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扬州/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扬州编委会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借问扬州何处是?淮南江北海西头。”隋炀帝杨广的一句诗形象地描述了扬州的地理方位。扬州,江苏省省辖市。位于江淮平原南端,长江北岸。现辖广陵、维扬、邗江三区和宝应、高邮、江都、仪征四县(市)。北与淮安、盐城接壤,东与盐城、泰州毗邻,西与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天长市交界,南部濒临长江。城区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980平方公里。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456.31万人,其中市区115.65万人。

《杨州》介绍了杨州的历史沿革状况,分析了杨州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和经验,展望了杨州未来发展状况。

内容推荐

《扬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巍巍蜀冈,记载着古城千年的沧桑与繁盛;悠悠小巷,叙说着内涵深厚的文化与精神;滔滔运河,见证着扬州人开拓奋进的智慧与力量。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产业经济、和谐的社会氛固展现在世人面前。

《扬州》分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章节分明,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杨州全市的概貌。

目录

第一章 古代扬州城市的丰碑

 一、古代扬州城池的变迁

 二、古代扬州经济的发展

 三、古代扬州文化的昌盛

第二章 近代扬州城市的衰微

 一、盐法变革对扬州的深刻影响

 二、近代交通的兴起将扬州边缘化

 三、洪涝灾害危及扬州城乡发展

 四、战乱对扬州城市发展的直接破坏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扬州城市的发展

 一、旧城改造与市政建设

 二、城市功能分区与规划控制

 三、城市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四、文教卫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市的复兴(1978~2005年)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修订

 二、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的调整

 三、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发展(1978~2000年)

 四、“十五”时期交通的突破与城市的巨变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划

 一、城市性质定位的演变

 二、城市规划研究的深化

第六章 扬州文化与文化建设

 一、扬州文化的特点

 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四、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弘扬

 五、文化建设的路径与举措

第七章 城市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发展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与调整

 三、沿江开发与产业布局的优化

 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与政府的职能作用

 五、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发展

第八章 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

 一、城市新区的开发

 二、旧城改造的推进

 三、城市管理的现代化

 四、土地供应的计划管理

第九章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一、绿化建设和湿地保护的加强

 二、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

 三、住房供应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生态文化的培育

第十章 建设更加富裕的新扬州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

 三、推进全民创业和就业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建设更加文明的新扬州

 一、把握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态势

 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十二章 建设更加秀美的新扬州

 一、分析建设秀美扬州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二、确立建设秀美扬州的目标愿景与特色定位

 三、明确建设秀美扬州的主要抓手与基本保障

后记

试读章节

古代扬州城市的丰碑

一、古代扬州城池的变迁

扬州自春秋肇始,至今已有2490多年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筑邗城”,是目前所见有文字记载的扬州最早的城池。唐代筑“双城”(子城、罗城)、宋代建“三城”(宋大城、堡寨城、夹城)、明代以后修旧城、筑新城。

由于长江岸线南移及运河水道的变迁,古代扬州城池的位置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从冈阜到平原的过程。从春秋吴国邗城(前486年)至唐乾符六年(879年)广陵子城的1300多年间,古扬州城的位置都在蜀冈之上。城池的周长10~14.5里,面积2~3平方公里,城垣结构从土垣、版筑土垣发展到门阙处砖砌。其中,自唐建中四年(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在蜀冈上筑广陵城、在蜀冈下建罗城,至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江淮制置使李庭芝,于蜀冈上改筑圃城为平山堂城的近500年间,扬州的城池位置由蜀冈上向蜀冈下过渡,时而两者兼备,时而又折回蜀冈;这个阶段的唐罗城、宋大城已延伸至蜀冈下,抵达今扬州城南运河一线。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江东制置使吕颐浩、知州郭棣建宋大城至今的近900年间扬州城池离开了蜀冈,建筑在长江岸线南移后的冲积平原上。

(一)吴国邗城

古时蜀冈就是先民的聚居点,属淮夷部落的一支。可能因为其地系水畔高岸,遂名之为“干”。周灭商后大封诸侯,“干”遂成为西周封国,称“邗国”。大约春秋初期,邗国为吴所灭,成为吴之属邑。城在中国起源很早。《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记载了“夏鲧作城”的传说,《吴越春秋》更明确地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而封国,国本身即有城邑之义。因此,西周封邗,应就有城,只是现在还没有发现文字和地下实物佐证。扬州造城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佐传》:“鲁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争霸中原,所以“城邗”。这里的“城”不仅有筑城,在原邗城基础上扩大城池之义,更有设都城于邗的意思,至少在战略上吴有此构想。而“沟通江淮”即为开凿邗沟。邗沟从邗城(今扬州市北)西南引江水,在蜀冈下掘深向东北通射阳湖(射陂),折向北,达淮河南岸的末口,这是接通江淮航道的最早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大运河的发端。历史上将扩建后的邗邑称为吴国邗城——今日扬州的发祥地。

(二)唐代“双城”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文化局联合组织了唐城考古队,对唐城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调查和发掘,为城址的范围、平面布局和建筑年代提供了新的资料。唐城连贯蜀冈上下,由子城、罗城两重城组成,城周20公里。

子城位于蜀冈之上,为官府衙门集中区,亦名衙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城周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南墙在蜀冈南缘,西起观音山,东至铁佛寺以东;北墙在江家山坎至西河湾一线;西城墙为南北直线走向;其他三面各有两个拐角转折。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较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发掘表明,子城是在汉吴王濞城,东晋、刘宋时期的广陵城,隋江都城的基础上修建的。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街(讹音测字街)贯通城门,南北大街长1400米,东西大街长1860米,街宽10米左右。南门是子城主要城门,为“一门三道”结构,中间门道宽7米,两侧道宽5米,门道长约14米,是唯一与罗城通联的城门,又名中书门。子城有三重:内城、外城和附郭东城,蜀冈之上四周隆起的土阜为唐子城土垣,低洼地为城濠的遗存。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隋一宋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城位于子城东南,又称大城。建筑在蜀冈之下,呈长方形,南北长4300米,东西宽3120米。北城土垣迄今仍高出地表,其余均在地下。中唐之后,扬州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蜀冈子城以南的平原上逐步形成工商业云集及百姓聚居之地。唐建中四年(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于蜀冈上下版筑土垣的子城与罗城,门阙处用砖砌,始筑罗城;唐乾符六年(879年)淮南节度使高骈对唐子、罗二城予以修缮,部分地段外加砖包城。其界址西至蒿草河,东临黄金坝至大水湾一线,北连子城,南至旧城南古运河北岸。城内河道东西向的有蜀冈南沿的浊河和邗沟,南北向的有子城东城濠向南经凤凰桥直达南门的官河(玉带河、汶河)和西城濠(蒿草河)等;著名的“二十四桥”中的阿师桥、宵市桥、开明桥、通泗桥、利园桥等均在官河上。城里“十里长街市井连”,有一纵一横交错的两条长街:东西向自大明桥沿浊河向东达禅智寺门前,南北向为沿官河两岸。罗城的最后一次修筑加固是唐天复二年至天祜二年(902~905年),唐昭宗封杨行密为吴王,建吴国于江都城,仍沿用唐朝年号,史称“杨吴”。“1984年8月25日,扬州市南通西路基建工地发现古代城垣砖包墙遗址,位于明清古城南墙外缘,为南门(安江门)门址之左。其建筑用砖规格统一,砖的大小与以往唐城遗址考古发现的唐代城砖同类,其中瓮城包墙的砖上有‘常州’、‘歙州’、‘洪州’、‘楚州’等字样,对于扬州唐城遗址的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①2007年春经过再次考古发掘,表明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扬州城南门位置未变。这一重大的发现,被考古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的城门通史”,现已辟为南门遗址公园。P4-8

序言

扬州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巍巍蜀冈,记载着古城千年的沧桑与繁盛;悠悠小巷,叙说着内涵深厚的文化与精神;滔滔运河,见证着扬州人开拓奋进的智慧与力量。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正以深厚的人文内涵、优美的生态环境、发达的产业经济、和谐的社会氛围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是创新的扬州。创新是扬州的永恒追求,曾催生过扬州的数度繁华,在学术、艺术、技术上产生过令人瞩目、影响深远的领先成果;今天则更成了扬州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在产业创新上,扬州大力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现代服务业特色化,结合城市特质,确立高端、高效、低碳、低耗的“两高两低”产业发展导向,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聚焦到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在城市创新上,扬州呼应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实施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扩容和淮扬镇铁路、京沪高速扩容及南延等重大项目,超前谋划扬州“城铁时代”,尽快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实现与南京、镇江的同城化发展,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在载体创新上,扬州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着眼,加快对沿江和开发园区空间、产业、资源和政策的整合,进一步完善园区公共技术研发、企业孵化、金融支持、创投服务等综合功能,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在人才创新上,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选用、流动、激励和保障的政策体系,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在制度创新上,更加注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政策资金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金合作,激发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把各种创新要素整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是精致的扬州。精致是扬州的鲜明特质。精美宜人的城市格局、精巧绝伦的扬州工艺、精妙考究的淮扬饮食无不展现了扬州的独特气度与神韵。按照《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和联合国《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规定的世界级标准,扬州坚持整体保护古城,恢复新建景区,古城和景区风貌的文化性、原真性、生态性特色进一步凸显,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风貌,雅致的生态环境,独特的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彰显了扬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人文、生态、宜居”的特色。建设精致扬州,将更加注重精当规划,科学安排空间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域,积极推进精明增长;将着力增强精品意识,精心设计、精心建设传世精品,谱写城市“凝固的乐章”;将深入推进精细管理,完善数字化城管模式,进一步创建清洁有序的城市环境;将致力倡导精彩生活,加大古城保护和文化博览城建设力度,加快文化、体育、音乐、美术等公共场馆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市民精致生活的品质。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是幸福的扬州。幸福是扬州的温馨底色,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人生只合扬州居”是人们神往扬州惬意生活的生动写照。在城市化的浪潮中,扬州坚持文化立市,文明育人。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城市的精神文化品位,着力塑造品格高尚、快乐向上的市民群体,合力打造崇文重教、尚文风雅的城市气质。坚持富民优先、安民为本。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做大蛋糕、分好蛋糕”,营造生态良好、环境宜人、优居乐居、平安法治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如今,扬州城市环境大大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扬州城变得绿更多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景更美了,扬州人的笑容更多了、精气神更足了,生活品质更高了。在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扬州的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五项指标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列居前十位。“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已成为扬州人民的共同期盼。扬州将塑造优雅的市民群体,引导广大市民好读书、重品行、讲文明,以开放的心态面向未来,以开阔的视野面对世界;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相亲、守望相助;将创建富有安全感的城市环境,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张扬;将打造法治政府、诚信政府、服务政府,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权利,努力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而有尊严!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集中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城市的发展不仅标志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同时也是在历史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生活当中展示地方的一个新窗口。进入21世纪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高速发展,而城市的发展又对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腾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扬州》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拥有近2500年历史的扬州城,无论是古代的数度兴衰,还是当今的再度腾飞,这其中都有着值得我们深入研讨的重大课题,有着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有着指导我们今后实践的重要理念,这些都是本书希望解读与阐释的主要内容。

在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具体组织下,各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集中智慧,共同研讨,以饱满的热情、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历时数年,完成了书稿的编撰。编写过程中,大家一方面以当代人的眼光客观地研读历史,记录历史,以大量资料充分再现了扬州城市的发展轨迹,努力给后人留下了生动而丰富的扬州城市史料;另一方面用史论结合的方式,从发展的历程中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为求用于指导当今的实践,起到重要的资政作用。如果本书对于探寻扬州文明,推动扬州发展,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则“吾愿足矣”。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扬州的经济水平再上新高,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6.39亿元,人均GDP达41406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折合6065美元,财政总收入310.09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5元。扬州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向着“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的目标大步前进,2010年底将总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我们相信,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扎实奋进下,扬州的城市形象一定会更加秀美,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扬州》编委会

2010年07月

后记

本书作为《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中的一卷,自2006年正式启动编写工作,在中共扬州市委、扬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下,专门成立编写委员会。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担具体组织工作,按照丛书的总体要求,将本书分为历史篇、专题篇、展望篇三个部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究、撰写,并召开专题研讨会,在充分研究论证提纲框架的基础上,将具体章节分解至各有关单位部门进行撰写,经专家组统稿后形成初稿,再经三次修订后送交市委主要领导审阅定稿,最终付梓刊印。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编委会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时任中共扬州市委书记的季建业同志就对编委会工作进行过多次指导;2009年8月市委领导班子调整后,新任市委书记王燕文同志十分支持本书的编纂与出版,并专门作出批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协副主席赵昌智担任编委会主任,从拟提纲到组稿、修改、审稿都亲自动手,全力关注。编委会副主任、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沙志芳,原市建设局副书记陈景岗,原扬州大学副校长杨家栋积极参与全程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难题;扬州市社科联两届主席孙建成、董雷同志均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为本书的成功出版提供了有力保障;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经信委、建设局、规划局、交通局、文广新局、旅游局、城管局、国土局、园林局、环保局、房管局、人社局、科技局、扬州大学等单位部门提供了大量资料,并承担了相关章节的撰写工作;王虹军、马恒福等同志为文稿所需的图片、照片进行了收集、整理等工作;由曹庆余、余志群、吴献中、叶美兰、王虎华、王新驰、申高青、高永青等同志组成的专家组对初稿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在听取江苏省编写指导委员会审读意见后,曹庆余同志对全稿作了第二次大幅度的修改;最后经市编委会主任赵昌智反复研读,并进行第三次修改。原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审读后,形成送审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秋年对本书成稿专门进行协调并审定书稿。《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丛书江苏省编写指导委员会贾轸、张小刚、张卫等同志多次专程来扬州给予指导,研究提纲与框架,初稿形成后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2014年,扬州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纪念。在近2500年的历史中,扬州几度兴盛,几度衰落,当今又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其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城市中不多见。本书作为一部学术性著作,力求真实客观地记录扬州的发展历程,摸清扬州的发展脉络,总结扬州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展望扬州的发展未来,以史论结合的方式,给后人留下可供参考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策略。

限于能力、水平和条件,本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委会

2010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9: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