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自作者本人独具个性的创意——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本书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旧闻记者(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钱钢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出自作者本人独具个性的创意——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本书是“旧闻记者”的第一个结集。内容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内容推荐 为香港读者所熟识的《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被称为“非典型传媒人”。他用文学和历史的眼光看现实,又常用新闻的笔触写文史。本书出自他独具个性的创意──在二零零五年的每一周同步阅读六十年前(一九四五年)的旧报,并随时写下他的“非典型札记”。他在报章开辟的“旧闻记者”专栏,受到香港和内地读者的欢迎。这是“旧闻专栏”的一个结集,五十篇短文,各附旧报原件,生动有味。对传媒人士,它也是重要却不沉重的“另类新闻史”。 目录 自序 枢纽年 请你们饶了国家吧! 恭贺从军同志结婚之喜 虚心博采舆论 鸡年·双蒸·昭和通 二月里来秧歌闹 “伥传媒” 硫磺岛之“玉碎总指挥官” 请原谅我隐去了他的名字 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 欢迎新闻自由!送别新闻自由 向爱读诸君声明 阵亡者:总统罗斯福 “哈哈!”——新闻竞猜的旧闻 希特勒逝世耶 给吉普小姐们 舌战林语堂 有关诺贝尔奖的乌龙新闻 中共大会上的传奇日本人 夜泳渡海返长洲 卖韭·赎书·寻找琴弓 可以唱的报纸 “六参政员访延安”事件 走向刑场的路,几多弯? “雪耻”香烟“九一八”香皂 “自杀基地”士官笔记 港督矶谷廉介其人 如果是达·芬奇发明了原子弹 香港:太阳旗下的最后七天 日本投降了!——六十年前华文传媒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报道 从左倾斗士到汉奸总编 报道密苏里受降的中国记者 香港沦陷之报章记录 港督府,当年今日 回眸“重庆谈判” 从今天起新闻言论自由了 莫失尽人心! 党味很重的《台湾新生报》 六十年前卖什么书? 六十年前卖什么药? 美国大兵在上海 宁愿去美国 又见圣诞,又见圣诞 靠左走,靠右走 试读章节 枢纽年 六十年前的那个元旦,上海人从《申报》上读到希特勒“德国永不投降”和日本天皇“今日战局益愈危急,实为亿兆一心,倾举全力击灭敌人之秋”等讲话时,大概会想,苦难快到尽头了。反法西斯同盟国正节节胜利,对德国和日本,新年钟声却不啻是一阵紧似一阵的丧钟。 中共主办的重庆《新华日报》,1945年1月1日的头条新闻是毛泽东的演说《一九四五年的任务》。同一版上,刊登了中央社的消息《全国各地庆祝元旦蒋主席对军民发表广播演讲》。 重庆《大公报》突出处理了蒋介石的献岁演讲,大标题是《蒋主席元旦昭告军民安危胜败枢纽今年》,副标题是《充实战力确立信心争取胜利召开国民大会不待军事结束》。各节小标题透露出蒋介石正面临扭转军事和政治颓势的双重压力:《今年的努力方向军事第一》《提早实施宪政在抗战中完成建国》《对同胞的要求人人知耻人人负责》。文中还特别加了一个提要题:《军事着重整军建军,彻底动员人力物力地主富户更要输财输粟自效》。土财主们听到这话会心惊肉跳。 那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辞《争取胜利早日实现》,重申毛泽东新年演说提出的“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认为如果不驱逐政府中的失败主义法西斯主义分子及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而代之以代表人民意志与力量、能够领导中国走向胜利和自由的新人物,那么,日寇继续深入是无法阻止的,更谈不上配合盟国在远东战场上的海陆攻势。 这和《大公报》的元旦社评《今年应为新生之年!》略有相近之意。《大公报》说的“大实话”是有人不爱听的,“就全局看来,的确胜利纷纷,但胜利却不在我们这一角;的确反攻处处,除缅北与滇西外,而反攻大致也不在我们的战场”。它历数中国的军事失败、政治腐败和经济萧条,认为去年的经历,实在不能不令人愧怵万分。借着赞许蒋介石“实施宪政”的允诺,社评说:“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属于人民全体,所以政治建设的根本还得是——伸民权,行民主,任何党派不得自私!” 日本占领下的上海,《申报》刊登了伪行政院代院长陈公博的元旦致辞《努力三大工作完成复兴使命》。三大工作是“肃正思想”、“保障治安”、“增加生产”。《申报》也有《元旦献辞》,重申伪政府的“革新政治四原则”:一、强力政治;二、专家政治;三、亲民政治;四,廉洁政治。 上海、重庆、延安,不同阵营都有人在作政治改革的题目,显示那才是真正的“枢纽”。六十年后读来,不留神,会把若干凿凿之言当成幽默。 这是国难中的新年。“蒋委员长对全国伤病官兵特颁元旦慰劳金”,具体数目是:荣(残)官五百元,荣(残)兵二百元;伤官二百元,伤兵一百五十元;病官一百元,病兵五十元。从报纸上可见,正在西南冷雨中苦战的国军士兵没有鞋袜,亟需斗笠。而美军在菲律宾对日作战的胜利,竞也让中国高官沾沾自喜。广播电台在播送中华交响乐团专为美国人民演奏的美国著名乐曲——曲谱是由美国副总统华莱士亲手送给中国的。主办者,中美文协副会长陈立夫致辞说,“我们中美两国人民就要在悦耳怡心的音乐声中,携手进入胜利的新年”,“我们更可预祝中美两国军队在罗斯福总统和蒋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军乐悠扬中,并肩行军到东京去”。P1-4 序言 这样的奢侈,从前没有,日后难再。2005年,我有机会读了一年旧报,阅读整整六十年前,即1945年的华文报纸,而且与当年的时序大致同步。爆竹声里,我在看当时香港、上海、重庆的年节情景;圣曲飘飘时,我在看那年天津、香港的耶诞市况;八月,自然看的是美国投掷原子弹和日本宣布投降。 不用说今天的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就是在当年,也几乎不会有人,可能同时读到共产党、国民党、日本占领者和汉奸所办的各类报纸。 许多晨昏,我在那个宁静的房间里享受我的好奇和寻寻觅觅。那个房间,永远那么干冷,常常,我需要套上毛衣,有时还戴上围巾。它必须是这样:这是香港大学图书馆的特藏部,数以万计的缩微胶卷——旧报、旧杂志、文献档案——收藏于此。恒温,恒湿。 在《南方周末》和香港《明报》,我开设了“旧闻记者”专栏,每周刊出一篇读报札记。专栏的开篇语写道:“这种阅读,是看新闻史著作所无法替代的。那些泛黄的纸页上,沉睡着多少历史细节,尘封着多少故事,还有多少彼情彼境下真实的生活感觉。”“六十年前此时,残酷的大战已近尾声,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国正站在走向民主自由还是独裁专制的十字路口,从这一时间点往前走,一出出大戏将轮番上演……” 昔人旧事从未消逝,历史只是在我们的身边熟睡着。当胶片机轻声响起,一切都活灵灵重现了:六十年前,中国人怎么过年?怎样订婚和结婚?他们看什么书?吃什么药?唱什么歌?怎样出门行路?他们在战火中度过了什么样的辛酸日子?他们为什么互相争斗,不共戴天?那时的不同营垒,怎么看待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德国总统希特勒的死讯?那时的中国人,怎样看待美国人?那时的青年,怎么闹学运争民主?曾经的“民主斗士”,为什么变成为虎作伥的“汉奸报纸”总编,为杀人者进呈赞美诗?一位深受欢迎的流行音乐作曲家,怎么会为敌寇谱写歌颂自杀式飞机的“神鹫歌”?那时的“我们”——那些文以载道的报人们,怎样蘸血为文,不屈不挠地追求言论自由? 我是中国报人,一如台湾资深传媒人王健壮的自况,我也是个“回也不改其志”的旧式风格的报人。旧,是说我直到今日,还对媒体是“社会公器”深信不疑,还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论政”和“书生办报”心向往之,还咬定传媒是不可亵玩之物。在历史面前,传媒人无法掩饰自己的人格。前辈们逐日留下了他们的白纸黑字,对后人,我们也一样。 “旧闻记者”(“2005看1945”)的专栏文章结集于此。文中,“六十年前”这一用语比比皆是。我愿保留旧报阅读和笔记写作时的感觉,希望没有给在不同年份读到这本小册子的读者带来不便。毕竟“一个甲子”这概念太有意味了。 这也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的一个小型研究计划。支持这样的“非典型传媒研究”,需要视野和胸襟。因之,我对中心总监陈婉莹教授,怀有深深的感激。同时感激主持《明报》副刊的马家辉博士和我的两位责任编辑,《明报》卢小珑女士,《南方周末》刘小磊先生。 钱钢 写于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