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归生活(哲学闲思录)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先达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哲学闲思录》是哲学随笔类文章,虽名为“闲”,万不是闲极无聊时的胡思乱想。《哲学闲思录》就哲学本身以及与哲学相关的一些敏感而时髦的话题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同时关注人生旅程中的一些重要的议题,作者寓深厚的哲学功底于笔端,以哲学这门智慧之学为指导,就与哲学相关的议题以及人生问题展开讨论,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的指导价值。《哲学闲思录》分几十篇,每一篇篇幅都不长,而每一篇又都是围绕着哲学主题单独展开,独立成篇,内容深刻。适合广大社会读者以及对哲学感兴趣或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人阅读。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老年人写的哲学随笔。对哲学思考来说,体力不是主要的。哲学家的优势是不怕老,只要头脑还能转动,越老越能有所思、有所悟。哲学离不开生活。

 老年人去日苦多,但年老没有功名利禄之心的干扰,没有不必要的应酬,比起终日浮躁不安的年轻人,思考和写作的时间要多得多,故名《哲学闲思录》。

西赛罗《论老年》对我鼓励极大,使我有勇气继续不断地思考、敲电脑。老年人的视角,不同于年轻人。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一个老年人对暮年、人生、生命、哲学的种种看法。

目录

上篇 

 一、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

 二、走出神圣的哲学殿堂

 三、生活之树常青

 四、关于回归生活世界

 五、哲学问题来自现实

 六、生活的智慧

 七、要懂理论哲学,更要懂生活哲学

 八、哲学断想

 九、众妙之门

 十、哲学的智慧

 十二、哲学的远见卓识

 十三、哲学的真理性

 十四、哲学的妙用

 十五、再谈哲学的妙用

 十六、科学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化

 十七、哲学的使命

 十八、再谈哲学的使命

 十九、哲学的软肋

 二十、哲学的吓人和吓人的哲学

 二十一、哲学的慰藉和慰藉的哲学

 二十二、道存于屎溺之中

 二十三、哲学兴趣可以培养

 二十四、哲学家是死后才出生的

中篇

 二十五、谁有资格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二十六、有预见的马克思

 二十七、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二十八、辩证思维的灵活性与确定性

 二十九、合理辩证法与神秘辩证法

 三十、辩证法的现实性

 三十一、辩证法与相对主义

 三十二、辩证思维的本质是矛盾思维

 三十三、破与立

 三十四、个体经验与集体经验

 三十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万能公式

 三十六、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科学

 三十七、世界观真的那么重要吗

 三十八、有名万物之母

 三十九、每个人都有一个世界

 四十、提高对世界观重要性的自觉意识

 四十一、哲学主体与濠梁之辩

 四十二、唯物主义的哲学结论需要有科学的支撑

 四十三、唯物主义不是“唯脑”主义

 四十四、唯心主义何以“万岁”

 四十五、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十六、播糠眯目,天地易位

 四十七、认识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四十八、庄子的难题和马克思的答案

 五十九、止于心,证于行

 五十、天才与泥土

 五十一、不要光棍式的自由

 五十四、无为与有为

 五十六、论自由精神与精神自由

 五十七、未兆易谋

 五十八、利中之利与害

 五十九、立百体而谓之马

 六十一、镜像与映象

 六十二、失其故行

 六十三、认识没有“最后”

 六十四、非我无所取

下篇

 六十五、价值与价值观

 六十六、关于价值评价

 六十七、关于价值评价

 六十八、论普世价值

 六十九、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七十、论做人

 七十一、人为什么要回报社会

 七十二、为什么和为了什么

 七十三、知足与不知足

 七十四、理想的人生和人生的理想

 七十五、悲剧性的理想和理想的悲剧

 七十六、要区分精神的两种作用

 七十七、论耻辱感

 七十八、金钱没有臭味

 七十九、历史规律与历史目的

 八十、论时势使然

 八十一、历史不相信眼泪

 八十二、历史的不幸与历史的公平

 八十三、历史进步的吊诡

 八十四、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

 八十五、论人类社会的假面舞会

 八十六、应时而变

 八十七、胡服骑射

 八十八、富则多事

 八十九、必然性与宿命论

 九十、真理需要寻找

 九十一、论个体生命的有限与认识的无限

试读章节

照我看,自古以来没有一门学问像哲学那样,离大众既远且近。

说远,因为哲学与政治、法律相比,是离经济基础最远的社会意识形式;而哲学家们又往往是用纯逻辑的范畴和概念,讨论那些形而上的问题。而且在一些哲学家的逸事中,哲学家都被描绘为衣衫褴褛、行为怪异、语言晦涩的人。他们或者是高人、是圣人,或者是疯人、是狂人。在普通百姓的心中,哲学确实离他们太远。

说近,因为哲学元素其实就存在于人民的实践和生活之中。离开人民的生活和实践,就不可能有哲学,也不需要哲学。马克思关于哲学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他说,哲学是自己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他还形象地说,那种曾用工人的双手建筑起铁路的精神,现在在哲学家头脑中树立起哲学体系。哲学并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

但是,旧哲学确实难懂,普通大众没有时间去抠原著、读经典,特别是对于那些玄而又玄云山雾罩的阐述方式,更是敬而远之。因此,任何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哲学思想,如果只是停留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或者只是在少数同行中流传,那如同珍宝和黄金埋在土里一样。哲学的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深入大众思想的深度。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的“盛宴”,而应该是大众都有可能享用的思想营养。

可是,在历史和现实中,像苏格拉底那样把哲学引向街头的哲人极为罕见,相反高居于大众之上,自以为只有哲学家才配讲哲学的人不少。在德国哲学史上,宣传超人的尼采就明确宣称,哲学不是为人民准备的;没有一个伟大的希腊哲学家是人民的领袖;哲学是把高高在上的受教育集团作为他们的公众,因此在哲学基础上建立一种大众文化是不可能的。

当代仍然有不少哲学家与尼采的看法类似,总认为哲学的本性与大众是格格不入的,它是知识集团的独占物。确实,从人类历史来看,哲学家真正走出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从而进入人民生活的极为少见。可这不能成为哲学与人民生活无关的根据。哲学家是一回事,哲学道理是另一回事。

我想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明确,他们的哲学就是面对群众、面对现实的,掌握的人越多越有力量。马克思把哲学看成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说无产阶级把哲学当成自己的精神武器,当思想的闪光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毛泽东也一向重视哲学大众化的教育。他曾发出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认识武器的号召。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不只是哲学家们的盛宴,而应该是全民特别是学生们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至今,人们对“大跃进”时全民学哲学仍多有非议。这种形式主义搞运动学哲学的方式确有缺点,不能重复。但哲学普及教育的功效仍然是不能忽视的。全世界只有在中国,普通老百姓开口矛盾,闭口实事求是、办事要从实际出发之类,在街头巷尾时有耳闻。可惜,我们纠正运动式的群众学哲学的缺点,连哲学大众化也当作缺点抛弃了,这并不比洗澡倒掉婴儿好多少。

说实在话,西方哲学史无法普及,中国的老庄哲学或宋明理学也无法普及,也不一定需要普及。除专家专门研究之外,它们之中的精华,可以通过二传手,即研究者通过通俗化的著作,为人们增加哲学知识,提高文化素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法,对我们每个人,无论是从事实际工作还是科学研究都是有用的。最近我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更坚定了我这种想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为了学者谈玄论道展现自己的思辨才能服务的,而是为了用。“用”并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为了展示和检验理论的真理性。没有用的东西人们是不需要的。当然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要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必须走正路、走对路。  所谓走正路,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李瑞环同志强调,学哲学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用哲学就是要用基本原理。人们可以看到《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从基本原理来说并没有一个专业哲学工作者不知道的东西。可是在李瑞环同志手中,运用得那样卓有成效,能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结合实际,在于应用。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理解为摆脱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把重心全部放在提出新的原理、构建新的体系上。这不一定是正路。老实说,至今我没有发现哪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发现了新的事实和材料可以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P3-P5

后记

《陈先达哲学随笔》中的四本书,写作和出版时间前后经历十一年。《漫步遐思》出版于1997年,《回归生活》出版于2008年。《静园夜语》和《哲学心语》则分别出版于1998年和2007年。看起来每本书出版时间距离很近,实际上书的内容酝酿很久。

我读书有个习惯,有所感,会随手记下来。有时是一整段,仿佛已成文,稍加修饰即可;有的只是几句话,只是一些突发性的“灵感”,需要再加工和发挥。每本书成稿时,都是对多年点滴思考的再写作和凝练。

我把这几本书的写作比喻为农家盖房子,木料、砖瓦,平时有点积累,不过是堆在院子里,即写在笔记本上,当积累到一定时期需要盖房子时,再一样一样清理出来。我一直认为读书时多做笔记虽然是做学问的一个笨方法,但也是极其有用的好方法。人的头脑记忆有限,何况我天资平平,如果不随时记下点东西,恐怕读过的东西能留下来的并不多,更不用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写成书。

我过去也出过一些书,写过一些论文,每篇都是洋洋万言。但我并不看重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似乎很“高深”,很有“学术”气,实际上我对所论之事、所论之理并没有深切的体会。我还是比较偏爱我这几本小书,因为它们是我用自己的话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管不少观点或者是受前人智慧的启发,或者有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但多少都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我历来主张文章要通俗易懂。不要用生僻的词语,不要让人如读天书、捉摸不透。不能认为凡看不懂的就是好文章。文章中的道理可以很深刻,但行文一定要让人能读懂。“深入浅出”是评价文章的一个标准。写文章让同行都看不懂,更不用说非专业读者,文章的道理再深再好也是一件憾事。不能流通的货币,票面价值再高也是近乎废纸。

我还认为,文章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旁征博引,不在于长短,更不在于玄而又玄。有点味道的文章,无论长短,一定要说点“什么”,告诉人家点“什么”,这点所谓“什么”,就是要向读者传达你的想法、你的体悟、你的心得或者说思想“火花”。只要是从自己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东西,不管多少,不管深浅,总比东拼西凑的好。

说句实在话,我这个《随笔》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东西。人,容易敝帚自珍,我亦未能脱俗。这些小书是我进入老年后,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我喜欢这些东西,仿佛“老年得子”,有点偏爱。

我确乎老了,因为近年来越来越有种紧迫感。不过我这个人不太服老,总还想再写点东西,虽人老年,从来解怠,至今依然,大有至死方休的意思:

日有黄昏岁有年,头白何须悲凄凉。

伏枥犹记千里梦,不贵脚力贵自强。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责任编辑饶涛和美术编辑李强。“为人做嫁衣”的事业是崇高的,值得作者和读者致以由衷的敬意。

陈先达

戊子年盛夏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