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伤寒临床大家,以“伤寒解温病”的独特视角启发中医师在临床上实现伤寒与温病的融会贯通。本书是胡希恕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系统讲授《温病条辨按》的讲义精编,原书名《温病条辨按》。胡老认为《温病条辨》对中医学术发展的贡献,在于它给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补充了一些有效的方证。同时,胡老对《温病条辨》中与仲景学术与临床相左者,如方证中不相应或未言脉证便出方治病的地方多有批判,对于一些新制方剂用药芜杂、不足取法者胡老亦每举出对应的经方加减方,以说明古方能治今病,给人启益良多。本次整理,还以《经方传真》《胡希恕》及胡老讲座录音补充其后期的相关见解并加入验案。
本书整理主要资料,是由段治钧校长珍藏的《温病条辨按》一书,据段校长介绍,此书是胡老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求实中医学校时作为温病学教材用的,他当年拿到这书的时候便是残本,后来纸脆脱落,经其及时复印而保存至今。
一是书仿仲景《伤寒论》作法,文尚简要,便于记诵,又恐简则不明,一切议论,悉以分注注明,俾纲举目张,一见了然,并免后人妄注,致失本文奥义。
一是书虽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伤寒自以仲景为祖,参考诸家注述可也;温病当于是书中之辨似处究心焉。
一晋唐以来诸名家,其识见学问工夫,未易窥测,瑭岂敢轻率毁谤乎?奈温病一症,诸贤悉未能透过此关,多所弥缝补救,皆未得其本真,心虽疑虑,未敢直断明确,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蓝本。其心以为推戴仲景,不知反晦仲景之法,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作圆满会耳,非敢谓高过前贤也。至于驳证处,不得不下直言,恐误来学,《礼》云“事师无犯无隐”,瑭谨遵之。
一是书分为五卷,首卷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二卷为上焦篇,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三卷为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四卷为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五卷杂说救逆、病后调治;俾学者心目了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证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末附一卷,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小儿慢惊风、痘症,缘世医每于此证,惑于邪说,随手杀人,毫无依据故也。
一《经》谓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可见暑亦温之类,暑自温而来,故将暑温、湿温,并收入温病论内,然治法不能尽与温病相同,故上焦篇内第四条谓温毒、暑温、湿温不在此例。
一是书之出,实出于不得已,因世之医温病者,毫无尺度,人之死于温病者,不可胜纪,无论先达后学,有能择其弊窦,补其未备,瑭将感之如师资之恩。
一是书原为济病者之苦,医医士之病,非为获利而然,有能翻版传播者听之,务望校对真确。
一《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纵看,与《伤寒论》为对应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学者诚能合二书而细心体察,自无难识之证,虽不及内伤,而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一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过大概而已,尚须临证者自行斟酌。盖药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药轻,见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轻药重,伤及无辜,又系医者之大戒。夫古人治病,胸有定见,目无全牛,故于攻伐之剂,每用多备少服法。于调补之剂,病轻者日再服,重者日三服,甚则日三夜一服。后人治病,多系捉风捕影,往往病东药西,败事甚多。因拘于约方之说,每用药多者二三钱,少则三五分为率,遂成痼疾。吾见大江南北,用甘草必三五分。夫甘草之性最为和平,有国老之称,坐镇有余,施为不足,设不假之以重权,乌能为功。即此一端,殊属可笑!医并甘草而不能用,尚望其用他药哉?不能用甘草之医,尚足以言医哉?又见北方儿科於小儿痘证,自一二朝,用大黄,日加一二钱,甚至三五钱,加至十三四朝,成数两之多,其势必咬牙寒战,灰白塌陷,犹日此毒未净也,仍须下之,有是理乎?《经》日:“大毒治病,十衰其六;中毒治病,十衰其七,小毒治病,十衰其八;无毒治病,十衰其九”,食养尽之,勿使过剂。医者全在善测病情,宜多宜少,胸有确见,然后依经训约之,庶无过差也。
一此书须前后互参,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再法有定而病无定,如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愈后胃阳不复,或因前医过用苦寒,致伤胃阳,亦间有少用刚者。温病之兼湿者,忌柔喜刚,湿退热存之际,乌得不用柔哉?全在临证者,善察病情,毫无差忒也。
一是书原为温病而设,如疟、痢、疸、痹,多因暑温、湿温而成,不得不附见数条,以粗立规模,其详不及备载,以有前人之法可据,故不详论。是书所详论者,论前人之未备者也。
一是书着眼处,全在认证无差,用药先后缓急得宜,不求识证之真,而妄议药之可否,不可与言医也。
一古人有方即有法,故取携自如,无投不利。后世之失,一失于测证无方,识证不真,再失于有方无法。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俾学者知先识证尔后有治病之法,先知有治病之法,尔后择用何方。有法同而方异者,有方似同而法异者,稍有不真,即不见效,不可不详察也。
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是书有鉴于唐宋以来,人自为规,而不合乎大中至正之规,以致后学宗张者非刘,宗朱者非李,未识医道之全体,故远追《玉函经》,补前人之未备,尤必详立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神明变化,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乎规矩之中,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所望于后之达士贤人,补其不逮,诚不敢自谓尽善又尽美也。
P3-5
常能听到或在杂志、报纸上看到:“某医善治温病”“某医善治伤寒”,是当今中医界有“伤寒派”“温病派”“伤寒学”“温病学”的真实写照。历来亦有力主“寒温统一”者,但不明六经实质,呼喊一生事与愿违。两派形成的根源多多,但最主要的是对经方理论体系认识不清。《伤寒论》把伤寒、温病、中风明确为具有八纲特性的证,而后世以《内经》释《伤寒》,尤其以《难经》的“伤寒有五”解伤寒,把伤寒、温病视作一种各自独立的热性病,以是对《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不能正确理解。
胡希恕先生以八纲释《伤寒》,引导解读《伤寒》明了六经实质,亦就自然明了了伤寒、温病概念。但“温病派”“伤寒派”焉然活跃于中医界,怎样认识这一问题?怎样“寒温统一”?还需我们做出努力。胡希恕老师在讲《伤寒》时曾涉及温病,但只是只言片语,且多是经方体系的概念,对于后世所称的温病学的论述。未曾系统讲述。曾闻胡希恕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系统讲授过《温病条辨按》,并印有讲义,惜未能寻获。近经多方搜求,终于获得了胡希恕老师的《温病条辨按》残本,今整理出版,或有助于正确理解温病与伤寒、有助于“寒温统一”。
本书整理主要资料,是由段治钧校长珍藏的《温病条辨按》一书,据段校长介绍,此书是胡老在20世纪50年代开办求实中医学校时作为温病学教材用的,他当年拿到这书的时候便是残本,后来纸脆脱落,经其及时复印而保存至今。他于60年代初开始跟师学习10年,曾多次听胡老讲解《伤寒》,但遗憾的是没有听到讲解此书。该书为油印本,惜已残缺不全,但保留近3/4篇幅,粗略来看,胡老加按语270条,又加两篇约言录,共272处讲解,弥足珍贵。
张长恩教授是胡老当时的学生,参加了《温病条辨按》刻印工作,刻印和讲授时间为1955—1956年。又据胡老家仅存的一册《温病条辨》,为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即据问心堂藏版原书影印,可知胡老编写讲义时是依此版本,我们编写主以此书相校,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简体排印《温病条辨》这一通行版本作参考。
油印本较简洁,故依之删去了朱序、汪序,只保留了自序。书中保留了中焦篇第11、49及53条后的三个征按,故亦随之保留,以存原貌,余朱评、汪按亦删去。
因本书前半部分尚大体完整,而后半部分自下焦篇13条后缺失,从完整方面考虑,乃将其后的条文附上。而本书主要内容为胡希恕先生对《温病条辨》的见解和评述。原著“杂说”“解产难”“解儿难”篇章未做注解,故删去。
《温病条辨按》为油印本,已是残卷,存第3—186页,中间脱漏33、34、97、98四页,这次整理在第一个字、最后一个字及其他脱漏处都有加了“编者按”来说明,以尽最大可能保留原貌。
本书虽因年代久远,纸脆脱落,印刷模糊,但大部分经仔细辨别最终能完满解决,也就不一一作出说明了;但有很少一部分文字勉强辨识,最后仍没有十足把握者,或者因脱漏而补上的,加()以区别,有必要时则再加“编者按”来说明;此外,有的是明显的刻印笔误,直接修改,不再注明,原书只有句读,没有标点,整理时予加上了适当的标点符号。本次整理还从《经方传真》《胡希恕》及胡老讲座录音中补充后期相关的见解或验案,使整本书更加充实,更有说服力。
冯世纶廖立行
2008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