枪 三军皆反——辛亥首义之精彩华章

 第五章 多米诺骨牌这样倒塌——辛亥革命长镜头

 第六章 坐看中原鹿正肥——袁世凯出山

 第七章 短暂的共和——昙花一现的南京“临时”政府

 第八章 百劫山河乱愁叠——清朝的覆亡

·附卷·

 附一 启蒙者和国家主义者的悲剧——从端方和赵尔丰谈起

 附二 国殇为鬼无新旧——从张振武看辛亥首义元勋们的下场

 附三 辛亥革命大事记

试读章节

其实,满汉矛盾,从始至终,一直是清朝统治者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

清朝乃马上立国,女真基因的满洲军事集团横暴异常,他们靠枪靠马靠杀人建立起强权政治。这些从山海关外奔驰呼啸而来的“野蛮人”,开国之初,他们就创设了不少民族歧视政策,且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清末。

第一,官职分满汉。同职官称,满官大于汉官。重要衔职,汉人不能染指;第二,对待满汉采取不同的法律。满汉发生纠纷,偏向满人;第三,满汉不准通婚(不准旗女嫁汉人,默认汉女嫁旗人);第四,满人不从事生产,只可作职业军人,他们的生活,全由政府包办。

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民族歧视政策,自清初到清中叶,由于清王朝的军事压力强大,“盛世”呼声高,国内的所有满汉人民,似乎对这些“不公正”皆习以为常,没多少人跳出来“重视”这个问题。

其实,在清朝统治的所有时间段,反满和排满一直没有停止过。朝堂之上,清朝确实有着不少汉人的高级合作者:陈名夏,李光地,汤斌,徐乾学,高士奇等等;但在民间,一直以“夷夏之防”为主张的知识分子,与那些“顺臣”相比,更是不绝如缕,薪火相传。在他们“春秋大义”的感召下,民间各种武装结社和会党活动非常活跃,仇满排满的思潮暗流涌动,与清朝相始终,从来没有停歇过,其中尤以天地会“反清复明”宗旨最为直接明白。

为了针锋相对,清朝大兴“文字狱”。在扑灭反满宣传的同时,他们对各种会党反抗也不遗余力予以残酷镇压。以文字狱为例,清政府从顺治五年(1648)的毛重倬的“刻制艺序案”开始,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贺世盛“笃国策案”为止,大狱繁兴,多达八十多起,牵连人众,穷究极治。

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清廷才稍稍放缓文字狱的究治。随着文字狱的放松,知识分子参与的会党活动也趋于低潮,其标志是嘉庆年间江西的胡秉耀等人奉朱毛俚起事的最终失败。在狱中,胡秉耀曾给江西巡抚阮元写了几首诗,可以发现中国反满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能解春秋有几人,漫将刘备作黄巾。”

树欲静而风不止。没过多久,白莲教暴动开始了新一轮排满反清的历程,而鸦片战争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更是檄文满天飞——“胡奴”、“鞑狗”字眼遍布人目,特别是杨秀清的《奉天讨胡檄》,脍炙人口之余,一泻二百多年汉人的沉郁悲怆之气。即便如此,由于白莲教、太平天国政治视野狭窄,他们反满色彩并非十分浓厚,且再不提及“反清复明”的古老口号。

清末十年间,满汉矛盾愈演愈烈,甚至达到太平天国起事以来的最高点。革命党人煽动起义,最叫人们热血沸腾的,就是拿满汉矛盾当大题目来加以发挥。

如果仔细翻检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通篇累牍,赫然入目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排满”!无论是兴中会誓词还是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四字,皆明晃晃列为首项,耀人眼目。

值得我们叹息沉吟的,作为近三百年来政治支配者的满族人群,在儒家文化具有超强同化“腐蚀力”的中国,竟然一直“融而未化”,确实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满人入关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满族自身的文化传统。这种转变,非常非常充分,因为中国文化那种绝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任哪个草原民族都无法抵御。而作为一个种族的满洲人群,它的历史性格,不是人种、族群那样简单,更重要的是他们文化内心的演变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满族真正“民族意识”自觉的形成,不是辽地铁马彻地来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而是“排满运动”如火如荼的十九世纪末期和二十世纪初期。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满洲并没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认同。1635年,皇太极改“诸申”(女真)为“满洲”,只是模糊地表达了一个新兴政权合法性的意念,因为“女真”这一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时后金统治地区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出于简单的“汉化”理论,学者们往往从汉文典籍中梳理这样一个脉络——肃慎、挹娄、勿吉、棘鞫、女真,其实,上述词语的历史连续性很值得商榷。

八旗制度是维系初期后金(清)的一个根本基础,它先于“满洲”的概念存在。这个军事集团中,不仅包括女真人,还包括汉人和蒙古人。不仅八旗满洲中有大量的汉人和蒙古人,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中也包括满洲人。可见,当时的后金(清)是个没有共同文化传承和血缘关系的军事共同体。P10-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