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注重时间上的便利性(便利店的营业时间)。便利店一般为24小时经营,全年无休,为夜间工作的人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注重空间上的便利性(便利店的立地位置)。便利店一般开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段。特别是在城市里,便利店往往就位于日常活动半径之内,例如放学或下班途中,无需绕远路即可光顾。事实上,有不少人并非有目的地光顾便利店,而只是顺道进去转转。
便利店总部设有专门的新店部署部门,严格把关新店开设的选址条件,主要考察交通量、商圈、人口等方面。同时,连锁店大多采用集中开店方式。
位于城市里的便利店商圈十分狭窄,商圈半径大约500米左右。近来,随着门店数量增加,在大城市中心,部分便利店的商圈半径减少至350米左右。不过,尽管商圈变窄,但由于一日内多次来店的顾客较多,仍可确保较高的销售额。另外,在其他城市,沿交通干线相对较大的停车场也是便利店的选址位置之一。
(3)注重面对面的服务。便利店规定营业时间内必须有专门的服务员亲切地为顾客提供面对面服务。服务员包括加盟店店主和店员。每家便利店平均有服务员20多人,实行轮班制。同时特许总部还通过为店主提供研修机会、向便利店店员播放培训录像及发放工作手册等新人培训手段确保服务质量。
(4)注重独特的商品构成。在便利店平均约工00平方米的狭小卖场内,陈列商品平均约3000种,尽可能满足便捷性消费。通过建立独自的信息系统进行商品管理,包括及时撤销卖不掉的商品、防止畅销商品断货等。同时,还全面详尽地收集当日当时门店区域内的即时信息,包括地区内大型活动、学校活动、天气等,以此作为安排商品构成的参考。便利店始终以方便消费者生活为理念,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经营内容。但便利店除了出售盒饭、面包、点心饮料、报纸杂志、家用清洁用品等商品外,还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包括复印和传真、包裹投递、冲洗照片、各类票务、自动取款机等。此外,还提供各种时节性服务,如在岁末发售贺年卡、投递各种节庆礼品等。
(5)以特许总部为核心的先进信息系统。在有限的卖场面积及非商品区域里,为了能摆放上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品,日本便利店企业必须从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两方面实现大规模革新。通过电脑系统,便利店提升库存效率,把握畅销商品信息。便利店采用的信息系统除了置于收银台的POS外,还有置于非商品区管理发货及质检的扫描终端,以及对其进行控制的高性能主机(Store Computer,简称SC)。这些设备通过联网,可以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及分析处理。同时,通过SC,加盟店还可以同店外的特许总部和共同配送中心、交易对手等实现联网,从而使收发货的物流体系成为一体,能够迅速对需求变化和特殊交通状况作出反应。
(6)与服务直接相关的物流体系。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是以纸板箱作为最小收发货单位进行的。但便利店通过推动“少量、多次、定时配送”方式,探索了新的物流体系。该物流体系是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起来的。便利店通过聚集了多个生产商和批发商商品进行综合配送的统一配送中心,从生产商和批发商进货后,按照配送路线、门店需求进行商品分包并混合送货。
(7)防灾物流体系。关于日本便利店的物流体系还有一点极为重要,即灾害时的应急物流体系。建立应急物流体系旨在地震、台风、大雨等灾害发生时,也能保证便利店的正常营业,以向受害者及时配发必需商品物资。
(8)特许加盟形式占据主流形态。FC方式是便利店经营的一个显著特征。即由特许总部(Franchiser)允许加盟店(Franchisee)使用其商标,并指导加盟店经营,并从加盟店的毛利额中收取特许费的连锁经营方式。便利店一般采用FC方式经营,虽然特许总部具有领导权,但特许总部和加盟店作为相互独立的经营单位签订特许合约,财务上也是相互分开的。连锁型便利店根据特许总部的不同,可以分为超市类、商社批发商类、生产商类等多种类别。FC大致分为以下三种:A类:加盟店以土地和建筑物作为出资手段的模式,店内设备器具由总部无偿租借;B类:土地建筑物、店内设备器具等均由总部提供,加盟店主直接进行经营;C类:直营店,一切由特许总部负责。
7-11规定的加盟费一般为年营业总收益的43%,开店满5年后如果达到相关条件,可降至40%左右。同时,特许总部负担800,4的水电费。总部之所以承担这笔费用是希望加盟店不受这一成本影响而努力提高服务质量。罗森的加盟费是收取年营业总收益的34%,开店满5年后,作为激励机制,降低1%;10年期合同更新后,可降低1%-2%。特许费的支付方法是每月假定支付,然后按季度盘点的结果计算出具体金额。Family Mart的加盟费是年营业总收益的35%为基础,同时支付给24小时营业店奖金(年度奖金额120万日元)。
现在,为了追求统一的品牌形象以区別其他同类企业,同一公司旗下的所有连锁便利店必须从营业时间到商品种类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即借助先进管理制度使总店和加盟店合为一体。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FC方式较为适合便利店的连锁运营。
三、日南便利店发展趋势
1.开拓新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日本便利店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开始了新一轮的综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新的市场空间
2006年以来日本的便利店开始在宾馆、医院、大学、邮局、警局中开设便利店,并取得了成功。罗森公司准备在医院里开500家便利店,Family Mart已与几家连锁型宾馆签约,要在宾馆里开便利店,以替代宾馆客房中冰箱功能。2005年开始,日本的大型便利店企业积极谋求新的出路,纷纷进军生鲜食品市场。
罗森公司的领导阶层认识到传统便利店模式接近饱和,希望罗森今后店铺模式分为三种:生鲜便利店“Lowson Store 100”、侧重健康志向的“Natural Lowson”以及根据店铺地址因势调整的类型。“Lowson Store 100”便利店的面积是其原有门店的1.8倍,约有230平方米。虽然开业之初不很顺利,但经过调整“Lowson Store 100”业绩有了好转,罗森公司在2006年2月份开40家“Lowson Store 100”,2008年12月份达到300至500家。
Am/Pm公司的生鲜食品便利店“Food Style”,则以一人份的便当作为主打日式快餐(约有20~30种,定价为100-1000日元),2005年11月,Am/Pm公司率先在神奈川县开出了特许经营店,由于生鲜食品的利润比较薄,所以加盟费比Am/Pm公司其他店铺要低工3至15个百分点。2006年底,生鲜食品便利店“Food Style”达到300家门店。
Three-F公司,则计划在2008年把新开320家中的六成,改为Three-F公司的生鲜食品便利店“Q's Mart”。
P74-77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零售业极为发达。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零售业在经济迅速崛起中得以重建、发展、繁荣和成熟。作为日本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业的演进过程,是与国家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相匹配的,也是与传统历史文化、国民生活方式、大众消费习惯相协调的,日本零售业是在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现代化与本土化相融合,高度国际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因此,日本零售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独树一帜、充满创新和魅力。
如果把1904年东京日本桥三越百货公司开业作为开端,日本现代零售业发展至今已有t00多年历史。期间伴随着日本政治经济社会跌宕起伏的变化,零售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之前,以百货店的兴起和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初始发展期;二战过程中停滞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以连锁超市发展为主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以便利店、专业店、购物中心等新兴业态发展为主,进入多样化发展期。期间虽然经历了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长期消费低迷,但是日本零售业总体上还是保持了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零售业进入了高度成熟时期。随着内需主导型经济体系的确立和完善,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零售业内部创新发展成果也日益显现。
零售业是日本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也是日本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城市集中发展、人口分布密集、建设空间不足,因此日本零售业开发大都为综合开发,也就是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形成空间集约、功能综合、满足多样需求的城市商业空间。日本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旧区改造和郊区新城建设。六本木新城是东京都内著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也是迄今为止日本由民间投资最大的旧城区再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到2700亿日元。从1986年开始,六本木新城开始进入周密而严谨的规划及论证阶段,1998年正式动工建设,2000年完工,2003年开业。改造后的六本木新城人气很旺,日客流量达到10万人。这片新城以打造都市文化中心为主,将办公、住宅、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宾馆、多功能影城和广播电视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包括东京君悦大酒店、朝日电视台、美术馆、好莱坞美容美发世界、榉木坂六本木综合楼等建筑,形成居住、工作、娱乐、休闲、学习、创作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区域格局,被称为“城中城”、“立体城”、“艺术城”。
如果说六本木新城是东京都市中心繁华区商业开发的成功案例,那么,位于东京湾的台场则是大都市沿海滨水区开发的成功案例。台场是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向大海要土地的一个杰作,基本上是靠垃圾填海造地建设起来的现代化新城。目前台场已经建成了著名的富士电视台、日航酒店、AQUACITY购物中心等商业商务文化设施,还包括美丽的海滨公园、欧洲风情商业街、超时代的丰田汽车城、索尼科技馆、扑朔迷离的音乐殿堂和巨大的空中观光缆车等。台场无可争议地成为东京都的新地标。再有,日本的地下商业街也是适应国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下城市综合体,以其规模之大、网络之密、城市功能之强和购物环境之优,受到日本国民的欢迎,也享誉世界。东京车站的“八重洲地下街”有着全球最大的地下商业网,其营业面积达74000平方米,共分3层。地下街道与地面的大型百货店、办公楼、酒店等相贯通,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成为一个完整立体的城市商业的新兴空间。
日本零售业的创新也体现在对传统业态的改造上。20世纪90年代,以百货店业态为主的传统商业聚集地区,如东京都日本桥地区,商业地位江河日下、日渐衰败。建于1904年的日本桥三越百货店,曾经代表了日本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纪元,被日本政府列入“国宝”级百货店。随着时代进步,其传统百货店的格局难以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为了使其重新焕发商业青春,日本桥三越百货店在老建筑旁边新建了一座新店,并和老店统称为三越日本桥总店。新店和老店经营定位错位互补,老店保持高端百货的传统悠久历史,新店则以满足年轻人消费需求的时尚大众品牌为主,新店的建筑外形新颖别致,好似正在扬帆出征的帆船,成为东京商业及观光旅游新的集聚地。
日本零售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有赖于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规范管理。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政府极为看重零售产业,并以管理大型零售店为主线,以立法为内容,先后修订、制定、再修订了《百货店法》、《大店法》、《大店立地法》、“城市建设三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零售业法制化管理,并根据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变化的要求,及时制订、修订乃至废除相关法律,以适应规范引导推进零售业的健康发展,使零售产业法律既保持了法律制定、执行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又保持了法律执行、调整的灵活性和有效性。日本政府零售业政策从单纯“保护”和“限制”的经济规范,已经上升到零售业发展必须促进城市和社区和谐、注重环保要求、鼓励有序竞争的社会规范,从而既提高了零售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对零售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鬲的要求。
笔者对日本零售业及日本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兴趣,始于1998-1999年在日本东京任大东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期间。近十年来,笔者一直留意关注日本零售业的变化发展,希望从中能找到更多理念、案例和政策,以期对上海乃至中国零售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本书根据日本各类专业报告和大量实际素材,参考和吸收了各方研究成果,从日本现代零售业的历史演变出发,对零售业态发展、城市零售业布局以及政府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等九个专题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在本书形成过程中,得到了黄宇同志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孙瑞华和李佳同志也给予了帮助。同时,也要感谢已故日本大东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山田贡教授、大东文化大学经济学部藤原硕宣教授和日本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畠山勝教授给予的帮助。最后,更要感谢笔者近30年前的大学同窗好友、现日本《中华时报》总编辑姜建强先生,老姜为笔者了解日本提供了难得机会和大量帮助。
朱桦
2008年7月盛夏于上海
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零售业极为发达。二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零售业在经济迅速崛起中得以重建、发展、繁荣和成熟。作为日本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业的演进过程,是与国家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进程相一致的,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相匹配的,也是与传统历史文化、国民生活方式、大众消费习惯相协调的,日本零售业是在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现代化与本土化相融合,高度国际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因此,日本零售业在亚洲乃至全球独树一帜、充满创新和魅力。
本书根据日本各类专业报告和大量实际素材,参考和吸收了各方研究成果,从日本现代零售业的历史演变出发,对零售业态发展、城市零售业布局以及政府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等九个专题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笔者一直留意关注近十年来日本零售业的变化发展,希望从中能找到更多理念、案例和政策,以期对上海乃至中国零售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帮助。
本书就是根据日本各类专业报告和大量实际素材,参考和吸收了各方研究成果所编写而成的。该书从日本现代零售业的历史演变出发,对零售业态发展、城市零售业布局以及政府相关专业法律法规等九个专题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