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归纳说:80年代谈“主义”,90年代谈“问题”,是改革时期人文知识界的两大阶段。80年代“文化热”、“新启蒙”、西学东渐、思潮迭起,知识界盛行标新立异,理论思维活跃。而90年代气氛骤变,知识界回到了“乾嘉时代”,多谈问题少谈主义成为时尚,而且“问题”也日益高雅化,国学、“后学”与官厅经济学成为三大潮流。秦晖则认为任何一元化的价值判断都是可疑的,“先洋人之忧而忧,后古人之乐而乐”也许并无什么坏处,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关怀也并不那么可笑;与古人对话、与洋人对话和与“上头”对话都没有什么不好,但与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缺少一种沟通也不是什么可炫耀的事。对80~90年代的学风、士风之变化,正如对这一时期世风、政风之变化一样,要下结论怕还为时过早。秦晖编著的《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所收之文便在经济社会史的大框架下触及了古今中外。
《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收录了作者秦晖讨论商品经济、市场理性和社会公正的二十篇论文。他在自序中称,这二十篇文章大致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学术与心路里程。他坦言,这个旅程是从八十年代的问题研究到九十年代的主义议论的过程。这二十篇文章构成了秦晖自己所云“问题—主义—问题认识”循环中的一环,而贯穿其中的是对自由的价值关怀。秦晖先生将这二十篇文章置于三个标题之下,即“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第一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问题的成果,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汉代的商品经济。表面上看来,它们与自由无关,实则在严谨的学术叙述之下,秦晖先生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的终极关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谓的“主义”部分,直接围绕着自由和公正展开。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绍之外,作者并没有安排一篇统领《市场的昨天与今天:商品经济·市场理性·社会公正》的文章,解读其思想的任务因而留给了读者。
自序/1
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1
汉金新论/3
汉代的古典借贷关系/37
关于西汉五铢钱的流通数额问题/60
唐代柜坊为“金融机构”说质疑——兼论封建后期金融市场的形成机制问题/73
汉唐商品经济比较研究/92
古典租佃制初探——汉代与罗马租佃制度比较研究/113
郫县残碑与汉代蜀地农村社会/138
“市场理性"如何实现/151
历史与现实中农业市场的价格一供给反应——关于“农民理性”的经济史考察/153
公平竞争与社会主义——“桑巴特问题”引发的讨论/174
寓平等于自由之中——评李普塞特《美国例外论》/202
“恰亚诺夫主义”:成就与质疑——评A·B·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219
相克亦相生——关于“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235
经济竞争中的“规则”与“起点”/240
淮橘为枳,出局者迷——中国式的“新左派”理论及辨析/255
市场、改革与公正/277
“原始积累”与转型期政治经济学/279
有了真问题,才有真学问——从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说开去/293
产权改革要体现社会公正——对《十字路口看乡企》一文的评论/302
敲响公正的警钟——秦晖访谈录之一/307
企业改革要民主——秦晖访谈录之二/311
“证券民主化”的反思——秦晖访谈录之三/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