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的所有样本区间均为2001——2017年,将研究重点和研究视角集中在了本世纪的前17年,对本世纪初的环中国境质量做重点分析,更加注重近年来中国环境质量的最新演变情况;进一步完善了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指数分为绝对指数和平减指数两大类,两大类指数将污染、吸收、总量、强度、人均、面积这六项不同视角、不同维度的评价指数全部纳入综合评价体系范畴,更加全面、系统、综合的进行评价分析;加入了第四部分——典型性案例分析,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由两个研究成果组成:一是陕西省城市大气污染负荷及防治对策研究;二是西安市大气环境治理政策效果评估及完善对策研究。将这两部分研究成果编入报告,形成了“国家—陕西省—西安市”三个层面研究内容的纵向配置,使得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研究成果更加完整,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陕西省以及西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撑。 作者简介 袁晓玲,女,1964年生,陕西周至人。经济学博士,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获得者,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现兼任全国经济管理与数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安市投资咨询专家,西安交大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大中国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交大教学督导组组长,西安交大经济与金融学院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桂林理工大学等3所大学兼职副教授及两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研究领域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基础理论阐述 第一节 中国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如何从科学、客观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的环境质量 第二章 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指数构建 第二节 数据选取说明 第三节 综合评价方法与步骤 第三章 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第一节 全国整体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第二节 八大区域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第三节 省级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第四节 74个环境重点监测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第二部分 八大区域及省级环境质量分析 第四章 东北地区 第一节 黑龙江省 第二节 吉林省 第三节 辽宁省 第五章 北部沿海地区 第一节 北京市 第二节 天津市 第三节 河北省 第四节 山东省 第六章 东部沿海地区 第一节 上海市 第二节 江苏省 第三节 浙江省 第七章 南部沿海地区 第一节 福建省 第二节 广东省 第三节 海南省 第八章 黄河中游地区 第一节 陕西省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三节 山西省 第四节 河南省 第九章 长江中游地区 第一节 湖北省 第二节 湖南省 第三节 江西省 第四节 安徽省 第十章 西南地区 第一节 重庆市 第二节 四川省 第三节 贵州省 第四节 云南省 第五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十一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二节 甘肃省 第三节 青海省 第四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三部分 74个国家环境重点监测城市环境质量分析 第十二章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环境质量分析 第一节 沈阳市 第二节 南京市 第三节 无锡市 第四节 苏州市 第五节 杭州市 第六节 宁波市 第七节 青岛市 第八节 郑州市 第九节 武汉市 第十节 长沙市 第十一节 广州市 第十二节 深圳市 第十三节 东莞市 第十四节 成都市 第十五节 西安市 第十三章 二线城市环境质量分析 第一节 石家庄市 第二节 保定市 第三节 太原市 第四节 大连市 第五节 长春市 第六节 哈尔滨市 第七节 徐州市 第八节 常州市 第九节 南通市 第十节 温州市 第十一节 绍兴市 第十二节 嘉兴市 第十三节 金华市 第十四节 台州市 第十五节 合肥市 第十六节 福州市 第十七节 厦门市 第十八节 南昌市 第十九节 济南市 第二十节 佛山市 第二十一节 惠州市 第二十二节 中山市 第二十三节 南宁市 第二十四节 贵阳市 第二十五节 昆明市 第二十六节 兰州市 第二十七节 乌鲁木齐市 第十四章 三线及以下城市环境质量分析 第一节 唐山市 第二节 秦皇岛市 第三节 邯郸市 第四节 邢台市 第五节 张家口市 第六节 承德市 第七节 沧州市 第八节 廊坊市 第九节 衡水市 第十节 呼和浩特市 第十一节 连云港市 第十二节 淮安市 第十三节 盐城市 第十四节 扬州市 第十五节 镇江市 第十六节 泰州市 第十七节 宿迁市 第十八节 湖州市 第十九节 衢州市 第二十节 丽水市 第二十一节 舟山市 第二十二节 珠海市 第二十三节 肇庆市 第二十四节 江门市 第二十五节 海口市 第二十六节 拉萨市 第二十七节 西宁市 第二十八节 银川市 第四部分 典型案例分析: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