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优秀青年,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为振兴中华,揭竿而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特务组织蓝衣社,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法西斯运动,终于将自己塑造成一群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和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本书诚实地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深刻地揭示了一场历史悲剧的必然性,足以让曾经热血沸腾的我们冷静深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蓝衣社(中国法西斯运动始末)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丁三 |
出版社 | 语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群优秀青年,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为振兴中华,揭竿而起。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特务组织蓝衣社,发动了波澜壮阔的法西斯运动,终于将自己塑造成一群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分子和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本书诚实地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深刻地揭示了一场历史悲剧的必然性,足以让曾经热血沸腾的我们冷静深思。 内容推荐 一群黄埔学生,在山河破碎、内忧外患的大时代,甘冒杀身之祸,创建了声势浩大的秘密组织蓝衣社,短短几年时间,就一跃而为民国三大派系之首。胡宗南、桂永清、郑介民、戴笠……都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发迹。但它最终却演变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的法西斯化运动,因为它的创始者们坚信: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然而,群体命运的分化、权益分配的失衡、最高领袖的玩弄,以及人在历史面前的无力,最终使蓝衣社在创立七年之后不宣而散,解散后的蓝衣社分化而为三青团和军统局。本书翔实记录了30年代如火如荼的蓝衣社运动的兴衰历程,从崭新角度讲述了“满洲事变”(九一八事变)、民国反腐败运动、第五次围剿、“新生活运动”、汪精卫遇刺案、戴笠崛起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堪称中国非虚构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目录 第一章 “复兴社”的碎片 第二章 一夕会 第三章 “你们起来呀!” 第四章 黄埔众生 第五章 雪落无声 第六章 八宝街之春 第七章 武汉清流 第八章 元旦公告 第九章 复兴狂潮 第十章 “第二期革命” 第十一章 别动队 第十二章 “新生活运动” 第十三章 朝天宫 第十四章 武斗 第十五章 南昌大火 第十六章 华北风潮 第十七章 回光返照 第十八章 1936年 第十九章 西线惊变 第二十章 安魂曲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复兴社"的碎片 1 在纷纭、浩荡的变革年月中,在一个人独处的读书日子里,总有数不清的情绪和旧事,出现在自己的心间。2001年晚春到来的时候,作者和自己的未婚妻,开始了与外界相隔绝的生活。3月,我们终止了那家小小的、生意一直冷清的公司,结算账目、清理债务、封存历年遗留的商业文件……整整忙乱了近半个月。当办公室一片狼藉后,我不无苦涩地对未婚妻说,我们要过“一对住在城里的乡下人”的日子了。 这时候,我们几乎毫无积蓄。而“城里人”的日子非常具体,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要钱。“当乡下人”,对以后的日子,我们只能有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的计划。 4月,我们开始租住在一套有着五个房间的公寓里。这是一处修建于80年代初的灰色宅子,已经略显旧败。交付了押金和租金,领到房门钥匙后,琐碎的日子就开始了。与此同时,平静的、读书喝茶下棋聊天的日子也开始了。此后几个月,我们不接待客人,不写信,不看电视。每个晚上都散步,采购大量的书籍。读书之外,我们每晚还必下三盘象棋。然后回到各自的卧室休息。我们从储藏间里找到了一套旧茶具,然后沿着一条大街的茶庄,精心地挑选着茶叶。唯一不让人满意的,就是她每晚都要无数次地赖棋。 虽然是80年代的房子,但这里的采光很好。在灰色的阳台上。我晒着太阳,同时读书。那些日子,我每两天就能读完一本书。 这是我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之一。但这种悠闲很快就结束了。我们面对的,毕竟是几个月没有一点收入的日子。不久后,为节省房租,我们搬进了一个只有三间小房的小公寓。这里没有空调,社区里也没有书店、茶馆、朋友,附近没有大学。换而言之,我们所习惯的夏天一点都看不到。 读书、买书,却仍然坚持着。 我们和纷纭的外界隔绝着。但在我自己心里的情绪和往事,却不断地被激发。这一年晚春,读书喝茶之外,我还在讲述。倾听我讲述的只有未婚妻。事实上2001年的大半个夏天,我都在讲述着一个小小的村庄。那个村庄就是我的出生之地。 我生长在福建沿海的那个小渔村边。在我与未婚妻结识的日子,那个被称作“鹤屿”的小小半岛,生活着大约三千居民。依照相对的姓氏、地形,村庄又分成“东头”、“东澳”、“西澳”这样一些自然村;以东头林姓为例,它还包括了“埕头”、“鳎下”、“埕里”、“长房里”几个宗族聚居地。富有意味的是,每个宗族聚居地一般都以五十家为划分,是自然的认可,而不是任何行政的、外来的界限,让他们这么确定自己的亲族范围。 由于我的许多位密友都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建筑师,而我也读过海德格尔的《建筑、居所、思》,所以我比较注重讲述这个村庄的建筑。村里最重要的建筑有三个,分别是村小所在的祠堂、在后山山腰上的土地庙,以及村委会所在的村民俱乐部。其中祠堂始修于1800年前后,是林姓族人扎根鹤屿的标志,土地庙是林姓、王姓、阮姓等共同的神祗,而村民俱乐部则是纯人间的、延续至今的政权标志。这些破旧的建筑,折射了一个村庄二百余年的变迁。 比较次要的建筑,还有一片接一片的民居。民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王家大厝”。这是一处三进开间、有一些精致处的老屋,包括了正厅、花厅、天井与厢房。正厅的门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写着“开闽第一家”,这纪念的是所有福建王姓的先祖。公元885年,是一个叫王审知的河南人,率领他的族人、部曲,使福建真正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后来他被尊封为“闽王”。 和土地庙一样,王家大厝也落成于1900年前后。毫无疑问,当初修建王家大厝的是一个乡绅,但在我出生以前很久,这里居住的就都是最普通的渔民了。在几十年的生息繁衍、兄弟析产后,每个家庭都只有三两间小屋。生存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兄弟的殴斗、妯娌的闲话,在每处小屋都能见到…… 王家大厝最低矮、朝北的两间小屋,和蒙昧、热闹的各处院落隔绝了开来。那里居住着一个村庄里最特殊的居民,他从来不介入别人的是非。他还是王家大厝原先唯一的主人,但几十年了,他赖以栖身的就是那两间小屋。 他叫王天容,是村庄里毛笔字写得最好,唯一上过省城大学堂的老人。同时,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是村庄里唯一的地主,和原来“军统局”的特务。 谈到王天容时,一些很模糊破碎的早年记忆,在我脑海里被隐约唤醒了。许多年来,我漠忘了这个人,但事实上我对他并不陌生。对一个原本的地主、“特务”,乡村总有很多村史野话,我就在这些闲话里长大;而在老家度过自己的幼年时,每天清晨,我也总能见到他佝偻着身子。走过几步小街到我叔父的豆腐作坊来买豆浆。 他和我祖父年纪相当,大约出生在1915年前后。到我记事时,他已经年近古稀了。我恍惚地记得,他的身体异常瘦小,腰弯得像一只大虾,头发一直是全白的。他又是一个非常整洁的老人,春秋两季总穿着一身浅色的乡下休闲服。在我十几岁时,父亲还对我谈起过他。父亲告诉我,他是乌石山师范学堂毕业的,那是福建最早也最著名的近代化学堂之一;在他考取该校的那一年,全县被录取的人数不过十三人。 二十三四岁时,王天容就回到了我们村庄所属的集镇。从此,他教书、为人写对联、当校长,是受人敬重的“天容先生”。在那个几近与世隔绝的小岛,他还经常搭乘一条乌篷船到省城,开会、买书、和形形色色的人交谈一些“国事”。土改划成分之前,他家的年收田租是250担稻谷,在凋敝的乡村,这是很大的一笔财产。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地主。 但他也是乡间公认的一个“好人”。据说他从不逼交田租,有时还救助佃农;他的后半生,田土房屋被瓜分一空,却更加安分守己、处处息事宁人。他犹如一颗乡下的草籽,短暂地被风吹到城里,又被吹回,并终老于故土…… 这样一个和善的“先生”,会是令人憎恨的特务吗? P1-3 书评(媒体评论) 蓝衣社在我们印象里就是个特务机构,但了解它形成的过程原因,发现他们也是一班热血青年,为了救亡,为了革除国民党松散的弊病,然后采取一个个措施来想提高效率,一这个过程被我们用“特务”这两个简单的字概括之后,其实遮蔽了一大批人试图救国的努力。 ——贾樟柯 著名导演 我还未看《走向共和》,但我却看了一部写共和之后的小说,名为《蓝衣社》……我觉得他的文章里有一种古风,是乡野古风。这本书写蓝衣社,其实写了一部国民党的历史,背后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画面。它是一部力气之作。 ——王安忆 著名作家 打开《蓝衣社》,我仿佛面对着历史的残垣断简,森森的青铜气息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用三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了几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我对作者表示由衷的敬意。作者好像是一个摆弄面团的艺人,历史在他的手下变幻无常,让人惊叹。那些让人憎恶或者是尊敬的历史人物从纸中跃出,如此丰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我面对作者从容的叙述,仅能得到的结论是一切当代史都将成为古代史,在时间的坐标中,一切终将成为云烟。 ——侯小强 盛大文学CEO “(这本书)是写给向往过大时代、大成就的青年的。”一个笔名叫丁三的年轻人在《蓝衣社》后记里写到。这本无法严格归类的作品,无疑是本年度最有魅力的作品,它散发着动人的气质。作者对于蓝衣社兴起和衰亡的描述,诉说出了中国社会的秘密。它可视作当代中国非虚构作品的代表作。 ——许知远 著名青年作家、学者 很久没有读到可让人产生某种心灵震撼的新作了,《蓝衣社》却不时能让人找到那种感觉。这不是因为它的故事,也不是因为它所描写的那个特殊年代以及那个时代的那些特殊人物,而是因为作者——一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青年——在碎片的整理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考古学式的激情,那种在一片模糊甚至已经因为过度书写而显得混乱的历史背景中勾稽剔抉的整形能力。在这里,与其说是一种思维与精神的练习,不如说是一种劳作,一种身体的力量和身体的意志的支持。 ——吴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