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庄子/中国古典文化珍藏书系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庄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继老子之后影响后世最大的人物,他死之后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不朽的浪漫主义巨著——《庄子》。《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内篇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共十五篇,杂篇共十一篇,一般认为是他的学生学写的。总的来看,内篇无论是在思想深度上,还是在文笔的雄奇瑰丽上,都代表了庄子的最高成就,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这一部分的文章,都是议论和比喻交错使用,而纯议论很少,主要是由趣味性强的寓言故事构成,篇与篇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本书选取了最能代表《庄子》思想特色与文学特色的篇目与章节,并对之作了详细的解读。

内容推荐

庄子(约前369-前21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目录

 内篇

逍遥游第一

齐物论第二

养生主第三

人间世第四

德充符第五

大宗师第六

应帝王第七

 外篇

骈拇第八

马蹄第九

怯箧第十

在宥第十一

天地第十二

天道第十三

天运第十四

刻意第十五

缮性第十六

秋水第十七

至乐第十八

达生第十九

山木第二十

田子方第二十一

知北游第二十二

 杂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

徐无鬼第二十四

则阳第二十五

外物第二十六

寓言第二十七

让王第二十八

盗跖第二十九

说剑第三十

渔父第三十一

列御寇第三十二

天下第三十三

试读章节

原文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觳音①,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②,言隐于荣华③。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注释

①彀(kou):即将破壳而去的幼鸟。②小成:偏见。③荣华:浮夸不实之辞。

译文

人们的言论不同于无心而吹的“天籁”,发言者各执一词,但是他们的言论出于机心,并不能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人们到底说了话,还是根本没有说什么?他们认为言论不同于刚孵出的小鸟的叫声,然而究竟是有区别呢,还是没有区别呢?是什么使之大道隐蔽起来而有了真伪的区别?是什么使言论隐蔽起来而有了是非的区别?是什么使道离去而不复存在?是什么使言论存在而不能作为标准?大道是被偏见所蒙蔽住了,言论被浮夸不实所蒙蔽住了。所以儒、墨两家各自以对方所否定的为“是”,以对方肯定的为“非”。如真的想要肯定对方否定的东西否定对方肯定的东西,那么不如用空若明镜的心灵来观照。

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平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①。枢始得其环中②,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日莫若以明。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注释

①道枢:道的关键。②环中:道的中心。

译文

没有什么事物不可以说是那一个,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可说不是那一个。用对方的观点观察己方,则看不见已方的是处,用己方的观点自视,则只知道己方的是处。所以说对方是由于和己方相对而产生,己方也是由于和对方相对而产生。所谓“彼此”,也不过是惠施等人“方生方死”的说法罢了。虽然这样,一个生命诞生就意味着开始走向死亡,同样一个生命死亡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开始诞生。一个事物为“是”的时候就意味着它的“非”也开始了,同样当被认为是“非”的时候,它的“是”也包含在“非”里面了。是因非而生,非也因是而生。所以圣人不去分辨是非,而是顺应自然天道,听凭是非的发展而不加理会。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区别,还是本来就没有彼此的分别呢?超越了是非的对立之上,就掌握了道的关键了。掌握了关键就好像进入了环的中心,从而可以应对无穷尽的是是非非。是也没有穷尽,非也没有穷尽。所以说不如用空若明镜的心灵来观照。用自己的手指说明人家的手指并不是手指,不如不用自己的手指来说明人家的手指不是手指为好。用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不如不用马来说明白马不是马为好。天地与一个手指,万物与一匹马都是没有分别的。

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①?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②,厉与西施③,恢愧懦怪④,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⑤。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⑥。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芋⑦,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说。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注释

①恶:何。②莛(ting):草茎。楹:柱子。③厉:病癞,这里指丑陋的女人。④憰(jue):通“谲”,欺诈。⑤庸:常,众。⑥因:顺应。⑦狙:猴子。芋(xu):橡子。

译文

大家认可的,我也跟着认可;大家不认可的,我也跟着不认可。道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为什么是这样?大家认为这样,我也认为这样。为什么不是这样?大家认为不是这样,我也认为不是这样。事物本来就是这样,本来就是认可的。事物本来就不是这样,本来就不是认可的。所以草茎与柱子一样,丑女与西施一样,一切光怪陆离的事物从道的角度看都是相通的。一个事物的分割就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组成。一个事物的组成也意味着它的毁灭。万事万物无所谓组成与毁灭,因为它们都是通连成一体的。只有通达大道的人才能了解万物是相通为一的,因此达人就不用运用个人的智慧去分别万物的成与毁,而听任大家的意见罢了。所谓庸,就是听任大家的好恶。听任大家的好恶就能通达于大道。既通达大道就无往而不自得。达到自得的状态就可以了。只不过践行“不用而寓诸庸”的处世方法,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如此就叫做道。人们费尽心力求其一致,却不知道事物原本就是同一的,就如同人们所说的“朝三暮四”。什么叫做“朝三暮四”?养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说:“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们都很生气。又说:“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很高兴。三、四的名目与它们的总数并没有改变,仅是次序的变化使猴子们或怒或喜,也不过是顺着猴子们的意思说罢了。所以圣贤的人混同是非,任其自然,就好像泥坯顺着陶钧的转动成器。这就叫做两行。

P14-16

序言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庄子浪漫主义是一种虚无的想象,主观色彩浓,诗化哲学,细节真实。善于运用寓言来说理,汪汪恣势,仪态万方。“无端而来,无端而去”。

《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编 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