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口中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但又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创造它的并不明星式的CEO,而是一个默默工作着、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甚至文化程度都不高的小人物。它是谁?它就是正川公司,一个石匠所缔造的医药包装王国。本书将带领我们都进的就是这家公司,还将带领我们探寻这位石匠变身医药包装大王的内在逻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正川密码(一个石匠和他缔造的医药包装王国)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刘川郁//杨艾祥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它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口中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但又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它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创造它的并不明星式的CEO,而是一个默默工作着、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甚至文化程度都不高的小人物。它是谁?它就是正川公司,一个石匠所缔造的医药包装王国。本书将带领我们都进的就是这家公司,还将带领我们探寻这位石匠变身医药包装大王的内在逻辑。 内容推荐 正川公司,这个名号是如此陌生,但是你知道吗,中国有1/3的中西药包装用的都是正川公司生产的玻璃瓶。换句话说,只要你用过注射剂,喝过口服液,就可能用过你并不熟悉的正川公司的产品。 更令人惊奇的是,正川公司的缔造者是重庆市北碚区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民。做医药包装之前,他除能干一手好农活,还是一个优秀的石匠,重庆著名的朝天门码头,就有他叮当钢凿的痕迹。 农民、石匠、医药包装大王是怎样复合于一个人身上?其中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有多少惊心动魄的过程?其间有多少予人启迪的秘诀?我们很好奇,我们认为我们的好奇是值得分享的。基于此,我们尝试走进这个公司,探寻一位石匠变身医药包装大王的内在逻辑。 目录 引 子/1 第一章 苦难岁月:荣辱悲欢付一笑/7 困顿童年:“卖线”的儿子会拉线/9 初闯天下:挥汗拼搏一。三/15 商业启蒙:石匠新学做买卖/20 惊人一跃:农家子弟搞玻璃/26 第二章 另立门户:1988年独闯江湖/31 秋天决策:18个人的小作坊/34 初露锋芒:产品定位差异化/39 顺应时代:体制中游刃自如/43 品格优势:小细节显大智慧/46 第三章 星火燎原:管理思维大启蒙/51 身,尤士卒:一级做给一级看/53 反省管理:企业热推自我批评/58 以软促硬:星火燎原风正好/61 核心问题:思想就是牛鼻子/67 第四章 链条整合:机械化企业练“内功”/71 能源危机:扩大规模的绊脚石/73 一箭双雕:企业和人才一并收/78 质量事故:小插曲造大影响/80 双面领导:严厉背后有温情/87 第五章 兵进篆塘:民企劲推“学习力”/93 英雄本色:该出于时就出手/95 成长“财富”:改造比兼并更艰辛/100 兼容并包:向毛主席学传播/104 力量源泉:学习学习再学习/108 第六章 拐点1997:正川“走进新时代”/113 迎风启帆:善把时代的脉搏/115 自我开刀:借来外脑闹革命/118 勇立潮头:首次试水股份制/122 崭新乐章:新公司的新跨越/125 第七章 人本管理:识人者人拥护之/131 敞开胸怀:向大企业学用人/133 育才理念:人才要从基层干起/136 求才风度:你是厂长我就“挖”/138 红色管理:民企“三讲”动真格/142 相信现场:你能发现真实的人/148 第八章 兼并川灯:正川变身“小巨人”/153 气势如虹:顶着压力兼并川灯/156 谈笑风生:兼并智慧成佳话/163 高瞻远瞩:泡沫之中抓机遇/166 大鹏展翅:正川荣膺“小巨人”/170 第九章 突飞猛进:药包巨头再振翅/177 铸牢根基:《基本法》核心是专注/179 国际视野:布点龙凤含义深/185 与时俱进:正川再掀新股改/190 急流勇退:老板热爱当“老师”/192 第十章正川未来:长风破浪会有时/197 小事不小:解决退休员工的生活/199 后继有人:公众公司与带儿子上路/203 前程万里:健康之星耀神州/208 附录一 邓正川的人生路径图/213 前商业史时代/213 为集体而奉献/214 滩口玻璃厂时代/216 正川时代/217 附录二 邓正川语录/219 后记 正川正好/222 试读章节 困顿童年:“卖线"的儿子会拉线 如果不是邓正川,邓氏家族史很可能湮没在浩瀚的历史尘埃中。 但是,随着正川公司的崛起,以及这个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应,一个农民创造的财富传奇,成为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医药包装行业的传奇。 山小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重庆市北研区大地村的街头,有一座极为寻常的三层小楼。楼房的底层,一个摩托乍经销商的生意异常火爆,巨大的广告牌把小楼的一小半边都遮住了。小楼尽管只有20年的历史,但在岁月的洗礼中,它已经显得有一些格格不入,特别是和它斜对面的正川公司瓶盖分厂高耸的厂房相比,更是相形见绌。 但是,这栋偻依然吸引着各界人士的日光。那些外来的参观止川公司的客商总会在这栋小楼前流连忘返,他们总在思考,这样的小偻为什么会诞生邓正川和他创造的正川公司的传奇。而那些有些迷信的人也会说,那小楼的风水是多么好,或是说那是怎么样的福地。这栋小楼就是邓正川创业时的工厂所在地。 1940年6月16日(农历庚辰年五月初十),邓正川出生在离这栋小楼1公里远的大地村的一个商贾世家。 邓正川的家在当年重庆通往合川的官道一侧,背靠巍峨的大山。从他家往官道两边延伸,各不出1公咀,郁有两处牌坊。一边为一座至今还屹立的贞节牌坊;一边为已经在“文革”时期被销毁的神道碑。 资料显示,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地区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十余省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人和湖南人。 邓正川的先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家由湖南衡阳城山头迁至现在的重庆市北碚区滩口的。 邓氏家风,诚实守信,看重商誉。邓正川的父亲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邓卖线”——他看准了人们当时制鞋、织布需要大量麻线的商机,自己种植或是购买了亚麻,初级加工成麻线后贩卖。 由于诚实经营、技术超群,邓正川父亲生意兴隆。在邓正川很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就购买了大量的良田,用于出租。四周的村民都用羡慕的眼光打量着他们家,“你看看人家邓家,就是有能耐哟”,大家议论纷纷。 和邓正川同岁的马春兰是邓正川读小学时的同学。读书的时候,只要她经过邓正川家门前,就能看到他父亲在挽线。“树上到处挂着钉子,先牵好,然后挽成一团团的。”马春兰一直记得这样的画面。 那时候,邓正川是幸福的,父亲的精明能干让他不仅家庭富裕,同时也引起诸多同龄人的羡慕。每天放学后,除了上山打柴和割猪草,就是陪着父亲挽线。“周围村子里的人很少有做生意的,都是天天想着办庄稼。看到他挽线,大家还是挺羡慕的。”马春兰至今说起此事都感叹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出租土地的行为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邓家也受到波及。 尽管逃过了政治上的劫难,历史的变革还是对邓正川父亲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尽管依然做生意,但是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他开始把更多的苦闷留在心里,然后借酒消愁。父亲的一举一动,细微的变化,小小的邓正川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邓正川的妹妹邓正芳记得,当时每周赶一次集,每次赶集,父亲都要出去买一次麻线,但是每次回来都喝得烂醉。那个时候邓正川的父亲有些消沉,他不忍心看到家道在自己手中败落,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对扭转大局也力不从心。 家道中落的景象足以让人揪心,父亲的苦闷可以理解,但是这个家庭中更受伤的却是另一个男人,那就是作为长子的邓正川。 嘉陵江碧波浩荡,千秋万载穿越北碚,汇流入长江。滩口之地,四面环山,盆地中一马平川,秀色如画,恍若世外桃源。 邓正川来到人世之时,世界并不太平,他所生活的重庆地区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战争。1940年8月,中日空军在重庆地区空域频发空中战斗。 “邓卖线”对儿子邓正川的最大期望,就是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家乡。邓正川不负父望,聪颖好学,5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咏诗诵文,是邓正川童稚时代的最佳娱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邓正川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开始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5岁那年,邓正川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位于他家背后山上的村小念书。他读书的学堂是由一座道观改建而来的,附近村里的孩子都在这里就读。随着孩子们的到来,诵经声变成了读书声,成为一个时代变革的缩影。“之乎者也”构成授课的主要内容,时光恍然凝固,把我们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年代…… 课堂的墙壁,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先生教授的诗文,邓正川在家早已烂熟于胸,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邓正川回家讲给父亲听,在商场上奔波的父亲总是向他讲述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攻打上海的暴行。父亲忧郁的神色,深深铭刻在邓正川幼小的心灵里。 尽管没有机会在正式的学堂中学得更多的知识,但是邓正川的父亲深知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被贴在了邓正川的房间里,他每天起床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而邓正川也是勤学苦练,每日放学回家,他便泡在父亲为自己准备的书里,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 在这些诗文的研读中,小小的邓正川不仅明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还明白了书中能迅速学到许多未知的本领和知识。 住在邓正川的家对面的陈再同回忆道:“正川比我小,那时候,我们经常到他家玩,他就像书虫,见书就会入迷,天生是读书的料。”至于后来,他创办实业成为巨富,这让他们都感到吃惊。 邓正川的妹夫陈大安则记得,他当时和邓正川的弟弟是同班同学,上学期间也经常到他们家玩,邓正川不是在帮助家里干活,就是在读书。“这个人怪怪的,与其他同学都不同,就是再忙也要抽时间看书。” 而在马春兰的印象中,邓正川当时好像还是班里的一个学生干部。他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很刻苦。每天放学回家,除了读书,邓正川有做不完的家务事,包括上山砍柴、割猪草等。 邓正川读书的悟性与勤勉,深得父亲的心思。他们交流的话题,莫不围绕着书。书籍向邓正川展示出另一个世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音,邓正川仿佛石到忧困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白屹立船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小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在寒冷的秋夜,悲愤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那些年,父亲还教给了邓正川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要讲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失意不灰心”等。父亲的教诲,邓正川水志不忘,并将之延展为他的人生准则,体现在商业道路的诸多行为上。 有人说,传统文化与商业文化大相径庭,水火不容。但是后来在商界大展宏图的邓正川却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到了一起。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他总足表现出诚信、清白、真诚等传统美德。 在父亲的培养下,邓正川勤勉苦读,渴望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时局动荡,生活清贫,未能建功立业的“邓卖线”,把厚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邓正川优异的学业,是郁郁不得志的父亲最大的慰藉。 如果不是风云急变,也许邓正川会沿着求学之路一直走下去。他极有可能成为一名学者或是教师——这是多年后邓正川推崇的职业——当一名好的企业培训师。 尽管他所就读的学校由一座道观改建而成,但足根据马春兰的记忆,这里却不乏进步思想和优秀老师。 “那时候,我们学校里有好几个老师都是地下党员,这里是我们滩口地区的地下党联络点。当然这是建国后才知道的。”马春兰回忆说。在这所小学里,除了教传统文化外,还教新学。有隐藏了共产党员身份的老师,一碰到成绩好的学生,就会经常被单独叫去谈话和培养。马春兰就经常被一位老师叫去谈话,邓正川也与这位老师走得很近。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邓家的财力、物力也随着孩子的增加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显得捉襟见肘。更重要的是,当地没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供孩子就读。“我们都想读书,但是找不到地方读啊!那时候各种政治运动又多,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机会。”马春兰说。 和马春兰一样,邓正川不得不离开自己喜欢的课本,不得不告别老师和同学,开始自已的人生之路。这是1957年6月。 值得叙述的历史背景是,那时候正是中罔“大炼钢铁”的时代。在滩口乡,那一年集体公社开始修建一座大型的水库。水库的位置就足邓正川家背后不远处。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邓正川的家就成了集体的家。周围村舍的人都在他家吃、用、住,又不用给钱。这就是当时的形势。 在多位历史见证人的眼中,邓家的贫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因为什么都是公家的,即使“邓卖线”以前留了不少财产,也很快被大家以“公家”的名义消耗掉了。 而小小的邓正川无怨无悔,一边做着农活,一边帮助父亲继续织线到街头来卖,一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心中,只有踏实地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家里分担家务才是真的。其他的,他也管不了那么多。 P9-15 序言 为《正川密码》一书写序,不是我之所长,但是,我不能推辞。这不仅仅因为正川先生与我有着近20年的工作情谊,还因为正川先生及正川公司对医药包装事业发展的那份执著,一直深深感动着我和我的同事们。 记得那是最后一次见到正川先生,正值正川公司新厂区落成,他兴致勃勃地带着我和我的同事一个车间一个车间地参观,他用老人看孩子一样温柔慈爱的目光环顾优美的厂区,还不时地把那深邃的目光投向不远处苍茫的群山,以及没入那苍茫之中的似乎永远走不完的高速公路,向我描述着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他那纯朴的笑容宛在眼前,他那浓浓的川北口音言犹在耳。我无法相信他已离去,总觉得下次协会的理事会上他还会带着反复斟酌的意见前来参加。至今,我的手机名片夹中仍保留着他的电话号码。 20年前,国家百废待兴,各种产品几乎都短缺。那时国有企业占据着技术、资源、渠道的优势,而在长江上游、嘉陵江之滨,正川先生一手创办了滩口玻璃厂——正川公司的前身,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从此正川先生和他带领的企业不怕困难,抓住机遇,紧跟着时代变革的脉搏勇往直前,建立了目前亚洲最大的管制瓶生产基地。 正川公司历经医药市场风雨的洗礼,不断成长壮大,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这与30年来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环境密不可分,正川的成功是对改革开放大方向正确的最好诠释。另一方面,正川企业的成功,是正川先生艰苦奋斗的成功,无论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正川先生的烙印。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许多药用玻璃企业都在20年问相继倒闭,这中问不乏享受国家投资的国有大企业。因此,正川企业与正川先生的成功,在当前宏观经济和医药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具有典型的标本意义。 首都北京,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读着《正川密码》的书稿,再一次被正川先生对医药包装事业的执著深深地感动。 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的远见与个性不仅影响了他的团队,也成功培养了他的子女。药用玻璃是一个辛苦的行业,许多老板的后代看见了父辈太多的辛苦,不愿意接父亲的班。改革开放后创办的一些民营企业,经过艰苦的几十年已初具规模,但有不少企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但正川先生从创办企业开始,在培养团队的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的领头人,我们相信正川集团公司将会因此延续百年。 正川先生的远见也体现在他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近年来,医药包装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包装产品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如今,这已成为行业的共识,而正川公司创业伊始就对此有很深的认识。正川的产品一直能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与他们的产品质量一直遥遥领先是分不开的。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正川公司将会与中国的医药行业、医药包装行业一起不断发展壮大。 我相信读者通过本书看到的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一个依法经营意识特别强烈的人;一个视产品质量和信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一个做事总冲在队伍前面的人,就像《亮剑》里面的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身先士卒、勇往直前;一个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人;一个行事果断、眼光锐利、思维敏捷的人;一个心地慈祥、谊厚情深的人。归根结底,你将看到这是一位真正的企业家。我相信,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会对正川先生对事业的执著有深刻的感悟,也将对正川公司成功的秘诀有更深的体会。 公司发展到今天,天不假年的正川先生也许心存遗憾,因为他的许多设想尚未实现。但他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的事业后继有人,他的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留给了后人。正如《亮剑》所言,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我们有理由相信,正川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团队,因为正川先生在世之日倾注了大量心血培训自己的员工和儿女,他始终不渝地热爱自己的事业,这种融于血脉之中的情怀和精神,也必将强烈感染自己的员工和儿女义不容辞地继承他的事业,千方百计地实现他那未竟的理想。 一个伟大的理想,之所以能昭示后人,是因为它能鼓舞和促进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医药包装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安全用药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对医药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无怨无悔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每一位从业者像正川先生一样牢记宗旨,精益求精;需要每一家医药包装企业像正川公司一样奉公守法,讲质量,讲信誉。当前,国际国内医药包装市场竞争激烈,尤其需要像正川先生这样的企业家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勇于创新,为实现制药强国的梦想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是为序。 中国医药包装协会秘书长蔡弘 2008年10月 后记 正川正好 关于邓正川和他创造的正川公司的传奇,显然这只是开始,谁也无法预计它的未来。 尽管我们总愿意以第三方的姿态来看这个传奇,以保持写作的独立性。不过,遗憾的是,我们或多或少被创始人邓正川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被这家企业的低调、严谨所触动。 本书撰写的时间正是正川公司陷入对老董事长辞世的悲痛期,或者说是广大正川人化悲痛为力量、奋发前进的时间。我们在这段时间内的所见所闻,也许更能显示这家企业的真实。 不过,关于邓正川或是正川公司的秘密,还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装载健康,正川正好”几个大字被刷在正川公司高耸的烟囱上,也刻在每个正川人的心灵深处。但是,这家公司是否是一家健康的公司,才是我们这样比较挑剔的作者最关注的话题。 现在,我们应该为这个话题下一个结论——是的,正川公司不仅装载健康,更是一家健康的公司。 它的健康不仅表现在公司的财务上,我们更看到了这家公司健康管理的能力:20年来,正川公司花钱最多的事情就是内部学习和请外脑对公司进行监控和制定战略。请注意,他们总是选择几家外脑公司同步会诊。 这样的意识,是很多企业所没有的。仅仅从这个角度,就足够让人相信正川公司的前途。 和正川公司的人接触总会有共同的感受:他们说话的语调都是惊人的一致。我们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作用。在这个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坚定的信念,每一个员工都认为这里是他发挥能力最适合的空间。 这些是其他企业无法复制的,是正川公司发展的坚实基础。 公司的新领导人邓勇,是我们接触的企业家中少有的坦诚、稳健的人。他很少说话,但是每说一句话都能直击要害,甚至有一种能读懂提问者心思的能力。他也是一个特别敏锐和善于系统思考的人。开会的时候,他习惯倾听,然后明确地指出问题,最后把与会者的思路引入自己的系统中。 我们期待着对正川公司更长时间的研究,期待着这家公司更大的发展。 让我们感谢邓正川先生。他创造的传奇总是引人入胜,甚至让我们有些着迷。正川公司的企业管理案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更是中国企业管理的财富。 感谢邓勇先生。他和他的父亲面对了中国企业管理中时常会遭遇的问题,但是,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为这类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相信正川公司在他的带领下会更加辉煌。 感谢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们支持的孙正禄先生、赵树林先生和黄先军先生。 感谢正川公司的王元、肖清、王槐淑……他们不仅为我们讲述了正川公司的传奇,更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方便。 最后,感谢像邓正川和邓勇一样有梦想,并且不断创造传奇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