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埔枭雄蒋介石/黄埔风云榜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晓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打上蒋氏烙印的浙江奉化溪口,因诞生了蒋家王朝的两代“掌门人”而名扬四海,国民党御用文人更是将其誉为“地杰人灵”,其中虽不乏歌功颂德、溜须拍马之嫌,却也有其可信之处。据史料记载,溪口旧称“禽孝乡”,乃是一座始建于1006年的千年古镇,自唐宋以来就是浙东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物资集散地,这里不仅山明水秀、风光旖旎,而且物产丰盈、交通便利。所谓溪口是指甬江上游支流锦溪的入口处,因剡溪之水而得名。

剡溪发源于剡界岭的大湖山,由新昌入奉化境,九曲而汇于甬江,东流人海,人称剡源九曲。九曲公塘以下称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至东端,有武岭头与溪南山阻隔成口,注入锦溪,故名溪口,亦称锦溪村。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名也,也叫做武岭。据此,蒋氏宗谱题签自称《武岭蒋氏宗谱》,蒋介石自书籍贯为浙江奉化武岭,而不书溪口。据考证,溪口蒋氏原来居住在宁波,唐朝时期迁居奉化,元朝以后又迁居溪口,“历代勤劳务农”,没有一人入仕当官。蒋介石小时候“近百户人家聚居在一条街上,就在剡溪边,只有几家小店铺,是米行、酱油店、饭馆、茶馆”。

据传,坐落于群山环绕之中的溪口,拥有广为天下闻的十大景观,诸如碧潭观鱼、雪峰晚照、奎阁凌霄、松林晓茑……不知多少骚人墨客,闻讯前来寻幽探胜;而坐落于宁波西南39公里处的溪口,更是浙东新昌、天台地区通往宁波港口的交通要冲。众所周知,宁波有甬江与大海相通,人海向北可达上海、天津,向南可达福州、厦门、广州。如此怡人的风景,如此便利的交通,使得溪口早在唐宋时期便已小有名气,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选择溪口作为终老之地,就足见其在千年前就有一定的影响力。到了民国,随着蒋介石的飞黄腾达,“地杰人灵”的溪口更是名扬海内外。

今日溪口

因受惠于民国第一要人蒋介石,溪口跃居为民国重镇,至解放前夕,就已拥有900多户人家,而蒋氏则是镇上一个大姓族,约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沿着剡溪北岸的武岭路西行二百米,就是蒋家老宅——丰镐房,其名乃取周文王建都丰邑,周武王建都镐京之意。

溪口老宅伴随着蒋介石度过了无比快乐的童年,以至于他飞黄腾达、身居显位之后,依然对故乡念念不忘,每逢清明节或生日之际,他总要回乡,或扫墓祭祖,或寄情山水,或翻新老宅。1924年蒋介石以黄埔校长身份回乡祭祖,在潭墩山建造两层楼房,题名为“乐亭”,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文昌阁”。据风水先生说,这里乃“伏虎吸水”之地,因此,向来迷信的蒋介石,将“乐亭”变成了私人别墅,每回溪口,多住于此。“乐亭”旁边筑有“憩水桥”,站在桥上,俯瞰“碧潭”,别有一番风味,蒋介石和宋美龄时常在此垂钓观鱼,流连忘返;1930年,回乡调养的蒋介石着手翻修老宅,丰镐房才得以形成今日“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格局。当民国时期国内形势急转直下,蒋家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时,蒋介石依然滞留溪口,“留恋湖光山色之中”,正如老话所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家乡人。”

然而,天不遂人愿!1949年,在大陆苦心经营22年之久的蒋介石,不得不诀别故乡,败走台湾,自此之后,他再也没能踏上这方热土。据说,1961年左右,蒋介石途经台湾埤尾时,觉得此处青山碧水,翠竹丛丛,像极了自己的故乡溪口,故将埤尾更名为“慈湖”,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故而,慈湖又有“台湾溪口”之称。此外,蒋介石还命人在埤尾建造了行邸——慈湖宾馆,这是仿照溪口蒋家老宅建造的四合院式的建筑,附近还建造了慈母桥和慈母亭,每每想念故土溪口之时,蒋介石就会来此居住,并时时向西北方向眺望,这是他生前的遗愿:叶落归根,魂归故土。因而,蒋介石的灵柩至今没有下葬,而只是暂厝慈湖,以待将来“奉安”于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乡。

1949年,在人民解放军挺进浙江奉化之时,毛泽东同志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在占领奉化时,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他建筑物”,首先进驻溪口的第7兵团第21军第61师,坚决地执行了这一指示。据史料记载,驻扎在丰镐房的解放军,从未用过蒋介石家里的任何东西。当时解放军的粮食异常紧张,一天三餐只能喝些稀粥,而丰镐房里就存放着20多袋大米,即使这样,战士们也从未打过这些粮食的主意。

正是由于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远见卓识,溪口蒋宅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并在祖国统一大业和发展当地旅游经济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国共双方开始秘密接触,期盼着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尽管此次尝试最终未能成功,但共产党妥善保护蒋家老宅的举动,却让偏安孤岛的蒋氏父子异常欣慰。中共中央还通过各种渠道,将摄于蒋家老宅的照片送到了蒋氏父子手中,这些照片不但勾起了蒋氏父子的思、乡之情,还对海峡两岸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1979年,中共中央决定拨专款修缮在“文革”中遭到部分破坏的蒋氏墓宅,并向包括蒋经国在内的台湾地区上层人士发出了“回乡看看”的邀请。1984年,蒋家老宅作为旅游景点正式对游人开放,蒋氏亲友、旧部闻讯赶来,一窥究竟。1991年,溪口被列入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1996年蒋氏老宅被国务院列入“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陡建筑”以及“第四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自此之后,参观蒋家老宅的海内外游客,年年超过百万人次,其中,来自台湾省的游客更是年年递增,从这一角度来说,浙江溪口以及蒋氏老宅,对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以及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都大有裨益。P9-12

后记

蒋介石,一个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智慧与权谋、勇气与奸诈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长久以来,人们对蒋介石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呈多样化态势,而此书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了描述,从民国“枭雄”的角度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进行了总括,让人信服。

毋庸置疑,蒋介石是在民国政坛翻云覆雨的顶级高手。纵观他的政治生涯,从1911年加入革命,籍籍无名时起,仅十多年的时间,他就声名鹊起,成为影响民国人民命运的统帅。其中入主黄埔,篡党夺权,奠都南京,统一全国,在这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中,他无不费尽心机、耍尽手腕以排斥异己: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正如李宗仁曾评价说,蒋介石“权力增长的过程,实得于权诈的多,得于资望功勋的少”,此为确论。

不可否认,蒋介石是使国共合作分裂、兄弟阋墙的罪魁祸首。蒋介石向来把中共视为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陕。从1923年蒋介石访问苏联,对苏共心怀厌恶之后,他反共、灭共的步伐就从未停止。只是他在羽翼未丰、力量不够强大之时,总是伪装成“左派”人士,以麻痹共产党并换取共产党的帮助,而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举起屠刀。“中山舰事件”、“清党”行为便是明证!即使在目寇进攻中国、国土沦丧之际,他仍然认为共产党乃是“时腋之患”,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剿杀共产党,致使反击日寇的良机白白丧失,使民国大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等行径实乃民族的罪人!就是在国共合作、共击日寇之际,蒋介石也从未放弃消灭共产党的念头。可以说,“剿共”是蒋介石终其一生的“事业”,他的手上沾满了无数共产党人的鲜血!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蒋介石也是一个爱国者,他曾经是一个爱国的热血青年。“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激情澎湃的蒋介石投身于民主革命,并非仅出于权谋。随着他的革命领路人陈其美为革命出生人死,参加杭州光复之役,进攻江南制造局,策动肇和舰起义,攻打江阴要塞,以命相搏,这些革命举措也绝非作秀。他进行第二次北伐,剪灭各派旧军阀势力,虽说是出自独裁的野心,但在客观上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顺应了民意。建都南京之后,他推行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说蒋介石爱国,更是因为他对国土统一的维护、对侵略者的反击。蒋介石于1923年访问苏联后对苏共的态度急转直下,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看清了苏俄侵略中国外蒙古地区的野心!在日寇侵略中国之际,无论是出于被迫,无论有多少无奈,蒋介石最后还是选择了国共合作之路。况且,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场上奋勇杀敌、血洒疆场,是日后抗战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保障。可以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人在抗日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勋。出于个人独裁的野心,蒋介石总想把共产党置于死地,但他那是想大权独揽,一旦外敌入侵,蒋介石考虑的首要问题仍是国家的独立与统一。这一点在他建都南京便要废除领事裁判权一事中也可看出。即使在偏安海岛之后,他也拒绝美国“两个中国”的计划,坚决打击“台独”分子。在蒋介石心中,“台湾与大陆本属一体,骨肉相连,休戚与共”。回归大陆,魂归故里,恐怕是蒋介石晚年最强烈的愿望了。

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在纪念辛亥革命发生一百年之际,回首民国那段历史让人感慨万千。尽管蒋介石在他的一生中惯耍手腕,颇用心机;尽管他多次向同胞举起屠刀,但他终归也曾是个热血青年,也是个爱国人士,所以他是“枭雄”而非“奸臣”。“千秋身后事,留待后人说”。也许,对蒋介石的评价很难有一个定论,有的只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有的只是他回归大陆的愿望。

本书作者张晓兰系北师大历史专业出身的青年学者,现供职于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此书以开放的现代视野,以丰沛的史料,以流畅的史传笔法,从“黄埔枭雄”的角度深刻透彻地诠释了民国风云人物蒋介石传奇的一生,大开大合地解读了蒋介石从一介黄埔军校校长起家,如何打造蒋记黄埔军团,最终成为主宰民国政坛长达二十二年之久的“黄埔枭雄”这一精彩的历史过程,并作出了比较客观、公允的历史评价,故事接近历史真相,评说比较客观公正,令人读来耳目一新,实是一本难得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的好读物。

德玄馨

2010年5月28日

目录

绪论历史天平匕的蒋介石

 一、蒋介石的大过

1.清党剿共

2.“攘外必先安内”

3.全面内战

 二、蒋介石的大功

1.领导北伐,统一中国

2.整合力量,抗日卫国

3.稳固边疆,维护主权

第一章 故乡·家世·教育

 第一节 浙江奉化溪口

悠悠“禽孝乡”

今日溪口

 第二节 农商世家

“玉泰盐铺”

“埠头黄鳝”

慈母如严师

“瑞元无赖”

 第三节 传统教育与民主思潮

崇拜旧学

吸纳新潮

效法祖师爷曾国藩

第二章 决意与旧社会抗争

 第一节 留日海归派

弃文从武

保定军校

 第二节 不成功便成仁

领路人陈其美

投身于民主革命

第三章 退中求进

 第一节 徘徊观望

潍县整军

涉足军界

 第二节 两手准备

十里洋场投机

托庇青帮堂会

混迹烟花柳巷

第四章 投机革命

 第一节 永丰舰上献忠心

“六·一六”事件

保护孙中山

 第二节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第五章 打造蒋氏黄埔军团

 第一节 黄埔军校

建校黄埔

黄埔特色

第二节 运筹于台前幕后

负气辞职

入主黄埔

 第三节 苦心培植嫡系

加强党纪建设

树立个人权威

 第四节 殊途异路

军校内部之争

暗中压制共产党

第五节 黄埔军团初露锋芒

平定商团叛乱

两次东征

第六章 扶摇直匕

 第一节 驱胡倒许

廖仲恺被杀

借机窃权

 第二节 篡党夺权

共同执政

中山舰事件

“整理党务案”

 第三节 誓师北伐

吴佩孚造反

 第四节 密谋独裁

迁都之争

会议爽约

寻找新靠山

 第五节 屠杀昔日战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第七章 开创蒋家王朝

 第一节 奠都南京

退中求进

东山再起

 第二节 “统一”全国

第二次北伐

东北易帜

第三节 翦灭军事实力派

挫败桂系

大败冯氏

取胜中原

第八章 南京政府“新气象”

 第一节 全新的外交政策

改订新约运动

亲英美,疏苏俄

 第二节 内政新举措

推行训政

新经济政策

建立特务系统

第九章 民族危亡的时刻

 第一节 “围剿”红军一

龙岗之役

第二、三次“围剿”失败

黄埔同门对决

 第二节 攘外必先安内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政策

 第三节 被迫“纳谏”抗日

华清池被擒

再度携手

第十章 为民族生存而战

 第一节 全面抗战

抗日整体战略

黄埔战功

 第二节 寻求国际的支援

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第十—章 挥之不去的反共情结

 第一节 国共合作道路上的后退

新的“溶共”政策

反共摩擦事件

中国将走向何方

 第二节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垄断中国战区受降

国共台前幕后的交锋

第十二章 还都南京,噩梦开始

 第一节 国共硝烟再起

陈赓大将显神威

鲁中会战

 第二节 主力对决,败局已定

黑土地上师生大斗法

“二陈”淮海PK众同门

 第三节 挥泪卸“冠”

黯然下台

暗中操纵

第十三章 偏安台湾

 第一节 “光复国土,反攻大陆”

重建黄埔

叫嚣“光复大陆”

维护祖国统一

 第二节 巩固权力

鼓吹“反共抗俄”

连任“民国总统”

“终身总统”

“接班人”蒋经国

 第三节 暂厝慈湖

孤立与半隐退

清明“崩殂”

蒋介石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魂浮孤岛望:故乡

序言

绪论

历史天平上的蒋介石

一度君临天下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蒋介石,一度左右20世纪中国历史走势的蒋介石,吸引着人们对他进行不懈的研究。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研究、探讨中,蒋介石的历史形象却不断地被扭曲着:有些人称他为“野心家”、“阴谋家”、“革命叛徒”、“人民公敌”……,而另一些人则称他为“政治家”、“军事家”、“革命领袖”、“民族救星”……。但是,这些泾渭分明、反差巨大的形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是经过了“有色”的人“包装”而出笼的。如果我们想要真正了解民国的史事,想要认识一个比较真实的蒋介石,就要拨开层层的历史迷雾,以一个局外人的心态来看待民国时期的血雨腥风。

在这里,我们可以很客观地说,蒋介石不是一个完人,也不可能是一个完人。他叱咤风云的一生,既是光辉灿烂的缩写,也有阴暗无光的画卷。那么,在民国那段大开大合、风雨飘摇的动荡年代,蒋介石又是如何挥洒出他人生的浓墨重彩的呢?让我们回到几十年前烽火四起的年代,去追寻他黄埔起家、北伐督军的足迹,去感受他君临天下、左右时局的豪情,去体悟他内外交困、举步维艰的无奈,去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近和认识蒋介石这位民国时代的“黄埔枭雄”。

蒋介石出生于一个战火连年、局势动荡的年代。所谓“盛世兴文,乱世习武”,在枪杆子成了挺直腰杆的本钱的时代,但凡有血性、有良知的爱国志士,莫不以投笔从戎、振军兴国为己任。蒋介石,这个浙江溪口没落盐商的后代,也并未按照父辈的设想去走一条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之路,而是跟从时代的潮流选择了弃文从武,铁血治世。然而,蒋介石在35岁之前并不显山露水,也没什么惊天壮举,甚至还有些穷困潦倒,以至于不得不投机十里洋场,不得不托庇清堂帮会,甚至于混迹于烟花柳巷。只是“时势造英雄”,更值得蒋介石庆幸的是,他“打天下”的创业经历,正好与中国历史风云际会。

1911年,24岁的蒋介石在陈其美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也就在不经意间融入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13年之后,宦海沉浮、潮起潮落的蒋介石,已然开始左右中国历史的走向,1928年,41岁的他更是获得了压倒一切的权力,走上了人生的巅峰。蒋介石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崛起于中国政坛的。不过,他“成功固然出于意外之迅速,失败也来得离奇”。曾几何时,势不两立、刀剑相向的国内各派势力,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本着“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承认蒋介石为民族领袖、最高统帅,然而,就在中国出现和平统一的一线希望之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蒋介石,却妄图携着抗战胜利的余威,一劳永逸地解决共产党问题。孰料,他的八百万大军竟在短短三年之内,湮灭在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他自己也不得不仓皇诀别大陆,偏安孤岛台湾。

也许,共产党问题是蒋介石一生最大的遗憾,不过,“祸兮福之所倚”,他在大陆无法实现的政治抱负,却在亡命孤岛之后实现了,例如,土地改革、地方自治、教育普及等等。如此的结果,蒋介石也许做梦都没有想到!遥想当年,对国家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他,空有振军兴国、整顿吏治的抱负,却没有一展拳脚的广阔舞台,各大派系的掣肘,地主买办的叫嚣,无不让他瞻前顾后,举步维艰。毕竟他只是各路诸侯中实力较强的一股力量,毕竟他离不开大地主、大买办的鼎力支持。“同志之间,派系分歧,利害摩擦,……以致整个的党(指国民党),形成一片散沙,最后共党乘机一击,遂致全盘瓦解,彻底崩溃”,这些话是蒋介石的肺腑之言,这些现象让他痛心疾首而又无奈万分!不过,40年代大动乱的清冼和淘汰,却在某种程度上帮他消除了党内倾轧,从而为蒋介石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营造了条件,台湾地区的经济实力随之跨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歹U。

可以说,“另起炉灶,重建基础”的蒋介石,在台湾地区的实验还是相当成功的。能够迅速走出在大陆失败的阴影,而在台湾地区建立起稳固的统治,除了蒋介石之外,还有何人能做到!实际上,蒋介石是至今唯一同时统治过大陆和沿海地区台湾岛的近代中国领导人,不管是从大陆“败寇”这一角度来说,还是从台湾“成王”这一角度来说,蒋介石均是对中国历史具有远大影响的罕见人物,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大功大过的复杂的民国枭雄。

一、蒋介石的大过

蒋介石的大过有目共睹,不容抹杀。

1.清党剿共

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之际,逐渐褪去“左派光环”的蒋介石,在寻找到新的靠山后,有恃无恐地背叛了革命,从南昌到九江,从安庆到上海,走一路,杀一路,踏着血迹斑斑的尸体铺就的“黄金路”,他一步步地走向了权力巅峰!蒋介石的行为纯属恩将仇报,他竟将枪口对准了用生命为之摇旗呐喊的革命“友党”,他竟突然从背后向“生死与共”的兄弟举起了“屠刀”,如果没有兄弟阋墙,国民党不会分裂;如果没有清党剿共,国家不会陷入内乱。各派齐心协力、扫除北洋军阀、建立强大国家,并不是不可能之事,蒋介石也完全可以凭借当时的威望,以及领导北伐的功绩,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统帅。可惜,他太性急了,为了大权独揽,乾纲独断,他不惜一切,最后他成功了,不过丧失了民心,也种下了苦果。

2.“攘外必先安内”

在日本侵略者不断蚕食中国领土之时,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恐怕是他一生所犯下的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的严重程度不仅最后注定了蒋介石自身的命运,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实,“九·一八”事变只是日本对中国的一次试探,当时日本并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在是否大举侵略中国问题上一直犹豫不决,是蒋介石妥协退让的政策,以及东北军拱手让出领土的举动,极大地坚定了日本武力全面入侵中国的决心。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及广阔的市场,帮助日本摆脱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并使其初步获得了全面侵华的能力。可以说,“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自此之后,日本政府通过“以战养战”的策略,把东北作为战争的后勤基地,向中国内地步步紧逼,直至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半壁江山随之陷入日本的铁蹄之下。虽然蒋介石最终经过“西安事变”这场兵谏,结束了对共产党的穷追猛打,并加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过,可惜的是,中华民族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错过了扼杀罪恶萌芽的最好时机,而蒋介石引以为豪的“黄金十年”,竟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结局。

3.全面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之后,蒋介石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抗战领袖”、“民族救星”、“全国统帅”的桂冠,一顶顶地戴在了他的头上,长期受其打压、追杀的中国共产党,也在国民党承诺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前提下,承认了蒋介石在全国的领导地位。然而,太过迷信武力的蒋介石,为了实现其专制独裁统治,亲手扼杀了中国实现民主的最后一点可能。不顾及民众呼声的蒋介石,最终也被民众无情地抛弃了,如果蒋介石没有挑起内战的话,依当时国内局势和民心所向来看,他完全可以成为联合政府的首脑,完全可以弥补过错,名垂千史,只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假设!

二、蒋介石的大功

毋庸置疑,蒋介石是有大过的,但是,他的大过并不能掩盖他的大功。尽管世人对他的评价见仁见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领导北伐,一统中国;整合力量,抗日卫国;稳固边疆,维护主权,这些都有功于民族,无愧于后世。

1.领导北伐,统一中国

自1916年袁世凯抑郁而终后,群龙无首的北洋军阀分裂成了直系和皖系,随后,奉系、桂系、滇系等相继形成,为了争夺地盘,扩充实力,各派军阀连年混战,以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自此之后,打倒北洋军阀,武力统一全国,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因而,孙中山决意为民请愿,誓师北伐,只可惜,天不假年,未能如愿!孙中山病故之后,继承总理遗志的蒋介石,凭借黄埔军事集团,领导国民党进行了两次北伐,不仅扫除了割据地方的旧军阀势力,整合了中国的军事力量,还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从而在形式上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尽管这种形式上的统一有名无实,但它毕竟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并巩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对觊觎中国领土已久的日本来说,这不啻于晴天霹雳。毕竟在外敌入侵之时,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整合全国力量抗击外国侵略者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整合力量,抗日卫国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937年7月17目,作为全国领袖的蒋介石,在庐山宣布对日抗战。听到如此慷慨激昂的抵御宣言,中华儿女无不热血沸腾,他们纷纷抛下个人恩怨、党派分歧,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日大潮中,奏响了一曲曲悲壮的抗日战歌。尽管蒋介石早期“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尽管蒋介石在抗战中做了不少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造成了大量军队的伤亡,但他在抗战中的领袖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如果没有蒋介石的振臂一呼,整个中国还是一盘散沙,全民抗日就根本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是抗战的主要力量,牵制了日军70%的兵力。不管怎么说,蒋介石在对日抗战中运筹帷幄、忍辱负重、坚持到底,实在是功在国家。正如毛泽东所言,“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第二个就是蒋介石,……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

3.稳固边疆,维护主权

尽管蒋介石在外交上采取的是温和的、软弱的路线,但他却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废除了晚清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回了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主权,与此同时,他还在内忧外患、举步维艰的情况下,稳固了新疆、西藏、青海等边疆地区,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祖国的分裂。可以说,蒋介石一生都在坚定地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即使后来退守孤岛台湾,他也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毋庸置疑,蒋介石非常痛恨大陆的红色政权,也非常希望将台湾建成“反共基地”,但他却更痛恨分裂国家的“台独分子”,在他“谁搞台独,我就搞谁脑袋”的决心与号召下,“台独”势力数十年来无所遁形,毫无作为。正是蒋介石“根在大陆”的理念,以及“一个中国”的立场,使得台湾地区虽与大陆隔绝了几十年,但仍保存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从而为“反对台独,促进统一”保留了根基。

1974年,越南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派兵侵占西沙群岛,蒋介石抛开个人荣辱、党派纷争,为解放军通过台湾海峡大开绿灯,并派遣军舰一路护航,这一表现,更是让所有的中华儿女为之感动。在这场中国海军史上最光辉的战役中,人们不仅记住了蒋介石那句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更对蒋介石有了全新的认识和评价。

蒋介石是位相当有争议的民国领导人,既有大功又有大过,但撇开理想、目标、主义的分歧,撇开国共两党的纷争与对抗,客观地说,他不失为民族的领袖。在两岸关系不断改善之际,我们对于主导着近代中国走势的蒋介石更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待,不应忘记他对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内容推荐

张晓兰编著的《黄埔枭雄蒋介石》内容简介: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创办的,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国共双方的高级将领和政要。蒋介石是靠黄埔起家的,担任黄埔校长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此一期间,他广招人才、培植党羽、扩充实力,为自己的政治道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凭借黄埔系,他首先夺取了军权,再凭借军权而夺取了国民党的领导权,几番整合,于1928年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那么,当年孙中山为什么把黄埔军校校长一职给了蒋介石?蒋介石又是如何打造自己的黄埔军事集团?他如何凭借黄埔系执掌民国政治、经济大权二十余年?

《黄埔枭雄蒋介石》是一本人物传记。

编辑推荐

张晓兰编著的《黄埔枭雄蒋介石》内容介绍: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书法家、诗人。1906年,在中学读书时即向家里提出要求到日本学习军事。赴日后,因非公费派遣,不能入军校,只能就读于东京清华学校。1907年考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炮兵。1908年春被保送日本东京振武学校,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入日本陆军第13师野炮兵第19团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时归国,自“二次革命”后追随孙中山。1924年国民政府成立黄埔军校,蒋介石出任校长。黄埔军校是近代培养中国军事人才的摇篮。蒋介石两次指挥东征,避免中国走向分裂,凝聚中华,初步完成中国统一。

蒋介石,一个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左右中国历史走向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智慧与权谋、勇气与奸诈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长久以来,人们对蒋介石的功过是非的评价呈多样化态势,而此书则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蒋介石的一生进行了描述,从民国“枭雄”的角度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进行了总括,让人信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