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多公路是一条见证了六十多年历史变迁,凝聚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的道路。它的每一次兴衰都与云南高原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以近乎白描的记实笔法,全面实录了考察队对缅甸境内“雷多公路”的考察及“腾密公路”建设的完整过程,讲述了其中所经历的各种动人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保山人注重实践和勇于并善于付诸行动的生动事例,从而更使本书成为一部体现“保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毅//周勇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雷多公路是一条见证了六十多年历史变迁,凝聚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的道路。它的每一次兴衰都与云南高原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以近乎白描的记实笔法,全面实录了考察队对缅甸境内“雷多公路”的考察及“腾密公路”建设的完整过程,讲述了其中所经历的各种动人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保山人注重实践和勇于并善于付诸行动的生动事例,从而更使本书成为一部体现“保山精神”的真实写照。 内容推荐 2004年3月2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由访问缅甸的“保山市友好代表团”组成的一支25人的考察团,在时任保山市委书记、保山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黄毅同志的率领下,经历艰苦跋涉越过缅北丛林,终于到达了缅甸与印度173号界桩的班哨山口!这是自二战结束六十年来首次由进入缅甸的外国人走完其境内“雷多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全程的踏勘考察,从而揭开了这条道路经过地区在与世隔绝六十年后的神秘面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本书以近乎白描的记实笔法,全面实录了考察队对缅甸境内“雷多公路”的考察及“腾密公路”建设的完整过程,讲述了其中所经历的各种动人的故事。 目录 序 第一章 道路:云南高原上的无形之手 第二章 在历史中隐匿的道路 第三章 重现“雷多公路”的构想 第四章 从历史到现实:访问雷多公路 第五章 艰难的开端 第六章 从猴桥到密支那 第七章 在热带丛林里延伸的梦想 第八章 修筑雷多公路民工的后代们 第九章 惊人相似的历史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考察云南高原任何一条道路,你肯定会发现它们都是一部漫长而独特的历史。道路上那些被岁月模糊了的人的足迹或兽的足迹,犹如一部铭刻在大地上的历史之书,晦涩或简洁地讲述着高原上的一切。高原的历史居然浓缩在一条道路里。高原特有的地貌使云南大多数地区分布着无数个封闭、互不往来的“世界”与文化单元。道路使这个原本封闭、互不往来的“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统一、被我们称作“世界”的那种东西。道路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在不停地改变着高原的历史与社会。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云南、滇西的历史就是由很多条道路的历史构成的。 在人们印象里的云南高原始终是一个封闭保守、远离文明中心地带的地方。无论在版图上或地理上与当时发达的中原文化相比,很像一个处于文明边缘的“异类”,长期游离于以黄河文明为发祥地的文明之外。由于地理与交通的障碍,中原人或出于孤陋寡闻,或出于偏见,对于化外之地的云南的想象,肯定是遥远与蛮荒的。“西南夷”的称谓,多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片隆起的高原在认识上的固执与偏见。这种固执与偏见一直持续了很多个世纪(当然西南夷并不单指云南)。 事实上,云南应该是中国版图上最早向外开放的地方。只是它的开放不是向内,而是向外、向西、向南,沿着河流的引导走向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一条被后世史家称为“蜀一身毒道”的最初的开辟者,是生活在这片起伏不定的高原上的不安分的商人。面对被无数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陡峭不已的高原,这些商人显得毫不保守,他们用脚板在高原之上踩出一条世界上最艰难的道路。只是我们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对高原之外的另一个大陆有着如此狂热的激情?这种激情甚至似乎超出了与自己同属一个祖先的中原。从这条被后来的学者们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来看,生活在这片红色高原的人群似乎更热衷于与身后的印度商人们沟通。西南夷地域与中原封建王朝的最初的战争,也是因为道路而开始的,西南夷地域的部落头领们用战争来阻止沿着道路不断侵入的中央王朝的势力。然而,他们似乎并不拒绝沿着身后的道路而来的印度洋文明的有形与无形的渗入。有一种最现成也是最省力的解释:巨大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使他们成为了古老中国最早具有世界眼光的商人。 事实上这条被史学家称为“蜀一身毒道”的古道,是一条远古时就已经存在的东亚河谷自然通道。约从公元前4世纪一直到春秋时期,它是一条南北民族迁移、民间贸易的自然通道。战国之后由于商业的发展,这条古道逐渐演化为一条巴蜀商人秘密通商的民间商道。至少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便有驮着蜀布、丝绸、漆器的商队从蜀地出发进入云南,越过高黎贡山后抵达腾越(今腾冲)与印度商人交换商品。或继续前行到达伊洛瓦底江上游,越过钦敦江和那加山脉到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再抵达印度平原。“窃出商贾”、“无所不通”。印度和中亚的玻璃、宝石、海贝当然还有宗教与哲学也随着返回的马帮进入始终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与不开化的西南夷地域。而此时中原正与强大的匈奴民族作战,加之航海业的不发达,因而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与同样著名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尚未开通。于是这条从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便成了当时中国与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可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们,对这条通向印度民间的“秘密通道”全然不知。这样的情形大约持续了两百年之久。这一秘密的民间通道的发现始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他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见到蜀布与邛杖及蜀郡商人私下通商身毒(印度)、大夏的情形。此前虽然自秦朝以来的历代帝王们就已经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西南夷道,然而,他们只是想通过道路来拓展自己的疆域,从而更有力地控制那些处于版图边缘的封闭蛮荒的地域。他们并不知道在这条古道的身后,他们的臣民们早已与异域邻邦互通有无了。因而这条远古时就存在的民间商道,直至大探险家张骞出使西域后,才算真正进入了帝王的视野。此后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已经不再是一条秘密的民间通道,它开始成为一条由官方维修管理的,最早意义上的“国际大通道”。 这条“国际大通道”在经历了它漫长的历史辉煌之后,由于航海业的发达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海洋,通过海洋走向世界。虽然,南方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的国际通道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通道,因而它的由盛转衰也是必然的了,这条古老的“国际大通道”的声名鹊起应该是在20世纪的30年代后期。P1-6 序言 2004年3月2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由访问缅甸的“保山市友好代表团”组成的一支25人的考察团,在时任保山市委书记、保山市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黄毅同志的率领下,经历艰苦跋涉越过缅北丛林,终于到达了缅甸与印度173号界桩的班哨山口!这是自二战结束六十年来首次由进入缅甸的外国人走完其境内“雷多公路”(即史迪威公路)全程的踏勘考察,从而揭开了这条道路经过地区在与世隔绝六十年后的神秘面纱。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继此之后,便有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又投入到一场惊天动地的“雷多公路”的重要一段“中国腾冲至缅甸密支那”段(简称腾密公路)的建设工程之中。是他们在极为艰难的环境中以辛勤的劳动把一种构想变成了现实,在缅北地区重新修筑了一条比当年的“雷多公路”更为壮观的高等级现代公路。如今,一条从缅甸的甘拜地到瓦晓全长95公里的二级柏油公路已建成通车,它也许已经成为全缅甸目前最好的一条公路而受到缅甸人民的赞誉,因而被称为“中缅友谊路”,宛如在缅北大地上又重重地刻下了一道历史的印痕,就像一条绚丽的彩虹永远地盘绕在通往密支那的丛林之中。 在世纪之交和平崛起的中国,以自己成功发展的经验而更加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念,进一步加快了面向世界的全球化进程和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化合作步伐。提出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构建和谐世界、和谐周边等一系列开放理念,不断探索各种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新途径。在这个大背景下,云南根据自己的区位特点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发展目标,近来又提出了要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的远期发展构思。 云南凭借所处的区位优势,在对外开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边境贸易到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使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云南面向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开放的优势,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另外一个不仅在历史上与云南的联系更为密切,而且在当今世界上发展潜力更大、与之合作空间更为广阔的南亚地区,致使云南在面向南亚开放的初期阶段显得相对滞后。面对这一状况,保山市率先在全省提出了“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的战略构想,做出了考察“雷多公路”和修筑“腾密公路”首开先河的惊人壮举,表现出了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敢为人先付诸实践的凛然气概,为云南全省的对外开放和面向南亚的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保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州市百舸争流的竞技舞台上极为亮丽的一步奇招和一台好戏。走向南亚的“走”和先行一步的“行”强调的就是要实践、要行动。我们的理论再正确,不去实践也就得不到收获。保山取得成就的可贵之处,就是在选准了方向之后能把一种“说法”变为一个“做法”,变成一步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在当前的一些风气下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或许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之为“保山精神”! 正因为如此,作为全面记录保山这个行动的著作《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的出版,才显得更为及时和重要。本书的作者就是亲自指挥这次行动的黄毅同志和参加考察的原保山日报社记者周勇同志。本书以近乎白描的记实笔法,全面实录了考察队对缅甸境内“雷多公路”的考察及“腾密公路”建设的完整过程,讲述了其中所经历的各种动人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保山人注重实践和勇于并善于付诸行动的生动事例,从而更使本书成为一部体现“保山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作为一个亲身参加这次活动的考察队员,读后更是倍感亲切。那穿越河道的汽车轰鸣、夕阳西照的克钦村寨、神奇幽静的山谷、遮天蔽日的密林、教堂里传来的阵阵钟声、风雨呼啸中飘摇的小楼,以及最终达到目的地的兴奋和迎接我们胜利归来的红日……这一切就像过电影一样,又浮现在眼前,心中不免又泛起那些魂牵梦萦的情思,令人久久难以平静。因而我更加希望能借助本书来与大家共同分享这些难得的感受。 当人们步入的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每时每刻都不知道前面会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这种经历是令人刺激的,共同置身在这种经历中的人们也会结下一种特殊的友谊。考察队所有的队员都是在那次历史事件之后出生的人,在此之前,我们只能得到一些书本上的记录和文学作品描绘的景象,里面充满了战火的硝烟和离奇的传闻,既有被恶劣环境加剧了的战争惨烈,也有被残酷的战争渲染了的环境险恶。可一旦在战火熄灭的尘埃落定数十年之后,当我们为了现实的需要而再次踏上这条历史的道路时,除了还能找到一些当年留下的输油管和武器的残骸之外,感受更多的已是一种“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祥和气氛了。而且我们还惊奇地发现,这条道路在缅甸境内的地势居然会如此的平缓,比起我们云南的山地不知要好多少倍,所经过的路程仅有区区480公里。这样,从昆明到雷多按今天改道的距离计算也就是1220公里,已比当年的雷多公路又缩短了300多公里。从云南到达南亚国家的距离竟然是那么接近!这就更使人感到释然了。我们确实穿越了一个跨世纪的历史,见证了这条历尽沧桑的道路,因而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要继续努力去迎接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以上就算是我亲历这次考察后再拜读此书的一点随感。我愿以此作为本书之序来奉献给阅读此书的朋友和所有关注这项事业的人们。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 王崇理 2008年1月4日 后记 作为一个在滇西成长的人,滇缅公路是一个始终伴随着我的童年生活和记忆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有我们父辈的足迹,也有我们童年时的足迹。因为直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二战时的公路有很多路段仍在使用。因而对于在滇西生活的人,这条六十多年前的战时公路是一条与他们的生命有着密切联系的公路。 这条从印度雷多到中国昆明的公路在战争结束后,就从一条国际公路变成一条纯粹的民间公路。雷多公路在异国境内的路段或被热带森林覆盖或成为一条当地人使用的公路,以致在很长时间内有很多人都认为这只是一条通往省城昆明的公路。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 世纪之交,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走向南亚”的战略。这意味着云南已经开始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国际经济环境下所处的位置。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雷多公路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将重新复活,成为一条中国通向印度以及南亚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而中国腾冲至缅甸密支那公路的重新修筑,就是实现这个构想的开端,也是保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云南走向南亚,保山先行一步”战略的具体实施。我作为一个修筑腾密公路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这一段经历是我一生中最铭心刻骨的记忆。如今公路已经通车,可是每当处理完公务一人独处或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段如火如荼的日子:比如带领小分队穿越缅甸北部著名的野人山抵达缅印边境,考察雷多公路全程,那是二战结束后首次由中国官方组织的对雷多公路的考察;在缅北热带丛林里仍然随处可见的六十多年前废弃的中印油管、被炸毁的战车,犹如一次历史的旅行和探险;多次与缅甸政府官员艰难而耐心的谈判;在热带丛林里开工建设时的艰苦卓绝,它所呈现的一切似乎与六十多年前修筑雷多公路时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条路凝聚着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筑路工人太多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是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使腾密公路得以顺利建成,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我离开保山工作之后,每一次与保山的同志见面都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几乎所有亲历过腾密公路工程的同志都承认,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难以忘怀、最铭心刻骨的经历。人的一生能够经历这样事情的机会并不很多,这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财富。后来我就萌生出写一点文字记录这段刚刚过去的历史的念头。此后我陆续写了一些记录这段经历的文字并交给我的合作者周勇先生,因为他也亲历了腾密公路修筑的整个过程。于是就有了这本《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一书。作为一名亲历者,我只是想真实地记录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不论过多少年,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本书重新回到当年那可歌可泣的现场;回到一段和我们很多人生命相联系的事件中。这是我们写作此书唯一的目的。 正如本书的名字一样,雷多公路是一条见证了六十多年历史变迁,凝聚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的道路。它的每一次兴衰都与云南高原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坚信雷多公路将会再一次和云南的未来相遇。在一部宏大的历史里面,个人的作用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可是有无数个个体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再创造历史的辉煌。对于这一点,我坚信不疑。 是为跋。 夤毅 2008月2月1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