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非常心经(海云继梦讲人生)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海云继梦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经》的行者层次相当高,我们强调大乘经典都是行者悟入的境界。因此,佛说,即是觉悟者所说,并非,悉达多太子说,要留意,不是悉达多这个人,而觉悟者所悟入的那个境界。

人的一生都在往外求,得之喜不自胜,失之惶惶郁郁。

心有所求,烦躁即生,终而求神、求佛、求菩萨。佛、菩萨在哪里?在你心里,就是你自己!

你从不知道自己内在早有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觉悟的大智慧无量无边地开展,此即如来出现。

内容推荐

海云继梦倾全弘扬华严一佛乘的教法。“海云”是号,“继梦”也是号,你可以“海云继梦”连称,少了“法师”二字也不算是失了恭敬。因为,这些都只是符号!你问:“海云继梦是谁?”他是……

请你接触他的法,直接认识他!

目录

总序 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看“心”?

 第二章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第三章 观自在菩萨?

 第四章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

 第五章 般若的“行”与“照”

 第六章 修到产生惯性,敢不敢破?怎么破?

 第七章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无诤”上

 第八章 你打哪儿来?

 第九章 草绳与蛇

 第十章 智慧从这里发生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用识?用根?

 第二章 捕捉心念

 第三章 三轮体空?

 第四章 四心合一,空性现前

 第五章 智慧广大无边际

 第六章 挫折?从内因找起

 第七章 从计算题到应用题

 第八章 十二因缘如何转化

 第九章 顺缘观与逆缘观——双回向

 第十章 破无明!

第三部分

 第一章 救心

 第二章 像盖房子一样

 第三章 小循环:体、相、用具足

 第四章 大循环:三身

 第五章 心经里的密法

 第六章 四圣

 第七章 本体借由“相”起作用

 第八章 菩提萨埵的生命观

 第九章 从这个相来起作用,叫心量

 第十章 破四十一分无明

第四部分

 第一章 时空善巧

 第二章 远离颠倒梦想即是究竟涅槃

 第三章 所依相同,能依不同

 第四章 依般若波罗蜜所显现的自受用与他受用

 第五章 菩萨行果与诸佛行果的差异

 第六章 答问释疑(一)

 第七章 生命不作预设

 第八章 答问释疑(二)

 第九章 显密圆融

 第十章 答问释疑(三)

附录一

附录二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附录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五《如来寿量品》第三十一

试读章节

我们今天开始介绍《心经》。

《心经》通常被直翻为Heart Sutra,心里的经,其实“心经”的意思是精华,是指般若波罗蜜的精华。精华若要讲清楚,那就得讲到非精华。当然精华有其特色,但它是从整体性淬炼出来的,若不能了解整体性,精华就绝对体会不到,今天既然要探讨这个主题,那么前提性就必须讲清楚。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名字很单纯,跟《金刚经》不一样,《金刚经》的全名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表示像金刚那么硬的烦恼,都能断。我们的烦恼像金刚那么坚固,要破烦恼不容易,但可以用“般若波罗蜜”来断如金刚一般坚固的烦恼,重点在这里。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烦恼,我倒是有很多烦恼,烦恼一群弟子!有的不会跟我吵架,有些很会吵,不吵的反而比会吵的还厉害。会吵的是软软地吵,不吵的就硬邦邦的,弄得我不知该如何处理,这就是我的烦恼。各位没有弟子,大概体会不到,而我这个烦恼比金刚还硬,所以非得用般若波罗蜜不可。

《心经》本身就是讲“般若波罗蜜”,不是讲“能断金刚”。讲能断金刚的部分,重点在于“作用”上。很多人问:“师父,要如何断烦恼?”去读《金刚经》,照着《金刚经》做,就能断了。至于他是不是真的懂,那就不知道了,很多人只是随便问问嘛!断烦恼哪那么简单啊?你问一句,我答两句,烦恼就会断吗?果真这么简单,你也用不着来问我了。所以,断烦恼的宝贵,自己要能去体会。

一个人若无烦恼的侵袭跟逼迫,便很难了解“断烦恼”有多么可贵。就像不曾生病的人,很难体会健康的重要,天天吃喝玩乐、糟蹋健康。而一个病过的人,会告诉你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时间到了就该睡觉,紧张得要命,因为他病过,所以他体会到健康的重要。不生病的人,健康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大吃大喝把胃撑破了也不打紧,以为明天换个胃就好!这是因为他没经历过病苦,所以不知道。

“般若波罗蜜”有两个作用:第一,不要等到它发生时,才觉得没有烦恼或身体健康的重要,不必等到生病或有烦恼后才来觉悟,这叫做“根本智”;第二,它会起作用,亦即能断金刚的部分。

“般若波罗蜜”的重点,一是“般若”,一是“波罗蜜”。这个我们要先了解,假如不了解,你就不晓得它在讲什么。“般若”是智慧,用《华严经》的术语来讲,“般若”二字全部展开便是佛境界、智慧的境界,而“波罗蜜”则是指到达这个境界的方法。

这里必须再次提醒大家,人类一旦运用大脑推理,不管它是宗教、哲学,或是近代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都会倾向去找到那个最终极的目标。于是,宗教界出现所谓的上帝、造物主等等;中国有盘古开天,盘古不开天,天地无从产生;西方宗教则描述上帝有一天“秀逗了”,花了六天时间创造天地、宇宙一切万物及人类,到第七天他实在累坏了,干脆休息,我们礼拜天放假,就是这个原因,幸好上帝会累,不然我们就没得休息了。

没有人知道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万物,为何盘古要开天。不管东方或西方,都不准讨论这个问题,因为一讨论,就超越了上帝。我们会以为这是宗教权威使然,事实上不是,这是人类智慧的盲点,宗教如此,哲学更甚。它要追求第一因、究竟因,但最后的答案还是没有因,它不知道从哪里来。像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儒家思想则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产生六十四卦,代表一切万法。太极从哪里来?它说太极是“相”,无极是“本体”,所以无极而太极——体、相这样延伸下来。无极是什么?本体是什么?无法讨论,但至少它已经触及本体论了。  哲学如此,科学亦同。现代天文学说,宇宙是黑洞大爆炸来的,但黑洞为何会爆炸,不得而知。又说现在的宇宙是爆炸后的一种现象,至于经过了多久?将来会怎么样?还是不知道!

量子学的探讨,从分子、原子、离子、电子、中子,最后到量子,到量子就无法再研究下去,于是就称为场理论。很多修行人也跟人家“场”起来,讲这个磁场、那个磁场,“你摸摸这个水晶,磁场怎么样?”那根本是搞不清嘛!有没有“场”呢?确实有,但不是你讲的那一种。

为何会讲到场理论?就是追求最终极的那一个部分。人类的大脑用到现在已达极致,它渴望找到宇宙最原始的点,而从那个点开始推衍下来。请记得,从最原始的那个点,不管上帝、道、无极、场理论或者黑子大爆炸,都是从那个理论开始推衍一切万法,这个理论是大脑所能用的极限,于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现在这些森罗万象的一切万法,该如何回到它的本原呢?这下麻烦了,人类无法处理这个事。

从那个原点所演变下来的理论,各家学说杂然纷呈,极为壮观,盘古开天、上帝创造……不管理论是什么,大概都有共通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一切万法产生了,它该如何回到那个原点呢?这没人讲了。宗教本身有很笼统的讲法:“信我就对了!只要信我,死后就会回到我身边。”注意喔!回到我“身边”来。瑶池金母收圆也一样,你只要先缴二百元,便可天堂挂号、地狱除名。很多宗教有这种情况,他只要求你信,而且是绝对的信、不容置疑的信,你就能回到“原点附近”,但不是变成原点喔!要注意这一点。

原来的理论是从这原点创造一切,那你现在就应该回到原点,但你回不去,只是回到原点的附近,只是到了上帝的国度,而不是上帝。你原来是上帝创造的,现在应该要变回上帝才对,可是你没有办法。道家讲“归真返璞”,怎么归真返璞?反正人生最后就“驾鹤归去”,去哪里?死后也没人去求证。你是倒头栽、还是飞上去,都没人知道。

所有的宗教归纳到最后,几乎都是讲死后的事。天文学讲得深入些,毕竟天文学是大脑运用最有系统的一门学问,它说,宇宙大爆炸的这些星星,将来会回到黑洞里面去。这些星星只要有现在太阳的五倍大,就会造成黑洞,黑洞会把附近的一切原子通通吸进去,而且会一直吸一直吸,将来整个宇宙全吸在一起时,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到了某一个因缘,又会产生大爆炸。至于是什么因缘,现今的天文学也讲不出来。

无论如何,这已经是人类思考的一种标准模式,这种模式的思考,叫做“业力”,亦即“宿命”,它一定要找到那一个逻辑——怎么来的?怎么去的?但它始终无法解决,无法让我们回复本原。我从那里来,现在我要回到那里、变回那个东西,却回不去。

针对这个部分,华严的思想便呈现了最大的特色,它告诉你本原是什么,为你揭示成佛之道。它先讲佛境界,然后再让你依循那一条轨迹成佛。

我们要跟各位讲的是,这个生命的思维模式,除了佛法以外,其他没有。佛法中不只华严这样讲,任何宗派都一样,包括小乘,只要讲到修行就一定有个轨迹,不管称为“成佛之道”、“证阿罗汉的菩提道”,或者“出离道”,只要是那个“道”,都是指返原、恢复本来面目。

这套思维模式是“佛教不共外道”的思维模式,各家各派所讲不同,当然对我而言,华严是最好的。人人必然会讲他最好,这是信心使然,否则也不必弘扬这个法了。所以我们听人家讲经,他说他的最好,这绝对没错,不要怀疑,假如他对自己所弘扬的法都无法肯定,他去学别人的就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法门,经过一番淬炼与奋斗以后,一定会肯定自己的法好,这是生命的本然现象。就像每种动物站出来都说它自己最漂亮,谁会说自己丑?孙悟空自称“美猴王”,绝不嫌自己难看。猪八戒也说自己比猴子漂亮、聪明,它只是装脏卖傻,好逃避被吃掉的命运。P3-6

序言

用生命的方法解决生命的问题

佛法在这文明昌盛、知识发达的时代,掉进了一个矛盾、诡谲的陷阱里。知识制造了人性的盲点,文明使得生命空洞化。知识所造就的文明昌盛,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是生命的幸福指数并未因此提升,反而产生了更多的恐惧、更大的无奈!

佛法在世间是人类的宝筏,这是公认的事实,长久以来,人类也一直借由它来处理生命中的一切难题,并且都能迎刃而解。然而,自文艺复兴以来,个人意识、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引发了知识的发达,附带的文物“竞胜”,促进了人类生活的改变,此即是“模仿效应”及“完全竞争”。这造成了人类愈来愈不会“用生命”生活,而只会用大脑的推理度日。

用大脑推理,即是“虚幻”。譬如,迩来流行“生涯规划”,这是社会名嘴所创造的流行术语。生涯是需要规划的,但几乎所有致力规划的人都获得相同的答案,即无法兑现。这便是用“大脑的推理”去规划,它受到了“福报”的限制,所以是虚幻的。若是一个人的规划是这样的:认真地完成眼前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学习是为扩大作基础),那么随着因缘的转化,它会自然地兑现,此一兑现的结果并非事前的目的性结论,它就随因缘自然成就。这就是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

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心”;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古人谓之“用识”。两者的厘清是没有办法用“大脑”中的哲学来定义的。哲学的本身是大脑中“合理的推理”的产物,是“经验主义”的东西,所以哲学的领域是在大脑的作用范畴之内。然而生命中的本能智慧是大脑的思维所触及不到的。这个大脑思维所触及不到的范围,称之为“不可思议”的领域。大脑思维所及的部分即是“可思议”的领域。而佛法所言,其重点几乎皆在不可思议的范围,这个部分也是一般所泛称的“空”;“空性”,是大脑推理所不及的!

这个不可思议的范围即是“生命真相”的领域。凡属于这个不可思议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它是属于“实践学”的范畴,而不该属于“哲学”。这是由于生命的领域涵盖了大脑的活动领域,所以实践学的领域也涵盖了哲学的领域。也因此,向来我们称佛法是“修行”的东西,而不是“学问”的东西:因此,修行的研究是实践学而非哲学。

前述,矛盾中吊诡的陷阱现象,即是将佛法纳人大脑的思辨中所产生的诡谲状态。在现实物质文明鼎盛的e世代中,“人”已经成为“大脑”的俘虏了,“人”是“知识”的奴隶。所以社会上出现了普遍化的“富人的贫穷”、“幸福中的恐惧”,这些矛盾现象即是“以小装大”的后果。“大脑活动”只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知识发达的时代里,我们弄反了,把“生命的存在”当作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想用大脑的成就涵盖生命的一切,才有“矛盾中的吊诡现象”产生。

大脑、知识、文明、资讯等等,都属于“虚幻”的领域,它难以解决生命中那无限与真实的实质性问题。生命中的问题,唯有用生命中的实践学,才有可能解决。而大脑的推理是有限的,哲学是大脑推理的一部分,是有限中的有限。欲以有限中的有限来解决无限中的无限,无有是处!所以大脑的运作会一再地出辙,反而愈弄愈乱,这就是人类哲学所惹的祸!大脑的自大,来自对生命存在的藐视与傲慢。虽然,唯有用生命的方法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可是大脑却不愿意用生命的佛法来解决,此即源于大脑的这种傲慢。生命是不能用可思议的哲学来解释的,唯有用不可思议的佛法、不可思议的实践学,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

这一系列丛书即是“实践学”的代表作,我不是立足于哲学的大脑推理,而是基于“修行”的实践立场而言,其目的是在于解决生命存在的各项问题。生命的存在是一大课题,此中的“体、相、用”,唯有《华严经》方能穷尽,但这并不是人人皆能浸润其中,得其奥秘的。所以,以空宗的指导作为进阶的媒介,不失为高妙之行法。

本系列丛书包括了《六祖坛经》、《金刚经》及《心经》三部经典。空宗的经典有一大特色,就是愈短愈菁华。《心经》其实就只是一条公式而已,为了解释及实践这条空性之路,必须要有《金刚经》的指导,而欲明其要旨,《六祖坛经》洵为最佳捷径!因此,我在十五年前就订出了这么一个模式:要听《心经》,先听《金刚经》,要听《金刚经》,就先听《坛经》(以《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为本)。

十余年前,有人请讲《坛经》,于是先有了记录,此经十余年来一直影响着台湾地区各宗教的讲坛。五六年前,讲《金刚经》的因缘成熟了,在嘉义讲了一遍,但录音和录影都失败了,同修们仍在患难刻苦中完成了目前这套记录。前年(2002年)因缘成熟,《心经》讲了两部分,七月在台北草堂山道场讲前一部分,此属一般行法指导;十二月,在高雄云鹤山道场讲第二部分,属禅行的部分。而此次整理出版的《非常心经》,即属第一部分。高雄所讲之禅行的部分,待进一步整理,再供欲精进者参考。第三部分属于密法及密行,此则有待另一番因缘再开讲了!

空宗的教学目标,旨在证得空性,而性宗的教学目标,更基于空性的立场而起无边的妙用,故华严教学才有“体、相、用”的整体性规划。所以在此系列中,我们或多或少提及了“依体起用”的部分。这是我个人在指导行者实践的时候,必须扛起的责任,并不是证得空性之后就坐在神桌上供人膜拜了,也不是证得空性以后就羽化登仙或凭空消失了!这是我个人在指导上的责任问题,倘若诸位大德不以为然,自随看官便了!

专此数言,不足以匡法海之一隅,倘作之叙,又嫌哕唆,若无此言,又觉漏了什么,只好佯作姿态,虚晃一招,以为叙!

海云继梦

2004年元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3: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