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传统精神。
“孝”,是爱心的表现,是对亲人的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历史长河中,在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
孝是对生命的诚挚感谢,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感恩!
用辩证的观点看孝道,孝道才会合情合理,而合情合理正是孝道的适度之美。本书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源流的论述和各种孝道观念的分析,对孝道的人性之美给予褒扬,对孝道的违背常情进行批判。愿读者也带着辩证观念来鉴赏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图》,走进古人的孝道世界,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提炼出今人的孝道思想。
本书对传统孝道进行了图解和研究。有人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此论不无偏颇,但孝道确实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孝道有维系家庭、凝聚社会、稳定国家的积极方面,同时过分强调孝道又走向了弊端。所以近代以来对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批判富有进步意义。
该书对孝道演进源流、儒家孝道思想及佛教孝道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特别是对《孝经》和《二十四孝》进行了全面解剖。该书的亮点是我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数十套《二十四孝图》,首次将这些珍贵的专题藏品集中于一书,在生动的故事中配以形象的图说,以理性精神对古代孝道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了批判和倡扬。
本书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民俗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画家、设计师、教师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将是增知益智的知识性读物。
由孝泉到孝感
由孝泉,我想到了我的家乡湖北的孝感。
史料记载,公元454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因有感于当时安陆县东部一带孝风盛行,孝子甚多,将此地单独建县,取名为孝昌。后唐同光年间,为避皇帝讳,而将“孝昌”改为“孝感”,孝感因此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1000多年来,在孝感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孝子。仅明清县志记载的、该地有名有姓的孝子就多达493名,民间无名孝子更是不可胜数。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中华《二十四孝》中,孝感有三孝:即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他们孝行感天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典范。其中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故事,经民问艺人加工创作,衍化成一个凄美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根据黄梅戏拍成的电影《天仙配》,更是将之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在孝道的熏陶下,孝感的当代孝子也不断涌现。2003年,湖北省首届“荆楚十大敬老好儿女”评选中,孝感有两位孝子当选。其中,孝昌县刘青枝,以一个弱女子赡养娘家、婆家8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全省得票第一。
孝感,除发生孝行感天的动人故事和历代孝子辈出外,还积淀着宝贵的孝行人文景观和承载孝道的物质资源,衍生着以孝为行为取向的思想观念、文化现象,成为中华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融入孝文化情结的孝感雕花剪纸,内容大多取材于孝感三孝的传说故事及其风景人物。无论是专业的剪纸艺人,还是民间业余爱好者,其作品总是渗透着“孝文化”的浓浓汁液,镌刻的是神话,雕镂的是民俗,张扬的是孝心。
作为湖北楚剧的源头,孝感花鼓戏百演不衰的保留剧目就有反映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槐荫记》、《百日缘《等。汉川善书和云梦皮影戏中,也有许多反映孝子事迹的曲目。
在孝感城区,有占地80余亩的“董永公园”,园内9大景点都与孝文化有关。如“孝子祠”陈列着古二十四孝的蜡像,“瑶池仙境”展现着七个仙女在瑶池沐浴后梳妆打扮的情景。在毛陈镇,有立于清代的“汉孝子董公永先代墓”和“汉孝子董永公墓”。相传这块墓地上春天常有云雾笼罩,形成古孝感八景之一的“董墓春云”。在市区广场、街心公园、火车站、城区大门等,都有以董永与七仙女为主体的雕像、壁画、浮雕等。
孝感是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在它的辖区内,还有两个以“孝”冠名的县级城市——孝南区和孝昌县。
近年来,孝感市对待传统孝文化,一方面努力将其传承延续,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发掘其内涵,以现代方式加以弘扬和推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孝感成立了中华孝文化研究会,对孝文化的内涵作推陈出新的研究,并已成功举办了9届全省、全国性的研讨会。
一门三孝传千古
从绵竹听到一门三孝的议论后,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弄清楚了这里“一门三孝”故事的来龙去脉——
千里送母
东汉时候,孝泉这地方有一户姜姓人家,父姜文俊,母亲陈氏,膝下一子,单名一个“诗”字。姜诗自小聪明异常,遍览诗书,浑身透着灵气,年纪不大,名气不小,十里八乡,远远近近都知道姜家有个神童叫姜诗。
一来二去,连县太爷庞盛都听说了他的名声。庞盛见他品高行佳,人才好,到了姜诗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将自己的女儿三春许配给他,并且向朝廷举荐他为孝廉。不久,皇上下诏,任命姜诗为江阳县令。姜诗上任后,爱民如子,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众爱戴。可是由于他为人正直,不善阿谀,得罪了不少人,一直都升不了官。
姜诗到江阳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每天变着花样为她做好吃的、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不久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取了个大号叫姜石泉,小名安安。
有天夜里,姜母做了个梦,梦见有个神仙告诉她,孝泉临江的水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经常用它洗眼,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陈氏醒来,把这事跟姜诗说了。姜诗是个孝子,不忍违了母意,当即挂印而去。姜诗是个清官,千里返乡,连辆车都雇不起,只好背上母亲,牵着小石泉,硬是一步步走回到孝泉来。
临江汲水
姜诗辞官回家后,家中日渐衰落,为了养家糊口,就在村里开了一个私塾,靠教书挣补点家用。三春在家中日夜纺织,料理家务。
姜诗有个姑姑,是姜文俊的妹妹,人称秋姑,曾经姜文俊做主,嫁给了刘姓人家,后来丈夫死了,就回到自己侄子这边来。姜诗给她盖了间草庐,天天送吃送喝,不厌其烦。
哪知后来,姜家连遭了两次火灾,日子本来就不宽裕,这下子更加难过了。对秋姑的供给,也就不比从前。秋姑非常不满意,就不断在姜母面前说庞氏的坏话,说她背地里咒婆婆,还偷着炖鸡吃。陈氏一开始不相信,想这个媳妇是难得的孝顺,哪能干那种事呢。可是渐渐地,就觉得庞氏不顺眼起来。于是,请人做了两个尖底桶,要三春一天两趟去江里担水回来。桶底是尖的,中途不能休息。但三春是个孝顺的媳妇,她就是再累也不抱怨。
太白赠鞭
庞三春孝敬婆婆,临江汲水,忍苦耐劳,毫无怨言,一番孝心传到了神通广大的太白星君耳朵里。星君决定亲自去考验考验。
太白星君出了天庭,看见三春来了,星君跳下马,上前说道:“这位大嫂,我的马跑了许久,渴坏了,能否给桶水给马喝?”
三春一看,就说:“好,就把后头这桶水给你的马喝吧。”
太白听了,问:“为什么不能喝前边的这桶水呢?”
三春答道:“我婆婆嫌后面这桶水不干净,前面这桶水留给婆婆,您多多包涵。”
星君眼睛一转,说:“马啊马,不干净的水你喝不喝?”马摇摇头。太白星君说:“你还是给前边那桶水吧。”
三春把前面桶里的水给马喝了。太白星君点头暗赞,果然是个好媳妇儿!于是他在路边折了根柳枝,迎风一晃,变成一根闪闪发光的金鞭,递给三春,嘱咐她说:“你回去后,将这根鞭子插在缸里,水用少了,提提鞭子,水就满了。”
这一段就是“太白赠鞭”。
孝德化泉
三春自从得到太白星君赠鞭以后,就不用再去担水。姜母越想越觉得不对,秋姑就造谣说:“三春行为不端,那水一定是野男人给担的。”
姜母一听,气得浑身发抖,用手捶着床说:“气死我了,我们姜家容不得这样的人,我不喝她的野男人担的水。”
陈氏气冲冲地回到家里,抱起一块大石头,一下子把缸打得粉碎,并追问三春是谁帮她担的水。三春含着眼泪把事情说了一遍。陈氏认为这是三春编来骗她的,一把抓过鞭子,扯成五截。刹那间,风起云涌,雨来了,霹雳也响了,五截断鞭变成了五条金龙!后来,观音菩萨怕这五条龙危害人间,就把它们收了,压在一口井内,这就是今天的“藏龙井”。水缸被陈氏打破以后,等到龙去天晴,却见那地方流出了五股清凉的泉水,这就是今天的“五股泉”。还有人说这是三春的泪水化成的,所以叫它孝泉。
陈氏还不罢休,逼着姜诗休妻,姜诗听了母亲的话,信以为真,一纸休书,把三春赶出了家门。
白衣寄身 三春手执一纸休书,觉得天旋地转,分不清东西南北,想着如此被休,怎么有脸回去见爹娘呢?不如投江图个清白罢!三春这番心事,被邻家老婆婆看在眼里,对她说:“白义庵的庵主为人很好,你去她那儿先住着吧。”
三春是个勤快人,在白衣庵住下后,闲不住,就背了个背篓,到芦林里捡些柴火。三春捡了柴,庵里留一些,再拿一些去卖,还有她晚上熬夜做出来的针线活儿,也都拿到街上,换得钱,买些米、儿条鱼,托邻家婆婆给送到家里去。
安安送米
三春被休后,安安可想妈了,闭上眼,梦到和妈妈在一块儿,就哈哈地笑;睁开眼,不见妈妈的影儿,就呜呜地哭。邻家婆婆看见了,知道安安想妈,看这孩子怪可怜的,就偷偷地把庞氏住的地方告诉了安安。
安安去塾馆念书,每天都要带米到塾馆里做饭吃。安安上学途中,路过土地庙,就磕个头,抓上一把米藏在土地爷爷背后。安安看米存得不少了,就偷偷带去白衣庵看妈妈。
庞三春不意间见了安安,又惊又喜——儿子是娘的心头肉,这么多天了,哪有不想的?三春问安安米是哪儿来的,安安一五一十地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三春听了,悲喜交集,高兴的是有了这么一个好孩子,可是看到安安瘦了,心里一酸,眼泪下来了,把安安抱住大哭了一场。
P130-136
孝道是一面双刃剑,有美好的一面,美好到至真至情至性的极致,是人类最本真的感情;同时,孝道也有糟粕的一面,糟粕到了泯灭人性扼杀灵性,以致受到鲁迅等文化名人的激烈批判。孝道又好像是一串金玉项链,戴上它,珠光宝气,可增身价,可添形象魅力。然而,这串项链又可以是一道桎梏,窒息人的生命活力,萎缩人的创造力。
其实,只要看一看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伟人和英雄,大多都不是因守孝道而流芳百世的。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大禹,到为革命离开小家骑马打天下的一批当代伟人,都是因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而为人类所敬仰。
古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古代有一句流行的俗语:“自古忠孝两难全”,既然要为国家干大事,就不能守着父母尽孝;如要当一个孝子,就要永远守在家里,不能仗剑走天下。其实,这句俗语已经婉转否定了孝道的意义,最起码是对孝道提出质疑。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何古人在婉转否定孝道的同时,又人人都谨遵孝道呢?
到底该如何看待孝道,其实这并非是一个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的问题,而是一个仅仅只有3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一个是肯定的,一个是否定的,一个是灰色的。
对于孝道应该辩证地理解。首先,要承认它美好的一面,但如果一味地将孝道拔高到至高无上的高度,就会走向美好的反面,这是哲学中度的问题。孝也要适度,如果像古人那样为了孝而辞官不做,那只是逃避个人的社会责任,甚至是逃避挣钱养家糊口的家庭责任——不工作哪里有钱养父母?能给父母提供更优越的物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孝。而天天陪伴在父母身边却不能为父母改善生活,那才可能是真正的不孝。
其次,对孝道的认识也因时因情而异。我们批判古人的孝道,是因为其封建性。无疑,封建孝道观存在很多问题,辛亥革命时康有为也提出:“去家界为天民。”五四运动又打倒孔家店,古代神圣孝道被废弃,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然而,把孝道打入地狱也会带来灾难。“文革”中不仅把孝道打入地狱底层,还要“再踏上一只脚”,倡导大义灭亲,泯灭了亲情,很多人和“反革命”的老子划清界限,义无反顾,人变成魔鬼。在这个时候,孝道弥足珍贵。
本着孝道因时因情境而异的原则,在当代,我们在理性认识孝道的同时,应在年轻一代中提倡孝道,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因为当代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有些子女把父母当奴仆,不尽赡养义务,甚至打骂虐待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倡导孝道。
用辩证的观点看孝道,孝道才会合情合理,而合情合理正是孝道的适度之美。本书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孝道源流的论述和各种孝道观念的分析,对孝道的人性之美给予褒扬,对孝道的违背常情进行批判。愿读者也带着辩证观念来鉴赏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图》,走进古人的孝道世界,从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提炼出今人的孝道思想。
图解中华民俗:文化品味民间传统习俗
吉祥如花。在幽深的远古图腾处绽放;吉祥如花,是婉约的中华文化独特的表达。穿过谐音隐喻象征的森林,几乎每一种花草都在讲述一个吉祥的故事,每一种动物都在表达一个吉祥的寓意。本丛书就是这样一套希望带着读者一起愉快穿越民间图像美妙森林的导游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民间俗图的浓厚兴趣从小时候就开始了,这些色彩鲜艳的图案伴随了我童年的梦。后来,我又特别迷恋民间年画,多年兴趣的累积形成了11万多张民间年画和1万多张民间剪纸的藏品。
收藏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在收藏过程中,为了破译这些民间图案的寓意和来龙去脉,我查阅了大量资料,也积累了大量资料,对很多图案做了深入研究和考证。日积月累,藏品与日俱增,研究和考证积累的文字也与日俱增,最终很自然地形成了这样一套书。
这是一套通过民间美术透视传统文化的丛书,是一套通过流传千百年的民间图像解读民俗文化的丛书,每一本书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介绍、分析和描述。
《众生吉祥——一民间年画中的美好寓意》通过民间年画中的图案,从吉祥寓意的源头追踪溯源,破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密码,以专题形式分别解析了各种动物祥图、植物祥图、人物祥图、物品祥图的意味,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动物腾挪喜气来,飞禽翩翩呈祥瑞、植物欣欣意盎然、高情逸韵吉祥花、人物祥图俱欢颜、果品祥物著嘉华的奇妙世界。
《天上神仙——民间绘画中的偶像崇拜》讲述的是神仙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不了解神仙文化,就不可能真正进入中国民俗文化的玄妙之门。
神仙本虚拟,我们只能从古代民间绘画中看到神仙的面貌情态,我们欣赏这些神仙形象的同时,更可以触摸到古人的心理和情感脉搏,触摸到我们民族的深层性格。
书中追踪神仙画的源头,对神仙中最常见的三界三清与三官、四极四御四灵官、天地全神、灶王爷、财神、观音、福禄寿三星、八仙等等诸神进行了通俗性趣味性的描述。
《门上春秋——民间年画中的门神往事》对门神文化的演变、门神年画的功能、门神的种类、门神的源头和演变,以及主要的门神形象神荼郁垒、秦叔宝尉迟恭、赵公明、关公、钟馗、和合二仙、刘海、五子门神等形形色色的门神。进行了深入描述。
古代没有照相机,我们无法了解古人的生活形貌,但民间年画真实记录了古人的生活场景,我们唯一能看到的,是民间年画中古人生活的画面。《凡尘俗子——民间年画中的温情风俗》以大量图像表现了古人的世俗生活和人间的脉脉温情,通过农业社会的游春打春迎春图、男女十忙庄稼忙、大庆丰年丰收图、争请财神到我家。以及祈求福禄寿带来好运的宗教般的虔诚和仪俗形式,还有新婚仪式及娃娃美女的生活风俗,让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生活面貌之一斑。
《孝行天下——民间年画中的森严孝道》对传统孝道进行了图解和研究。有人说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此论不无偏颇,但孝道确实影响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孝道有维系家庭、凝聚社会、稳定国家的积极方面,同时过分强调孝道又走向了弊端。所以近代以来对儒家传统孝道观的批判富有进步意义。
该书对孝道演进源流、儒家孝道思想及佛教孝道观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分析,特别是对《孝经》和《二十四孝》进行了全面解剖。该书的亮点是我收藏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数十套《二十四孝图》,首次将这些珍贵的专题藏品集中于一书,在生动的故事中配以形象的图说,以理性精神对古代孝道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了批判和倡扬。 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宝贵精神文化遗产。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的501个项目中,就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节庆狂欢——民间美术中的节俗文化》对这些成为文化遗产的节日,从民间节俗的滥觞,到春节的习俗盛典一一进行介绍。元宵节为何要闹花灯?端午节为何要龙舟竞渡?中秋节为何要仰望海上明月?重阳节为何要登高望远?诗人为何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冬至为何曾经是元旦?七夕节为何是牛郎织女聚会之日?老鼠娶亲为何在人间流行?等等有趣的节俗问题,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这套丛书对传统文化爱好者、民俗文化爱好者、民间美术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画家、设计师、教师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大中学生和时尚白领也将是增知益智的知识性读物。
为了寻找民间俗图,本人多年走遍中国各省市,深入穷乡僻壤、山村古镇,访遍古代年画产地,收藏了大量民间图像,本丛书中的图像只是其中的部分藏品。
所以,这套丛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书中图片全部是作者本人的藏品,以藏家的视角来图解中国人的生活,绝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竭力让读者在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图像中,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众生吉祥》《孝行天下》《:节庆狂欢》三本书参加撰写的还有舒惠芳、陈踽等,她们为这些书的完成做了大量工作,特此说明并致谢。同时,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们为这套书的设计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对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