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补天(袁隆平的精彩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聂冷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利用大量作者亲自采访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几十年如一日艰难探索杂交水稻的历程做了生动的叙写,并展示了其诙谐多彩的生活、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光明磊落的胸襟。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学习。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它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的平实的生平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世人尽知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本书的写作是作者在与袁老先生本人亲自聊天后,掌握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入世之初

 1.安江农校

 2.与“右派”擦肩

 3.孟德尔和李森科

 4.发现“新大陆”

 5.又吓跑一个对象

第二章 科学前沿

 1.“逮住”个媳妇

 2.大海捞针

 3.第一篇科学论文

第三章 大难不死

 1.师徒之间

 2.“黑帮”惊魂

 3.再遭劫难

第四章 柳暗花明

 1.山重水复

 2.找到“野败”

 3.优势转化

 4.突破制种关

 5.终于成功了

第五章 功成名就

 1.不想当官

 2.杂交水稻之父

 3.超级农民

 4.犒劳爱妻

 5.袁隆平思路

 6.誉满全球

 7.踏上新征途

第六章 宝刀不老

 1.两系法解释

 2.宠辱不惊

 3.两系法成功

 4.管理问题

 5.“西天”传经

第七章 新的标杆

 1.超级稻领先世界

 2.市场观念

 3.广泛合作

 4.探索一系法

第八章 饥饿不再

 1.谁来养活中国

 2.肩负世界的期望

第九章 高山仰止

 1.当代神农

 2.一尊石雕像

 3.媒体的呼声

 4.像稻米一样普通

后记

试读章节

2.与“右派”擦肩

眨眼一年过去了,这是1961年清明时节湘西难得的一个艳阳天,和煦的阳光普照着翠绿的山野。沅水仍是那样子绿里泛蓝,汩汩流淌。连安江农校校园里的一株株古树也照常伸展出一树树鹅黄的新叶。大自然生机依旧,并没有见出什么赤地千里的天灾景象。然而,与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很不谐调的是,山上正在急剧地拱起一座座新坟:村庄通往坟山的泥土小道上,披麻带孝的人群还在东一拨、西一拨,不断地把饿死的亲人送往理想之中的极乐世界,而仍然饥寒交迫,病病歪歪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他们自己,却哀哭之声动地,令人肝肠寸断。

突然,从安江农校的古树丛中,“砰、砰”地响起一阵枪声,十几只灰鹳随着枪声从树枝上“噗噗”栽落地面,惊起一片哀鸿,仓皇蹿向高空,遥瞰着落难的同胞,凄厉地悲鸣着绕树三匝,而后远远地飞去。

“他妈的,又有人打鸟了!照这样打下去,鸟都要被打绝了。一只鸟一生能吃掉多少害虫?李老兄,你是这方面的专家,知道得很清楚。看来,我们真该去教训教训那些刽子手!”正在学校后园里侍弄秧苗的袁隆平忍不住直起腰来,抬头望了一眼四散飞蹿的鸟鹊,对正在一旁侍弄果树的同事李国文忿忿地说。

“唉——袁隆平,你这个人说起来也真够有意思的!别人看见我这个右派都像躲避瘟神一样不敢挨边,你却不管是人前人后,还一直叫着我‘李老兄’,每每弄得我受宠若惊。可是,要说你爱护‘李老兄’吧,你又老是懵里懵气专门给老兄我招灾惹祸!大前年你邀我写了一张校长的大字报,弄得我戴上了一顶右派帽。去年,我出版一本《农作物防虫》的小书得了500块钱稿费,你又怂恿我去买只10管超短波收音机。好在我没敢听你的馊主意,要不,人家说我偷听敌台广播,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现在,你又要我同你去教训那些打鸟的人。你就不想想,如今人们都饿疯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见到能吃的就是命根子。你去制止人家打鸟,不等于是去剥夺人家的命根子吗?弄火了,人家不一枪崩了你才怪!”饱受政治磨难的李国文把个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

李国文是和袁隆平同一教研室的植物保护学教师。1957年大鸣大放时,有位先生邀袁隆平一块写校长的大字报。袁隆平觉得人少了不够好玩,又邀了李国文和另一名同事,四个人一起联名写了一张题为《魏公执行党的干部政策的方式方法》的大字报,批评当时的校长魏泽颖对干部“不一碗水端平”云云。结果为首的那位先生被列为重点批判对象,袁隆平也被点名批判为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李国文则被打成了右派。

当时,李国文就曾挺不服气地找魏校长说:“我参加写大字报是袁隆平邀的,为什么不打袁隆平的右派而打了我?”没想到魏校长却说:“袁隆平自由散漫,但是他思想单纯,不工于心计,在政治上也没有野心,并不反动;你们天天喊要求上进,争取入党,可是,背后却与党不一条心。”

“可是,您不也批判袁隆平走白专道路吗?”李国文悄声争辩说。

“批判是批判,但党还需要利用他的专业知识,你就应该向他学习。”魏校长最后说,“只要你专心攻业务,有知识为党所用,党还会赏识你的。”

于是,李国文一边偷偷向袁隆平报告这一惊人的信息,一边就真的向袁隆平学习,再也不追求政治上进,一心走“白专道路”,并率先写出了一部专业著作。而当时右派分子一般都没有著作署名权,但魏校长却很爽快就批准了他个人署名出版著作,而且出版社寄来稿费学校一分不扣,全数归了作者个人。最近还有传闻,说因为他为学校争了光,校党委正准备第一个为他摘除右派帽子。

这件事不仅使李国文大长了见识,而且更使袁隆平得到了一个重大的启示。他当初也曾因为自己有惊无险地度过了一场风暴,最终竞没被打成右派而感到大惑不解,直到听了李国文的惊人报告,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政治上的“不求上进”,一方面使许多人误以为自己胸无大志、气短窝囊,形象上未免要受点儿损害;但另一方面,它却使自己避免了卷入那些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暗中算计、设阱下绊的人事纠葛:而自己的心直口快,乱说乱动的猴儿性格,也恰恰足以使人感到他这人思想单纯、胸无城府、心不藏事、不足为虑,从而使自己成了一个对谁都不构成威胁、不存在危险、不发生利争的大好人;反过来,也就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而同时,他也就发现了,有些领导其实还是很宽容的。只要你没有政治野心,你就是一心攻专业,他们内心里也并不忌讳,因为他们知道,纯粹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也是有用的。他们除了不许别人反对他的领导,觊觎他的权力之外,对许多工作上的意见和建议还是能大度容纳的。因此,他也就知道了,自己在政治上其实是安全的,因为他并不反对任何领导。既然领导容许甚至相当支持自己所进行的大有益于人民的专业研究,那你还去反对他做什么呢?

这真是一个多么重大的发现!他不禁为之感到惊喜无比——哈哈,我就是要做这样一个人,自由散漫,但不反对领导;与世无争,但不缄默;看似窝囊,但志在补天!

心志已定。就连他那政治上力求上进的恋人屡屡催逼他“靠拢组织”,以致最后失去了她,他也不为自己顽强地坚持了自己一贯的处世态度和做人准则而后悔。

P10-12

后记

我们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近袁隆平先生的,因为我们不仅明白粮食之于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而且都曾亲身遭受过饥饿的折磨,什么时候能有饱饭吃,曾是我们幼年时代的美妙憧憬之一。一个为世界消除饥荒开辟了通道的人,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们极愿以我们低微的智能为袁先生撰写一部文学传记。

我们也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近袁先生的。因为我们知道,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而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饥饿早已成为历史,年轻些的人则根本不知饥饿是怎么一回事。酒足饭饱之后,人们需要的是种种奇妙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来给读者讲述一个发明杂交水稻的科学家的平实的生平故事,能有市场吗?

坦率地说,立意之初,对于创作袁先生的传记,我们的心态是颇为矛盾的。幸好有一位出版社的负责同志表示,袁隆平的传记,即使亏本他们也愿出——毕竟还是有人充分地确认了为袁先生立传的重大意义。这样,我们心里总算有了点底。

但撰写袁先生的传记并不容易。首先是袁先生本人对这件事缺乏积极性,因而采访起来甚感困难。想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在延安采访中共领袖,仅毛泽东主席一个人就专门抽出十几个夜晚来跟他作彻夜长谈。这是何等高度的重视和何等积极的配合!其原因盖在于当年中国共产党极难有向世界正面宣传自己的机会,故需借斯诺先生之笔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及帝国主义之封锁,向世界传播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之真实信息也。而袁先生则相反,近些年来报刊杂志连篇累牍地报道,天天有记者要求采访,他肩负着国家“863”高科技计划杂交水稻工程技术攻关的责任科学家的重任,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在注视着他的研究进展情况,他必须按时拿出计划中规定的成果,研究工作极其繁难,光新闻记者的采访就使他不胜其烦,哪里还有心思来配合我们撰写传记?这一点,我们非常理解。因此我们只好耐心蹲守,见缝插针,甚至连他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如此,总算点点滴滴地从他口里掏出了一些我们认为非常必要的材料,并比较贴近地体察和感受了他的为人,加上袁先生身边工作人员和亲朋故旧的热心帮助,我们的采访才终于有了些许成效。

撰写袁先生传记的第二大难点是专业技术问题。杂交水稻的研究涉及大量生物学、植物学知识和许多专门技术问题。对于我们外行人来说,要想大致地了解个中奥妙已属不易,更何况我们还得用一般读者能够领会的语言把它复述出来。这显然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对此,除了刻苦学习,虚心求教之外,我们别无他法。于是,我们便就此办理。我们觉得,我们似乎还不算太笨。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杂交水稻和植物学王国里提纲挈领地小兜了一圈,自己感觉学到了不少知识,虽不敢说解透了杂交水稻的全部奥妙,但表达起袁先生的研究内容来,好像还能够勉强凑合。为此,我们感到特别快乐,因为除了写传记,我们还知道了我们饭碗里每日盛着的大米饭中的某些科技含量。我们当然期望我们的读者也能从这本书的阅读中获得这种快乐。

第三大难点是袁先生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给我们提出了应该说是相当严格的写作要求。中心党委书记全永明先生一见面就明确指出,给袁先生写传记,必须既真实又新奇,既朴实又生动;必须准确无误而义形神兼备地描绘出袁先生的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反映出袁先生一生在生活的磨难中和科学的道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永不停步的奋斗历程;必须能趣味盎然地抓住读者,打动人心,使人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爱、可学;还必须要超过以往对袁先生已有的所有报道和著述的水平。他还特别叫我们自己掂量掂量,是否有把握达到上述标准,否则便不要动手揽这桩活计。

这使我们感到十分窘迫。因为这差不多就等于是要我们拿出一部全国一流的传记杰作来,而我们就是再狂妄,也不敢指望能如此出手不凡。加上袁先生的生平事迹,也肯定不会有某些明星大款的私生活那样吊人胃口。如何能保证写得引人人胜自始至终抓住读者?但是,我们也不忍就此退缩;接受这场严峻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也未始不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因而最终我们还是硬着头皮顶了下来。

经过反复研究,我们确定的写作宗旨是,不管当代一般读者的趣味和追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只能撰写一部以真实为本的严肃的科学家传记。趣味也好,震撼人心也好,都必须让人物自身的命运、经历和精神境界去体现。我们顶多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有所演绎、有所生发、有所润色。而绝不能胡编乱造,故弄玄虚,或故作惊人之笔以哗众取宠,献媚于低级市场。结果,我们写出的就是现在这样一部可能还不算太难读的东西。

或许,它还没有达到国家杂交水稻中心党委实际上是代表全国广大读者对我们提出的标准。但鉴于我们目前的水平和某些客观原因,我们已只能暂时就此交卷,意在使公众对于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和一个终生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殚精竭虑、奔波操劳的可敬人物,有一个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全面和更深刻一些的了解。如果我们的叙述能够激发出人们的一点感慨、一点思索,或一点热情,那便是我们的衷心之愿。我们准备等到袁先生80岁退休之后,再从从容容地和他老人家好好聊上个十天半月,以便更详尽地掌握一手材料,对本书作一次修订增补,然后再版,预期那时将能较完满地报答读者对我们的督责和期望。

本书的采写工作得到了袁先生夫妇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全永明先生为我们的采访研究提供了一切可能的安排和方便;前任常务副主任谢长江先生,以及袁先生秘书辛业芸、档案室负责人张桥女士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创作素材;邓华凤研究员带病陪同我们外出采访,并为我们的作品进行了技术把关;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孙宗修、程式华先生还特意给我们寄来了自己的专著供我们学习和引用。此外,还有不少单位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现藉本书出版之际,谨表我们的衷心谢意。由于人员众多,难以尽录,为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恕不一一列举姓名,敬希各有关人士海涵。

是为记。

作 者

2009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