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有一种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人生观念,即读书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必须读书,做了官,金钱、美女自然也就随之而来。尽管那些当官的人功名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但他们一般都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这些人涉世颇深,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彻,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容易,生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覆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留下了许多情深意切的训导之言,诸如要求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谨慎处世、善养身心等等。这其中虽然包含有若干消极落后的东西,但也间接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从多方面逐渐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谦虚谨慎、团结友爱、淡泊名利等可贵精神。收入本书的还有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的家教文字,体现了他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有识之士,试图告诫其子孙后代尽力遵守封建社会的各项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掌握治国驭民之术,不致在险恶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招致覆亡之灾的良苦用心。在这些名儒中不乏某一时代的忧国忧民之士,他们的家训文字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
封建社会的官僚士大夫,一般都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且涉世较深,深知个人功名与家庭兴盛得来不易,因而他们把家庭教育看得很重要,例如教导子孙要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友爱兄长、谨慎处世等等。这其中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谦虚谨慎、团结友爱、淡薄名利等多方面的可贵精神。
古代著名的学者和读书人,作为封面社会的有识之士,都在其家训中试图告诫子孙后代尽力遵守封建社会的各项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掌握治国驭民之术,以免在险恶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招致覆亡之灾。在这些名儒中不乏某一时代的忧国忧民之士,许多家训文字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谦虚谨慎、团结友善等民族精神。
本书选取中国历史上70多位著名政治家和62位著名学者有关家规、家范、家诫等家训篇章,做了严谨准确的编著,分为标点、注释、翻译、评析几个环节,有利于读者在了解历史人物,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古汉语知识、历史知识的同时,在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家训中取得教育子女的真经。
【译文】
你自从结婚以后,精神发生变化,与少年时代大不相同,在文字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还不善于淘汰(辨字选词),所以书信、文章中颇多错别字,如来信中把“辛苦”写成“幸苦”,把“艰辛”写成“艰孝”,你自己还不知道写错了。前一封信中,把“萼”字写作“萼”,书上也没有这个字。闭门构思文章,其中的甘苦实在不是朋友们所能想象的,但不经过这样一番艰苦努力,一辈子是不会有所出息的。
我对于写作时的甘苦得失比较了解,我往往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很重,写成之后便弃之不顾。并认为,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与古时候完全不同,一个有志之士,应当以救世立业为自己的目标,不可以沉溺于写写文章,作作诗,这是玩物丧志!我对于身后之名看得很轻很淡,所以留下的书稿寥寥无几,看来这点书稿当不会给书版业造成灾患。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三子严琥:书信、文章中错别字较多,必须引起注意;一个有志之士,当以救世立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可以沉溺于写写文章、作作诗;不要把身后之名看得很重。篇中不仅把指教落到实处、有感而发,而且还能把自己摆进去,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把身教、言教做得恰到好处,子女才能有长进。
暑期外出旅游能增加知识活跃身心
【原文】
学问之道,水到渠成,但不间断,时至自见,虽英文未精,不必着急也。所云暑假欲游西湖一节,虽不无小费,然吾意甚以为然。大抵少年能以旅行观览山水名胜为乐,乃极佳事,冈此中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激发多少志气,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然欲兴趣浓至,须预备多种学识才好:一是历史学识,如古人生长经由,用兵形势得失,以及土地、产物、人情、风俗之类。有此,则身游其地,有慨想凭吊之思,亦有经略济时之意与之俱起,此游之所以有益也。其次则地学知识,此学则西人所谓Geology嘲。玩览山川之人,苟通此学,则一水一石,遇之皆能彰往察来,当为何物。此正佛家所云:“大道通时,虽墙壁瓦砾,皆无上胜法。”真是妙不可言如此。再益以摄影记载,则旅行稚游,成一绝大事业,多所发明,此在少年人有志否耳。汝在唐山路矿学校,地学自所必讲,第不知所谓深浅而已。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一节:一桩事。
怡神:怡悦心神。遣日:消遣时光。
慨想:很有感慨的想法。
经略:筹画;治理。
Geology:地学;地质学。
彰:显明。彰往:了解过去。
无上:至上。胜法:最好的方法。
第:但。
【译文】
追求学问的途径,是水到渠成,只要不间断,到时候自然能看到成效。即使你的英文还不精通,也不必着急。你说暑假要去西湖游览一事,虽然为此要小有破费,但我觉得值得,应该去。一般说来,青少年能够以旅行游览山水名胜为乐事,是很好的事,因为旅游不仅能使心情怡悦,让假期在愉快中度过,而且还能帮助人增加不少阅历、见闻、知识等,并激发起人的志气,更不用说司马迁的《史记》即得益于他遍游祖国山河的经历了。不过,要使旅游的兴趣浓烈,还要事先在有关知识方面多所准备。一是历史知识,如各地著名古人的历史和行迹等;从军事角度分析当地地形的利弊得失;还有土地、物产、人情、风俗等方面的情况。有了这些知识,当你身历其境时,便油然而生种种感慨和凭吊之情,还会产生经邦治国、拯时救世的雄心壮志,这样的游历将变得非常有意义。其次是地学知识,这门学科就是西方人所说的“地质学”。游览各地山川的人,如果通晓地质学,那么他所遇到的山山水水,都能够了解它的过去,也能够预测它的未来,还能知道埋藏在大地下的东西,应该是哪一种矿物。这正是佛家所说的:“通晓大道理时,哪怕是墙壁瓦砾,都将会是认识天道的最好的手段和方法。”这样去游山玩水,才真正是妙不可言!如果再加上一路摄影记录,那么旅行、文明的游历,岂不变成一次重大的科学活动,一定会有不少的发现和收获。这在于年轻人有没有这样的志趣了。你在唐山路矿学校上学,自然学过地质学,但不知你们所学的地质学程度如何。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璩:旅游是好事,可以使心情怡悦,可以增加阅历、见闻和知识,可以激发起人们的志气;但是旅游得事先准备好有关方面的知识,一是历史知识,一是地质学知识。
严复支持孩子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了解,说明他不是那种主张死读书的冬烘先生。而他所介绍的旅游方法,正是今天盛行不衰的历史文化游、地质考察游的先声。
管教时不要伤了兄弟之情
【原文】
五弟无师失学,极堪忧虑。儿能稍为管教自佳,但须知小孩顽劣,长大辄自不同。此中天事殆居什七,管教时勿至伤恩,亦不必过于愁叹也。
——节录自《严复集》第三册《书信》
【注释】
天事:指自然之事。
恩:情爱。
【译文】
你的五弟因无老师施教现已失学,这实在令人忧虑。你能够稍加管教当然很好,但也应该知道,小孩往往顽皮,爱捣乱,等他长大以后,这种习气就会改变。这里面,天性等因素要占十分之七以上。你管教他时,千万不要伤了兄弟之情,也不必把事情看得过于严重而愁叹不已。
【评析】
严复在这封家信中告诫四子严薄:幼儿生性好动,往往表现为顽皮、捣乱,如果因此而把他管教得循规蹈矩,则不免压抑其天性,摧残其朝气。这种管教显然会事与愿违,收不到好的效果。关键是要正确加以引导。
不能以他人他物之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
【原文】
儿多时不作信与我,想是与笔墨相骂了耶?长日不读书,闻但一味顽劣。顽劣犹可,千万不要暴戾。残忍暴戾,足以闯祸,残忍尤其不可。何谓残忍?即以他人他物之苦为汝之乐是也。现世之伟人军人,便是如此,此皆绝子害孙千古骂名之人,吾儿岂可学之?大大在山养病,极念吾儿。吾儿切要听话学好,不然大大就不疼吾儿了。
——节录自(俨复集》第三册《书干言》
【注释】
暴戾:凶恶;乖张。
大大:即爸爸。
【译文】
孩子你好久没有写信给我了,想必是你和笔墨吵架了吧!很多天不去读书,听说你只是一味地顽皮捣乱。顽皮捣乱还算不得什么,但千万不要残忍和暴戾。残忍和暴戾是要闯祸的,残忍尤其要不得。什么叫残忍呢?就是把别人或其他东西的痛苦当做自己的快乐。现在社会上的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军人,就是这样做的,这都是断子绝孙、留下千古骂名的人,我儿怎么可以去学他们呢?爸爸在山里养病,很想念你,你一切要听话学好,不然爸爸就不疼你了。
【评析】
在严复看来,调皮、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不能对孩子的任性纵容而不加管教,尤其不能让这种任性发展到暴戾、残忍的程度。P718-721
在封建社会,有一种千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人生观念,即读书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必须读书,做了官,金钱、美女自然也就随之而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尽管那些当官的人功名有大有小、地位有高有低,但他们一般都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为了适应各种做官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对所谓的“经国济世”之术的钻研颇深,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广的。正因为如此,他们今天可以做文官,明天可以敞武官;今天可以搞经济,明天可以管教育。封建士大夫的身影始终伴随着他们的政治生涯,一般著名的官吏都未完全抛弃做学问这一门工夫 就晚清一班“中兴名臣”来说,胡林翼、罗泽南、王鑫、刘长佑、彭玉麟等人,既在从政、从军方面多有建树,也在学术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与此相对应,这些人涉世颇深,对世事看得比较透彻,深知个人之功名和家庭之兴盛得来实在不容易,生怕子孙后代在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中招致倾覆之灾,因而对于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都看得很重,留下了许多情深意切的训导之言,诸如要求子孙后代刻苦学习、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孝顺父母和友爱兄长、谨慎处世、善养身心等等。这其中虽然包含有若干消极落后的东西,但也间接或直接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从多方面逐渐形成的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谦虚谨慎、团结友爱、淡泊名利等可贵精神。收入本书的还有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的家教文字,体现了他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有识之士,试图告诫其子孙后代尽力遵守封建社会的各项道德规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掌握治国驭民之术,不致在险恶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招致覆亡之灾的良苦用心。在这些名儒中不乏某一时代的忧国忧民之士,他们的家训文字同样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封建文化的维护者,其家训内容又难免有不少消极落后的成分,这是需要加以剔除的。为了适应一般读者阅读理解,我们不仅对原文加以标点、注释、翻译,而且作了简明扼要的提示和评析。今天,我们借鉴并吸收这类有用的成分则是很有现买意义的。
出于这样一个目的,我们编著了这部《名臣名儒家训》。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名臣不包括宰相一类人(另有专辑《帝王将相家训》出版),同时就名臣家训本身而言,选择的标准主要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紧扣名臣这个主题,即看他们做官的政绩如何,声望如何,而不是单纯看他们的职位是否显赫;二是根据家训内容的重要性,并非知识的文字多寡。譬如书中选录的彭玉麟家训较多,就在于它反映的内容较丰富。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者的有机结合,我以为,史学大众化、普及化,中国传统文化大众化、普及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专深学问与做学术普及工作是不矛盾的,相反,要真正做到平淡中见高雅,通俗中见专深是不容易的。作为一名学者,特别是史学工作者,做专深学问,做书斋式的学问固然重要,但更应该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动力,更应该做到古为今用,更应该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有必要从久远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某些可资今人借鉴吸收的有益成分。
本书得以修订增补再版,在这里要感谢重庆出版社的诸多帮助和一直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诸多朋友。在此,我还要照例说明是,由于我们学识有限,书中错误难免,衷心欢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成晓军
2008年5月于
惠州学院困知书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