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博与建筑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郑时龄//陈易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以描述世界历届世博会建筑为基本内容,反映了世博会对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书中全面系统地对世博会建筑进行了一次梳理,也对世博会每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中回顾和总结。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业读者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内容推荐

《世博与建筑》系统地对世博会建筑进行了介绍,并对世博会每个阶段建筑技术发展进行了集中回顾和总结。全书以描述世界历届世博会建筑为基本内容,反映了世博会对城市建筑发展与城市生活方式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读者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时,也为专业读者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示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目录

导言

第1章 早期世博会建筑

 一、伦敦水晶宫

 二、维也纳的“世界第八奇迹”

 三、墨尔本的皇家展馆和悉尼花园宫

第2章 世博会建筑与巴黎的荣耀

 一、巴黎的椭圆形大展馆

 二、工业宫和特罗卡特罗宫

 三、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

 四、大宫和小宫

 五、装饰艺术派建筑与新精神馆

 六、面向生活的建筑与艺术

第3章 美国的世博会建筑

 一、纽约水晶宫

 二、五光十色的费城展馆

 三、芝加哥的“白城”世博会

 四、圣路易斯的庆典大厅和玉米宫

 五、旧金山的珠宝塔和艺术宫

 六、引领建筑新风尚的芝加哥世博会

 七、汽车城市和纽约世博建筑

 八、西雅图太空针和科学馆

 九、纽约世博会的世博地球

 十、美国举办的其他博览会

第4章 南欧的世博会建筑

 一、西班牙广场和巴塞罗那展览馆

 二、新罗马规划与建筑

 三、世博建筑在塞维利亚

 四、世博会与热那亚港

 五、里斯本的世博建筑

第5章 世界经济复苏期的世博建筑

 一、比利时历史上的世博建筑

 二、布鲁塞尔的原子塔

 三、蒙特利尔的世博建筑

 四、大阪世博会与日本建筑的崛起

第6章 生态建筑与世博会

 一、汉诺威原则与世博建筑

 二、爱知世博建筑的睿智

 三、萨拉戈萨世博水城

第7章 世博会与中国馆建筑

 一、1982年以来的中国馆

 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东方之冠

 三、上海世博会的各国展馆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789年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是法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推翻了在法国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率先建立了欧洲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从法国大革命到1871年巴黎公社的这一段“革命的时代”中,法国爆发了5次革命。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法国经历了工业和金融革命,法国的铁路网从1850年的1931公里,扩展成1870年的17400公里。巴黎一直自视为世界文化的中心,虽历经长期的发展,城市仍然基本上保留了早期城市的格局。为举办世博会,城市从原来14至16世纪的向东发展,改为向西扩展。

1855年法国第一次举办世博会,这个时期,巴黎正处于动荡中,刚刚经历了1848年的工人起义,巴黎行政长官乔治-欧仁·奥斯曼(Georges-Eugene Haussmann,1809—1891)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巴黎改造计划,建成或正在建造一批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如马德莱娜教堂(1804—1849)、圣热内维埃夫图书馆(1844—1850)、巴黎歌剧院(1861—1874)、巴黎东站(1847—1852)、新罗浮宫(1852—1857)、国家图书馆(1859—1867)、巴黎歌剧院(1861—1874)等。巴黎人盛赞巴黎是精神城市、艺术之乡、光明之城。当时的巴黎被看作是所有现代城市的缩影,1860年前后,奥斯曼领导的巴黎重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巴黎正在实现现代性的建构,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尽管这一现代化的过程带有摧毁历史的性质。

早在1798年,巴黎就曾经举办过一次工业博览会,但其范围只限于法国。在世博会的历史上,巴黎举办过8届世博会,分别是1855年农业、工业、艺术世界博览会,1867年题为“劳动的历史”的世博会,1878年纪念法兰西共和国成立3周年世博会,1889年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世博会,1900年“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世博会,1925年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世博会,1931年巴黎国际殖民地博览会和1937年巴黎世博会。

法国举办世博会,为世博会增添了许多文化和艺术的因素,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形象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普遍认为19世纪的巴黎在举办博览会方面超过了其他所有的城市。前往巴黎参观博览会的人数从1855年的500万人,增长到1867年博览会的680万人,1878年的1600万人,1889年的3200万人,1900年的大约5100万人。巴黎从1855年起,就决定每隔10年举办一次博览会;法国在1892年申办1900年博览会时提出,今后每隔11年在法国举办世博会。

巴黎世博会对艺术的推动是显而易见的,1855年巴黎世博会集中展示了5000多件绘画作品。1878年博览会的特罗卡特罗宫,1900年博览会的大宫和小宫等都是为艺术品的展示而建造的展馆。巴黎也是艺术之都,19世纪末有人做过统计,在巴黎的纪念性雕像中,有67座纪念文化名人,65座纪念进步人士,56座纪念政治家,45座纪念艺术家。1870年以前的雕像绝大部分是用来纪念英雄人物或是君主,但是自那以后,纪念艺术家和文化名人的雕像占据了主要地位。

巴黎这座城市在举办历届世博会的过程中,结合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塞纳河沿岸的发展。世博会成为巴黎城市建设的重要机遇,同时也确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留下了许多标志性建筑。19世纪60年代开始,巴黎又加强了城市的绿化建设,大大拓展了巴黎市区的绿化空间。法国文艺复兴传统的影响在一些建筑中显而易见,表现出对文艺复兴法则更加激进的一种发展。

1878年巴黎举办纪念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3周年的万国博览会,开始结合塞纳河地区的发展,1889年世博会又强化了塞纳河这一要素。传统上,塞纳河左岸一直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同时又成为世博会的重要轴线。为连接东西两个会址,在塞纳河左岸开发出一块展览空间。这一届巴黎世博会留下了两件标志:有“建筑艺术巅峰”之誉的机械馆和成为巴黎象征的埃菲尔铁塔。  1900年巴黎以“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为主题的世博会进一步向塞纳河两岸延伸,从原来的塞纳河左岸单面场地发展成塞纳河两岸的场地,兴建了亚历山大三世桥以及作为1900年世博会主展馆的大宫和小宫等重要历史建筑。1900年巴黎世博会给城市带来了更为彻底的变化,继1863年伦敦地铁、1871年柏林地铁、1872年纽约地铁和1894年维也纳地铁之后,巴黎成为世界上第五座建设地铁的城市。同时,奥尔良铁路公司也修建了奥尔赛火车站,这座车站在今天已经改建为收藏法国19世纪艺术的奥尔赛博物馆(见图2-1)。世博园区的建设为巴黎城市西区的城市空间带来直接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巴黎西部第七区的城市格局。

1925年的世博会虽然只是一届专题博览会,却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将装饰艺术风格流传到全世界。

巴黎的城市建设由于8次成功举办世博会而享誉世界,但是自从举办了1937年世博会以后,巴黎就再也没有举办过世博会。巴黎借助世博会不断整合城市发展的经验在筹备1989年世博会时遇到了新问题,巴黎原定在1989年举办以“自由之路,第三个千禧年的计划”为主题的博览会。为此,巴黎的两片废弃地被选作会址,一片位于今巴黎西区的雪铁龙公园,另一片位于巴黎东区塞纳河左岸的今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和塞纳河右岸的今贝尔西公园位置。由于缺乏城市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两块基地相距较远,又缺乏交通联系,这一选址引发了对举办这届世博会的诸多争议。参加规划方案竞赛的建筑师也显得无所适从,不得不从两块基地中选择一块进行设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这些方案只是为了办博览会,世博会的计划与城市的发展之间没有形成协调的关系,最终不得不在两年后宣布放弃1989年世博会的计划。这个例子说明世博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带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巴黎也曾计划举办2004年圣但尼世博会,由于经济原因而取消。这届世博会的选址在世界杯的场地附近,其初衷显然是想通过世博会振兴该地区。P19-22

序言

世博会也是世界建筑的博览会,一方面,作为全球的顶级盛事,世博会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同时推动了世界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建筑和工程技术的创新,才使许多世博会成为成功的世博会而载入史册。如果没有水晶宫,也许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就没有这么辉煌;如果没有埃菲尔铁塔,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可能早已被人们遗忘。

世博会建筑是历史记忆中的丰碑,因为世博会建筑,尤其是各国和各地区的展馆大多数都是由各国和各地区的著名建筑师所设计的,而且多为临时建筑,绝大多数的世博会建筑都在博览会后拆除或移至他处建造,其中只有极少数建筑由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在若干年甚至几十年以后得以重建(见图0-1)。世博会建筑标志着工程技术的进步,这些建筑大部分留存在图书中,留存在新闻报道中,留存在电影档案中,留存在非物质的记忆中。

事实上,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之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就有各种形式的贸易交流会和博览会,最早的博览会起源于商品的交易集市。由于近代工业经济的发展,展示各项经济技术和艺术成就、促进产销、弓l领生活和消费时尚的需要,推动了各种博览会的诞生。同时,展览会也开始超出国家的范围,成为国际盛事。早期的市集已经出现了有屋盖的大集市,成为博览会建筑的雏形(见图0-2)。1844年法国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举办全国博览会,博览会的建筑采用矩形的展厅平面,外立面采用古典主义式样,成为博览会建筑的原型(见图0-3)。

国际展览局1994年召开的第115次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为确保世博会向公众展示取得的成就,世博会的举办应该具有高质量的文化和艺术环境。”。指明世博会建筑和环境的文化意义和艺术要求。世博会建筑是时代和文化的象征,世博会建筑成为引领建筑思潮和建筑技术的十分重要的建筑,具有鲜明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它们或者表现了新技术和建筑的实验性;或者表现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或者表现了各国和各地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者表现了建筑的高度艺术性;世博会建筑也在形象上代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家的象征。世博会建筑在空间和建筑技术上的创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空间体验。另一方面,世博会各举办国和举办城市也都在世博会建筑及其规划布局上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美学追求和价值观念。

世博会的园区面积不断扩大,从城市的局部,变成城市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1851年伦敦世博会占地10.4公顷,1855年巴黎世博会占地15.2公顷,1862年伦敦世博会占地12.5公顷,1867年巴黎世博会占地67公顷,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占地233公顷,1876年费城世博会占地115公顷,1878年巴黎世博会占地约75公顷,1889年巴黎世博会占地约96公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占地约290公顷,1900年巴黎世博会占地约50.8公顷。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占地515公顷,是世博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世博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占地172公顷,1939年纽约世博会占地485公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届世博会中,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占地约200公顷,1964年纽约世博会占地约263公顷,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占地约364公顷,1970年大阪世博会占地350公顷,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占地168公顷,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占地162公顷,都有相当大的规模。大规模的展览场地为建筑师提供了充分的设计空间,从早期的单幢建筑发展到展览建筑群,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各种辅助建筑,如会议中心、演艺中心、多功能中心以及各种服务设施所需要的建筑。世博园成为一座配套齐全的小型城市。火车站、地铁站、汽车站、停车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也成为世博会建筑的组成部分。世博园的景观和景观建筑,园区的道路系统、城市街具等也都成为世博会园区设施的有机组成。

世博会是城市更新的催化剂,世博会的举办会提升城市的规格,更新城市的面貌;世博会建筑会焕发城市生命的活力,并将崭新的生活区域融入城市;而区域交通会得到大大改善,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世博会的建筑反映了主办国的审美观念和经济水平,反映了主办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大部分世博会的建筑都代表了对先进理念的追求和技术进步。

就总体来说,世博会建筑有以下六个特点:

1.短暂性。世博会上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临时建筑,其酝酿的时间、施工建造的时间,以及建筑存在的历史比较短暂,往往在博览会后就被拆除,或倒塌,或巡回展览。只有很少的博览会建筑得以永久留存或得到重建。由于其短暂性,也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建筑基本上无需考虑与环境及城市的关系。同时,由于留存下来的建筑占的比例很小,世博会的许多建筑都属于实验性建筑、先锋性建筑,故建筑方面的史书对世博会建筑的集中论述相对比较少。

2.空间的局限性。世博会展馆的面积有限,因此,世博会建筑的体量和规模相对比较小,建筑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和体量关系中传达无限的综合性的信息。有些世博会在规划上甚至对建筑的体量和空间有许多制约,只容许各国展馆在建筑的表皮上有自己的处理,例如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和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

3.建筑功能的特殊性和建筑造型的象征性。世博会的建筑是展示产品的舞台布景,它代表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可以说,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展品,就是艺术品。同时,由于世博会建筑的短暂性,使建筑师有机会创造特殊的建筑,表现出建筑的创造性。几乎所有的世博会,各个场馆的建筑都是独立设置,建筑的造型性就更为突出。世博会的建筑必定作为原创的作品而成为世博会展示的组成部分,建筑的形象显得十分重要。

4.表现未来的建筑和建筑技术,促进人们对新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技术的认知。由于世博会是展示各国各地区的科技和文明领域最新成就的场所,各国各地区的建筑也是展示的手段,世博会建筑引领了建筑技术和建筑思潮。由于展馆成为各国的象征,各国展馆往往都是国家最杰出的建筑师的作品,世博会也成为新建筑的试验场。最典型的例子是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世界博览会对装饰艺术风格建筑的推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对美国现代建筑的作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对生态建筑的推广等。

5.推动了民族性和地域性建筑的探索和推广。世博会的各国展馆都力求通过建筑表现民族和国家文化,表现民族和国家精神,成为地域文化和地域建筑的展示场,为此,都会激励建筑师在地域建筑风格上的创造。

6.世博会许多建筑的价值只是在日后才被世人所认识。有一些世博会建筑在拆除几十年后重建,表明了对这些展览馆价值的肯定。最有代表性的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在1986年重建(见图0-4),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普·路易·塞特(Josep Lluis Sert,1902—1983)和路易斯·拉卡萨(Luis:Lacasa,1899—1966)设计的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共和国馆在1992年重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为1925年巴黎世博会设计的新精神馆后来也在布洛涅森林重建(见图0-5)。

世界博览会作为建筑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页,对于建筑的发展起着深刻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世博会建筑,尽管大多数都是小型的、短暂的建筑,却成为现代建筑的标志。它们往往被匆匆忙忙地建成,存在了一年或几年,突然结束了建筑的生命。它们只留存在当地的新闻报道中,只有数量不多的摄影作品保存在相当分散的档案馆内。建筑短暂的年轻生命往往还没有来得及让世界认识它们,就香消玉殒了,而这些建筑一般都是各国最优秀的建筑师的作品。要重新认识这些建筑却像考古那么艰难。

世界博览会力求展示现阶段世界科技文明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每一届世博会都是最新科技的演示场和建筑新思潮、新技术的试验场,建筑科技在其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新成果有时作为成熟的建筑成果直接体现在世博会的场馆建筑中;有时只作为单项的新技术成果在世博会上与世人见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影响了日后建筑的发展趋势。最终会在新的一届世博会上得以集中展现。世界博览会是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阶段的集中回顾和总结,每一届世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筑技术发展的切片,让我们了解现有的成果;同时,在世博会上出现的新兴技术也为我们展示了未来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预测了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世博会的建筑并不总是代表进步的方向,历史上不乏倒退的实例,例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和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就表现了复古的思潮。

世博会基本上是城市的世博会,与城市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世博会的成功与否仅就与设计有关的领域而言,就需要取决于规划与建筑、景观、展示、标识等系统的整合,改变以往相互割裂、自我封闭的专业领域界限。世博会在规划上的成功则取决于其区域定位以及与城市的总体关系,包括交通、环境及城市管理等因素。世博会是一项以所在城市为依托、世博园区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大型展示和庆典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这种大型活动不仅成为城市竞争力的标识,而且通过活动的举办,可以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成为城市实现未来发展目标的动力,因此,世博会往往成为各个举办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催化剂。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战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特别关注世界博览会结束之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让这个地区成为孤立的城市碎片。

在后期举办的世博会,举办城市逐渐把视野从举办场地投向了更广阔的外围地区。1928年建立的国际展览局(BIE)也非常注重世博会项目计划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战略关系,使世博会真正地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源。在这方面,美国西雅图、加拿大蒙特利尔和葡萄牙里斯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1962年西雅图举办了以《太空时代的人类》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西雅图博览会的举办是为了推动城市旧区的改造。在西雅图世博会之后,利用举办世博会为城市旧区改造和基础设施筹集资金变成了一种惯例。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实现了城市管理部门已经计划了数十年的基础设施,为蒙特利尔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机遇并完成了新区的城市化,正是20世纪60年代奠定的基础使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蒙特利尔世博会以《人类与世界》为主题,场地布置在圣劳伦斯河的岛屿和浅滩上,这些岛屿绝大部分是人造的。这届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观众。

1998年里斯本通过世博会的举办,促进位于塔霍河岸边的一块340公顷的土地在环境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更新,推进了里斯本东部地区的重新开放,拆除了一块老工业基地,这个工业基地包括最早的炼油厂、几十个燃料储罐、一座屠宰场、一个军营和一片很大的垃圾场,以建设“最壮观和难忘的世博会”。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片5公里长的优美的滨水景观,同时刺激了商业的发展。里斯本世博会组委会把城市的更新与世博会结合起来,世博会成为城市更新进程的动力,城市更新又为创造一种必需的组织和材料资源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世博会得以成功举办。

1851年伦敦世博会是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成就的一次重大展示机遇。巴黎在举办历届世博会的过程中,均结合了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塞纳河沿岸的发展。世博会成为巴黎城市建设的重要机遇,同时也确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

世博会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准备已久的宏观规划,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推动了城市建设地铁系统。

在世博会的建筑发展史上,有几项重要的事件对世博会建筑的推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首次设立主题馆,开始有国家馆如德国馆。这届世博会也开始举办国际科学论坛。

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是为了纪念美国建国100周年,开始允许各国建立独立展馆,同时也设立了24个州馆。当时的国家馆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馆,有些馆实际上是参展国的驻地,或者供外交活动的场所,并不对外开放。

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外国展馆达到35个,留下了巴黎乃至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成为世博会历史上最辉煌的建筑之一。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没有设立主展馆,而是设立了12个主题馆、19个国家馆。同时,也正式把娱乐活动纳入世博会。

1900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的主题是“回归19世纪,展望新世纪”,开始出现功能分区,并开始设立集中的国家展馆区。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是为了纪念美国从法国手中购得路易斯安那州100周年,这届世博会改变了原来的百科全书式的展示方式,开始走向专题表达,从工业的范畴转向文化的范畴,重视建筑的形象和文化表达甚于体量和技术。

1974年美国斯波坎世博会的主题是“无污染的进步”,世博会开始关注环境价值。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筹备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汉诺威设计原则,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记

上海即将举办2010年世博会,世博会将对上海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方式的进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会普遍提高市民对城市和城市建筑的认识。建筑无疑是世博会园区最耀眼的展品,引导参观者了解建筑,提高建筑美学素养,也是世博会的重大意义之一。

在接到东方出版中心的委托时,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犹豫,原因是自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参与了申办世博会以及有关世博会规划和建筑的许多实际工作,承担了一些研究课题,在上海市科委和世博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做了一些工作,培养的许多研究生也都以世博会作为研究课题。近年来,也多方留意收集有关世博会的书籍,原以为只要将资料予以系统的整理就能完成撰写有关世博会建筑的书。真到动手写的时候,才发现手头的资料远远不够翔实,大部分文献都描述世博会,而非世博会建筑。世博会建筑的历史几乎已经变成无形的历史,绝大部分建筑早已拆毁。而建筑史书所关注的也多半是作为实体存在的建筑,即使对十分重要的世博会建筑,许多建筑历史也基本上是一笔带过,更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述。因此,我们只能进行更广泛的阅读,从许多专著中寻找散落的有关素材和只鳞片爪,写这本书的时间也比原先预计的要长得多。

在整理收集资料、广泛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世博会实际上是一个丰富的建筑宝库,世博会同时也是国际建筑博览会,而这个宝库在国内尚未被充分认识。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世博局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帮助及指导,也得到吴燕莛女士、吴建中先生、曹怡蔚女士的帮助,没有他们的真诚相助,这本书会逊色得多,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参考、使用了一些文献的图片资料,由于编写时间紧迫,加之缺少联络方式,无法与这些原图片资料的作者一一联系,在此深表歉意。相关作者见本书后可与编著者或出版社联系,我们将按规定支付图片稿酬。

限于编著者的写作水平和资料的局限性,本书一定存在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期盼得到各位前辈、学长和读者的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08年12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