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京剧常识》能够增进大家对京剧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和喜欢京剧艺术的学生家长渴望了解更多京剧知识的要求。本书开篇对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剧目及唱词做了简要介绍,而后将京剧常识分列8个部分,分出条目数百个,逐条加以注释。书后还编有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全书配图数百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京剧艺术的面貌,也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真正是图文并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京剧常识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解玺璋//张景山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京剧常识》能够增进大家对京剧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它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和喜欢京剧艺术的学生家长渴望了解更多京剧知识的要求。本书开篇对关于京剧进校园的剧目及唱词做了简要介绍,而后将京剧常识分列8个部分,分出条目数百个,逐条加以注释。书后还编有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全书配图数百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京剧艺术的面貌,也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真正是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京剧常识》是一本专门为京剧爱好者编撰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尤其适合学生及音乐教师。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部所规定的15首京剧唱段及其相关剧目的介绍,以及剧目的来源、历史沿革和名词解释:第二部分为京剧常识,从源流、行当、人物、剧目、声韵和音乐、脸谱与行头、基本功与表演程式、演出习俗等8个方面进行具体讲解,细分为数百词条,并附有数百张图片,图文并茂,四色印刷,既赏心悦目,又非常实用,得到了北京一些试点学校教师的首肯。该书由北京戏剧家协会特别推荐,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顾问,欧阳中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并作序。 目录 序言 前言 一、京尉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三年级:《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 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五年级:《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六年级:《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七年级:《文成公主》 八年级:《趁夜晚》 八年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二、京剧常识 (一)京剧源流 1.徽班进京 2.四大微班 3.汉调进京 4.徽汉合流 5.同光十三绝 6.京派 7.海派 8.外江派 9.老生前三鼎甲 10.老生后三鼎甲 11.四大须生 12.南麒北马关外唐 13.四大名旦 14.四小名旦 15.本戏 16.连台本戏 17.古装戏 18.时装新戏 19.现代戏 20.梨园行 21.梨园世家 22.科班 23.富连成社 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24.荣春社 26.中国戏曲学院(校) (二)京剧行当 1.行当 2.生行 3.老生 4.唱工老生 5.做工老生 6.靠把老生 7.红生 8.小生 9.袍带小生 10.扇子生 11.翎子生 12.穷生 13.武小生 14.武生 15.娃娃生 16.旦行 17.青衣 18.花旦 19.花衫 20.武旦 21.刀马旦 22.老旦 23.净行 24.铜锤花脸 25.架子花脸 26.武花脸 27.丑行 28.文丑 29.武丑 (三)京剧界人士 演员 (1) 老生 1.余三胜 2.程长庚 3.张二奎 4.孙菊仙 5.杨月楼 6.谭鑫培 7.汪桂芬 8.刘鸿异 9.余叔岩 10.高庆奎 11.言菊朋 12.周信芳 13.马连良 14.唐韵笙 15.谭富英 16.盂小冬 17.杨宝森 18.奚啸伯 19.李少春 20.谭元寿 21.马长礼 22.童祥苓 23.冯志孝 24.张学津 (2) 红生 1.米喜于 2.王鸿寿 3.林树森 4.李洪春 (3) 武生 1.俞菊笙 2.尚和玉 3.杨小楼 4.俞振庭 5.盖叫天 6.李万春 7.高盛麟 8.王金璐 9.厉慧良 (4)小生 1.徐小香 2.程继先 3.姜妙香 4.俞振飞 5.叶盛兰 (5)青衣、蓖旦、刀马望、武旦 1.胡喜禄 2.梅巧玲 3.陈德霖 4.王瑶卿 5.梅兰芳 6.于连泉 7.尚小云 8.荀慧生 9.程砚秋 10.宋德珠 11.言慧珠 12.张君秋 13.李世芳 14.毛世来 15.张春秋 16.关肃霜 17.赵燕侠 18.杜近芳 19.李世济 20.梅葆玖 21.刘长瑜 (6)老旦 1.龚云甫 2.李多奎 3.李金泉 (7)铜锤范脸,架子苑睃、武范脸 1.黄润甫 2.何桂山 3.金秀山 4.钱金福 5.裘桂仙 7.金少山 8.侯喜瑞 9.裘盛戎 10.袁世海 11.方荣翔 12.尚长荣 13.吴钰璋 (8)丑角 1.刘赶三 2.王长林 3.萧长华 4.马富禄 5.刘斌昆 6.叶盛章 7.艾世菊 8.张春华 编导 1.罗瘿公 2.齐如山 3.金仲荪 4.陈墨香 5.阿甲 6.翁偶虹 7.范钧宏 8.汪曾祺 (四)经典剧目(以历史年代为序) 1.《伐子都》 2.《赵氏孤儿》 3.《文昭关》 4.《哭秦庭》 5.《将相和》 6.《宇宙锋》 7.《萧何月下追韩信》 8.《霸王别姬》 9.《苏武牧羊》 10.《昭君出塞》 11.《铫期》 12.《捉放曹》 13.《白门楼》 14.《击鼓骂曹》 15.《古城会》 16.《徐母骂曹》 17.“长坂坡》 18.《汉津口》 19.《群英会》 20.《借东风》 21.《华容道》 22.《龙凤呈祥》 23.《卧龙吊孝》 24.《战冀州》 25.《阳平关》 26.《白帝城》 27.《失街亭》 28.《空城计》 29.《斩马谡》 30.《文姬归汉》 31.《春闺梦》 32.《除三害》 33.《锁五龙》 34.《罗成叫关》 35.《徐策跑城》 36.《闹天宫》 37.《贵妃醉酒》 38.《红鬃烈马》 39.《红娘》 40.《贺后骂殿》 41.《三岔口》 42.《四郎探母》 43.《辕门斩子》 44.《洪羊洞》 45.《钓金龟》 46.《赤桑镇》 47.《遇皇后》 48.《清风亭》 49.《花田错》 50.《野猪林》 51.《武松打虎》 52.《李逵探母》 53.《扈家庄》 54.《打渔杀家》 55.《艳阳楼》 56.《岳母刺字》 57.《挑华车》 58.《生死恨》 59.《盗仙草》 60.《断桥》 61.《游园惊梦》 62.《战太平》 63.《九江口》 64.《游龙戏凤》 65.《拾玉镯》 66.《法门寺》 67.《凤还巢》 68.《一捧雪》 69.《审头刺汤》 70.《打严嵩》 71.《四进士》 72.《三娘教子》 73.《鸳鸯泪》 74.《女起解》 75.《玉堂春》 76.《大保国》 77.《探皇陵》 78.《二进宫》 79.《荒山泪》 80.《恶虎村》 81.《盗御马》 82.《连环套》 83.《红楼二尤》 84.《天女散花》 85.《虹桥赠珠》 86.《锁麟囊》 87.《小放牛》 88.《连升店》 89.《谢瑶环》 90.《状元媒》 91.《望江亭》 92.《杨门女将》 93.《逼上梁山》 94.《海瑞罢官》 95.《杜鹃山》 96.《海港》 97.《龙江颂》 98.《华子良》 99.《宰相刘罗锅》 100.《曹操与杨修》 (五)声韵与音乐 声韵 1.湖广音 2.中州韵 3.十三辙 4.上口字 5.韵白 6.京白 7.风搅雪 8.方言白 9.自报家门 10.引子 11.定场诗 爵乐 1.京剧乐队 2.文场 3.武场 4.二黄 5.反二黄 6.四平调 7.西皮 8.南梆子 9.高拨子 10.锣鼓经 (六)脸谱与行头 脸谱 1.脸谱 2.脸谱谱式 3.整脸 4.六分脸 5.三块瓦脸 6.花三块瓦脸 7.碎花脸 8.十字门脸 9.花十字门脸 10.歪脸 11.水白脸 12.油白脸 13.象形脸 14.神佛脸 15.妖怪脸 16.精灵脸 17.僧道脸 18.丑角脸谱 19.豆腐块脸 20.腰子脸 21.枣核脸 22.脸谱用色 23.红脸 24.紫脸 25.黑脸 26.蓝脸 27.绿脸 28.黄脸 行头 1.行头 2.蟒 3.老旦蟒 4.官衣 5.官衣 6.帔 7.开氅 8.褶子 9.青衣 10.富贵衣 11.箭衣 12.马褂 13.旗袍 14.罪衣 15.古装衣 16.龙套衣 17.靠 18.软靠 19.改良靠 20.战袄战裙 21.抱衣抱裤 22.侉衣侉裤 23.袄裤裙 24.彩旦衣 25.水袖 26.狐尾 27.盔头 28.翎子 29.戏鞋 30.砌末 (七)基本功与表演程式 基本功 1.幼功 2.三大块 3.毯子功 4.把子功 5.腿功 6.鼎功 7.腰功 8.桌子功 表演程式 1.表演程式 2.四功五法 3.唱念做打 4.起霸 5.走边 6.马趟子 7.圆场 8.京剧表演特技 9.水袖功 10.帽翅功 11.翎子功 12.跷功 13.水发功 14.髯口功 15.扇子功 16.手绢功 17.椅子功 18.打出手 19.变脸 20.喷火 21.耍牙 22.龙套 (八)演出习俗 1.祭神 2.封箱戏 3.跳加官 4.帽儿戏 5.大轴 6.压轴 7.折子戏 8.重头戏 9.打炮戏 10.堂会戏 11.义务戏 12.两下锅 13.六场 14.票友 15.票房 16.下海 17.反串 18.反串戏 19.海报 20.戏单 词目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二、京剧常识 (一)京剧源流 1. 徽班进京 “徽”指徽调或徽戏,“徽班”即徽调的戏班。清代初年,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祝寿,当时三庆班的主要旦角演员是高朗亭。继三庆班之后,许多徽班接踵而至,日益受到北京观众的欢迎,逐渐取代了昆曲和弋腔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的位置。 2. 四大徽班 继三庆班之后,陆续进入北京的徽班很多,最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班社,习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轴”音宙,意思是说三庆班擅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最受欢迎。 3. 汉调进京 汉调又名楚调,后称为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汉戏演员进入北京,投身徽班,一些汉戏演员如余三胜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由于徽、汉两个剧种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汇吸收,逐渐合流,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般将汉戏进京的时间划在清道光八年至十二年(即1828—1832),先后进京的汉戏演员很多,见于当时文字记载的,约有四喜官、米应先(米喜子)、余三胜、李六、王贵、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等人。 4. 徽汉合流 汉调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而更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当时徽班声势浩大,汉戏单独成班,难与之抗衡。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吸收、融合,又从昆曲、戈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即京剧。 5. 同光十三绝 清代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以彩笔绘制了同治、光绪时期的十三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剧装画像,传世以后,称为“同光十三绝”。画中绘老生四人:程长庚饰《群英会》剧中之鲁肃,卢胜奎饰《战北原》剧中之诸葛亮,张胜奎饰《一捧雪》剧中之莫成,杨月楼饰《四郎探母》剧中之杨延辉。武生一人:谭鑫培饰《恶虎村》剧中之黄天霸。小生一人:徐小香饰《群英会》剧中之周瑜。旦角四人:梅巧玲饰《雁门关》剧中之萧太后,时小福饰《桑园会》剧中之罗敷,余紫云饰《彩楼配》剧中之王宝钏,朱莲芬饰《琴挑》剧中之陈妙常。老旦一人:郝兰田饰《行路训子》剧中之康氏。丑角两人:刘赶三饰《探亲家》剧中之乡下妈妈,杨鸣玉饰《思志成》剧中之闵天亮。所绘演员面目毕肖,神情逼真,服装、化妆写实传真,是研究京剧史的珍贵材料。 6. 京派 “京”指北京,同“海派”相对而言,又称“京朝派”。清末开始逐渐形成。重视基础功夫的锻炼,严格讲究艺术规范是京派的优良传统,对继承传统,保存遗产的贡献很大。而艺术思想比较保守,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这种封闭式的概念已经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北派。 7. 海派 “海”指上海,同“京派”相对而言,习称外江派。清末开始逐渐形成。勇于革新创造,善于吸收新鲜事物,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是海派的优良传统,对京剧艺术的革新创造有很大贡献。另一方面,受到资本主义商业化的影响,追求噱头,华而不实,肤浅庸俗。二十世纪中后期以来这种商业化的倾向已经逐渐消除。一般改称南派。 8. 外江派海派的又一称谓,与京朝派相对而言。旧时京剧界常有门户之见,北京的京剧艺人自称京朝派或京派,而将上海及外地艺人称为外江派或海派。京朝派自居为正统,对外江派有轻蔑菲薄之意。 9. 老生前三鼎甲即“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三鼎甲”。“三鼎甲”是清朝科举制度中,殿试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荣誉称号。“京剧三鼎甲”指的是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人才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余三胜成名最早,隶属春台班,代表汉(汉调)派;张二奎接踵成名,隶属四喜班,代表京派;程长庚成名较晚,隶属三庆班,代表徽(徽调)派。但程长庚后来居上,在早期京剧史上威望最高,影响最大。 P27-30 序言 中国戏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上溯两千年,中国戏曲已从巫术中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它像一条小溪,从历史深处奔腾而出,一路上,以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广采博收,汇集了歌舞、说唱、滑稽表演、百戏杂技等艺术因素,终于形成了集中国文化之大成的传统戏曲艺术。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映射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京剧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作为剧种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独占北京舞台的徽班与随后晋京的湖北汉班的合流,从而奠定了以皮簧为骨干的声腔体系。其后则有北京语音的逐渐融入,在徽、汉二戏中形成了以“十三辙”、“四声”、“上口字”、“尖团字”为其特点的舞台语音体系,并确立了以改革后的胡琴(京胡)为主奏乐器的新的伴奏风格。除此之外,北京的皮簧戏还吸收了昆曲和乱弹诸腔的优点,使曲调和唱法更加丰富和优美,也显示出京班皮簧戏与原先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徽、汉皮簧戏的重大区别。随着近代商业都市的兴起,交通日益便利,北京的皮簧戏班或艺人陆续出京,向外埠发展,天津、上海、汉口等大都市或商埠,都有京班皮簧戏的演出。至清末,京班皮簧艺人的足迹已遍南北,外埠观众则称北京来的皮簧戏为“京戏”,其后也有称京戏为“京剧”或“国剧”的。 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至清代,真是到了集大成的阶段,其重要标志就是京剧的诞生。它的直接的亲缘,自是徽、汉二戏,但如果认祖归宗的话,却不得不从唐的参军、宋的杂剧以及金的院本说起,一直追溯到金、元时代起于中国北方由说唱诸宫调演变而成的新的杂剧形式和南宋以来称为南戏的“永嘉戏曲”,追溯到明、清之际流行的昆曲和秦腔。到了清代的中、晚期,随着雅、俗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京剧成为当时最有前途的剧种,并很快形成了如日中天的繁荣局面。余三胜、张二奎和程长庚,都是道光年间京中最著名的老生,人称老生“三鼎甲”。他们的成就与贡献,左右了皮簧腔的生命,确立了“京戏”在皮簧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情形直接促成了京剧在民国时期登峰造极的发展,进入了京剧最辉煌的时代。这时,京剧形成之初所沿袭的徽班体制,被“明星制”即“名角挑班制”所取代,具有号召力的著名演员成了剧团的领导人,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爱好京剧的社会名流和高级知识分子的参与,而非职业演员和普通观众的队伍也在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演员成为京剧迷所崇拜的偶像,有“梅、尚、程、苟”四大名旦,有“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又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及丑行的萧长华和叶盛章。其后,余叔岩、言菊朋于40年代先后辞世,高庆奎因嗓疾退出舞台,四大须生遂变为“马、谭、杨、奚”,增加了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三个人。那时,过分热情的京剧迷被时人戏称为捧角家,而专为某一位演员聚集起来的捧角群体被称为某党,在诸党中,声势最大的是专捧梅兰芳的梅党和专捧程砚秋的程党,对峙竞艺,各擅胜场,颇类似于现在年轻人的粉丝团体。 京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声腔之美。我们习惯说听戏而不说看戏,可见听比看还重要。京剧又称皮簧戏,即特指其声腔而言。而所谓皮簧,也就是“西皮”和“二簧”的简称,这两种腔调所组成的戏曲声腔构成了京剧的基本特征。西皮发源于西北,是来自陕西或甘肃的一种曲调。其板式有导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等,旋律变化较大,唱腔非常流畅,宜于表达激昂慷慨,欢快悠扬的场面。二簧则起于湖北、安徽、江西交界处,有正反二黄等多种板式,它的旋律比较平稳,节奏舒缓,适合表现苍凉沉郁之情。戏班里皮簧兼用,形成了新鲜的艺术效果,使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流行最广的声腔。道光年间有一首竹枝词,专道它的好处:“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缓二黄。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剧情高潮处,台上的“角儿”拔一个高音,能将这高音持续一分钟,就是其生动的写照。皮簧腔即“乱弹”之一种,属于“花部”,这是相对于“雅部”而言。雅部昆山腔是以南北曲为骨干的曲牌连缀体音乐体制,花部皮簧腔则代之以板式变化体(板腔体)音乐体制,这种新兴的音乐体制一反雅部昆山腔的刻板、雕琢和精巧,以其节奏、板眼以及旋律的富于变化而赢得了观众。这种与叙事、抒情紧密结合的板式,根据所要表现的人物心态、情绪,戏剧冲突,情节起伏,以不同的方式合理地衔接组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层次鲜明,旋律丰富的乐章。比起曲牌联套的演唱方式,板腔体更能自如地发挥、表现戏剧内在节奏的功能,使得戏曲演唱变得既简便又顺畅。 京剧的魅力还在于程式化表演,即所谓身段之美。著名京剧理论家齐如山曾把京剧表演的特点归纳为“有声皆歌,无动不舞”。他在创作上吸收昆曲载歌载舞的特点,为梅兰芳设计了许多著名的舞蹈,丰富了京剧的表演语言,也提高了舞蹈在京剧中的地位。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唱工比舞蹈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喝彩声,老戏迷往往更期待情节高潮处那一两句常人难以企及、响堂挂味的声腔,每每为此如醉如痴。梅兰芳强化了京剧的表演性,他的轻缓而优雅的舞蹈成为京剧表演艺术的标志之一,也使他在国内国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京剧表演因梅兰芳而位居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中。马连良也对京剧表演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将念白处理得像唱一样富于节奏感和韵律,同时,他还创造了许多为后来的老生演员乐意仿效的程式化表演动作,比如表现角色感情难以克制时发髻的颤动,愤怒、惊恐时髯口的抛甩,焦灼时水袖的翻转等。这些都给人一种稳健、潇洒之美,也是京剧所以迷人之处。 除此之外,京剧的魅力还体现在舞台的空间感、复杂而艳丽的戏装、剧本唱词的文学性以及独特的脸谱彩绘艺术等,这些都构成了京剧艺术审美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容。清末一位曾任驻法使馆参赞的中国官员在向欧洲听众介绍中国戏剧时说:“这些多愁善感的观众,他们可以借助想像力再现最宏伟的场面、皇家园林、最美好的景色、大河流过的山谷以及终年积雪的荒山野岭。这些观众瞬间就可以与诗人的幻想亲密交流;不需要什么努力,就可以随意地创造一种幻觉,使理想成为现实。并不是戏剧被改造了,而是戏剧的精神在倾听,他不是在接受一个情节,而是自己引导着情节;它是戏剧感觉的创造者,而为了激起这一官能,只要几行开场白就够了。”这是对观众的赞美,也是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赞美。他把中国戏曲简约、含蓄的美学风格与中国观众的艺术想像力看作是一个整体,其中确实蕴涵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 二十世纪中、晚期以来,中国京剧传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文化格局的重新配置,使得传统戏曲艺术也被纳入到功利化的文化体制之中。而新的文化消费方式的兴起以及文化传播机制的确立,也使得京剧独领风骚的局面成为一种历史陈迹。六七十年代的京剧现代戏运动,促使以“样板戏”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京剧的诞生。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京剧艺术家们在革新唱腔以及舞台演出方面所做的可贵努力。由于一种畸形的政治力量的干预,“样板戏”一枝独放,成为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文化景观,同时,也使得京剧真正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这似乎并不能阻止京剧被年轻一代以及知识文化界所冷淡的命运。在新兴的影视、网络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下,当年最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只能退守边缘的、小众的领地。所以,抢救、振兴京剧就成为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京剧将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在已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增加了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确定15首京剧经典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一部分。这是一件善举,这一举措将从根本上解决京剧观众后继无人的潜在危机,有利于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我们编写这样一本《京剧常识》,也是为了弥补当前京剧文化读物之不足。有报道称,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最直接的困难是师资匮乏。目前,各地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我们希望,这本《京剧常识》能够增进大家对京剧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它也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京剧知识普及读本,可以满足中小学生和喜欢京剧艺术的学生家长渴望了解更多京剧知识的要求。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进校园15首京剧唱段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将京剧常识分列8个部分,分出条目数百个,逐条加以注释。书后还编有条目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全书配图数百帧,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京剧艺术的面貌,也给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一定的趣味性,真正是图文并茂。 京剧文化的繁荣,有赖于年轻一代的参与和喜爱,而从小接受教育、熏陶,是使京剧文化得以传承的关键。新一代的京剧名家和真正有鉴赏力的观众,应该就在未来的这一代青少年当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