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悟国学论管理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乔雨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其实,管理并非是个现代化词汇,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其中,国学就是最好的佐证。国学当中,它主张管理要先从立身开始,再是经营和管理。只有这样,经营管理才能持久。本书即从立身、经营和管理这三方面入手,对国学中的管理学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内容推荐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夯实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包罗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今日我们所指的国学已然超出了传统概念中的子学,即诗、书、礼、易、春秋(古代排列: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范围,而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只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站在世界的高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和而不同的胸襟与智慧梳理、学习和吸纳全人类文明的成果,就能继往开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任重而道远,中国当代企业家当上下而求索,勇立时代的潮头!

目录

立身篇

 最持久的凝聚力来自领导者的品德

  品德是最持久的凝聚力

  高尚的价格来自努力的修为

  锲而不舍 自强不息

 修身立德的意义在于行动 

 领导者要审时度势

  企业的命运根植于国家命运之中

  置身大势 顺势而为

  胸怀是做事业的基石 

 知天命而尽使命

  一蓑烟雨任平生

  把浮名看淡一些

经营篇

 诚信为本 义利合一

  利益与仁义并不对立 

  商场岂是战场 

  诚信是经营中最高级的谋略

  把顾客请下“神坛”

 敢为天下先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舍得之间见功夫

  敢为人先离不开冒险 

 企业领导者是谋略家

  谋略是解决矛盾、对抗和竞争的手段 

  谋略家的法宝是“矛盾”

  谋略的精华在于变

  准确的定位是谋略的起点

 权谋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双刃剑 

管理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之道 

  诸子百家的管理之道 

  循着国学之道 提升领导能力 

  企业长寿靠什么 

  嫁接的功夫 和而不同

 企业领导者的本职工作——思考与决策 

  让思维举翼翱翔

  善断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执行力如何跨过人情

 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

  “黄老”的识人术与机制选人

  用人所长 忌求全责备 

  容人之短 更要容人之长

  驭将之道 最贵推诚

 在其位谋其政 

  知道自己的位置 

  在位就要尽责 

  善用“无用”之功

 正气是企业的脊梁

正气是凝聚力生长的土壤

  员工想从企业得到什么 

  从秦朝奖励军功看激励机制 

  充分的信任比提薪更重要 

  勇于承担责任 善于分享荣誉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制度是廉洁的保证 

  监督机制是腐败的克星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走出支配你思维的误区

  企业家的儒商情结

  企业家的政治领袖情结

  企业家的军事统帅情结

 企业领导人需要克服的陋习

  小农意识使企业家步伐沉重

  虚荣心重于企业利益

  相信忠诚比才能重要

  迷信“大师”

  为短期利益出卖未来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目录

试读章节

品德是最持久的凝聚力

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君子,具备善良、正直和宽厚的人格。以天下兴亡为己任,胸怀国家与民族的复兴,这种责任与使命感使他充满活力与魅力。这样的领导者身上自然闪烁着耀眼的光环,会被追随者视为精神的坐标。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庚其教授给企业家的定义特别有代表意义,他说:“企业家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要有眼光;二要有胆量;三要有组织能力,在中国还有加一条,就是社会责任。” 儒家慨叹天地之道:“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泻,万物载焉。”(《大学》)意思是,天地的道,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久长。负载着华山而不觉得沉重,收拢着江河湖海而不会泄漏,世界上的万物它都能承载得起。领导者就要具备这种厚德载物的品格,负重拼搏的精神,才能吸引、容纳各种人才成就事业。

老子特别推崇水的品格,认为水最接近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后人把他精炼成一句话,叫做:“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这里的成王可以理解为事业有成)”。为领导者要放下“身价”,与团队站在一个平台上,依靠品德而不是权力,依靠威信而不是权术,依靠以身作则而不是权谋驱动,团结和带领团队去积极进取,阔步向前。

从刘备的成功看品格的力量

对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据说,清军入关时,摄政王多尔衮让人大量印制,发给前线带兵的将领人手一册,作为指导战争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时期,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毛泽东声名鹊起。从苏联回到苏区的王明很不以为然,嘲笑没有学习过军事的毛泽东是靠一本《三国演义》指挥战争,还说“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结果正是毛泽东最后成为世界瞩目的军事家。

现代学者大多认为《三国演义》是“三分史实,七分虚构”。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经过考辨大量古代历史资料的真伪后提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史实。究竟是三分史实还是八分史实?究竟是七分虚构还是二分虚构?如果仅把它作为一部小说,从文学的角度来探讨,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那这个问题就根本不重要。从《三国演义》中众多人物的“是非功败转头空”中剖析中国文化精神根源、发展脉络对今人的借鉴也许会更有现实意义。

刘备(162~223),蜀汉昭烈帝,蜀汉的建立者。刘备身处社会动荡、英雄群起的三国时代。最初,曹操出身大宦官门第,有权有势;孙权世代经营江东,兵精粮足;唯有刘备除了有一个“皇室宗亲、皇叔”的虚名以外就只有一腔凌云壮志。可是他从无到有,由弱图强,终成大业,成为“蜀汉”王国的建立者,可谓取得巨大的成功。

刘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品格的力量。

第一,英雄气概,志向高远。 《三国志?先主传》中说:“先主……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余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除安喜尉。”刘备先是得到了当地富甲的仗义资助,扯旗募军,拉起了自己的武装。之后,将其编到了校尉邹靖的军民之中,在身单力薄,部队既缺少装备又缺乏训练的情况下,勇敢对抗黄巾军作战,因战功被朝廷任以县令等官职。

后来在公孙瓒的指派下,刘备率部驰往徐州,支援徐州刺史陶谦作战,尽管这场战争陶谦最终仍是输给了曹操,但刘备不因兵少将寡而胆怯,以智勇无私的良好表现,得到了陶谦的赏识,被推荐为豫州刺史,得以屯军在徐州军事要地沛县,打下了政治和军事基础,成为成就大业的真正起点。

第二,为人宽厚,待人真诚。这是刘备人格最闪光的地方,也是其成就大业的主要原因。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而得人才在于得人心。其“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已成为千古佳话,成为领导求贤用才的楷模。诸葛孔明之所以在刘备尚无立锥之地的时候慨然出山相辅,也是因为相信刘备是个英雄,是当时最值得信赖的领袖,更有其真诚相待的因素,最后终于为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云飘零半生,在古城遇到了刘备,两人一见如故。刘备宽厚稳重、待人诚恳,使赵云决心终身相随。后来刘备弃新野,走樊城,被曹兵打散,刘备之子阿斗性命危在旦夕,赵云浑身是胆,只身于敌军重重围攻之中救出阿斗。面对九死一生、身负重伤回来的赵云,刘备出人意料地将阿斗摔在地上,说道:“为了你,险些让我爱将丧失性命。”赵云更是感激涕零,说道:“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大战之后家人重逢,嘘寒问暖是人之常情,刘备却把手下将领摆在比家人更重要的位置上,怎不令人感动。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刘备也不例外,甚至更甚之。刘备此举既折服一员大将,又教育了诸将,还为阿斗的将来培植一位忠诚的辅佐重臣。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赵云就是六员托孤之臣之一,这是后话。

第三,以德施政,善待百姓。刘备虽然力量单薄,但却有英雄之名。他以仁义待人,故而深结人心。在曹军压境,往南方江陵撤退当中,荆州地区高达10多万的难民自动跟随刘备逃难,每日行程不过十几里,而曹军以日行300里的速度追来,不少幕僚和将领劝刘备放下难民以求迅速退至江陵,刘备却坚决表示:“我岂有不知道危险!但有心于大事业的人,最重要在于得民心,现在大家跟着我走,我怎能忍心弃大家于不顾呢?”

在当阳县长坂坡,刘备虽被击得溃败,差点丧命,但却有十多万军民相随,由此可见,刘备在荆州军民心中的领袖地位与人格力量。正是这种人格力量,使得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有不少策士、猛将紧随身旁,与之同甘苦,共患难,他们对刘备似乎有着一切的期待。

刘备以其人格的魅力获得人才的追随,部下的钦佩和百姓的信任。就连他的敌人,曹营首席谋士郭嘉都称赞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人心”。如此让名士、友人、部下甚至敌人都能为之倾心的力量,是他日后得以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刘备的成功给当代企业家的启发是:有作为的企业家要胸怀大志,以仁德立身,心胸开阔、意志坚强,远离权谋,以诚取胜。以品格的力量影响周围,使大家倾心竭力尽到自己的本分。这样的企业家对国家尽了该尽的义务,对企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也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这就是顺天道。很难想象一个缺德寡信、阳奉阴违的领导者能带领出优秀的团队,而这个团队又能走多远。

《品格的力量》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在日常生活和商务交往中,我们判断一个人,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品格而不是根据他的知识,更多的是根据他的心地而不是根据他的智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自制力、耐心和纪律性而不是根据他的天才。”

P3-7

序言

循着国学之道,提升企业领导能力。

在修身上,以仁德立身,以报效国家立志;在管理上,远离权术,以诚待人;在经营上,遵规守法,抛弃欺诈,以诚信为本;在处世上。行己有耻,过犹不及;在做人上,内省不疚,诚实守信。

自觉加强自身修为,常怀感恩之心,自觉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报效国家,从依法纳税做起,服务社会从善待员工起步;以自己高尚的品德成就持久的凝聚力,创造机遇,追求永远的利益。

人类智慧经过万年的酝酿、千年的实践和积累,浩瀚如烟海。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火炬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奠定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放射着耀眼的光芒。三皇五帝、诸子百家、文学艺术、医药农桑、《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五彩缤纷,异彩流光。

诸子百家中,充满人类哲学智慧的儒、道、法、兵最为耀眼。其中的管理理念空灵深邃,而且影响深远。

道家将自然无为原则贯穿到所有领域,探求人类生存与发展,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成为人类精神家园,也造就了以自然为本无为无不为的管理学说。

儒家提倡学与思并重,学与德并行,知行并进的学风;致力礼法与情义,追求无私与至善,力行对己约,对人恕,对自然俭,对神明敬,成为以道德为本的管理学说。

法家反对墨守成规、抱残守缺,主张变法改革、依法治国。强调奖励耕战、减轻税赋,综合执法、施术和造势的手段,推行法制,目的是富国强兵。

兵家主张“上兵伐谋”,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中国兵法背后,都有道在支撑,止戈为武而非一味诡诈用兵。兵家治军主张宽猛相济,恩威并施,“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为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道家的“因循”哲学,将诸子百家学说融为一体,构建了中华文化中管理体系基本框架。儒家“仁义”道德与道家“以屈求伸”为表里,成就了中国人的基本处世方法。如今,我们在汲取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同时,更有责任侧重挖掘和弘扬国学。因为每个民族唯有树立和打造出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广厦中登堂人室,与其它民族文化平等、深入地进行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当我们高山仰止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当我们徜徉浩瀚的历史长河,为古人哲学思想叹为观止,为骚人墨客词藻歌赋痴迷沉醉,为权谋智慧瞠目结舌的时候,又深感困惑与迷茫。为什么有着千年政治智慧的民族竟在近代积贫积弱,灾难深重?为什么社会精神越是高度规范人们却越是像一盘散沙?为什么我们拥有两万多卷兵书,积淀了五千年谋略智慧,竟然抵挡不住几条炮舰的冲击?涌现出张良、吴起、韩信等军事谋略大家与卫青、霍去病和飞将军的古国要背负起那么多丧权辱国的耻辱呢?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已经承载不住时代前进使命了吗?

儒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家店”比作“粮食店”,为人们提供精神的食粮。他说:“在没有宪法的时代,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中心,因为自秦汉以来,中国儒家思想和道德观念就是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

陈寅恪先生说儒家思想:“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就是说儒学已经潜移默化到民间的族规、乡约中,甚至左右历代的立法,从《唐律》到(伏清律例》莫不如此。

然而,曾经给予封建专制制度巨大精神力量的政治智慧,已经成为同样巨大的精神包袱。在它把封建专制政治智慧推向极致的同时,已经夯实了精神世界的壁垒,几千年来使后人难以跨越。梁启超在把先秦学派与希腊印度学派比较之后,尖锐地提出中国学术有六大缺点:一是伦理思想之缺乏;二是物理实学之缺乏也;三是无抗论别择之风;四是门户主奴之见太深也;五是崇古保守之念太重也;六是师法家数之界太严也。前两点阻碍了科学技术、自由贸易在中国诞生和发展。后四点扼杀了学术自由,使读书人的思想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进而阻碍了民主与科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儒学代表人物张君劢曾痛心疾首地说:“然秦后两千年来,其政体为君主专制,养成大多奴颜婢膝之国民。子弟受大家族之庇荫,依赖父母,久成习惯。学术上既受文字束缚之苦,又标‘受用’、‘默识’之旨,故缺少伦理学之训练,而理智极不发达。此乃吾族之受病处。”

许多人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为制约国家发展的思想根源。1919年的“五四运动”就提出“打倒孔家店”彻底否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仿佛消灭了儒家思想国运就会转向昌盛。今天回过头看, “五四运动”的真正意义是确立了新学的主导地位,同时把孔圣人请下圣坛,还其本来面目,与诸子百家平起平坐。

千百年来,中国思想领域的几起几落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孙子等古代先贤,不管你是喜欢他或是讨厌他,对他们的主张是推崇或是批判,有一个事实却是不能改变的,就是当我们都灰飞烟灭的时候,他们的思想还在昭示着后来者!

环顾左右,在亚洲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港台地区无不是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换句话说,儒家思想长期影响着东亚、南亚文明的进程。

一生创办了五百多个代表了“日本株式会社”的第一流的大型公司、企业,被称为日本现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一生把《论语》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极为推崇“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提出了“士魂商才”的概念。

他说:“如果要问获得这种财富最根本的要靠什么的话,那应是仁义道德,否则,所创造的财富,就不能够保持长久。我认为在这里,将似相背离的《论语》与算盘一致起来,这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涩泽荣一号召全日本的企业家: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

日本现代管理思想家伊藤肇指出:“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孔子的教诲给他们的激励影响至巨,实例多得不胜枚举。”

我们过去长时期形成一种二元思维,就是好的完美无缺,不好的一无是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君子就一定是小人。我们难道不应该习惯多维观察、多维思考吗?

比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转化为社会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已经完全失去了构建社会制度的价值。但是,在非制度方面,道德价值、人生修为、教育思想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一无是处加以全盘否定是不明智的;反之,无限夸大其作用,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荀子对历史的态度值得我们借鉴,他说:“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明,创新也。正如北大学者楼宇烈老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化,既是一散为千万的,同时又是百用而归一的。如果你被经典束缚,你的思想就会止步不前;如果你领会了,就能从这些经典中创造出无数新的思想。而在继承基础之上的创造,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造。”  时下,现代企业家以学国学为热,以为儒商为荣,然而大家是否应该思考:什么是国学的真正内涵?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定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是国学的主旨,那么其与西方文明如何对歌或是对抗?国学热中,企业家如何面对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反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家在国学的熏陶下如何乘风破浪?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夯实了中国文化的根基,包罗了中国文化中的精华。今日我们所指的国学已然超出了传统概念中的子学,即诗、书、礼、易、春秋(古代排列:易、书、诗、礼、春秋)五经的范围,而泛指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只要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发扬,站在世界的高度,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和而不同的胸襟与智慧梳理、学习和吸纳全人类文明的成果,就能继往开来。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强国梦任重而道远,中国当代企业家当上下而求索,勇立时代的潮头!

后记

惊蛰以后,燕园的空气中渐渐弥漫起一丝湿湿的水气,嗅起来让人有种莫名的悸动。放眼望去,风清云淡、垂柳新绿、亭榭临湖、澄碧如洗,一片温馨祥和的气象。蓝天,白云,垂柳,古塔,未明湖……燕园的风景和风景背后的人文故事让多少北大学子魂牵梦系。

2007年3月的最后几天,中国国学大讲堂研修班在北京大学开坛设场,一时间国学名家群英骤至,纷纷登台传经布道。他们中有国学大师楼宇烈,国际著名国学大师、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颜回后人颜炳罡,国际著名易经专家张其成,北京大学历史系老主任王天有,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员赵士林,玄学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晓毅,周易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立升,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张风雷,中国宗教学会理事徐文明,中央电视台《孙子兵法))主讲薛国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张辛,解放军军事谋略研究中心主任罗志华,以及北大教授杨立华、谷振诣等知名学者教授,人文荟萃,济济一堂。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在京创办。它不仅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更是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治学风尚,百余年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塑造了北大人的风骨和使命感。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步入燕园这神圣的精神殿堂、研习博大精深的国学这一华夏文明的结晶、感悟大师精辟独到的见解、聆听智者醍醐灌顶的教诲,恰似沐浴精神的春雨、酣畅淋漓。

国学大讲堂研修班办得严肃、活泼、多彩而充满生气!

曾被乾隆誉为“道南正脉”、素有“千年学府”之称的“岳麓书院”,是湘人重教的见证。在与岳麓书院一墙之隔的湖南大学悟国学,是研修班一个精美的课程设计。岳麓书院坐落在湘水之滨、南岳之麓,而湖南大学紧紧环拥在它周围。教室窗外,茂林修竹、葱笼滴翠,鸟鸣溪唱、越墙绕梁,与朗朗吟诵相和、此起彼伏;教室内檀香缭绕,日讲经书三起,漫看纲目数页,优哉游哉,宛若放弃功名专心学问的学子。在这里与其说是学习倒不如说是一种怀远情愫的追索,一次精神回归宁静的旅行。从岳麓书院结课出来,同学们都好似得道的高僧,个个神态安详厚重,言谈里透着晓风清荷般的淡定清雅,举止中显出峰峦磐石似的稳健潇洒。

国学班在浙江大学课时段,恰逢晚秋初寒。祭拜了大禹庙、瞻仰了王献之曲水流觞的兰亭,一杆同窗围坐咸亨酒店,温上一碗纯正的绍兴黄酒,一边畅饮一边倾听浙籍学友对绍兴风土人情如数家珍般的介绍,同窗之情切切、主宾之谊融融。

当从楼外楼下来,走进江南的寒意,梧桐的落叶已经掩盖了前人的足印。寻着白居易、苏东坡的足迹漫步苏堤,唐诗宋词该是最好的索引。荡舟西湖,不由欲与三潭印月对话:

寒潭秋风卷帘笼,

孤山微醉印湖中。

十里残荷绕曲岸,

风光尽处入隆冬。

在二千多年前孔子讲学的曲阜聆听颜回的后人颜炳罡教授讲解《论语》,原汁原味,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行,恍如隔世、别有滋味上心头。课间之余,流连于孔府与孔庙体味千百年来沧桑辗转;漫步在千年古镇不禁让人思绪万千,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中国人的思想千百年来都不能跨出这个小镇呢?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年的学习在不觉中结束了。不时翻起书桌上厚厚的一摞国学笔记,总觉得意犹未尽,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  《悟国学论管理》的成书出版要感谢北京大学提供较为系统地学习国学的机会,感谢每一位学者、教授的精心授课,他们的师长垂范让我充分领略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的北大精神,令人耳目一新,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全国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的王秀峰社长、杨河副社长的关心与支持。最后,要特别感谢编辑部主任梁志安先生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努力和精心的组织安排。

2008年盛夏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3: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