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岁月的晴雨表,年年岁岁,荒凉和冷落都穿越地球北部的牛心套保这片大苇甸子。
植物的茎叶死了,种子把它的生命传承下来,一代一代生长F去,成为永远苍苍茫茫的传承生命之地;而这里最具有这种生命特征的植物,就是芦苇.蒙语呼勒斯特,芦苇年年割,年年长,割也割不尽,这个最出名的古老的芦苇生长之地牛心套保,是一个蒙语和汉语合并在一起的名字。
这里,许多地名都是蒙汉合璧,牛心套保的“牛心”是汉语,是老牛的心之意;“套保”是蒙语,是连绵不断的山岗之意,其实不完全是山岗,是土岗子和沙丘,是指那一处处土坡子、沙丘都长得像“牛心”,瓤此说来,那遍地的土岗、沙丘都是该与牛心有关…‘
传说很早的时候,牛心套保西北有一个土岗子,叫底失卜岗子,有—个养着上千头骆驼和马匹的老爷,他雇用了一个姓牛的奴仆给他看管这底失卜牧场,这个老奴仆兢兢业业地给他看管着草原和牧场,为了更好照顾牛羊,老奴仆甚至把家都搬到了荒草凄凄的牧场,一年一年地守在那里。
春季,当草甸上的残雪还没有化尽,老奴仆就深一脚浅一脚地领着羊群,抱着一只只在冬季和早春产下的瘦弱的羊羔,去寻找草场。
夏季,大雨滂沱,草甸上生出白亮亮的泥水,俗话叫“起亮子”,老人依然日夜守着荒野上的牧场,把被水淹没的牧场桩子都钉好。
秋季,秋雨一落,寒霜就来了,草原在一夜间变得枯黄,这时节,狼也凶狂起来了,它们日夜偷袭牧场.抓紧吃牛羊,存贮脂肪,养育幼崽儿,以便度过严寒的冬季,老仆人就把自己身上插满用皮子画的墨尔根(草原英雄)画像的旗帜,让旗帜在身上飘荡,领着儿子们去吓唬狼群……
冬天到了,底失卜牧场荒冷无比,大雪一夜间就盖住了一切,牧场的畜圈被厚雪压塌,牧草垛都被大雪掩埋,老仆人拼命抠雪,领着牛、羊、马、骆驼,一次次度过了残酷的严寒冬天。
主人的牛羊一年年地多起来了,肥胖起来了,可老仆人也一年年地老了。
这一年,老仆人终于老得不行r。
一天,他让儿子把他抱到牛爬犁上,老人坐着爬犁去见主人。
见了主人,老人说:“主人哪,我老了,我恐怕是活不了多久了。我死后,你把我埋在底失卜山下,让我头朝着底失卜,脚冲着洮儿河,坟上捅上‘墨尔根’画像的旗。”
老爷说:“行了,我记住了。”
老仆人说:“你答应了?”
老爷说:“答应了。”
于是,老仆人的儿子就把父亲扶上牛爬犁,拉回去了,回去不久,老仆人就过世了。 可是,自从老仆人过世,底失卜一带草原总不消停。春天,草原上雪水一化,淌出的水是红眼锈水,牲口不能喝;长出的草小,牲口也不能吃。到了夏天,就闹开了瘟疫。秋天,牧草早早地枯干了。而冬季,狼看不见背着“墨尔根”画像的人影,就更加猖狂无比,一年之内,王爷失去了许多牛羊。
从那之后,这一带的收成更加不景气,瘟疫之后,灾难也来了,再也没有从前那平安的四季了。这时,老爷再也等不得了,他请来了草原上的博,一个老萨满,给自己算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萨满博一算,说:“老爷,你忘记了自己的一个承诺了吧?”
老爷说:“没有哇。”
萨满博说:“你忘记了。你好好想想吧。”
终于,老爷想起来了。
老爷说:“可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哪。”
萨满博说:“其实世上,没有微不足道的人。假如世上有这样的人,别人以为他微不足道,那就会使人心失掉力量。因为你承诺了,承诺,这是人心灵的品质。那是长生天的心地。你触摸了,可是你说没触摸,于是天在惩罚你。老爷呀,承诺是不该丢掉的呀。”
于是,老爷按着萨满的话,来到老仆人逝去的那块坟场,可是,光阴已逝去了,老仆人已烂成一丘土啦!老爷重新把老仆人进行了安葬。并且,老爷虔诚地捧起坟茔里的一把把土,精心地将它撒在底失卜岗之下了。从此,草原安宁了,重归旧目的模样了。可是后来,撒了老人坟土的地方渐渐地高出甸子,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变成了如牛心样的岗子,而且,一连串地长出许许多多的岗子,连续不断地出现,长大,后来,人们就再也找不见原先的牛心岗子了,再后来,人们就将这里称为牛心套保——连绵不断的牛心样子的山岗之名就这么叫起来了。
牛心套保一望无际的荒甸子,每年都出现大片的湿地和草场,那是由于年年的积水,使得芦苇长势良好。现在的人知道样板戏里的沙家浜是一片大大的苇海,很是羡慕,可是来到牛心套保一看才知道,这里的苇甸子要比沙家浜大出16倍,这里才是真正的北方沙家浜苇海,是地球北部最大的苇海湿地。
P11-14
大东北,原始传统村落成了最后的遗严。
我十分留恋这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凉村落。我们去往这样的村落,仿佛就是去认识一下曾经的北方村子,秋天,我和老孔及考察组去的时候,那些村落风貌都还在,老院、土墙,墙上是一些土耗子倒出的洞,墙上晒着辣椒、豆角,房顶上晒着苞米、葵花籽、黄烟、苏子……
冬天再去,主要是走进割苇的岁月,可是,一切都已消失了,村落已变成了新式样,家家户户一样的白板房、蓝房盖,连猪圈和苞米楼都一模一样。如果不细打听,已不知谁家姓了张王李赵,就叫一个村子得了。只有苇甸,依然是从前的模样。
我们踏着白雪,在荒原的苇甸里穿行,让冬季的苇花沾满了衣裳、头上和脸上,去深深地呼吸,把那属于原野的大自然的气息吸进身体里.去感受那失去的往昔岁月。这里其实是一片有故事、有记忆的土地,无论是李局长、李场长、韩场长,他们一说起自己的牛心套保,眼神中就透出一股子发自内心的喜悦,滔滔不绝地述说,仿佛有说不完的事情.这都是这片土地给予他们的收获和感悟。于是,我们也有了沉甸甸的收获。但是,我们所担心的,就是不要失掉牛心套保最后的苍凉。周云戈说,这是地球上最后一片湿地,北方的湿地荒原。
湿地,荒原,是大自然的肺,生命再也不能失去它。我们联合在一起去保护牛心套保,这也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是生命自觉的选择。
把这片荒原记下来,也是留住了人类和自然的生命的文化,若干年之后,人们会觉得牛心套保村的神奇和珍贵,到那时,所有的生命都会重新去品悟“东北荒原”,让身心重新在岁月中走过,这是穿越生命的历程,是一种幸福的过往,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呀。
今年是没过年先立春,春天来了。我在一个寒冷的早春写了这个故事,东北荒原的故事,预示着让荒原的村落文化更加灿烂绚丽。
2015年2月3日黎明3时
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苏东坡描写出的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致。青山翠竹、粉墙黛瓦,牧笛山歌、蛙声蝉鸣。我们的祖先曾经就是如此诗意地栖居,神话般地生活。这种农耕文明的恬美情境至今保留在山清水秀、文化灿烂的历史名村名镇里,是祖先遗馈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的血脉,也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的精神家同。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汹涌而来的今天,守护和保护好每一处名村名镇就意味着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同,这是民族赋予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人类文明的进化不能没有积累和继承,历史的车轮可以碾过如梭的岁月,但不应拆毁我们心灵回归赦里之路。作为我们精神故里的每个古村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单元,也是物质与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源泉。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产生的居住方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祖先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见证。它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记录和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如同一条历史长河,至今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田。古村落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空间,而且保存着年轮的印痕和光阴的故事,它曾以五千年文脉涵养了一个泱泱中华。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涵生机的老根——乡村。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古村落,绝不能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而是更加注重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完整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桥梁、祠堂、古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同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留存在古村落里,中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遗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
在历史面前我们应该是虔诚的,在文化面前我们应该是卑躬的,在故土面前我们应该是敬重的。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曾经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有当失去时才发现它的宝贵。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曾经失去了很多充满温馨、充满诗意的村庄,是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古村落的重新认识。田园牧歌式的居住不仅是古人的生活理想,更是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我们在渴望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渴望留住那些曾经养育了我们祖辈温暖了我们心灵的原生态、多样性的古村落。
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是把古村落作为文化基因完整地加以保护,还是作为生财之道尽快地开发赚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忌在开发和建设中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使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古村落在不当开发中消亡。各级政府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活态传承,正确地面对历史与现实,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正确地看待遗产与利益,正确地评判政绩与公益,寻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传承保护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古村落的魅力和生命力,找回那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好诗意。
曹保明著的《牛心套保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吉林白城)》是“中国古村落丛书”的一种,从不同角度展示牛心套保村的风姿和自我感受。全书分“村落往事”“打苇子的过程及工具”“村落自然资源文化”“苇子的主要用途和种类”“口述史”“苇店村落的歌谣与故事、传说”六个部分。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了“中国古村落丛书”系列,《牛心套保村(中国最美古村落吉林白城)》是“中国古村落丛书”的一种,作者曹保明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游记散文形式,对牛心套保村或描写、或评述、或抒怀、或想象,从不同角度展示牛心套保村的风姿和自我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