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的身上体现出了极其明显的意识形态性。从1930年代到1970年代,政治意识形态对电影的强势介入和强力干预,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逐渐引向“一元化”的封闭发展道路。在新时期电影中,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偏离和迷失,也让中国现实主义电影遭遇了新的尴尬与困惑。
本文力求从一个更全面宽阔的背景来阐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流变,从政治历史、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商业,乃至艺术家自身的决定因素等多个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对历史材料进行融汇和解读。
本文力求从一个更全面宽阔的背景来阐释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流变,从政治历史、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商业,乃至艺术家自身的决定因素等多个不同层面和角度来对历史材料进行融汇和解读。
本书分两大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现实主义在中国》),在理清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创作精神或是美学思潮、创作流派所具有的不同内涵的基础之上,总结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论述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传人中国的现实主义处于“现代性”、“救亡图存”以及“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三重语境下的功利性“误读”。并从电影史分期人手,探讨勾勒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两大发展阶段:从萌芽到走向一元化阶段(1977年以前),从回归到多元化阶段。以及这两大阶段如“水中倒影”般的重复和呼应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梳理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形态的衍生和流变。其中,第二章《现实主义电影的建构》,关注了从早期中国电影(1930年代以前)到左翼“新兴电影运动”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艺术、产业、政治等方面研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构建历程。第三章《走向“一元化”的电影》,探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形成及其在“政治一体化”、“形态单一化”路径上的演变。第四章《开放中的迷失:1976年后的现实主义电影》,则从社会语境变化、电影艺术内部求变、精英文化的消失等方面,研究了新时期以来现实主义电影所呈现的纷繁表象,及其在开放发展中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