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的烟斗》是黄灿然的最新专栏合集,非常有趣,阅读的过程是种享受,绝大部分的文字都很清爽警醒,读之可以让人精神一振或会心微笑,甚至低吟沈思。
作者机智、风趣、克制的文字,令他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心插柳而独树一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格拉斯的烟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灿然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格拉斯的烟斗》是黄灿然的最新专栏合集,非常有趣,阅读的过程是种享受,绝大部分的文字都很清爽警醒,读之可以让人精神一振或会心微笑,甚至低吟沈思。 作者机智、风趣、克制的文字,令他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心插柳而独树一帜。 内容推荐 本书是黄灿然的最新专栏合集。黄灿然融诗人的挑剔、翻译家的视野和新闻工作者的触觉于一炉,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方便,博览英文报刊文章见果就摘,见花就采,见精就取,见好就收。在他的笔下,英美报刊文章如他所言“被撮要、被转述、被意译、被直译、被评论、被压缩、被稀释、被曲解、被挖苦、被戏仿、被虚拟”。作者机智、风趣、克制的文字,令他在当代中文写作中无心插柳而独树一帜。 目录 01 怕序 02 Think Thanks(智谢) 03 Disacknowleqements(鸣不谢) 04 格拉斯的烟斗 05 格拉斯、布尔迪厄对话 06 当萨伊德遇到萨特 07 消极侵犯 08 他失踪到报纸头版上 09 他最糟糕的时候 10 福尔摩斯的秘密 11 儿子变女儿 12 性别“第四浪潮” 13 子变女,父之过 14 后知后觉后现代 15 帝国反写战 16 争夺话语权 17 成者讲,败者听 18 文明如此衰落 19 午夜的孙子 20 移民作家的处境 21 又瘦又黑又聪明 22 “出去买份报纸” 23 徐讦先生趣事 24 吃蟹的学问 25 法国餐馆的兴起 26 法国式悖论 27 一位廉价而挑食的饕餮 28 中国菜,有你的! 29 好莱坞式勇气 30 心里有一本书? 31 “和平”号综合征 32 从封面到人面 33 从杨宪益想到奥登 34 九十岁的孤寂 35 懂外语,益母语 36 识途篇:名人学英语 37 语法也新潮 38 霍顿再被逐出校门 39 坐言起行说独身 40 女人性饥渴 41 泪灾 42 活样板 43 嫖名气的窑子 44 马克思的深情 45 香肠和炮灰 46 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棒 47 海德格尔的悖论 48 德里达说教 49 日本形式,美国内容 50 地图大盗 51 偷书贼 52 大屠书 53 拉美应该说是 54 《纽约时报》牛仔化 55 《时报》、《邮报》互换角色 56 记者讲真话 57 白痴 58 Interfax的来历 59 买旧书的惊喜 60 良心之光 61 亚马逊五周年 62 再乏味一个世纪 63 《读书》的女将们 64 学术著作与书评刊物 65 TLS百年史 66 TLS成功奥秘 67 在小杂志攻读高级学位 68 没有上半截的三点式泳装 69 编辑急诊室 70 退稿史上的伟大时刻 71 索而无瘾 72 萨德的狱中书信 73 无声的性爱 74 A Twoderful Man 75 听众通缩,指挥通胀 76 粗口莫扎特 77 余华出道记 78 达利和他的胡须 79 悔不赤裸 80 经典影评 81 走得比镜头更近 82 跟进 83 迟早奖 84 布罗茨基的三大遗产 85 这回他错了 86 做个好叛徒 87 经典重译 88 卞之琳的贡献 89 卞之琳鲜为人知的一面 90 胡春香 91 南北战争 92 平脚式的叙述 93 苏珊,再忍一忍 94 仰慕者变诋毁者 95 洛布丛书“性解放” 96 史蒂芬·金论写作 97 三五博士随侍 98 作家晚节不保 99 作家的自大狂 100 三十七个读者 101 技巧 102 马尔克斯落魄记 103 改变酒史的酒仙 104 法国酒遇上美国酒仙 105 拙劣性描写 106 “我那热血奔涌的南部” 107 “她的手向北挺进” 108 女人变,色情刊物不变 109 心理难民 110 一杯水的幸福 111 纹身:暴露肤浅 112 了不起的理发师 113 见态不见步 114 自由可以是保守 115 医学妻子,文学情妇 116 “颓废”与“尚古” 117 马凉总统 118 体恤 119 美国联合国 120 董笑读报 121 送毒粥 122 文评家的“羞耻”游戏 123 批评的故事 124 如此书评家 125 见经理 126 文人相斗 127 赛前 128 奈保尔如是说 129 “我做爱的时候……” 130 深过注脚 131 狩猎指南 132 资助愤怒 133 不平之鸣 134 仇资 135 美丑 136 讲笑话与拼错字 137 危险的缪斯 138 受苦人的守护神 139 “他者”的泛滥 140 互相谦让 141 暖床 142 临终遗言 143 墓志铭的幽默 144 拿了钱撒腿就跑 145 吃、开枪然后离开 146 幽默也疯狂 147 不侃不光彩 148 三书名猫 149 谭恩美论谭恩美 150 驼背怪杰 151 臧否人物 152 名人论名人 153 布鲁姆论剽窃 154 文学即剽窃 155跋 试读章节 书中鸣谢,乏味者居多,无非是“感谢内子”、“尤其感谢老友”、“更要感谢编辑”和“谬误概由本人负责”之类。《村声文学增刊》发表阿尔福德的文章“智谢”,介绍埃杰斯有关鸣谢的专著,教人如何在书中巧妙致谢并影响书评家。 巧妙的致谢,当然是要懂得去沾毫无关系者之光。例如多谢歌星“在我早晨打字前做健身运动期间,天使般向我歌唱”,或多谢前辈“帮助我把心中所感变为文字,增加分量”,或多谢制药厂以其抗抑郁药“扩充我狭窄的快乐渠道”。 有胀必有缩,自谦自贬者大有人在。一位作者说,编辑决定出版他的著作,“与其说是沫慨,不如说是不公平”;哲学家伯林说自己的论文集某卷“不值一哂”。更有趣的是《文学中的性描写指南》编辑,鸣谢纳博科夫著作代理人之“冥顽不化,一再拒绝允许我使用Ⅸ洛丽塔》某段”。 女作家爱丽丝·沃克被誉为鸣谢王后,她可以不着边际,感谢“往昔文化中的艺术与历史之教诲”,以至在《拥有秘密快乐》一书中“怀着柔情与尊敬”,感谢“无瑕的私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感谢读者”看这些小文章。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生克里斯·布朗的毕业论文已获非正式批准,送往图书馆归档。慢着!他还不能毕业。原因是他的论文附有两页“鸣不谢”,这乃是左拉“我控诉!”的学院版。“我希望借此机会,对下列堕落者致以鸣不谢,以报我在研究院生涯中遭遇的无时不有的阻碍。” 据载于《交际语》的报道,布朗宣称研究院院长和职员是“法西斯主义者”;他与院方打交道,全都“以极端沮丧告终,我宁愿眼睛插入一根火棍,也不要跟你们荒唐的官僚主义打交道”;学院图书馆充斥“不可理喻的处罚、不乐意帮忙和普遍恶劣的态度”;某教授“傲慢且有蠢驴的习性”;前加州州长威尔逊是“最高的政府猪猡,亲自督促这所大学的灭亡”;加大校务委员会“继续压制研究生 你们最忠诚的雇员”。 最后他不忘抨击他主修的学科:“你乏味的自高自大,已使研究你的人变成毫无生气、毫无感情的丧尸。” 院长不给他毕业,称这不是言论自由的问题,布朗可通过其他形式包括在报刊和网络上表达不满,但不能强迫学校与他“合作”鸣不谢。布朗已请教育界个人权利基金会出面为他争取毕业,并与该机构联合创办“鸣不谢”网址。 德国作家格拉斯的招牌“甫士”,当然是那支烟斗。不过,他的眼神,也很有特色,好像在说:“我知道你们知道我要说什么,我还是要说。你拿我怎么着!”这当然是指他总是在很多社会问题上持异见立场。 他接受《图书杂志》访问,透露一段趣闻。他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最得意的是什么?名声?奖金?在举世瞩目的讲坛上演说?是四支免费烟斗! 原来,德国一些吸烟斗者俱乐部,给他写来热情洋溢的信,感谢他在电视上频频衔着烟斗亮相,名副其实替他们“出气”。他们说,现在是吸烟斗者的艰难时世,这里不准吸,那里不准抽,他们闷燃着一肚子怒火,七窍冒烟。当然,他们也连带喜欢他的著作,说不定还有他的眼神:“我知道你们知道我要抽烟斗,我还是要抽。你拿我怎么着!” 格拉斯的贡献,他的研究者斯托尔兹讲得很透彻:“德国人民喜欢他看出问题时讲出来,喜欢他愤怒时大喊……有时格拉斯不明白德国人多么为他骄傲,可他们确实为他骄傲。没有他,德国就会很不一样。”还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知道有一位作家不仅在屋里写作,还望出窗外。”尤其是叼着那支烟斗。 一个是关心社会的文学家,一个是关心文学的社会学家,两巨头的对话同时在法国《世界报》和德国((时代》周刊登出,美国《民族》周刊把它译成英文。 虽然布尔迪厄一张口,就来点幽默,称赞格拉斯“张开大口”的作风,并希望这次两人可以齐齐张开大口畅所欲言;但是,格拉斯以幽默敬幽默,在称赞布尔迪厄一番之后,冷不防咬他一口:社会学著作中,就缺幽默。 布尔迪厄说,现时流行于欧洲的新自由主义政治,既深广又霸道,连“可笑”的余地都没有,他的新作《世界的重量》便是要尽量保存原始的荒诞性,去除文学性,反过来说,这未尝不是另一种文学性。他说,新自由主义革命,是一场保守革命——听起来很怪异,它以倒退为进步,使得像他这种反对倒退的人,竞变成了倒退的人。 布:我们被称为旧时人、过时者。 格:恐…… 布:恐龙——太对了! 于是两头暴龙张开血盆大口,夹攻新自由主义,煞是好看。一个说,新自由主义法力无边,连社会主义者施罗德、布莱尔、诺斯潘,也屈从于它的淫威。另一个说,新自由主义正在创造“资本主义万能”教条,翻印“绝对无误”证书。P8-11 后记 既然这本书开篇即是“怕序”和“智谢”,我当然不好意思再来个自序和鸣谢,尽管我确实要感谢内子小蔡帮我修改和校对、感谢老友许迪锵对我鼓励有加并敦促我整理此书;尽管我对啤酒杯垫一点也不反感,倒是觉得用它来轧住不平衡的桌子乃是不错的主意一一我尤其觉得,假如这本书是一张桌子,它却有点像勉强维持平衡的桌子,一块啤酒杯垫轧不进去,不轧呢,又会轻微地摇晃。所以我取巧地用一篇“跋”来代替自序,相当于用几张名片代替啤酒杯垫。 这本书的小文章,主要是应马家辉之约,为香港《明报》世纪版写一个专栏,介绍网上报刊文章,并附上网址。结集成书时,网址统统删去,一是因为多数网址已过时,找不到了;二是因为附上网址,看上去不舒服,影响阅读;三是如我在最后一篇文章里所言,你看我的文章可能觉得饶有兴味,但某些原文可能让你哈欠连连。 文章在《明报》发表后,上海旧版《书城》杂志编辑李韧拿了一部分去,仍以专栏形式发表,取名“虚拟文章”;《书城》暂时停刊后,该杂志另一位编辑许知远转往北京与人创办《大视野》杂志,又拿了一部分去发表,取名“黄灿然专栏”;不久许知远再转往新创办的北京《经济观察报》,又拿了一部分去,依旧取名“黄灿然专栏”,发表于该报的读书版,又有小部分发表于许知远主编的《阅读》杂志。 后来我又为广州新创办的《二十一世纪环球导报》写一个千余字专栏和书评,和为复刊新版《书城》介绍外国报刊文章和书籍,为《明报》世纪版写一个每周专栏和《明报》读书版写外国文学报道,为香港《信报》和《星岛日报》写一些取材相近的东西,又为广州《羊城晚报》和深圳《晶报》写过短暂的专栏,全都或多或少延续了“虚拟文章”的风格。再后来,我精选了一部分,发表于台湾《印刻文学生活杂志》。 收录在这里的文章,不用说是经过一番挑选的,一小部分重新作了修改、增补和润色。 趁名片未毁桌子尚稳,我得赶快感谢另一些编辑:《明报》的卢小珑、韩丽珠和潘诗韵、《信报》的梁冠丽和周淑贤、《星岛日报》的梁佩玲、《经济观察报》的叶滢、《二十世纪环球导报》的陈君英和徐夏、《书城》的吴文尚和凌越、(《羊城晚报》的吴小攀、《晶报》的汪小玲和《印刻文学生活杂志》的陈文芬、张清志和黄筱威等。尤使我深感荣幸的是陆智昌先生不仅为本书设计封面和版式,而且亲自排版全部内文。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尽管基于文章都有原作者的缘故,我不敢宣称一切谬误概由本人负责,但我不能不感谢当今互联网文化之繁荣与昌盛,感谢像英文“艺术与文化日志”和“雅虎文学新闻”等网站推荐好文章,尤其要怀着深情与尊敬,感谢各大小报刊和各大小作者们无私的奉献:在讲究知识版权的年代还要忍受被撮要、被转述、被直译、被意译、被评论、被压缩、被稀释、被曲解、被挖苦、被戏仿、被虚拟成这些假黄灿然之名的文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