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壮国
庞壮国(1950—),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著有诗集《望月的狐》、《庞壮国诗选》,散文随笔集《听猎人说》,短篇小说集《棉袄追》等。
关东第十二月
是黑钙土在大雪壳子里怀孕的季节
是桦皮小船扣在石滩上憋憋屈屈单相思的季节
是苇塘子剃了光头叫小兔子在青青亮亮头皮上打出溜滑的季节
是棉轨牲毡疙瘩走上毛毛道让西北风也在脚底下吱扭扭哼起二人转的季节
是房柁子燕窝巴望春翅膀心里总有点空落落的季节
是玻璃窗霜花一会葡萄藤一会芭蕉叶一天十八变的季节
是小刺玫果红嘟噜地点亮星火使苍白荒原不好意思的季节
是冰葫芦逗示舌头让街灯楼窗也酸得眯上眼睛直嘶哈的季节
是黑瞎子躲进枯树仓子里打立正舔着掌心苦修行的季节
是馋嘴巴小嘎子穿出冰窟窿问鱼儿想不想进热锅暖一暖身子操心费力的季节
是红辣椒串儿越滴溜越短而生活的辣味越搅和越浓的季节
是老井绳越摇越粗而日子的井台越拱越高的季节
是刨刃子刨猪肉片羊肉片狍子肉片在火锅子的策划下单兵突破的季节
是粘豆包占领盖帘簸箕大花筐图个粘就是年的吉利便发起集团冲锋的季节
是热乎燎的铜唢呐炸开嗓门感动得双喜字红蜡烛哭软了身子的季节
是羞羞答的新娘子坐进小面包不掉眼泪疙瘩而叫七姑八大姨撇嘴的季节
是冰嫦娥冰西施冰貂婵聚会在人们灼烫的眼睛里而不肯融化的季节
是红狐狸紫树貂黑纹豹鼠掖在老山客的腰带上就像攀在大树上的季节
是庄稼院互相赠送血肠不收下就气得盘子碗当街乱跳的季节
是想开粉坊磨豆腐想进城拉脚互相瞒着抓钱门道动心眼的季节
是谁路上摔趴子了另一位脱下手闷子抽打他竟抽打出一声谢谢的季节
是孩子们猫咬脚时两双鞋子就蹦着踢来踢去竟踢出笑声的季节
是绿松枝红火苗烤黄冻馒头让伐木工吞了就两臂一抖摔倒大木头的季节
是半瓢老酒半只猝腿就组成撵鹿汉半是鼾声半是风啸深山之梦的季节
是光大膀子光脚丫子眺进冰水浴一身朝霞颜色的冬泳者先冷后热的季节
是铝盔杠杠被淋上黑冰却从古盆地底拽出太阳能之河的钻工骂完又笑的季节
是脚穿银刀抡舞木拍争抢一块黑月饼然后常去牙科医院的疯魔们的季节
是手里握笔想画东北虎追撵一群雪狼以致披着毯子老打喷嚏的呆子的季节
充满传奇充满生机充满矛盾充满笑话充满土地与人的庄严感啊关东十二月
我的乡情我的骄傲我的苦中乐我的人之初或许又将是我的归宿啊关东十二月
白灵
白灵(1951—),原名庄祖煌,原籍福建惠安,生于台北万华。著有诗集《爱与死的间隙》、《白灵诗选》与诗论集《一首诗的诞生》等。
长城
常常想,如果中国人都坐定一节城垛
握一支长长的木桨,看扬起的鼓捶
击下!划,用力划,咦呀一声
将长城从群山中,划入渤海湾 帝王将相抛之不管,纵游太平洋去也
吆喝活泼,会是多么快乐的中国龙舟
又常常想,如果中国人都排在城墙下
握起一节长长的竹杆,当放响的鞭炮
乱窜!顶,用力顶,吱嘎两下
将长城自万山脊上,奋力撑起
舞入呵野阔的高原,结彩江南,挂灯东北
繁华喧闹,会是何等壮丽的彩龙
后来我又想,如果,如果有个盘古
寄籍在现代,能不能请他
左脚踏阴山,右脚秦岭踩住
俯身出手,从山海关那头
将长城连高山纵谷用十亿马力
浑身竖起,镇在甘肃——神州之心
让,让天下人都景仰,抬头望
盘转迂回,看不尽的
青烟缭绕——耸入古代的云端
那将是古苍苍,多么昂然的
一身龙柱!
邹静之
邹静之(1952—),祖籍江西。曾担任电视连续剧《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编剧。著有诗集《幡》与散文集《美人与匾》、《酒话》等。
大荒(选二)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
磨镰声响遍屯子
那个中午
镰刀沾着阳光磨着
我从一部书上抬起头
嗅到空气中铁的气味
田野没有了生长声
麦子熟了
磨镰声传遍土地
那个中午
麦子们听着
阳光深处的磨镰声
喊牛
风吹过
甸子上的宁静疲惫
寻找一头失散的牛
带着干粮走很久的路
天空像平时一样
有时有云
有时清澈无边
这个季节没有鸟,没有雨
土地的气味渐渐消失
这个季节冰雪将临
喊那头牛 像秋天的傍晚
母亲向着旷野喊孩子回家
刘犁
刘犁(1953—),湖南新化人。著有诗集《引力》、《刘犁诗选》等。
牛背
牛背,是我的摇篮
是我们许多山村孩子的摇篮
我们放牧着牛,牛也摇大了我们
我们从妈妈的怀里挣脱出来
爬上牛背
带着傻乎乎的缺了门牙的笑
第一次感到:牛背
也是那么宽厚,也是那么温暖
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
骑在牛背上,我们喜欢
它的平稳,更喜欢
它的摇晃
摇晃才更有味呢,我们悠然自得地
横着短笛或吹响木叶
让一支支简朴的浸透着欢娱、戏谑的童谣
漫过山坡,漫过草地,漫过我们
绿荫掩映的村舍
我们渐渐地
在牛背上长大了
我们渐渐地
体会到了牛的艰辛
于是,童年的天真与顽劣
也就过早地
从牛背上跌落了
我们不再忍心骑在牛背上
我们加倍地爱护我们的牛
我们给牛编织过草鞋
为使牛蹄不被石碴剌伤
而当暴雨袭来的时候,我们也曾
把披在肩上的蓑衣解下来
盖在牛背上
用我们兄弟般的情谊,铺开一小片
无风无雨的天空
从此,我们的歌声变得严峻了
严峻得就像
我们从泥土里抠出来的
疙疙瘩瘩的生活
告别了骑在牛背上的时代,我们弯下腰去
在烈日的烤炙或风雨的打击下
用汗水,实打实地耕耘
P227-235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作为农业之邦,乡土是中国自然和人文状况的整体背景。中国文化的这一特质,决定了以“乡情”、“乡愁”为基本母题的乡土诗不但源远流长,而且阵营壮观,诗骚以降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李白、苏轼、杨万里等大家无不做过出色的乡情歌唱;即便是近百年的新诗沃野上,康白情、艾青、臧克家、苏金伞、吕剑、余光中、洛夫、苗得雨、陈所巨、席慕蓉、曹宇翔等抒情分子,也同样组构起了一条蜿蜒迷人的风景线,描摹故乡风物,表现乡土生活,再现地域风情,追寻儿时记忆,是20世纪许多诗人不约而同的精神归趋。
徜徉于建国前的乡情诗中,扑面而来的是充满泥土气的农事、与农事相关的场景事态以及对土地的爱恋和忆念。它们鲜活的意象、质朴的情调、十足的地方风味,提供了浓郁的民俗学价值;同时又切入了乡村命运与农民的情感旋律,使地域性意象、事态浸渍着乡土心灵的渴望与吁求。具体呈现为理想图式、现实形态两种流向:一方面,大量作者为侨寓都市的“农民浪子”或乡村“过客”,他们通过雕塑乡土慰藉心灵、对抗都市喧器异化的企望,同从乡土外观照乡土的审美视角遇合,无意中美化了乡土,如朱湘的《采莲曲》、臧克家的《歇午工》、绿原的《乡愁》等,或烘衬宁和幽雅、田园牧歌式的古典意境,或表现劳动者坦荡的心胸、旺盛的生命力,或书写传统的家园情结、文化乡愁,有时甚至宽囿了乡村固有的缺憾。一方面,饱具良知的诗人们,在构筑理想乡土过程中也刻写了底层的疾苦与困惑、乡村的愚昧与落后、民众的灾难与抗争,如刘大白的《卖布谣》、吕剑的《我的村庄》、袁水拍的《老母刺瞎亲子目》等诗,把地理人文状态和人的精神走势交错,有种清晰的时代气息。应该说,理想图式、现实形态乃乡土本质的一体两面,乡土文化中“美”、“乐”与“不变”因子的发掘,“真”、“苦”与“变”因子的把握结合,使现代乡情诗突破了单纯的“乡情”题材层面,触摸到了现代乡土古朴而悲凉的灵魂内核,透析了现代乡土以及“地之子”们的精神脉动与生命情韵,获得了一定的精神深度,只是它过于向农业、土地、村庄一隅倾斜,对都市乡情书写不够,略有“窄化”之嫌。
共和国建立之初,经济建设与劳动生产轰轰烈烈,“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观念红极一时。豪情壮志的挤压,使社会个体的故乡情结普遍淡化,即便观照乡土也多为现实的直接翻版与描摹,新民歌运动和后来的小靳庄诗歌留下的更是一个虚假的笑柄。在大陆的乡情诗传统遭遇空前断裂前后,海峡另一端的台湾却是完全相反的景象:联系纽带的丧失、隔绝的困窘与饥渴、怀乡的苦闷与伤感等因素聚合,带来了乡情诗的另一个高峰。孤悬海外的地理现实所催生的寻根倾向、飘流意识,使乡愁化做诗人们精神深处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他们或像蓉子的《晚秋的乡愁》一样,表现“龙的传人”的思乡念归,或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张默的《“月是故乡明”》一样,表现为浸满民族意识的爱国咏叹。他们瞩目的“乡”,常常既是具体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故园,又是历史悠远、幅员辽阔的华夏大乡土,家国合一的特殊结构拓宽了诗的意蕴指向。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尝试即物主义写作的“笠”诗社,以及葡萄园、龙族等社团,纷纷启用小村石磨、蓑衣斗笠等本土意象,承载饱具民族色彩的情感,艺术上更臻成熟。进入新时期后,乡情诗写作姚黄魏紫,风格多元,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沿续传统流脉的陈所巨、庞壮国、姚振函们,执著于此岸人生,在《黄梅子黄梅雨黄梅戏》、《关东第十二月》、《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幸福》等诗中,展示乡土日新月异的新气象,一幅幅改革开放后地方风景、风情、风俗画“在场”状态细致真切的诗意抚摸,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度挚爱,更走进了乡土文化、人的生命深处。而海子、曹宇翔、江非等“新乡土”诗人,则应和世界格局日趋一体化的“地球村”意识,由文化乡愁的抒放转换为“家园意识”的建构。他们的《麦地》、《呼唤》、《平墩湖》等作品,也描摹观照的对象,但不再停浮于家园的具象书写,而是以观照对象为触媒,虚拟与追索形而上的精神故乡或精神家园,最终使文本成为一种抽象的精神隐喻符号,成为带有探寻生命终极意义韵味的象征行为。
从主题学角度看,乡情是中华民族诗歌的母题;但百年新诗的乡情书写却有新的突破。它以对传统乡情诗的超越,加强了入世精神。传统乡情诗大多隶属于小农经济的桃源梦想,其核心是道家出世的“内圣”思想与隐逸精神,而百年乡情诗在表现乡土特有的静谧清爽时,更切合了乡土民众的命运旋律,写出了现代乡土的精神历程,拓展了乡情诗的内涵,它背离了传统乡情诗仅停留于乡土意识、个人情怀的定位和温柔敦厚、闲适空灵的风格,将乡情纳入到人类历史更久长的宏阔背景中表现,带着一定的群体意向,既把握了民族、地域的性格与心理,又或浓或淡地折射着时代的风雨潮汐,使传统题材的书写带上了现代意识与历史感的光彩。另一方面,百年乡情诗更昭示了一种超前的先锋文化走向。20世纪世界文坛的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现代文明缺点的日益显露,一股回归旧有文化的潮流悄然兴起。而中国的百年乡情诗在现代文明的复杂性令人感到厌倦的背景下,在许多先锋派诗人纷纷迷醉于自我的精细文雅作矫情表演时,执著雕塑乡土,书写乡情、乡愁的精神举动,就在无形中暗合了世界艺术潮流的脉动,输送出了某种具有未来意义的现代文化因子。它具有“还乡”意向的诗意空间营造,是对美善流失、人情淡漠现实的一种弥补和对抗,在为饱受现代文明困扰者提供自然而淳朴的精神慰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抗衡并反拨了诗坛意识的倾斜。
“乡”和“土”密切相连,所以一提到乡情诗很多人自然就想到它朴素通俗,想到它不够现代和洋气,其实这是一种错觉。的确,百年乡情诗特别是在前期的实践中,大都抵制过分精巧婉约的诗风与象征隐喻等高难技巧,追求清新明朗、朴实自然的诗风。在抒情策略上多综合主观表现与客观再现,或将主观情思寄寓在平凡生活的事象细节中,或展露由客观现实孵化的心灵意绪,言情方式隐显适度。戴望舒的《小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将莴苣化为乡思的外化机缘点,闻到莴苣似的泥土味儿便勾起了对家乡小园、亲人的神往与怀念;庞壮国的《关东第十二月》也调和直吐心曲和意象暗示,大量铺排饱蕴北大荒泥土味的风景风情风俗,浩大壮观,格调豪迈沉稳,外化了北方粗犷的性格。百年乡情诗基本不做大幅度的意识跳跃,也少蒙太奇式的意象奇接,它多注重严谨完整与意绪、行为来龙去脉的交代,符合中国人的情感活动方式。而乡情诗结构的魅力就在于平中见奇,常通过高超的概括力而使诗精悍凝练,在狭小的空间里包孕无限的指归。在这方面臧克家的《三代》堪称奇绝,寥寥二十一字,三个并置画面,就既横向展现了三代人不同的境遇,又纵向概括了农民一生与土地间生死相依的密切关联,小而大,短而丰。罗青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潘洗尘的《饮九月初九的酒》也在传统结构方式的承继方面表现出精湛的功力。至于在语言态度上,百年乡情诗更无意关注冷僻暴戾的字眼,而钟情于有乡情色彩的物象语汇,让人感到亲切自然;而由它们衔接组合的事象、画面等则更透着洗尽铅华的明朗与清新。如徐迟的《春天的村子》口语式的叙述直接、随意、自然,但却把乡情乡恋表现得别致而辩证。而像丁可的《让杏花先开》、丁庆友的《老牛》本色、天然而简洁的语汇选择,“离文化远一点”的写作态度,更达成了与乡土精神的同构,具有一种活泼与非技巧化的力量。
但是百年乡情诗并没有死板地恪守传统,更非仅仅固守一种风格,而是根据内涵上由田园情调向文化底蕴、民众疾苦向生命关怀揭示的位移,在艺术上合理地向现代性开放,这种越来越自觉的意识为百年乡情诗带来了“土气”之外的另一番气象。很多诗人都吸收了象征、暗示、叙事等手段,如艾青的《手推车》(见《社会卷》)就是多种艺术技巧的综合创造,它表层是观照黄河流域常见的物象手推车,实际上主体情思渗透的结果,已使手推车晋升为水深火热中农民的象征符号,诗人即是借它表现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悲哀。这种写实底层上有形而上象征意蕴的高层结构方式,使诗情飞动于写实与象征间,统一了人间气味与形而上学,获得了作者主观意图以外的巨大暗示场与悠远的审美效应,强化了情思力度与主旨多义性。余光中的《乡愁》(见《社会卷》)以乡愁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关系的分别建立,多向度地表现游子思乡念归情感的内涵,四个比喻,并置连环,层层推进,将乡愁情感传达得复杂而微妙,充满含蓄的东方风韵,婉曲别致,妙趣横生。海子的“麦地”意象更是戛然创造,它既是自然风景,又是人生和心灵的风景——农民命运和文化精神的隐喻,海子对这个意象蒙尘的去蔽,返归了自然本原和诗的原创力,以荒凉和苦涩的搅拌,超越了传统诗人观照山光水色时忘我寄情的境界。到白连春的《癌症》、韩博的《雪儿一尺》中,已不乏后现代艺术因子的闪回了。也就是说,百年乡情诗在艺术上是量体裁衣,只不过总体上更接近传统而已。
百年乡情诗的不足是明显的。它在理论上始终缺乏重大的建树,“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理论的过度强调,导致大量乡情诗只能做匍匐于乡土之“兽”,而无法盘翔为入乎乡土又超乎乡土之“鹰”,少哲学意识的烛照,少言理而多宣情,探究乡土本质和人之存在的作品不多;有些诗歌只是古人恋土意识的翻版,或仅陶醉于传统的清新梦幻里,流露出优越的本土观念,偏离了现代乡土乡情的真实本质,优美得令人难以置信;还有不少作品手法陈旧单一,想象粗糙泥实,特别是对后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紊乱、都市和乡村的对立互渗、新文化语境下人与土地的关系及精神困惑等问题,尚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百年乡情诗的种种遗憾限制了它的影响力,也为它进一步生长提供了可待拓展的空间,乡情诗的书写还任重而道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书的编选过程中,我的学生董秀丽、刘倩、宋宝伟做了不少具体的工作,在此谨表谢意。
五四新文学革命最重大的成果,是诞生了新的诗歌形态——中国新诗。新诗是用接近于口语的白话写作,语言的转换大大促进并密切了诗歌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诗从传统的领地——庙堂和书斋——走向了大众和民间。其最明显的成效则是,诗歌涉及的题材更加宽广也更加深邃了。人们于是在诗人的创作中,看到了他们所熟知的或所乐见的人生万象,不仅是天空和大地、山林和海洋。而且是市井和乡间,大自大干世界的林林总总,家国兴亡的风风雨雨,小至啼饥号寒的小人物的悲情人生,乃至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这一切,理所当然地都成了诗人驰骋想象力的无边疆土。
新诗表现领域的开拓,为编选者提供了可供广泛选择的可能。数十年来出版的中国新诗选本为数颇多,体例各异,但以年代和时段划分的居多,兼有以诗人为目予以编选的。《百年新诗》丛书则独辟蹊径,将汉语新诗诞生至今近百年来的优秀诗作按照主题分类编选,汇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诗人书写同一题材的诗作,读者可集中感受对于相同或相似事物的多样化情感表达方式,从而获得认识的扩展与审美的延伸。本书是《百年新诗》(乡情卷),收录新诗近200首,包括: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徐志摩的《乡村里的音籁》、应修人的《温静的绿情》、冯乃超的《乡愁》等。
《百年新诗》(乡情卷)由罗振亚、杨丽霞主编。
罗振亚、杨丽霞主编的这本《百年新诗》(乡情卷)汇集了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写的“乡情”题材的新诗。阅读此书,读者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集中感受人们对“乡情”表达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时代变迁施加于“乡情”的不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