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山天人吐鲁番/天山南北丛书/中国人文地理大发现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李杰//王功恪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吐鲁番从史前文明的神秘中走来,上帝把一块无比硕大的海绵放在这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让它从四面八方吸取不同源流的文明精华,使这片得天独厚的沃土成了干旱地区奇特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绿洲农业文化结合的典范,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历史文化和考古自然的巨型露天博物馆。

这里有滋润火洲大地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坎儿井,有在火焰山中却终年绿荫的葡萄沟,有写满沧桑与辉煌的交河故城,更有着海纳百川的民族文化心理。

走近天山,感受吐鲁番,解读吐鲁番……

内容推荐

吐鲁番与天山相连,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绸之路上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一位国际知名的地理学家到吐鲁番盆地考察时说,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像吐鲁番一样的地方,能在很短的水平距离内,看到从戈壁沙滩-平原绿洲-低山丘陵-雪岭冰川如此完美的自然景观垂直分带,这简直是上帝对吐鲁番特别恩宠的赐予。

目录

感受吐鲁番

天山篇

 天山是吐鲁番盆地的母亲

一、以天为姓的天山山脉

二、天山怀抱中的骄子

三、新构造运动的大舞台

四、博达格山——吐鲁番绿洲的保护神

 吐鲁番诞生的亘古之谜

一、三大古海在新疆汇聚

二、古北疆海怀胎孕育吐鲁番盆地

三、华力西运动是催生吐哈盆地的产婆

四、脱离天山母体的新生婴儿诞生

五、古鳕鱼畅游的乐园

六、蜂拥而至的古爬行类动物

七、古哺乳动物的天堂

八、姗姗来迟的吐鲁番巨犀

 吐鲁番盆地的地质性格与风度

一、奇异的不对称盆地

二、年轻的火焰山背斜

三、奇特的环带状自然景观

四、奇妙的地下运河

五、撩人情思的月光湖

六、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墙

天人篇

 天人之源

一、揭开吐鲁番远古文明的帷幕

二、聆听石器时代强大的回声

三、打开吐鲁番人种学的大门

 天人之墓

一、苏贝希文化源出的墓地

二、沟西古墓群引起的推测

三、阿斯塔那古墓的展示

四、吐峪沟“圣墓”的朝拜

 天人之刻

一、东天山游牧者的岩画

二、精凿的古代水系图

 天人之窟

一、雅尔湖石窟的怪疑

二、胜金口石窟的幽秘

三、奇康湖石窟的初探

四、吐峪沟石窟的仰望

五、柏孜克里克石窟的忧虑

 天人之村

一、迪坎尔——“零”村庄

二、吐峪沟——神村庄

三、鲁克沁——歌村庄

 天人之塔

一、台藏塔——礼拜塔

二、苏公塔——感恩塔

 天人之城

一、交河城的辉煌,交河故城的沧桑

二、高昌城的气势与昌盛

三、柳中故城和鲁克沁

四、让步工商故城的残遗

五、吐鲁番回民城区的点点滴滴

六、战火的遗址——吐鲁番烽燧

延续篇

 现今的区划

一、东县鄯善

二、西县托克逊

三、中心吐鲁番市

 自然的景化

一、葡萄沟——美名天下

二、雅丹地貌——可观可赏

三、荒漠植物园——独特罕见

四、库姆塔格——离城市最近的大沙漠

 提升的文化

一、丰富厚重的吐鲁番博物馆

二、神奇的沙疗场

三、魅力无比的坎儿井

四、彩门,吐鲁番人的个性

 非物质的文化

一、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

二、维吾尔族的婚俗

三、维吾尔族的丧葬

四、丝绸之路葡萄节

后记

试读章节

墓:字义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吐鲁番的墓,在基本原义上延伸出两支:其一,中国千年来盛行的“厚葬”传统,使大量的财富埋进墓中;其二,吐鲁番气候干燥,埋在墓内的所有财物,又与外界隔绝,保存完好。这就使得吐鲁番成为著名的地下博物馆,从而也形成了吐鲁番文化。

原始社会初期,人死了只能就地掩埋,甚至弃置不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宗教迷信的产生,丧葬,成为大事。

原始社会中期,灵魂观念的产生,这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是人们幻想的寓于人身上而又主宰人体的观念。那时的人认为,人死了,但灵魂仍然活着,是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灵魂观念产生之后,就有了对死者埋葬的问题。埋葬的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墓葬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把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带去继续在另一个世界里使用:氏族成员、夫妻伴侣、子女们共同埋葬在一起,到另一个世界去欢聚。灵魂宗教迷信观念的增强,使得墓葬的形式和内容更加扩大和复杂了。

吐鲁番的墓葬,是中国墓葬发展的缩影,天人之墓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何为墓葬,也聆听到了其中的故事。

一、苏贝希文化源出的墓地

现在,人人都说着苏贝希文化,个个都好像是苏贝希文化的历史专家,自此苏贝希文化似乎已经被泛指了。

要说苏贝希文化,时间跨度大概是细石器时代到西汉,地域包容了天山南北一带。考古学文化一般是用首先发现这种文化的小地名来命名,这一来,吐鲁番的苏贝希就成为具有同样文化特征、遗存的共同名称,由此苏贝希也响亮了起来,其实苏贝希是吐鲁番鄯善县的一个行政村名,维吾尔语意是“水流的上游”。

20世纪70年代,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乡的苏贝希村附近发现了几处古代墓地。到了1980年考古者对吐峪沟人口处沟西台地上的墓地进行了发掘。这处墓地就命名为苏贝希墓群的一号墓地。

苏贝希时期的历史基本处于无文献记载的史前阶段。从墓中挖掘考证出的种种历史事实为我们勾画出了公元前1000年前到西汉前后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历史的基本脉络。由此勾起了人们对苏贝西墓地乃至苏贝西文化的兴趣。

(一)天人的经济活动

墓葬的发掘表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先民们主要从事游牧,兼营农业,并有手工业及贸易活动。

1.游牧——从出土的一幅长方形两边带状的十字马鞍看,这是用大量的长2.8厘米、宽1.4厘米的小长方形皮块缝串而成,还有全套的辔头和马鞭。出土的木桶上刻画着羊群,还有随葬的弓和箭等。这么显明的游牧特征,告诉了我们当时吐鲁番人的生存生活和生产。

2.农业——在出土的几件木桶出口沿上,有用种子粘成的三角纹。这可不是装饰,这是祈求丰产丰收的。还有,在一座墓的墓口上,盖有长115厘米、宽2.3厘米的葡萄藤,这是国内目前发现最早的葡萄藤标本。说明这时,吐鲁番先民已经种植了葡萄。

3.手工业——

a.制陶业:在苏贝希遗址上发现了一间用来制陶的手工作坊,烧陶窑的火膛修在中间房子的东南角,房正中的土圆台是分放不同陶泥的地方,土圆台的北、东两侧各邻一个“三合土”做成的泥池……出土的随葬品,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有斧、罐、杯、壶、豆、盘、钵、碗、三足盘和双联罐等,特别是双耳直壁杯、斜腹直杯,口沿元耳杯的形体特殊的,这一类的陶器只存在于苏贝希文化中。

b.木器业:出土的木器远比陶器数量多,有罐、杯、钵、盆、桶、梳、钻木取火器、弓箭、纺轮。可以推断,木器的制作方法,是用圆木作坯,经过砍、削、挖、刮、刻、弯曲、拉直、打磨、修整成形。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估计当时已有了镟木工艺。另木器上雕刻的各种动物图案,也形象动人。可见当时的木工技术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C.皮革加工:从出土的一些物品看,马鞍制作合理实用,经过缝合,填充,使鞍面凹凸,还用皮条缝出成排的扣花,有皮扣、骨扣用于连接。还有一些雕花皮件,做工精巧,所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自如,成为难得的史前皮革工艺艺术品。

d.纺织技术:墓中纺轮是圆形平面,刻面则有半圆形、锥形。出土的毛织物有平纹、斜纹或密厚或稀疏,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在单色织物上织人红、棕、黄等彩色毛纱,形成条纹、三角纹、还用手编物作为服饰。叙编的毛绦镶缝在衣服下摆和袖口,环编的发罩,环环相套,极具工巧。

e.铜器和铁器:这一时期的吐鲁番人使用的青铜器有管銎战斧、管銎斧、刀、锥、马衔、镞、带扣、各种铜扣、各动物状铜牌、纺轮、铃、镜、铜贝等丰富多样,用作生产、生活工具或狩猎,打仗及原始宗教。

春秋战国时期,已广泛使用铁器作为生活、生产用具,如小铁刀、维锥、铁针、铁牌、铁镟、铁笄、铁环、铁带扣、马衔等。

f.金器、石器和骨器:出土的金器主要是三角形、圆形、六角花形、圆形虎纹、包金虎纹金饰件和耳环、金耳坠等。石器有马鞍形磨盘、杵、锤、石球、石斧、纺轮。有趣的是在墓中还有一组配套的石化妆工具:化妆棒、砺石、石杯、石珠、石镟。石化妆棒呈小的锥形,有时与小石臼同出,石化妆棒放在石臼中,石臼中还残留有化妆用的粉末……骨器有骨纺轮、呈“S”等形状的各种扣、锥、梳、马镳等。

苏贝希墓地中的随葬物弓箭多出于男墓葬,纺轮多出于女墓葬,生产中男女分工明显,放牧狩猎是男人,农业手工上则是在氏族定居的女人们。

从苏贝希文化看,交换物品在家庭之间形成。

(二)天人的社会生活

1.居住

进入苏贝希遗址就像是到了远古的村落,此村落有三条道路,一条用于居民之间相互交往,另外两条是居民们用于汲水一直伸向吐峪沟沟底的通道。居民房屋呈半地穴式,地表再用泥块垒墙。走人院落可知南向开门,门外为一宽阔平坦的场院,西房用于饲养牲畜,东房像是手工业作坊,中间房是这户人家的生活用房。

苏贝希遗址中的所有建筑物在生土之上或打破生土层,遗址中考古文化层很薄,有些遗迹都暴露在地表,可以见到院墙、坑穴的上口等。我们再一次走进苏贝希文化遗址的那个小村落。在4000平方米的遗址上,有三条通往河沟的道路,加上村落中的街道,其他公共场地,推测有居住房址十多处,每处有不同功能的三间房组成。只有中间的正房住人,可能住有四至五人。十多座这样的住房,可能住有六七十人,这估计就是当时一个氏族的人口数量。

P52-56

序言

驰名中外的吐鲁番,自重于当前,自傲于今天。重在历程,傲在丰富。

吐鲁番关注的人多,出版的书多,该说的一本一本都说过——“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华夏灿烂文明进程的活化石,西域丝绸之路上精妙绝伦的博物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这是官方、媒体、学者所概括的吐鲁番,我真的非常欣赏这段话,因为似乎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华丽、准确、精美的语句来定位这样一块土地。然而,当它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大发现的一个元素之时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有着血肉有着灵魂的生命体。

在这本书里我想强调,吐鲁番与天山相连——“天”字为姓,敬若神明。我想叙述:吐鲁番的自然景,文化篇——“天山”所创,“天人”所为,我想追求:吐鲁番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丰厚,勇往直前——“天人延续”,生生不息。

天山天人吐鲁番在繁衍着,继续着,血脉相传着……

后记

十多年前母亲因为工作需要调去吐鲁番,那时我在乌鲁木齐上小学,当时的我确实太小了,很小很小,小到只知道哭着不让母亲走,母亲去了吐鲁番后,我们几个星期只能见一次面,每次见面只有一天时间,一家人只能一起吃三顿饭。吐鲁番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就意味着见不着母亲,一个人睡觉,读课文没人听,写作业没人签字,星期天按时哭一次。没过多久,有一天上语文课,学了一篇课文叫《葡萄沟》。我记得当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激动因为葡萄沟就在新疆,我呢,更加激动,因为葡萄沟就在新疆的吐鲁番,而我和吐鲁番是有联系的,那节课我上得特别认真,第一次真的把课文读够了五遍。自此,吐鲁番对于我除了见不到母亲外还多了一份激动,这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一直延续至今。

那年的暑假,我第一次去吐鲁番,在那里住了两个月,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是不懂什么叫交河的沧桑、千佛洞的厚重的,那时我只是因为看到了课文上说的葡萄沟,找到了晾葡萄干的晾房,吃到了传说中晶莹剔透的葡萄而激动不已,此后的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去那里,因为母亲在那里,因为好吃好玩的在那里。

就这样年年的去,去得多了慢慢品出了吐鲁番的味道,除了历史文化味还有人情味,在吐鲁番有太多的人给我以爱护和快乐了,母亲的同事,同龄的伙伴还有纯朴的老乡……

写这些看似与这本书毫无关系的回忆,是想告诉大家,我对吐鲁番是有一种情怀的,是那种依恋亲人般的情怀,甚至是血缘般的关系。如今,那个当年一提起吐鲁番就兴奋不已的小孩长大了,大到了能用镜头和文字而不是眼泪表达感受的程度了。

我把这本书当作一个成长的汇报送给我的父母亲和关注我成长的吐鲁番的长辈们。希望你们能和我一同分享完成一本书的快乐和对吐鲁番的那种说不出的情怀。

特别要感谢新疆大学的王功恪教授。如果没有他对本书的天山篇及天人之源的写作和对此书出版工作的联络,我也就只能发发小资般的感慨,搞搞偶像剧里的抒情而无法完成这样一项工程。

周李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