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郎成平曾有一段著名的秃鹰论:“你每穿一双耐克鞋,每逛一次沃尔玛,这两只秃鹰控制的产业链就要向美国输送一次财富。如果把每件商品价值等分成10份,它们每次都挑走最肥美的9份,只给中国的企业主丢下一份拌着自己骨髓的渣滓。”
这是郎咸平眼中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围城困境:这两只冷血秃鹰,一只为产业资本,一只为金融资本,傲居产业链高端,大肆掠夺中国低附加值产品的价值。随着中国制造的生存价值不断被压缩,中国制造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危局。
然而,中国制造的大危局不单单是西方世界的“剥削与压榨”,毕竟世界是平的,我们与世界共感“全球冷热”。我们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共享西方发展的成果。同时,当世界经济驶入慢车道时,中国一样面临巨大的危机与挑战,“2008年也许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来自大洋彼岸的经济剧变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
全球化不是风靡一时的时尚,更不是一场各国短暂扮演各种角色的天堂游戏,而是一种趋势。全球化在以特有的逻辑、规则,潜移默化地对每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的竞争中来;在经济一体化的现实中,科技、政治和经济革命正在消除各种壁垒,国家之间早已没有了国界。
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人了全球化的浪潮。
一场来自大洋彼岸的次贷危机,把世界经济拖入水深火热之中,导致这场经济闹剧的始作俑者就是“次级按揭贷款”(简称“次贷”)。
次贷是美国房产金融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在美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是美国国情使然:
在美国,房贷并不是银行的专利,有大批的信贷公司从中渔利。银行的垄断被打破,意味着白热化的竞争,为了赚钱,信贷公司“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甚至不惜透支信贷者的信誉与购买力。在2005年之前,房市飘红,有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抢着买房,信贷公司为了拉单子,不惜把根本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当做他们的上帝,越来越多的针对较弱还款能力者的金融产品问世。
虽然美国也有“基准利率”,但此利率却非中国的基准利率,它不是警戒线,只是参考线,各家信贷公司可以自行规定基准利率。具体到贷款人,贷款利率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信用高,则利率低;反之亦然。
美国的大多数信贷公司没有背景,难以吸纳大量的民间资本,所以这些信贷公司只能出卖债券以获得资金。房产债券则通过华尔街打包公司将房屋债权打包卖给各类基金、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吞下这些债券的投资者则准备在家坐吃贷款人按照约定归还的本息。
在美国形成了一个长长的金融产业链: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等中介公司、投资基金、投资基金的投资人,他们如同一根绳上的蚂蚱,房地产繁荣时,他们一荣俱荣;房地产泡沫被戳破时,他们一损俱损。
但是,被房地产牛市催生出来的次贷市场是一个既不成形又不规范的市场,看似浩浩荡荡,却缺乏流通性与信息透明度,甚至连投资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债券到底值多少钱。房产利好时,他们赚得不亦乐乎;但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房产盛宴戛然而止,还不了按揭的不幸者越来越多,最终导致这个长而不稳的金融产业链的断裂,一场空前的次贷危机席卷美国。
当然,受次贷危机的能量波及的远不止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日益升级,成为世界“宠儿”,在经济领域兴风作浪,小干戈引发大风暴,在美国、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负面效应。股灾、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中小企业破产、房地产商血腥洗牌……所有的经济困境一拥而上,考验着世界对经济变局的应对能力。
到2008年7月,次贷危机已向全球发起了四波冲击:
第一波,始于2007年7月、8月,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被迫进入“降息周期”;
第二波,从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全球著名金融机构因次级贷款出现巨额亏损,美联储和部分西方国家央行不得不联手干预;
第三波,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储紧急救援,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
第四波,2008年7月,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和美国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奄奄一息。
次贷危机像一个巨大的敛财机器,疯狂吞噬着人类积累的财富,人人谈“次贷”失色,很多人认为此次危机比2000年的纳斯达克网络危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时代的终结。
作为世界经济的轴心,美国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经济在未来不安的状态中被迫步人经济滞涨期。普世性的经济减速
“习惯的链条在重到断裂之前,总是轻到难以察觉!”自2001年以来,世界经济步入增长周期,连续的增长让人们忽略了增长只是经济周期的某一个片段,或许此轮前所未有的繁荣就要探到顶了。到2006年,以美国为经济增长引擎的世界经济,出现降温的痕迹。原本隐藏在繁荣中的危险因素,如通货膨胀、房地产市场崩溃、金融海啸等,一一浮出水面,蚕食着世界经济多年积累的经济成果。
随着这种经济负面因素所产生的停滞效应和滞后效应,伴随着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的世界经济迈入更深的泥沼,发达国家集体陷入衰退的阴影。翻开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报表,上面的数字大都不能让我们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世界经济保持足够的乐观。
在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大考量中,美国除了吞下世界经济减速的苦果,还要成为首当其冲者,其承受着更为残酷的经济压力。2008年的美国,不得不在滞涨中苦苦挣扎。次贷危机像一个放大镜,彻底放大了衰退的美国经济。整个2008,美国经济几乎没露什么好脸:大批金融机构甚至资本大鳄在这场风暴中丧生;房地产市场持续恶化,到2008年10月,住房价格仍远未见底;就业率破天荒一路下跌,到10月,已达到6.1%,尤其是非农业就业岗位的急剧缩减,恰恰是美国就业市场进入疲软期最有力的见证;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很难回落到3%之下,美国消费者承担着企业所转移的成本压力;美联储降息空间有限。就连一向乐观的经济学家也对美国经济判了“死刑”,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忧心忡忡,“美国经济下行势头明显,失业率几乎可以肯定将达到7%,升至8%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美国失业率为5年来最高的6.1%。”美国经济毫无争议地进入“严重衰退”期。
索罗斯把英国经济比喻成希腊悲剧,因为英国央行在英国经济即将陷入低迷之前,还不得不维持目前的利率水平。尽管与美国相比,英国的经济要景气得多,但英国的经济报告无一例外对未来抱有悲观态势:“英国经济正面临类似20世纪90年代的衰退”;“英镑走贬无法避免出口导向的经济呈现衰退”;“英国央行2009年将降息至3.5%,目前为5%,不过这对进入下行甬道的经济也仅是杯水车薪”。2008年春天看着遥远的乌云,慢慢在头顶笼罩,有些企业已经开始感知到这片乌云的分量。尤其是9月以来,随着金融海啸的蔓延,英国一片风声鹤唳——通货膨胀率上升到4.4%,房价下跌了近12%,每4分钟就有一个人宣告破产。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