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史,你会发现:几千年来,皇室内部,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之争,总周而复始,不断地轮回重演。
本书以中国古代帝位传承为主线,用大量散布于二十五史的翔实史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朝、北朝、隋、唐、宋、辽、金、明、清等十三朝,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尔虞我诈,父子反目,母子仇加,兄弟血拼,明争暗斗,相互休养戮等一幕惊心动魄的同室操戈的血腥博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同室操戈(历史上的太子废立之争)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上官平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中国史,你会发现:几千年来,皇室内部,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之争,总周而复始,不断地轮回重演。 本书以中国古代帝位传承为主线,用大量散布于二十五史的翔实史料,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南朝、北朝、隋、唐、宋、辽、金、明、清等十三朝,围绕帝位继承的太子废立,尔虞我诈,父子反目,母子仇加,兄弟血拼,明争暗斗,相互休养戮等一幕惊心动魄的同室操戈的血腥博弈。 内容推荐 一部另古代帝位传承的博弈史,一幅延续两千多年的皇室自相残杀的历史画卷,一幕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宫廷权谋,跌宕起伏的连台大戏。 本书以中国封建史上20多位在储位之争中经历坎坷,最终在皇室内部残酷激烈的角逐中,被废黜和惨遭杀害的皇太子为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了众多帝王,包括一些皇后、诸多皇子及部分大臣,和皇太子之间惊心动魄、惨不忍睹的血腥厮杀。并通过这些太子和父皇之间的生死博弈冲突,揭露了封建专制体制下,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特征的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权力尔虞我诈,父子反目,母子仇加,亲情丧尽,相互杀戮,明争暗斗的腐朽冷酷及残忍阴险。全书采用大量第一手史料,融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读性。 目录 西汉 为太子父皇失望 居帝位母后玩弄 ——汉高祖刘邦皇太子刘盈(惠帝)及其皇太子、少帝刘某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 ——汉武帝刘彻皇太子刘据 东汉 废太子引发外戚、宦官交锋对阵乱朝政 ——东汉章帝刘炟皇太子刘庆及刘庆子、安帝刘祜皇太子、废而再立的顺帝刘保 三国 姐弟联手陷害太子 父子生疑纷争连环 ——吴大帝孙权皇太子孙和、孙亮 西晋 帝痴呆皇后售其奸 废太子八王急相煎 ——晋式帝司马衷皇太子司马遺 南朝 夺帝位逆子弑父 抢宝座胞弟杀兄 ——宋文帝刘义隆皇太子刘劭 内乱外患起 父子同罹难 ——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纲、简文帝萧纲太子萧大器及弟弟、元帝萧绎太子萧方矩 争帝位弟行凶 宠贵妃废太子 ——陈宣帝陈顼皇太子、后主陈叔宝及其皇太子陈胤、陈深 北朝 皇叔害太子 血染皇冠顶 ——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太子、废帝高殷和孝昭帝高演皇太子高百年 隋 蒙冤屈兄废为庶人 施伎俩弟代立太子 ——隋文帝太子杨勇和弟弟、炀帝杨广 唐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唐高祖李渊皇太子李建成 教子无良方 太宗欲自杀 ——唐太宗李世民皇太子李承乾 死在父母屠刀之下的三兄弟 ——唐高宗李治皇太子李忠、李弘、李贤及李显 诛恶不成身先死 ——唐中宗李显皇太子李重俊 好了伤疤忘了痛 ——唐睿宗李旦皇太子、玄宗李隆基及其太子李瑛、李亨 宋 祖孙四代的恩怨与曲折 ——南宋高宗赵构皇太子赵鼻、孝宗赵脊皇太子赵惇、光宗赵惇皇太子、宁宗赵扩及其皇子赵站、赵昀(理宗) 辽 贪权力母爱偏移 失帝位子叛他国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太子耶律倍 遭诬陷母后蒙冤 受牵连太子被杀 ——辽道宗耶律洪基皇太子耶律浚 金 父皇作恶身先死 太子无辜身亦亡 ——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皇太子完颜光英 明 太子位上十九年 帝王位上三十天 ——明神宗朱翊钧皇太子朱常洛 清 两立两废几多曲折 皇兄皇弟各显野心 ——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皇太子允扔 试读章节 巫蛊祸起父子反目 政变失败母子俱亡 ——汉武帝刘彻皇太子刘据 当年少帝刘某被奶奶吕太后杀掉之后,汉王朝历经文帝刘恒(刘邦和薄姬之子)、景帝刘启父子,很快进入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比较安稳,但皇室内部,帝王和太子间的矛盾,依然十分激烈。景帝刘启废掉皇太子刘荣后,刘荣异母之弟、后被立为皇太子并嗣位为武帝的刘彻,其太子生涯更是充满了很多坎坷。而在皇室内部各种力量博弈中,刘彻太子刘据,居于太子之位30多年后,尚未等到嗣位,便因父皇听信奸臣谗言,被迫起兵反抗。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7月,以他们父子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终于暴发了激烈交战。短短几天,长安城内外,血流成河,数万无辜死在了这种本不该发生的悲剧之中。太子刘据终因势单力薄,兵败后和母亲卫皇后,先后无奈地以自杀结束了太子和皇后生涯。 在权力诱惑下,为了巩固维持到手的统治大权,帝王和太子之间相互猜疑,互不信任,乃至你死我活的大拼搏,屡见不鲜。而直接造成太子刘据凄惨结局的武帝刘彻,当初他的太子之路,也十分曲折。因为一开始,刘彻父亲、景帝刘启,并没有立他为太子。然而刘彻嗣位多年后,却因猜疑太子刘据触动了自己利益,最终逼得儿子和他兵戎相见,大动干戈。 既非嫡子又非长子的刘彻,之所以被立为皇太子并继承了帝位,一方面和父皇刘启,因对太子刘荣之母栗姬不满而废了刘荣;另一方面,则和刘彻姑妈、馆陶公主刘嫖为了自己私利,暗中不断帮忙活动有着很大关系。 公元前153年(前元四年),刘启即位4年后,由于皇后薄氏还没有儿子,只好册立栗姬之子、临江闵王刘荣为皇太子。然而仅过了3年多,刘荣就被废掉。 刘荣被废,说起来很冤枉。原来,心怀鬼胎的刘嫖,为了能让女儿陈阿娇日后地位显贵,便在女儿幼小时,一直盘算着在娘家子侄中,为她找个意中人。开始,刘嫖看上了当时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的侄子刘荣,并一心想把女儿许配给他。而刘荣母亲栗姬,因为看不惯骄横的大姑子刘嫖,不但不领其情,还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栗姬因此得罪了刘嫖。之后,刘嫖对她十分怒恨。 刘嫖虽然在栗姬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但为了女儿将来能够荣华富贵,她又盯上了弟媳王夫人之子刘彻。一天,王夫人带着儿子看望刘嫖,刘嫖乘机将小侄子抱在怀中逗他玩,边逗边问他要不要媳妇。刘彻以为媳妇就是小伙伴,就天真地回答说要。刘嫖抬手指着环座一周的女人,问他想要哪个,刘彻却摇头不说什么。刘嫖又指着女儿陈阿娇,问他说你看阿娇好不好。让刘嫖想不到的是,一说阿娇,小刘彻顿时高兴地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汉武故事》)成语金屋藏娇,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随着女儿陈阿娇一天天长大,刘嫖和弟媳王夫人,终于订下了这门亲事。 自从和弟媳王夫人订下这门亲事,刘嫖对于她曾提亲而遭拒绝,折了面子的栗姬,更加痛恨。此后只要一有机会,刘嫖就在弟弟刘启面前,极力诬陷中伤粟姬。同时,又说刘彻母亲王夫人是多么好。听得多了,刘启渐渐地对粟姬越来越感到不满。而王夫人得知刘彻对栗姬不满,又故意让人劝刘启立粟姬为皇后。为此她还让人上奏说,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如今刘荣身为皇太子,那就应该早点册立太子之母为皇后,“今太子母号宜为皇后。”刘启一听,顿时大怒,生气地对王夫人说,你也不掂量一下,册立皇后之事,难道要你说吗?“是乃所当言邪。”事后刘启一想,王夫人之所以替栗姬说话,很有可能是她想争皇后位子。于是,刘启什么活也没说,当即就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面对残酷现实,无力抗争的栗姬,感到很没面子,一气之下,忧郁而死。 栗姬死后,刘荣也被父皇打发到了封地江陵。不久,刘荣因为私下占了宗庙一些地扩建王宫(刘启即位后,下令各郡国都要为爷爷刘邦和父亲刘恒立庙祭祀),此事被人揭发后,刘启下令将他召回京师,准备问个究竟。临回京师前,刘荣举行完向先祖祭奠仪式上车时,车轴却突然断了,“轴折车废。”见此情景,深信迷信的江陵父老,一个个流着眼泪,纷纷私下议论说,看来刘荣这次是有去无回,“吾王不反矣。”刘荣到了京师长安,按规矩到中尉府报到,准备接受调查。结果却受到了执法不避贵戚,连列侯宗室见了都侧目而视、外号“苍鹰”的中尉郅都讯问。刘荣想借用刀笔(当时没有纸,只能用刀在竹简上刻字)说明个中原委,但郅都却不答应。“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郅)都禁吏不予。”胆小谨慎的刘荣,因为害怕“惧而缢死。”后来奶奶窦太后知道这一切后,为了替蒙冤的孙子出气,硬是让人将郅都杀了。 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就在刘荣母子相继死后过了3个月,刘启便立王夫人为皇后。几天后,又立年仅7岁的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不过,就在刘彻被立为皇太子之前,究竟册立谁为皇太子,刘启和母亲窦太后,意见完全相反,甚至差点又引起了一场内乱。原来窦太后并不想立孙子刘彻为皇太子,而是想立当时封为梁孝王的小儿子、刘彻叔叔刘武为皇太子。“上废栗太子(刘荣),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窦太后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她一直偏爱小儿子刘武,“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只是由于一些大臣反对,之后窦太后才没有再坚持己见。“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由于这件事当时属于机密,很多人并不知道个中原委,“以事秘,世莫知。” 随着时间推移,窦太后的想法,还是慢慢传了出来。一天,已经知道母后想法的刘启,和弟弟刘武一同侍候母后吃饭。因为当时刘彻还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为了不违母后心意,刘启“酒酣”后对母亲说,将来我去世后,就将帝位传给弟弟刘武,“千秋万岁之后传王。”窦太后听了,十分高兴,“太后喜悦。”然而,当时也在场的窦太后堂侄窦婴(窦太后从兄子)一听这话,跪在地上对刘启说:“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汉之约也,上何以得传梁王。”刘启和窦太后听了,很不高兴,“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悦。”结果,窦太后从此对窦婴十分怨恨,“太后由此憎婴。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婴门籍,不得朝请。” 不久,刘武从封地来朝拜谒母后。吃饭时,刘武当着母后和哥哥刘启面,又要母后做主,以后将帝位传给他。窦太后便对刘启说,“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索隐》解释说,殷人尚质,亲亲,谓亲其弟而授之。周人尚文,尊尊,谓尊祖之正体。故立其子,尊其祖也。)刘启一听,跪在母后面前并表示同意。等到宴席散了,刘启召袁盎等人,询问他们太后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太后言如是,何谓也?”大臣们一齐对刘启说,太后意思很明白,就是要立刘武。“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袁盎等人还解释说,“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经袁盎这么一说,刘启也觉得立弟弟刘武,是有点不大合适。于是又和大家商议,看如何才能拒绝母后想法。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王朝一切都效法周王朝,那么按周朝规矩,只能由儿子继位,而不能由弟弟继位。“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鉴于太后的想法,看来只有我们大家出面,才能让她放弃自己想法。袁盎等人只好入见窦太后,直截了当地对她说,我们都听说您想立刘武为太子,那么刘武死了再立谁呀?“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窦太后回答说,那时再立刘启的儿子,“吾复立帝子。”袁盎一伙又对她说,您这样做,必然会引发内乱,所以绝不能立刘武。在袁盎等人反复劝说下,窦太后这才无奈地放弃了她的想法。“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P18-21 序言 一 在以私有制、世袭制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社会,几乎所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上台后都要通过册立皇太子,预先为自己确立好接班人,以此延续并保证自家王朝统治的长久性。中国历史上,由此孕育产生了一大批身份高贵、地位至尊的特殊人物--皇太子。 早在四千多年前,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夏王朝,尽管还没有太子这一称谓,但帝位继承者,基本上全是帝王的儿子。灭夏而建的商王朝,开始有了太子的称呼。《史记》卷三记载说,商王朝第一任帝王汤去世后,由于太子太丁此前已死,按商王朝“太子死,立其弟”的规矩,由太丁之弟外丙继承了帝位。“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尽管商王朝帝位继承者实行兄终弟及,但实际情况也不尽然,其三十任帝王中,几乎一半是传位于子的。商之后,周王朝通常只立帝王长子为太子。如果太子万一不幸早死,再立其子为接班人。“周道,太子死,立嫡孙。” 周代以前,由于没有皇帝这一称呼,所以此前太子还不叫皇太子。自从秦始皇自称皇帝后,代秦而建的汉王朝,正式称太子为皇太子。刘邦上台伊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 随着历史的发展,太子逐渐有了一些其他称谓,诸如“东宫”、“国本”等等。东宫原本是太子生活居住和处理事务之处,所以后来也有以东宫指称太子者。“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国本”之意,是说太子为“天下之本”。也有称太子为“储君”、“储贰”,言其就是将来的帝王。亦有尊称太子为“殿下”,“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 除“国本”、“储君”、“殿下”等雅称,还有将太子称为“龙种”或“龙子”。自古以来,龙作为古人想象创造、集多种动物于一体的华夏图腾,一直为人尊崇。其形象早已跨过科学的门槛,成了一种家喻户晓而又神圣的民族象征。即便今天,国人还以龙的传人骄傲自豪。在自诩为真龙天子的帝王看来,他们的儿子,自然就是龙种龙子。患有男性不育症的东晋废帝海西公司马奕,为了有个皇子,竟制造骗局,“使左右向龙与内侍接,生子,以为己子。”老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讽刺说:“凤凰生一雏,天下莫不喜。本言是马驹,今定成龙子。”至于将太子喻为龙种的,更是比比皆是。隋文帝杨坚孙子杨俨(太子杨勇之子)出生后,有人就对他说“天生龙种。”杜甫在《哀王孙》一诗中也写道:“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总之,在古人包括帝王眼中,他们和太子,无疑都是龙种龙孙。 由于太子称谓具有专一性,在封建社会,一般人(包括起名)都不能叫太子。南齐武帝萧赜当政期间,有个姓皇的人起名叫太子,萧赜知道后就对人说:“皇太子非名之谓。”于是让那人将“太”字下面一点移到上面,“移点于外,易名为犬子。”处士何点为此对人说:“太子者,天地之所悬,三才之所系,今化而为犬,不得立矣。”这种改动,完全是封建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蔑视。 将太子视为“国本”也罢,“龙种”也罢,说穿了,无非是彰显其身份地位的重要。 帝王之子既然都是龙子龙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都具有成为太子的资格和可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以家族统治为中心、以父权家长制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政权相结合的宗法制度下,对严格奉行这一制度而又多妻多子的帝王们来说,尽管每一个儿子都是自己血脉,但却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嫡、庶之分。只有他们和“配德乾元,恭承宗庙,徽音六宫,母仪天下”的皇后所生之子,即嫡子才具有“大宗”地位,而其余嫔妃所生之子,全属于“小宗”。为了保持帝位世代能在“大宗”中传承,“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便成了册立太子的一条基本原则。“立嫡以长,礼之正也。”如果皇后一直没有生育,才能从其他嫔妃之子即庶子中,另选一位册立为太子。可见,除嫡子或长子外,其他皇子成为皇太子的概率很低。 二 太子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使得帝位的继承者,在多数情况下都非太子莫属。除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乱世末世,一些通过起义造反,浴血征战等手段,最终改朝换代登上帝位者外,正常情况下,一个嫡长子要想嗣位,首先要被立为太子。而能够成为皇太子,就意味着离御座只差小小的一步。 对任何一位嫡长子来说,能够成为皇太子,不仅是他本人梦寐以求的大喜事,同时也是所在王朝的大事。所以太子身份一旦确立,其王朝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册立仪式,皇帝要亲临现场并公开向天下宣布。而太子册立后,地位马上要高于其他皇子,有时甚至仅次于父皇。比如,每逢父皇出征、巡视等离开京师,一般由太子监国,临时代理父皇处理朝政大事。太子住所东宫,设有专门官署,有众多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东宫还拥有类似帝王禁军的卫队及甲胄兵器。有的王朝东宫侍卫兵士,甚至达到了上万人之众。遇有节日,大臣还要按一定仪式程序朝贺太子。 太子拥有如此重要的身份地位,按说他们应该具备很高的素质,才能和这种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受立嫡立长所限,很多太子,即使素质低下,愚不可教,明显不堪继任,但想改变一下这种规矩,却很困难。 历史上曾有一些帝王,面对不成器的太子,也想改立其他皇子,结果迫于传统,最终都无奈地放弃了自己想法。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太子司马衷,由于智商低下,曾被人们称为“白痴”。司马炎早看出他不是理想的接班人,就和皇后杨艳(司马衷之母)悄悄商量,准备废掉司马衷而改立其他儿子。然而杨皇后却以《春秋》中说过“立嫡以长不以贤”为由,坚决不同意夫君破了这条规矩。“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司马炎挨了杨皇后一顿呛白,再也不提废太子事。结果,司马衷这个“白痴”,不但一直居于太子之位,后来还成了西晋最高统治者。在封建帝王中享誉很高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想破一下这条规矩,同样未能如愿。贞观十二年,李世民曾和魏徵等就此进行讨论。李世民认为,“国家所以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也。”如果嫡长子册立为太子后不堪继任,那就应当由其他兄弟来继位。岂料魏徵引经据典对他说,“自周以降,立嫡必长,所以绝庶孽之窥觎,塞祸乱之源本,有国者之所深慎。”李世民听了魏徵话,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后来,在太子问题上,这位杰出的封建帝王竟差点被气得自杀。 囿于这一规矩,很多帝王在统治期间,太子问题始终是放心不下和最为棘手苦恼的大事。因为太子素质高低,好与不好,废与不废,并非他们的意愿所能左右的。一些德才低下,昏庸愚劣的太子,因为皇太后、太后、皇后(母后),以及一些大臣偏袒支持,不但保住了太子之位,最终还嗣位为帝王。汉惠帝刘盈、晋惠帝司马衷等,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当然也有很多太子,尽管他们比刘盈、司马衷聪明很多,但在激烈残酷的内争中,他们不仅没有入主金銮殿。相反,围绕其太子生涯,却上演了一幕幕父子反目、母子相残、兄弟血拼等令人惊心动魄的惨剧。一些皇太子,不仅在激烈内争中和帝位擦肩而过,更有甚者,在自家人拼搏厮杀中,凄惨地倒在了父皇、母后及兄弟们的屠刀之下,成了东宫冤魂。 如今,当我们穿越历史时空,深入森严的东宫,进入太子生活天地,揭开极为隐秘的宫廷内幕,这些不堪目睹的惨烈场面,仍令人心惊肉跳。 三 很多太子之所以命运多舛,终被废杀,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上看,父皇和母后对太子猜疑不信任;兄弟们为争夺太子之位相互残杀;父皇移情其他嫔妃,太子因母后失宠受到冷落;奸佞之辈为了自身利益,挑拨帝王和太子关系并制造矛盾,以及一些皇太子自身素质低下等等,都是导致太子被废杀的原因。但从深层上看,私有制度下的世袭制,才是帝王和太子对立冲突的真正根源。 以私有制、世袭制为特征的专制社会,不管何种原因,一个人只要成为帝王,天下就是他自家的天下,江山就是自家江山的意识,总是十分强烈。为了保证统治大权能在嫡亲子孙中不断延续,世代相传,他们当然不会逾越立嫡立长的规矩。这种立嫡长不论德才的做法,必然将一些素质高于太子的其他皇庶子,无情地排除在一边。一些头脑比较聪明、甚至对王朝建立有过很大功劳的皇子,因不是嫡长子而不能成为太子,不仅对身为皇太子的兄长看不上和不服气,同时对父皇也会产生强烈的怨恨情绪。在怨恨、嫉妒、不服乃至野心等心理支配下,他们往往不顾亲情,拉拢联合一些权臣,铤而走险,直接向这一规矩的受益者皇太子发难,有的干脆把矛头直接对准了父皇。由于很多皇太子,并非帝王最优秀的儿子,更不是理想的帝位继承人。即便他们能够荣幸地嗣位,也只能说运气比庶兄弟们好些而已。历史上很多帝王之所以素质低下,昏庸无能,正是这种制度造成的。尽管一些帝王,也意识到了这种做法有不少弊端,但受其历史的局限,仍要极力维护和坚持这一制度。 一代又一代的帝王,之所以坚持这种做法,除了确保费尽心机取得的江山和统治大权,不能落在庶子之手,更不能落入异姓手中等因素外,同时也为了防止诸多儿子、包括一些后妃、臣僚等觊觎太子之位乃至帝位而引发的种种内乱。 专制体制下,不论通过什么手段上台的帝王,也不论自己成为帝王的过程多么曲折,一旦坐上御座,绝不允许其他皇子争夺太子之位,同时更不容许皇太子等人向自己挑战。然而,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力诱惑,有的皇太子由于按捺不住提前登基的野心,或明或暗地向父皇挑战。而一些为了自身利益的后妃和皇庶子,以及一些大臣,往往又推波助澜,或挑拨怂恿太子向父皇挑战,或拉拢其他皇庶子排挤太子,以保住他们既得利益。对大多数太子而言,东宫始终潜伏着让他们离开的危机。从成为太子之日起,很多太子就如履薄冰地苟活偷生。在激烈的储位之争中,一些皇太子被无情地废杀掉了。 被废杀的皇太子,几乎每个王朝都有。而每一个不管因何种原因被废杀的皇太子身上,都有着说不完、道不清的诸多坎坷曲折。有些皇太子被废杀,还引发了王朝内部的大乱,以至造成成千上万的无辜者,也死在了储位之争的血泊之中。西汉武帝刘彻太子刘据,位居太子之位三十多年后,因父皇听信奸臣谗言逼得起兵反抗,一时竟有数万人丧身。晋惠帝司马衷太子司马遹,被皇后贾南风等人废杀后,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引发的“八王之乱”,更是惊心动魄。死于内乱中的百姓,多达几十万。至于很多皇太子被废时,帝王借机杀掉的大臣及东宫官员,更是无法历数。 即便一些终于坐上帝位的皇太子,其太子生涯,同样充满了很多坎坷曲折。明神宗朱翊钧的庶长子、居于皇太子之位十九年、嗣位仅一个月而死的朱常洛,从出生长大到立为皇太子,直至嗣位乃至死后,可以说一天都没有安宁过。父子之间、君臣之间、臣僚之间围绕朱常洛册立引发的“争国本”案,以及之后“梃击”、“红丸”、“移宫”三案,都和他有着直接关系。这种激烈尖锐的派系冲突,直到明亡才结束。 帝王和太子间的残酷冲突,无情地折射出了专制体制的腐朽与冷酷,以及统治集团内部为了权力尔虞我诈,六亲不认的残忍阴险。对帝王们来说,为了维护其地位,根本不管太子不太子,杀起他们来毫不手软。而一些野心勃勃、权力欲望强烈的母后,如吕雉、武则天等辈,只要能够专权,丝毫不念母子之情,为了除掉身为儿子的皇太子,同样十分凶残。至于众多皇子,只要能夺得皇太子地位,不管你是同胞兄长,也不管你是父皇钦定的皇位继承人,照样会将屠刀对准这些情同手足的兄长。在权力诱惑下,为了自己利益和地位,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没有一点点亲情和人性可言,只有野蛮凶残和赤裸裸的兽性。 面对如此残酷的内争,一些帝王之子,临死前无可奈何地悲叹说,如果有来世的话,再也不生在帝王之家。刘宋孝武帝刘骏之子刘子鸾,被后来继位为前废帝的哥哥刘子业上台后杀掉时,这个才十岁的少年无奈地说:“愿后身不复生王家。”没过几年,其最后一任帝王、十三岁的顺帝刘凖,被后来成为南齐太祖萧道成逼着禅位时,吓得躲在佛盖之下,哭作一团。而当刘凖听说萧道成不杀他时,边哭边说:“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子家。”隋炀帝杨广之孙、被王世充扶上台后又废杀掉的杨侗,遇害之日也悲叹说,“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可悲的是,这种现象,竟然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历久不断地轮番上演! 本书通过对部分帝王和太子间的激烈对立,以及围绕他们册立废杀引发的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由此上演的一段段曲折坎坷故事;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相互争斗,整得你死我活,血染东宫的厮杀悲剧;最终导致王朝动荡,天下大乱、混战不断等不堪回首的重大风波剖析,力图让人们能够全方位、多层面地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史,以及专制体制的腐朽黑暗与血腥。 四 考虑读者层面不同,全书采用学术性和通俗性结合、知识性和可读性结合的原则,力图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帝王和太子间的血腥博弈。书中采用的史料,全部出自《二十五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明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纪事本末,同时还采用了部分野史笔记等。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跨度长达数年,再加之本人学识有限,如有疏漏错误,诚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写作时曾得到很多领导、同事及挚友纯洁真诚、热情的帮助。在此衷心感谢李乾元、王国生、刘粤军、葛铁德、李星、张岳永及杨旭华等首长亲切关怀鼓励。杨闻宇、赵志荣、李海明、李玉柱、薛寒冰、邓宇、杜俊峰、马东红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从策划到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期间曾就本书的编写体例和部分内容的修改,多次商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上官平 2008年4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