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问一回“我是谁”
Q:开始本书访谈之初,你就多次提到认知“我是谁”,它确是人生成功基础的基础。
C:认知生活的本质,首先是要认知自己。也就是要先解决“我是谁”的问题。解读了自己,再去解读世界。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生命都是伟大的。既然是生命的存在了,来人世间走一遭了,起码应该活得明白。我是谁?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后者更是以追求智慧的方式去探索人生、体验人生了。
弄懂自己,不断地弄懂。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把自身完全搞明白,所以我建议大家:每周至少问一回“我是谁”。
在早晨出门之前,就在你照镜子、梳头、化妆的时候,问一下“我是谁”,这将对你这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尤其是当你要处理某项重要的事件,或要作出某个关键决策之时,这将能使你的大脑变得异常清醒、你的分析判断精准到位。因为你清楚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点长处与不足,就可避免无知与轻狂,也能战胜不应有的懦弱和胆怯。
Q:“我是谁”是个深刻的哲学命题。高更有幅世界名画,标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人都要思考,是绕不过去的。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对你的专访里,称你是“动力十足、不断成长的机器”,那是你吗?
C:是的,如果哪天我感觉很累、很疲倦了,只要问一问自己:“我是动力十足、不断成长的机器吗?”我就又加足马力,浑身是劲了。但“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随着时间和自身的成长而不断有新的认知及改变的。
我是谁?我在,也才有世界。
Q:每周问一回“我是谁”,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设计自己、实现自己、证明自己的动态过程,其本质是观察世界、自我认知。
C:认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分子,才是进入了情境,进入了世界。
一个人,其实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想要优秀,你必须接受挑战;想要尽快优秀,就要尽快去寻找挑战。
古时候有个“厕中鼠”与“仓中鼠”的故事:秦国早年的李斯,当时在粮仓做会计。有天他上厕所,发现这里的老鼠又瘦又脏,它们为何如此之笨,不离开厕所去粮仓吃呢?粮仓里的老鼠都又自又胖,吃得美滋滋的。他联想到还在粮仓做小会计的自己,跟厕中鼠又有何区别呢!他触动很大。晚上躺在床上,李斯还在想着“厕中鼠”,它们好像就是满足于现状的自己一样。“不行,我这辈子一定要做仓中鼠,不能再做厕中鼠!”想了几天,他决定去投奔当时燕国一位最有名气的老师,不要待遇,只学本事。学成后他又投奔了秦国赢政的老师吕不韦。最后他帮助秦始皇平六国,做了宰相级的“仓中鼠”。
Q:李斯通过问“我是谁”,完成了“自我认知”。春秋战国时还有张仪、苏秦等纵横之士,他们都是从不知名熬出来的,但都充满了自信,从不自卑,关键在于他们认识自己的价值。
C:去年,我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他跟我同岁。当我见到他时,不禁大吃一惊:“他怎么变得如此苍老呀?”随即,我意识到他其实是我的镜子,我也一定呈现出人到中年的老态了吧。 那几天之后,正好是我的生日,我的感慨随之汇集:岁月应该叫做岁月日。岁月的流走首先是日的流走,每天在流走生命,昨天已经没有了。我们过去往往对每年每月比较重视,而对今日不那么在乎,这就是不注重岁月的分子。
美国激励大师理查德·卡尔森说:“当我们忙着做‘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也忙着长大,我们所爱的人正逐渐远离并死去,我们的身体不知不觉地变形,我们的梦想也偷偷溜走。换句话说,我们错过了人生。”是啊!我设想过,一天没学习,一天没思考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智慧也就流失掉了。一天没拉一下妻子的手,没抚摸一下孩子的头,没为父母做一件事,亲情就如此流失了。
即便是成功,它也有副作用,就是让人总以为昨天的做法同样适用于今天或明天。真正丰富的人生,必须从过去的积累中解脱,任何昨天的储存都有可能阻碍我们进人今天的新知。星云大师就说过:“在成功中保持清醒是一种自觉力让我们不致在浮名虚利中迷失自己。人一旦迷失自己不但伤己害人,更可能丢失生命难能可贵的价值。”每周问“我是谁”也就是每周自我反省,每周总结一下哪几件事做得比较好,哪几件事做得欠妥。
Q:“我是谁”,其实也就是一个个人品牌塑造的问题。
C:对,我们红星有一条重要的企业文化:“员工是品牌,企业才是品牌。”为何这样说?因为商品可以重新包装,企业可以重组包装,但个人信誉一旦丧失,一切都无法挽回。一个品牌,一个企业,也应该每天问一回“我是谁”。
岁月只是个抽象的概念,一天乃生命之细胞,如果我们每天都问问“我是谁”,也就是在每天刷新自己的人生。
P9-12
车建新用30年光阴酝酿了一部诗意盎然的哲学观。他把这个内心王国的价值称为“体验的智慧”。我慢慢读他的文章,但见满树繁花照眼,一枝一叶都来自于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自我经验。他把一点一点从自我体验中捉摸出的感受,再一样一样还原到寻常日子中,去把握一种更有质量的生活。
——著名学者 于丹
《体验的智慧》堪称是“中国的羊皮卷”,开辟了中国成功学、幸福学、励志教育的新视野,是一部知行合一、学思兼修、气韵饱满、灵光四溢、态度谦诚、新意盎然的关于人之为人、人之自然、人之成长、人之成功、人之幸福的体验之书、分享之书、睿智之书、妙趣之书。车建新的成长哲学,是中国企业家将自身的人生感悟与实践经验,与西方成功学交汇交融后,所形成的对人生的新省察,或者说,它是西方成功学的一个“中国式体验版本”。
——《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秦朔
这是一本白手起家的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纪”,里面充满了与生命有关的问题与故事。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读着这些文字,你可以听见骨骼成长的声音,很原始,很直接,很欲望。
——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 吴晓波
这是一个企业家在创业与发展的亲历中所积淀的生命智慧,即便是涉及管理哲学,亦以生命哲学作为其归宿,这就使他的作品不再流于时下企业家出书喜谈财富与管理的局限。车建新以一种积极的情怀,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善待生命、享受生命、提升生命进而试图延续生命价值的活生生的体验者、践行者、思想者的范本。
——CCTV《央视财经评论》栏目制片人 李勇强
让我们认识作为哲学体验者的车建新
车建新,大名鼎鼎的红星美凯龙全球家居连锁集团的董事长,当然他本人也大名鼎鼎:行业的专题报告、高等学府的演讲、众多媒体的访谈、各种荣誉和头衔……他曝光率高,影响力也大。不熟悉他的人,只知道他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一般熟悉他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工作狂。
工作狂是自然的,创业26年,没有疯狂的拼搏与奋斗,怎么能把一个借资600元组建的家具小作坊,变成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中国家居业一线品牌,并已走进百mall时代呢!他过旺的精力和对事业追求的狂热,众所周知。他对未来的梦想和执着,在不少员工的心目中,都达到超激情的程度了——他应该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可是,更多熟悉他的人发现,近年来他悄悄发生了诸多变化:变得热爱生活了,体验生活了,研究生活了。譬如,他在员工的培训中,更多把生活哲理注入了工作原理;在原本正经严肃的公关场合他会给来宾大谈传统养生与生命科学;而在小范围的茶余饭后,他尤会为人生与情感的新思维而滔滔不绝……也许,他在深谙商道的同时,又悟出了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笔者与车建新先生相识已有20年,之后加盟企业,作为其直接下属与之几乎朝夕相处了7年,现在又成为了公司的顾问,应该说了解之深,体察之甚,颇为难得。或许早年还囿于工作关系,彼此更多论及企业事务,而今则毫无顾忌地放谈相关生活的各个侧面。办公室对坐也好,出羞旅行也好,或者手机超过一小时的通话,主题基本都是对固有职场与生活现象的另一个角度的分析,常规成长和生活理念的换一种方式的思考。
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察即文章。”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不得不佩服他洞察生活、感悟生命的留心、细心和用心。他曾归纳过,四项生命的任务,五个生命的指标,以及“九情九欲”的生命。里面引发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并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佐证——这就变成了一种学问,成长的学问、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有没有用?因为它们不是空洞的理论,或抽象的概念,它们都是源于他自身的创业经历、管理实践与日常生活的体验感悟,因此它们是鲜活的、有质地的,是一个成功者生活经验的真实坦言。好几年前,他有些零星小文发表在报纸上,他的一位级别颇高的官员朋友的老母亲居然还把它剪下来,压在玻璃台板下,一定要让儿子看。因为有独到的见地,因为有共鸣。
当然,这些学问也来自其他学问触发的思考,因为他越来越爱读书的缘故。记得早年他在我家的书柜里取走一本《战争与男性荷尔蒙》,这本书居然被消化为他事业拓展的精神动力之一。去年他在旅途劳顿之余,阅读并与我多次讨论了两本书,一本是复旦教授的《寻觅意义》,另一本则是俄罗斯哲学家的《人的奴役与自由》。对于一个小木匠出身的企业家,对于一个日理万机的管理者,似乎是那么不可思议,但这是真实的。他太爱读书了,尤其是纸面文字的阅读方式。而且他对书的阅读能力、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特别强,举一反三的能力则更厉害。也许有时别人会觉得游离和勉强,但恰恰是这点,证明了他读书是为自己所用,为成功所用的。
基于这些,我就动员他把零散的观点或心得记下来,加以整理,供更多的读者朋友来交流探讨。借用村上春树的书名《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那我们也可以知道,车建新先生除了在商场、办公室、谈判桌以外,在上海西郊酌绿地小坡跑步时,他思考些什么。我以为这些思考,无论对现时仅仅为生存的人们,还是对刚步入社会渴望成功的年轻人,都很受用,很有益,也会让你读得很轻松、很快乐。
《体验的智慧》是车建新先生定的书名,或许正是对他自己体验之体验,感悟的感悟。他说:分享生活哲学,一年改变人生。但你要称他“生活哲学家”,他却不肯接受了。他又会说,因为自己是搞家居mall的,家不仅有硬件,还有软件,那就是生活。目前要为大众打造品位家居、艺术家居,就要研究生活艺术的哲学,做家居艺术的专家,更要成为生活的专家嘛!那我们该给车建新先生一个怎样的定位比较合适而准确呢?
日前看到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刊载:科学家发现大象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性格——“领导者、温柔巨人、调皮捣蛋者和辛勤工作者”。很巧的是,这四种性格符号几乎都与车建新对得上:首先他是优秀的企业领导者,红星文化的赏识与激励正体现了他的柔性管理,他那天马行空的思维常常在同“设限”和“定式”捣蛋,但他又是非常勤奋的实践者。而且,当本书完成的_今天,车建新还应该再加上“哲学与智慧的体验者”这一条吧!
相信读过本书的朋友,对车建新其人肯定会有一种比原来印象中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钱莊
作家、策划人、传媒人、红星关凯龙集团顾问
在观念的追问中遇见诗意
红星美凯龙这名字很奇怪,前一半像公社,后一半像外企,组合在一块儿,是中国最大的家居品牌。
董事长车建新,看上去温文尔雅。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总是带着笑意,没有行业老大的飞扬跋扈,反而闪烁着一点若隐若现的天真。
我第一次在论坛上见到他,听见他向创业的大学生们介绍自己:“我是个木匠。”他讲到自己14岁时的一个黄昏,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迎面走来一位颤悠悠挑着秧苗担子的老人,这个14岁的少年一瞬间清晰地望见了60岁时候的自己,于是他决心改变人生,走一条创造新自我的道路。
从那个黄昏开始,一个小木匠开始打造最精良的家具和最精良的人生。向外,他亲手缔造了中国最大的家居王国;向内,他用30年光阴酝酿了诗意盎然的哲学观。
他把这个内心王国的价值称为《体验的智慧》,他的自序就叫《一切智慧皆来自体验》。我慢慢读此书,但见满树繁花照眼,一枝一叶都来自于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的自我经验。比如他在小区里跑步时,就会思考自己和麻雀谁更快乐,后来得出结论:“财富是认知出来的。麻雀认知世界是它的,我认知世界不是我自己的,所以说,我的财富没有它多,我也没有它幸福。”那么,超越了财富去看呢?车建新认为:“人类应该勤劳以后变幸福,因为勤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规律。”
他还有一个更为经典的结论:“世间万物其实都是相对的。所谓‘有限幸福’也就是说有‘度’才会幸福,无‘度’必定痛苦。”
我以为,这样一个行业老大,能够谦卑地和麻雀比幸福不易,能够有这样的节制和彻悟更不易!他请我出去吃饭的时候,两个人点不了几个菜就吃不完了,他就把服务员叫过来问:“这份炸豆腐有几块?”小服务员说:“一道菜10块豆腐。”车建新笑眯眯地说:“小妹妹,你看我们只有两个人,给我们上5块好不好?”小服务员有点不高兴:“我们不卖半份的。”“知道,知道,我们钱付整份的,就是吃不完不好浪费,上半份好不好?”车建新还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我于是想起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讲到知行合一时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车建新自己也是一个哲学家,他一点一点从自我体验中捉摸出的感受再一样一样地还原到寻常日子中,去把握一种更有质量的生活。
于丹
著名学者
车建新、钱莊所著的《体验的智慧(Ⅰ成长哲学)》讲述:26年前,一个小术匠用600元借款开了一家小小的家具厂;26年后,他是中国家居行业的领袖,他的企业“红星美凯龙”已是“百Mall”连锁的超级家居帝国——红星美凯龙创始人率建新的成长经历仿佛一个现代商业童话。
在他看来商业上的成功并无值得炫耀之处,最大的成功在于不断地成长。对于成长,他有着极高的悟性。他能从小家具门市的操作中悟出未来中国家居业的再生和繁荣,也能从与别人的交往中悟出弥补自身短板的捷径。这种智慧是千锤百炼之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是对细节的发现和掌握。
在《体验的智慧(Ⅰ成长哲学)》这部“成长哲学”里,从父母对他人格品质的教育,再到自己如何培养孩子,车建新将告诉我们,智慧如何锻炼和培养。
中国第一体验型创业导师、红星美凯龙集团董事长车建新与您分享激活思维的成功秘籍,解析情感的心灵之旅。
于丹、秦朔、吴晓波联袂推荐。
车建新、钱莊所著的《体验的智慧(Ⅰ成长哲学)》车建新将多年以来砥砺琢磨的思考,装入一个逻辑系统中,包括从人生到情感,从生命科学到传统养生等等对生活和生命的全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