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罗伯特·M·埃德塞//布莱特·威特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们手无寸铁,却甘愿为艺术牺牲,深入敌后,分秒必争,只为欧洲千年瑰宝免遭抢掠。“二战”期间,纳粹铁蹄横扫欧洲,欧洲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和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沦为希特勒及其手下高官们的私人收藏品。为此,博士、学者、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在战火中踏上了寻宝的征途,试图从纳粹的魔爪中拯救世界最伟大的艺术珍品。现在我们可以读到他们的故事——这就是“二战”中最不为人知的伟大故事。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M·埃德塞,布莱特·威特所著。

内容推荐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M·埃德塞,布莱特·威特所著。

《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内容如下:

希特勒图谋征服欧洲之际,他的军队也在有条不紊地劫掠欧洲最精美的艺术品,从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到凡·艾克、维梅尔。

古迹卫士们领命于罗斯福总统,受助于艾森豪威尔将军,却没有车辆,没有汽油,没有打字机,也没有实权。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强盗的争夺中,他们或使用从遭到轰炸的教堂和博物馆里寻回的记录文献,或使用罗斯·瓦朗——一位秘密追踪纳粹劫掠行为的法国博物馆雇员——所写的便条和日志,甚至从牙医那里得到的内线消息,将这些零星碎片和各种蛛丝马迹汇总起来,勾勒着自己的寻宝图。

这些让人无法想象的英雄大半是些中年居家男人,为了不让世上最伟大的文化瑰宝毁于纳粹狂徒之手,他们抛开成功的事业,来到了战争的震中地带,他们甘冒生命危险——一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

这便是他们的故事。

目录

第一部分 使命

第一章 出德国记

第二章 希特勒的梦想

第三章 号召备战

第四章 一个阴郁空寂的世界

第五章 大莱普提斯

第六章 初战

第七章 蒙特·卡西诺

第八章 古迹、艺术品和文献

第九章 任务

第二部分 北欧

第十章 赢得尊敬

第十一章 实地工作中的会议

第十二章 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像

第十三章 大教堂和艺术杰作

第十四章 凡·艾克的《神秘的羔羊》

第十五章 詹姆士·洛里莫造访卢浮宫

第十六章 进入德国

第十七章 实地探查

第十八章 挂毯

第十九章 圣诞愿望

第二十章 格莱兹的圣母像

第二十一章 火车专列

第二十二章 突出部

第二十三章 香槟

第三部分 德国

第二十四章 一位美国陆军中的德国犹太人

第二十五章 战役之后

第二十六章 新古迹卫士

第二十七章 司道特和他的地图

第二十八章 转移中的艺术品

第二十九章 两个转折点

第三十章  希特勒的《尼禄法令》

第三十一章 跨过莱茵河的第一军

第三十二章 藏宝图

第三十三章 受挫

第三十四章 山脉之中

第三十五章 迷路

第三十六章 难忘的一周

第四部分 空虚

第三十七章 盐

第三十八章 恐怖

第三十九章 纳粹省长

第四十章 遭受重创的矿场

第四十一章 最后一个生日

第四十二章 计划

第四十三章 绞索

第四十四章 发现

第四十五章 绞索在收紧

第四十六章 赛跑

第四十七章 最后的日子

第四十八章 翻译

第四十九章 音乐之声

第五十章 路之尽头

第五部分 余震

第五十一章 阿尔陶塞的真相

第五十二章 疏散

第五十三章 回家之旅

第五十四章 拯救文明的英雄们

试读章节

卡尔斯鲁厄城位于德国西南,是由卡尔·威廉·冯·巴登——杜拉赫边区伯爵于1715年所建。据当地传说,卡尔·威廉某日步入林间,一觉睡去,梦见一座宫殿坐落于一城环抱之中。真实的情况是,他在和当地市民发生争斗后搬离了原来在杜拉赫的居所。素来乐观的卡尔·威廉将他的新住地布置得如若一个车轮,宫殿为其辐辏,三十二条道路辐条般向外伸展开去。正如梦中所见,一座城池不久便在他的宫殿周围兴盛起来。

因为卡尔·威廉希望这座新城迅速成长为一方重镇,不论种族或信仰,任何人他都欢迎来此地随意定居。这可是罕有的良机,对于那些被驱赶到遍布东欧的犹太人区的犹太人来说,尤为如此。到1718年,一个犹太人聚居地在卡尔斯鲁厄已然建立。1725年,一位名叫赛里格曼的犹太商人迁居至此,他来自一座邻近的城镇埃特林根,从1600年起他的家族就生活在那里。赛里格曼在卡尔斯鲁厄得以立足发展,也许是因为一直到1752年,这座城市最终成为法律认可的地区重镇时,反犹太法律才盛行起来。至1800年前后,德国居民被法律要求取姓,赛里格曼的后嗣遂以埃特林根为姓,取其城市本源之意。

卡尔斯鲁厄的主大街是凯塞尔斯特拉斯,1850年埃特林根家族在这条路上开了一家女装店,名叫格布留德·埃特林根。犹太人当时不允许拥有农田。他们虽可在医药、法律或政府等一些行业或部门中任职,但也受到公开歧视,而一些诸如水管工、木匠等商业行会则将他们拒之门外。因此,许多犹太家庭主要靠零售商品为生。格布留德·埃特林根距离宫殿只有两条街区,在19世纪90年代最后几年里,因卡尔.威廉的后人希尔达·冯·巴登女大公,即弗里德里希二世·冯·巴登的妻子常常光顾此店,使之成为这一地区最时尚的商店之一。到了20世纪头几年,该店已因其四层购物大楼而闻名,员工也达到了四十人。1918年“一战”德国战败后,女公爵丧失了爵位,但即便没有了宫廷恩惠,埃特林根家族的财富也未受到影响。

1925年,麦克斯·埃特林根娶了苏瑟·奥本海默为妻。苏瑟的父亲是邻近的布鲁赫萨尔镇上一位布料批发商,他的主要生意是为诸如警察、海关人员等政府职员提供制作制服的布料。奥本海默这一姓氏的犹太家族在当地的渊源可追溯至1450年,其正直、善良与仁爱远近见闻。苏瑟的母亲百忙之中还曾担任过当地红十字会主席。所以到1926年,麦克斯和苏瑟第一个起名为海因茨·路德维希·哈伊姆·埃特林根、小名哈利的儿子诞生时,这个家庭不仅经济上富有,还是卡尔斯鲁厄一带的名门望族。

孩子们在封闭的世界里生活着,小哈利设想日子会如己所知地那般永远继续下去。他没交过什么非犹太籍的朋友,可他父母也没有,所以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他在学校和公园里见过非犹太籍的人,他喜欢他们,但在交往中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种意识,即出于某种缘故,他是个局外人。他丝毫不知世界正进入经济大萧条期,也不知艰难时世会带来归咎与责难。私下里,哈利的父母不仅仅为经济忧虑,也在为甚嚣尘上的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思潮而惴惴不安。哈利只是注意到,自己和卡尔斯鲁厄更大一方世界的界限似乎更为明显了'差距也更难逾越了。

接着,在1933年,当地体育协会禁止七岁的哈利参加活动。1935年夏天,他的姨妈离开了卡尔斯鲁厄,前往瑞士。等哈利几个月后开始上五年级时,他已是班级四十五名学生中仅剩的两名犹太男孩之一。因他父亲是“一战”受勋老兵,在法国梅斯城外被炮弹炸伤过,所以哈利获得了1935年《纽伦堡法案》中规定的临时豁免权,该法案剥夺了犹太人的德国公民身份,并借此褫夺了他们大部分权利。哈利被强迫坐在最后一排,他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这一结果并非驱逐和恐吓所致——虽然那的确发生了,但同学从未殴打或欺负过哈利,都是因为老师们对他有偏见。

两年之后的1937年,哈利转学到一所犹太人学校。不久,他和他的两个弟弟就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自行车。因犹太人的商业受到杯葛,格布留德·埃特林根已然倒闭,他父亲如今和奥本海默外公一起经营布料生意。家人教会了哈利骑自行车,好让他能在荷兰四处转转,那也是一家人希望搬去的地方。他最好的朋友一家正争取迁往巴勒斯坦。事实上,几乎所有哈利认识的人都在想方设法离开德国。随后有消息传来,埃特林根家的申请被退回,他们去不了荷兰了。这之后不久,哈利骑自行车摔伤,连他进当地医院治疗也遭拒绝。

卡尔斯鲁厄有两所犹太教教堂,埃特林根一家并非严守教规的犹太人,去的是相对不太保守的一所。克洛能斯特拉斯犹太教堂是一座巍峨华丽的百年建筑。中央礼拜区向上耸起,高达四层,顶上接入一个个装饰性穹顶里——四层楼是能被允许的最大高度,卡尔斯鲁厄没有建筑可以比卡尔·威廉的宫殿塔楼更高。男人们身着熨烫过的黑色正装,头戴黑色高顶帽,坐在底部区域的长凳上。女人们则坐在上一层的露台上。在他们身后,阳光透过大大的窗户照射进来,整间大厅都沐浴在光明之中。

周五晚上和周六上午,哈利能从唱诗班阁楼容他栖身的高处俯瞰会众。他认识的人们正逐渐离去,流落海外,他们为贫困和歧视所迫,被暴力恐怖所逼,还受到一个将移民迁居赞为对犹太人和整个德国最好的“解决办法”的政府驱赶。不过,教堂里总是坐满了人。随着世界在萎缩——既从经济上,也从文化上,还从社会规模上萎缩——这座教堂吸引着犹太社会边缘区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这城市最后的舒心怀抱之中。大厅里动辄多达五百人_齐吟唱,祈求和平。P3-5

序言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我们听过那骇人听闻的死亡数字,也见过欧洲城市被夷为平地的惨相。然而,当我们漫步于罗浮宫这般雄伟的博物馆中,欣赏沙特尔这般巍峨孤寂的大教堂,或凝视列奥纳多·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这般伟大的画作时,心中是否想到:“这么多古迹和伟大艺术作品是怎么躲过这场战争的?拯救它们的是些什么人?”

“二战”的大事件——偷袭珍珠港、D日、突出部之役——既成了我们集体良知的一部分,也同样成了许多书籍、电影的名字——《兄弟连》、《最伟大的一代人》、《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还有那些作家、导演和演员——安布鲁斯、布罗考、斯皮尔伯格、汉克斯,他们又一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史诗性事件和英雄主义。

但如果我告诉你,还有一个关于“二战”的重要故事未曾讲述,这个故事意义重大,发生在整场战争行动的中心位置,故事中的人物都是一群你闻所未闻的英雄,由最不可能的人物组成,你会作何感想?如果我告诉你,前线地区有一群人拯救了我们现有所知的世界,却没拿机枪,没开坦克,也不是正式的政治家,他们不仅具有远见卓识,理解什么是文明中最伟大的文化和艺术成就,而且接下来还奔赴前线,有所作为,你又作何感想?

这些无名英雄被称做“古迹卫士”,他们是一群士兵,从1943年起便参与盟军军事行动,一直服役到1951年。他们最初的任务是减少战争的破坏力,主要是指对建筑物的破坏,包括教堂、博物馆和其他重要古迹等。随着战争的升级,盟军攻入德国边境,他们的重点变为搜寻被盗或失踪的可移动艺术品及其他文化物品的下落。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占领欧洲期间,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盗窃”,没收了超过五百万件文化物品,并运送到第三帝国。以古迹卫士为排头兵的西线盟军作战因此也就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寻宝行动”,这里头的故事离奇古怪、匪夷所思,都是些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事。这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因为成千上万世界最伟大的艺术杰作被埋藏在最难以想象的地点,其中一些地方还为当代迪士尼世界的睡美人城堡以及《音乐之声》等深受大众欢迎的标志性作品提供了灵感。这些艺术杰作有许多是纳粹偷窃而来,其中包括一些价值连城的画作,出自列奥纳多·达·芬奇、扬·维梅尔和伦勃朗之手,还包括一些雕塑作品,由米开朗琪罗和多那太罗创作。而且,一些持有此类作品的纳粹狂热分子还打定主意,确保如果第三帝国无法拥有它们,则世界其他国家也都别想得到它们。

最终,有大约三百五十名来自十三个国家的男男女女在“古迹、艺术品和文献”部门(MFAA)服役——比起数以百万计的参战大军来说,这个数目少得可怜。然而,到战争接近尾声时(1945年5月8日),只有大约六十位古迹卫士尚在欧洲服役,大部分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在遍地古迹的意大利,只有二十名古迹保护军官。在D日(1944年6月6日)后的头几个月里,只有不到十二名古迹卫士登陆诺曼底。此后一直到敌对状态结束,又有二十五人陆续加入,其职责范围涵盖了整个北欧,让人望而生畏。看上去,这项任务都似乎难以完成。

我编写此书,最初计划讲述古迹卫士在遍及欧洲的活动中发生的故事,通过在前线地带服役的八名古迹卫士——另加两名关键人物,包括一名女性——的经历,集中笔墨书写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的诸多事件。在讲述之中,将用到他们的实地勘察日志、日记、战时报告,还有更重要的,将用到他们在战争期间写给妻儿亲属的家信。由于故事庞杂,我又决心忠实讲述,最后的手稿篇幅太长,只能遗憾地把古迹卫士在意大利的活动内容从书中去掉。我将北欧——主要是法国、荷兰和德国——作为理解古迹保护工作艰辛程度的考验之所。  古迹保护军官迪恩·凯勒和弗雷德里克·哈特都是美国人,约翰·布赖恩、沃德·帕金斯则是英国人,他们和其他人一起,在意大利困难的工作中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我们的研究找出了一些见解深刻、情真意切的家信,详细展示了他们为保护无可替代的文明摇篮所面临的过重职责。在我接下来写的一本书里,我将使用这些英雄们的许多原话,把他们在意大利难忘的经历包括进去。

为了保证行文连贯,我自由创作了对话部分,但绝不影响基本事实,都是基于大量的文件记录而成。我一直力图不仅仅去理解和转述相关事实,并且去理解和转述相关人物的性格品质及观察角度,还有事件发生的那一刻他们的看法。由于我们已知后来结果,他们这些看法和我们的看法相去甚远:因此,描述这些看法,是对历史的巨大挑战之一。如有任何错误判断,都是我自己的问题。

《古迹卫士》在本质上其实是个关于人的故事,主题是人。下面,请让我再说一个关于人的故事。2006年11月1日,我乘机飞往马萨诸塞州威廉姆斯镇,去见古迹卫士S·雷恩·小费森,并对其进行采访。他当时也在OSS(战略服务办公室)服役,即CIA(中央情报局)的前身。雷恩于1945年夏天到达德国,又很快赶往奥地利的阿尔套斯,协助盘问被西线盟军关押的纳粹重要官员。这项特殊使命的目的,是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关于希特勒艺术收藏和元首博物馆计划的相关情况。战后,雷恩在威廉姆斯大学担任艺术课老师。几乎快三十年了,他和学生一起训练,并分享其天才一般的深刻见解,师生双方既是奋斗者,又是收获者。他的职业传奇故事通过他的学生代代相传,尤其是担任美国一流博物馆领导者的学生:托马斯·克伦斯(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1988—2008)、詹姆士·伍德(J·保罗·盖蒂信托基金,2004至今)、迈克尔·戈万(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2006至今)、杰克·莱恩(达拉斯艺术博物馆,1997—2007)、A·“拉斯提”·鲍威尔三世伯爵(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1992至今)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柯克·瓦恩多(现代艺术博物馆,1986—2001)。

雷恩虽然九十八岁高龄,看上去仍旧精神矍铄。不过,他的四个儿子中,有个叫戈登的儿子事前提醒我说:“爸爸还没有醒着超过三十分钟的,所以如果你从谈话里打听不到太多东西的话,可别失望。”可那是怎样的一次谈话啊,竟持续了近三小时!雷恩翻着我的《拯救达·芬奇》,不时停下来盯着那些人物景象,似乎被带到了过去。那是我的第一本书,以照片形式向古迹卫士们致敬。随着他的记忆被唤醒,他的眼中一次又一次闪起亮光,讲述每一个让人惊奇的故事时,他热情地挥舞着手臂,一直说到最后我们两个都需要休息才结束。戈登完全不敢相信,后来他几个兄弟也觉得难以置信。

当我起身告辞时,我走到他的躺椅前伸手表示感谢。雷恩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我的手,把我拉近他,说道:“我这一辈子都在等着见你。”十天后,就在他九十九岁生日的前一周,他去世了。那天是“二战”退伍军人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