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盛产传说、孕育奇迹的国度。而其中,对天体的推测、对神祗的猜想更是千百年来不变的主题。在有文字记录之前,华夏民间就流传了许多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传说。“飞车”、“赤龙”、“车轮”、“瓮”、“盂”等传说,酷似现代目击者对这种不明飞行物现象的描述。同时文人墨客也对这种神秘的物质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各种大胆的揣摩广泛散落在《山海经》、《庄子》、《拾遗篇》、《二十四史》、《御撰通鉴纲目》、《梦溪笔谈》等古籍文献中。中国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有不明飞行物出现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千年文明中真的出现过所谓的UFO吗?
本书是我们为当代青少年朋友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素质水平的百科图书。全书所选内容不管是人类故事、生命探索、神奇世界、奇妙自然,还是古代文明、离奇宝藏、历史悬案、中华文化,都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中最具价值和最被关注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结合了诸多文献资料以及考古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讲述了种种疑团,生动而全面地剖析了这些谜团背后隐藏的真相与悬疑,让我们在领略无限精彩内容的同时,开阔视野,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世界,从而开启无尽的智慧,找到激发无穷想象力的钥匙,在探求与解疑中不断超越自我。
人类只能有一个祖先
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整个人类只能有一个祖先。要探究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在哪儿,首先要弄清楚我们人类的祖先在哪儿。这对于研究世界上任何民族的起源都是大有裨益的。
英国牛津大学的基因学家威尔斯博士在长期试验过程中,记录了世界各地200个Y染色体的基因标记。通过研究比对,他发现所有人都携带着来自同一祖先的基因。瑞典科学家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53人进行了血液抽样化验,并对其细胞中的线粒体DNA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人的进化之树源于同一根脉。中国科学家金力和宿兵在对中国北方、南方共28个种群1万人的血样进行DNA图谱分析后发现,没有1个人的DNA结果表明他的遗传体系与世界其他地方的现代人不同。
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世界上的男男女女,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到后来各种各样种族的出现,可能是在儿孙们分头前往全球的不同地区后,为了适应各自所处的环境,肤色和身体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较寒冷的地区,为了更好地从阳光中吸收维生素D,人们的肤色变得越来越浅,逐渐形成了白色人种和黄色人种;而在靠近赤道的热带地区,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强烈阳光的伤害,人们的肤色变得越来越深,出现了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而后相近地域、相同种族的这些人在道德体系、文化人格等方面又出现了分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也就产生了。
其实,在中国也有和这个猜想相类似的传说。传说在伏羲和女娲造人之后,就将泥人们黄龙氏、黑龙氏等派往九州各地巡视民情、督促农作。这些人定居了下来,生息繁衍,到今天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相貌特征和文化人格。例如广州一带的人面孔比较黑,在北方的则不同;再比如成都人性子不紧不慢,北方人说话做事却雷厉风行等。
既然人类只有一个共有的祖先,那么,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到底出生在哪儿呢?难道真的是在非洲吗?
沿着人类进化的历程寻访
探究人类源自何处,最容易实现同时最具说服力的方法,是考察在哪儿发现了距今最久远的古人类化石。
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在学术界第一次提出“人是由猿变来的”的进化论观点。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人类的摇篮在非洲。可惜,他的猜测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视,但是后来的科学考古却实实在在地印证了他的猜测。
南非小城金伯利因盛产钻石而闻名中外,但是从1924年开始,它却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在金伯利附近一个名叫塔恩的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具幼年猿类的头骨。解剖学教授达特经过仔细研究之后,认为它的形态介于人和猿之间,遂将其命名为“非洲南猿”。
1959年7月,英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在东非大裂谷附近一个叫奥尔杜韦峡谷的地方发现了一具南猿头骨。它的身体、四肢比南非粗壮南猿还要粗壮魁梧,于是将它命名为“鲍氏南猿”。后来者一般称其为“东非人”。经研究表明,他们生存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和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原始的人类——元谋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1974年,由美国古人类学家约翰逊领导的多国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了一具保存有40%遗骸的南猿骨架,最初称为“露西少女”,其后命名为“阿法南猿”。据推测其生存年代距今超过300万年。这一物种生存的时间已经远远早于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猿类。
1992年,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拉米斯又发现了距今440万年的南猿化石,最初被命名为“始祖南猿”,后来经过进一步发掘与研究,更名为“始祖地栖猿”。这些生物生活的年代不断向前推移,难道真的是印证了达尔文的猜想? 1995年,在肯尼亚境内,图尔卡纳湖西岸的卡那坡发现了距今约410万年的原始类型的南猿化石,命名为“湖滨南猿”。古人类学家们研究发现,这种化石显示出“湖滨南猿”刚刚与猿分道扬镳不久的一些特征。其下肢骨显示出直立行走的特点,而上肢骨却仍保留着向上攀缘的特性。
1996年,来自13个国家的4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科学考察队,在阿法盆地的中阿瓦什地区找到了距今250万年的南猿化石,由于它在形态上混杂着许多不同类型南猿和类似于人的特点,被认为是连接阿法南猿和早期人属之间的一个新种代表,给学术界和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被命名为“惊奇南猿”。
“始祖南猿”和“湖滨南猿”生存的年代,在距今440万年和410万年以前,这与人类进化史上所说的500万年前“猿类直立行走、开始进化为人类”的时间已经相当接近了。而且,发掘出来的生存年代在440万年前到170万年前的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物种演进体系。更何况,目前还没有在非洲之外的地区,譬如亚洲或者欧洲,发现比这更早的古人类化石。因此,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是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据科学家声称,在500万年前,东非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温突然变冷,大片的热带雨林消失。为了争夺更多的食物、更优越的生存空间,猿类被迫从树上来到开阔的大草原,从四肢攀爬到练习直立行走,于是,古猿蜕掉了身上的兽毛,进化成了人类。
非洲的“南猿”具有较大的躯体和较重的脑量,有较强的体能和较高的智能,不仅能够制造工具,很可能还有较紧密的群体关系。加之古气候变化导致了东非生态环境的大变化,哺乳动物迁移,古人类群便开始了他们“走出非洲”的历程:大约在距今200万年至180万年左右,非洲的“南猿”长途跋涉,走出了非洲,经地中海东岸,移居到中东和中亚地区,然后再向欧洲和亚洲的其他地区迁徙。到达中国的土地上则演变为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山顶洞猿人、北京猿人等,这些类人猿至今仍被奉为13亿中国人的共同祖先。
……
P2-4
五千年的风沙掩盖了多少红尘往事,一座座古墓埋藏了多少旧日繁华,神秘的古国、传说的宝藏、惊世的国宝,还有丽妆佳人的回眸一笑……远去了,又归来了,只给历史留下一桩桩悬案让人去琢磨。
我们对人类自己到底了解多少呢?我们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呢?野人的种种传说是真是假?我们有一天,也会去探索地外的生命,成为另一个星球生命眼中的外星人吗?我们还不知道答案,我们只有去不断地探索。
当你来到这里,和我们一起通过传神的文字感受跨越时空的力量,一起和我们在轻松的世界里安静的思索,我们为你娓娓道来,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为你提供最多的精彩,用我们的手,用我们的心,为你划出一条完美的线,带你走出迷惑,和知识一起扬帆远航。
本书是我们为当代青少年朋友量身定做、专业打造的一本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全方位提升青少年素质水平的百科图书。全书分为8个部分,共19个专题,所选内容不管是人类故事、生命探索、神奇世界、奇妙自然,还是古代文明、离奇宝藏、历史悬案、中华文化,都基本涵盖了各个领域中最具价值和最被关注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结合了诸多文献资料以及考古科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讲述了种种疑团,并生动而全面地剖析了这些谜团背后隐藏的真相与悬疑,让我们在领略无限精彩内容的同时,开阔视野,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个世界,从而开启无尽的智慧,找到激发无穷想象力的钥匙,在探求与解疑中不断超越自我。
让我们的思想插上翅膀,从远古飞向未来,从历史的顶点眺望,让这些一串又一串未解的谜影给我们最大胆的想象。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我们眼前就有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心中就会饱含丰富的热情,对未来才有无尽探索的开拓精神……
鉴于我们水平的限制,书中的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