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处士横议”、“百家异说”的局面。道、儒、墨、法、名、兵、农、阴阳等各派代表各自的阶级和阶层对当时的社会巨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提出了救治的方案。儒家是这“百家异说”中的显学,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位继承者,后人称之为“亚圣”的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前372年,死于前289年前后。祖先是鲁国当年声势显赫的贵族“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代。孟孙氏的子孙后来渐渐衰微,孟子的先人也从鲁国迁到了邹国,到孟子出生时,家境已很平常了。孟子自幼丧父,由母亲仉氏抚养长大。孟母对孟子管教很严,而且教子有方,“三迁之教”已成为千古佳话。据说孟子小时,其家邻近墓地,孟子整天耳濡目染的都是送葬出殡这些事,因此做游戏也学送葬出殡。孟母认为这种地方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于是便把家迁至近城的集市旁。集市上行商坐贾,喧嚣叫卖,铢锱必较,年幼的孟子又学起了做买卖来。孟母认为这种环境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于是又把家迁至了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做游戏就“设俎豆,揖让进退”,学习礼义,孟母高兴地说:“真可以居吾子矣。(《列女传·母仪传》)孟子从小聪明,又得母亲严格督促,旦夕勤学,遂成一代大儒。
孟子一生可以分为求学、讲学、游说诸侯和讲学著书四个阶段。他15岁时离开家乡邹国到鲁国曲阜学习孔子的学说,受业干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直至30岁左右。这是他的求学时期。30岁以后的近1 3年时间,孟子聚徒讲学,其规模虽然比不上孔子,但门徒数百人,这在当时也是不小的规模了。孟子的教育方法、原则上取法孔子。孔子实行“有教无类”,孟子招收学生也实行“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他像孔子一样注重启发式教学,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还认为,有些根本的道理关键要靠自己去领悟,不一定非要投在某位老师门下,可以向一切人学习。他说:“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关于学习方法,孟子主张读书时要放开眼光独立思考,不应盲目相信书中所说的一切。他提出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论,又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些都是很深刻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孟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卓越见识。
从44岁至62岁是孟子周游列国、进说诸侯的时期。孟子胸怀大志,以救世济民为己任,他曾自负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为了实现他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带领弟子们,历游齐、宋、滕、魏、鲁、薛等国,所谓“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文公下》),所到之处,都向统治者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信用。但却不为当权者所用。他在齐国长达五六年的进说,虽被任命为客卿,但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被尊重,并不真想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于是孟子“浩然而有归志”,于62岁那年结束了近20年的游历生活,回到了故乡邹国,从事著书立说,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记述了他游说列国与诸侯及时人问答之语,作《孟子》七篇,成为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说。他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十分卓越的民本思想,是对《管子》、《左传》中的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基此,孟子认为在政治生活中“民”有重要的作用,国君任免或处罚官吏,应以国人的意志为转移。倘若“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对不肖者也是这样,“国人皆日杀”,“然后杀之”。孟子大胆主张,国君有了重大错误,贵戚之卿可以撤换他。“君有大过,反复而不听,则易位”。孟子还认为,国君如果对臣民不关心爱护,那么臣民消极怠工、逃跑、反抗,都是应该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把君臣之间看作是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的平等关系。他还认为,残暴的国君不配称之为君。当时有人说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孟子却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就是说,推翻独夫民贼是理所当然的。
以这种观念为基础,构成了孟子的“仁政”理论。他告诫统治者,能否得到或保有天下,关键在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他再三劝说统治者,要“保民”“若保赤子”;“使民以是”,“无夺农时”;“省刑罚”,“薄税赋”,“取于民有制”。坚决谴责“虐民”、“残民”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反对“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兼并战争。他极力主张“法先王”,实行土地改革,恢复井田制。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性相近”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肯定人的情性生来就是善的,好人生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心”、“善性”,且把这四种“善心”、“善性”分别称为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孟子还继承和发展孔子“生而知之”的思想,提出了人身上有一种所谓不待学习就具备的“良能”,和不待思考就知道的“良知”,就是说存在一种先天的知识、才能。但是,孟子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人若和外物接触,“善心”就会失掉,如果人安居而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教人们注重努力探求、完全掌握自己身上固有的善良本心,护养自己的本性来等待天意,来寻求个人的自适自得;万一自己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就反回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求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的思想与孔子一道,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孔孟之道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和指导西汉以后的封建社会政治长达两千多年之久,它在我们这个民族中是根深蒂固的,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政治的影响相当深远。南宋以后,《孟子》成为“四书”之一,是学子必读、科举必考的官方教材,其影响之大更是不言而喻的。唐代韩愈赞誉孟子是“孔子以后一人,功不在禹之下”。宋代张载把孟子一生的事业、抱负和志趣,概括为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经天纬地、功垂千秋的不朽业绩。此外,还值一提的是,孟子的文章气势充沛,词锋犀利,擅长雄辩,铺张扬厉,波澜壮阔,颇有纵横策士之风,对后世的散文影响极大。韩愈曾经以孟子继承人自居,称赞“孟子醇乎醇者也”。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孟苟以畅其文”。苏洵平生尤好《孟子》,曾端坐读之七八年。王安石曾解《孟子》,为文亦学《孟子》。有入说《孟子》之于古典散文,有如《诗经》之于古典诗歌。在某种角度来说,这话不为过分。
P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