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寒门子弟闯入上海滩
故事必须从季琦开始,因为那天晚上的“网络创业研讨会”是他召集的。
季琦,1966年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几代务农,家族中很少有人读书,父母对季琦的最大希望是读完初中如果能考上高中就心满意足了,从没指望他能考上大学,更别提什么创业了。可是季琦不是这么想的,因为读初中时有一件事对他影响太大了,至今还记忆犹新。那是一个风雪交加的中午,他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赶回家后,妈妈告诉他,今天中午的饭不够吃,忘记给他留饭了。于是,季琦只好又饿着肚子回到了学校。一路上,季琦一边抹眼泪,一边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改变自己要重复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果然老天不负苦心人,1985年季琦以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得到消息那天,母亲问他:“读了交通大学,是不是以后坐火车就不用花钱了?”季琦回答:“应该是差不多吧!”其实他对上海交大的了解也不是很多,报考这所大学是因为高考前他看到了上海交大的宣传册。
填写志愿确定专业时,季琦问班主任:“自动化、计算机这两个专业怎样?我看是挺时髦的。”班主任说:“别报考那些没前途的专业,报考工程力学系吧。以后帮别人算土方,如果你算准了,包工头肯定给很多奖金的。”“哦!那就这个!这个好!”季琦听从了班主任的建议。对于渴望改变困境的寒门子弟来说,最感兴趣的就是钱了。
季琦是从南通港坐轮船去上海求学的。
那天晚上他整夜无法人眠,特别是在第二天凌晨,当季琦登上十六铺码头后,他惊呆了,想不到上海滩竟是如此的灯红酒绿。季琦觉得有点晕头转向了,他一个人提着三个箱子艰难地走在繁华的大街上,一时找不到方向,只是依稀记得街边有间店铺里传来了齐秦那首熟悉的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进入上海交大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季琦发现来自农村的自己跟这座城市还是有很大距离的。第一次他跟同学一起去澡堂的时候,他问:“是自己一个人洗澡,还是大家一起洗?”同学说:“大家在一起洗,老师也在里面。”而在下雨天,当他穿着高帮雨鞋出去后,竟然发现上海人要么不穿雨鞋,要么穿着很时髦的雨鞋。
后来,季琦也慢慢知道他所读的工程力学在上海交大是录取分数线比较低的专业,自动化和计算机才是热门的、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最让季琦感到失望的是:工程力学是用来计算潜艇的受力和导弹的起飞速度的,不是给包工头算土方的。
专业知识很枯燥,加之自己的自卑心理,这更加刺激了季琦的求知欲。大学四年,季琦基本上都泡在了图书馆,读哲学、读历史、读毛泽东传记。大学带给他的收获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让他想通了一个问题:
个体对于世界来说是非常的短暂,有的人平淡无奇,有的人波澜壮阔。自己不台鹾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1989年,季琦大学毕业了。这年的政治风波影响了这一届大学生的分配,加之专业应用面不广,工作非常难找。季琦在上海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家乡南通提着烟酒去求人,最后,南通第二设计院终于答应了接收这个应届毕业生。
就在上班的前一天,季琦突然犹豫了起来。他想:好不容易才从农村跑到上海,现在不能留在大城市,岂不是大学白念了?一番斟酌之后,他决定回到学校报考研究生,这回他换了一个专业,报考了上海交大机械工程系的机器人专业。
P5-7
优秀团队成功的秘诀并不是把最有经验、最聪明的人放在一起那么简单。高慕的这本书从团队的视角分析了一个公司从创业到融资到转型的各个阶段,并完整而详细地阐述了这么一个问题:怎样的团队才是能干大事的团队?!
——深圳银星投资集团董事长 叶伟雄
本书是一本互联网公司创业典范,也是一本跌宕起伏的故事书。书中的团队组合、发展、更替、重组等过程是每个公司都会经历的裂变,但是如何裂变公司才能“活”得更好呢?通过本书你就能找到答案。
——深圳赣冠五洲教育集团董事长 黄茂忠
可以把这本书看成一个公司上市、转型、发展的行动手册。在书中公司发展所走过的场景都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些故事非常接地气,因为我们身边就有这样那样的类似案例。同时,本书也说明了团队在一个企业中的重要性。
——上海谦启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勇
携程四个创始人有点像一个机构:四个人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大齿轮小齿轮之间咬合得非常好。对于抱着第一是“投人”、第二是“投人”、第三还是“投人”理念的风险投资家来说,这个团队成员的背景很有吸引力,足够执掌他们将要操作的公司。
——IDGVC合伙人 章苏阳
决定创业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有哪几个?曾经有人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史玉柱。
史玉柱回答:三个。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产品,再加上一个好的策划。
史大师认为好团队是创业的首要条件。比尔·盖茨也有类似的语录: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民营企业大约有250万家,有很多是合伙开办的。在这些创业团队中,有一支队伍特别引人注目,好像茫茫宇宙中北斗七星那样的耀眼、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突出……
这个团队就是“上海携程”。
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四个创业伙伴全部是名牌大学硕士毕业:三个上海交大,一个美国耶鲁。
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它创业时的启动资金仅仅是100万元,后来竟能“忽悠”来风险投资(文中均用简称风投)公司三次的追加投资,资金高达1800万美元。
我们不能说这个创业团队不牛,因为这个团队7年能将两家公司做上市,并且数钱数到手抽筋。
……
其实中国从不缺少创业团队,缺少的是像“上海携程四人组”这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铁骑劲旅。很多创业团队,还没步入正轨,已经作鸟兽散了。
怎样的团队才是能干大事的团队呢?英国团队专家贝尔宾博士的结论是:团队的目标和成员的自我角色定位很重要。也就是说只有目标清晰了,定位准确了,团队冲突才能妥善处理,团队决策才能顺利执行。
成功一定有办法,失败必然有原因。既然“上海携程”这么优秀,那它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个团队真的是那么牛吗?现在我们拿起显微镜和手术刀,就如下几个疑问对这个团队进行解剖和还原……
在茫茫人海中,他们是怎样结识?是地缘、亲缘、业缘,抑或其他关系,让他们有缘相聚在一起,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涉足这个行业?他们当时是凭着一时头脑发热,还是经过了具体的市场调研?
公司刚开始成立的时候,他们的方向是否很清晰?当他们的发展受到阻碍,也就是梦想无法接近现实时,他们是如何成功转型的?
钱是创业者心头永远的痛,他们靠什么博得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完美团队、商业模式,还是凭某个队员三寸不烂之舌或高超的忽悠水平?
为了让自己的公司快速成长,他们开拓市场靠的是自己慢慢摸索,还是并购别人已经成熟的业务。
携程团队的创业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个案例是共性,还是特例?难道这就意味着人生路线可以提前设计,事业成功可以完全复制?
我们还是先看故事吧!
高慕编著的《带队伍(从13个细节打造冠军团队)》以小说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携程这个完美团队如何从无到有、从名不见经传到辉煌的全部发展过程,深入浅出地总结了携程成功的经验——打造冠军团队需要13个细节。
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携程在创业之初如何选择团队成员、如何融资、如何转型收购找到赚钱最佳途径,又如何在公司发展壮大时上市,通过纳斯达克造富“游戏”实现财富飞跃。
本书是一个教学案例,也是一种新文体。既有小说那样的生动故事,也有教科书那样的理论分析,能让你在精彩的故事中学会如何打造冠军团队。
高慕编著的《带队伍(从13个细节打造冠军团队)》以“如何打造一个冠军团队”为出发点,从团队建设的13个细节入手,强化“带队伍”技能的培训与管理水平的提升。每条细节中,均从理念、案例、操作指导与注意事项等方面做注重阐述,言之有物,物尽其用为原则,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工作指导与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