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楼人生解码(情场职场官场商场)
分类
作者 吴月明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从情场、职场、官场、商场四个角度解码红楼,解码《红楼梦》所展示的人生百态和人生智慧,是一部探索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经营人生的励志红学通俗读物。《情场》说的是“风花雪月的事”;《职场》讲的是人生际遇;《官场》讲的是为官之道;《商场》讲的是特殊商场,经营的不是日常商品,而是人的脸皮、心肠这些特殊商品,经营的是功名利禄。

内容推荐

《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谜语大全,曹雪芹是编谜语的高手,他把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编成了谜语让读者去猜,可惜的是没人能完全猜中。不过,如果都能猜中的话,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了——变成了另外一本书:《红楼人生解码》了。

目录

第一部 领略情场风韵

——《红楼梦》的情场解码

第1章 三角恋

第2章 暗恋

第3章 婚外情

第4章 偷情

第5章 吃醋

第6章 调情

第7章 性骚扰

第8章 性暧昧

第9章 婚姻

第10章 殉情

第二部 把握职场际遇

第1章 高级白领凤姐

第2章 “疑似性工作者”秦可卿

第3章 爱上爱情的黛玉

第4章 美女商人薛宝钗

第5章 “富贵闲人”贾宝玉

第6章 吃斋不念佛的妙龄玉女

第7章 娱乐人生的喜剧演员

第8章 加薪与裁员

第9章 没有摆正位置的员工

第10章 求职面试

第三部 洞察官场玄机

——《红楼梦》的官场解码

第1章 糊涂官

第2章 哈巴狗

第3章 吸血虫

第4章 官账

第5章 官肠

第6章 官腔

第7章 官腿

第8章 官道

第9章 官司

第10章 官物

第四部 掌控商场秘诀

——《红楼梦》的商场解码

第1章 出售面皮

第2章 心肠

第3章 商业秘密

第4章 让利——曹氏经营策略之一

第5章 正当竞争——曹氏经营策略之二

第6章 女士优先——曹氏经营策略之三

第7章 不售假货——曹氏经营策略之四

第8章 强力推介——曹氏经营策略之五

第9章 奸商

第10章 情商

后记

试读章节

宝钗的加入,受到最大威胁的当然是黛玉。因此黛玉难免有点紧张难免生出许多醋意和敌意,只要宝钗在场,黛玉就常常借题发挥冷嘲热讽,这既是黛玉的性格使然,更是“三角恋”中常出现的现象。

比如说那天宝钗表演完《金玉良缘》后和宝玉挨肩坐着谈“冷香丸”的事。他们正说得心驰意马心旷神怡荡气回肠时忽然就有人来报,说是林姑娘来了。大概是黛玉起床后发现宝玉不见了,直觉告诉她可能是来宝钗这儿了。女孩的直觉是很敏感的,尤其是恋爱中女孩的直觉更敏感,所以生性多疑的黛玉第一时间就往宝钗住的梨香院这边跑,所以就摇摇摆摆地进来了,一见宝玉,便说道:“哎哟!我来得不巧了!”其实她心里说我来得正巧,宝玉果然在这里!

见到黛玉进来,宝玉等忙起身让座。这个时候宝钗见黛玉说话怪怪的,就笑问黛玉:为什么这样说呢?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有什么不解的呢?”

接着黛玉又找话头奚落宝玉。因外面下雪,宝玉叫人取他的斗篷来。黛玉又笑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走了。”宝玉解释说:“我何曾说要去?不过拿来预备着。”接着,宝玉要了一杯酒,并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劝他,说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会打颤的。宝钗也劝宝玉:“宝兄弟,亏你每日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宝钗说得有道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再饮。

这时黛玉坐在旁边,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儿笑,但心里很不是滋味。正巧黛玉的丫鬟雪雁来给黛玉送小手炉儿,黛玉便借题发挥,笑着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

黛玉当然是说给宝玉和宝钗听的。但雪雁不知底细,她刚来嘛,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呢,所以她便照直说,说是紫鹃姐姐怕姑娘你冷,就叫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一面笑道:“也亏了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你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明眼人都知道,黛玉在借题说宝玉呢,宝玉太听宝钗的话了,她在吃宝玉的醋。宝玉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黛玉在奚落自己,无话可答,只嘻嘻地笑两声:宝钗知道黛玉一贯如此,也不睬她。只有雪雁蒙在鼓里,不知道黛玉为什么要这样说。三角恋中的女人吃醋,说话就带双关,这叫借题发挥。借题发挥冷嘲热讽是恋爱中吃醋的女人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被黛玉运用得淋漓尽致。

就一般常理而言,宝钗认识宝玉虽然比黛玉迟些,但在追求宝玉这一点上是平等的,黛玉的冷嘲热讽显得小气了些,更致命的是她从未向宝玉直接表白过,斗气成了黛玉向宝玉表达爱情的唯一方式,虽美丽但不实在,令人(包括宝玉)听了都很不舒服。

宝钗就理智得多了。她明白黛玉的借题发挥冷嘲热讽的“弦上之音”,但她没有同黛玉争吵,而是采用了宽容态度,甚至装糊涂。自从那天借“巧合认通灵”直接向宝玉表白之后,就采用“欲擒故纵”的兵法,故意疏远宝玉.使自己成为这场三角恋的“局外人”。

P8-9

序言

据说,清朝嘉庆年问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

《红楼梦》真的有如此魅力吗?

坦白地说,我看《红楼梦》的乐趣原是想看看其中的情色镜头,但无奈教我们心理学的老师说,《红楼梦》不是情色书刊,而是一部为人处世的心理学名著,曹雪芹是顶级牛气的心理学家,顶级牛气的心理学家写出的心理学名著比我们现行的心理学教程要有趣得多。心理学老师还说将《红楼梦》改编成《心理学教程》只是时间问题是大势所趋问哪位同学愿意去试一试。

我跃跃欲试。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部《红楼梦》是我从梦露那里借来的。梦露不是那个电影明星的梦露,而是我们班一位长得颇像梦露的女同学。我们上学的最大乐趣就是男女同学相互借书看。我向梦露借《红楼梦》时就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我甚至突发奇想,如果我们上课时用的课本由男女同学交换着看,肯定就不会再出现同学们不看课本而看武侠言情小说的怪事。

说来奇怪,读着这本残存着梦露气息的《红楼梦》让我精神百倍,理解力也突然提高了几倍,我发现以前读不明白的《红楼梦》,现在看起来极有情趣极耐人寻味。

我产生了想写点东西的冲动。

我为自己要写的东西取名为《红楼人生解码》,具体又分为《情场》、《职场》、《官场》和《商场》四部曲。《情场》说的是“风花雪月的事”;《职场》讲的是人生际遇;《官场》讲的是为官之道;《商场》讲的是特殊商场,经营的不是日常商品,而是人的脸皮、心肠这些特殊商品。经营的是功名利禄。

在谈《红楼人生》之前,我还是想谈谈我读红楼的一些态度。

首先,我觉得《红楼梦》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它不是因“残缺”而闻名于世的,它的魅力是属于整部作品的,也就是说《红楼梦》不只是前八十回的《红楼梦》,还应该包括后四十回的《红楼梦》。这是我读红楼的一个基本态度。

据红学专家的考证,《红楼梦》的前后部分不是自始至终由一个人来完成的,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则为高鹗(或者以高鹗为代表的一些人)所续,而红学界有一个观点,就是不太承认后四十回。认为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写得很差,一无是处,完全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和宗旨。

比如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就认为后四十回写得“很糟”。怎么个糟法呢?他主要列了两条。第一,他认为曹雪芹写的前八十回《红楼梦》已经暗示结局应是一个大悲剧,但高鹗最后写宝玉出家后竟然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跑去给贾政下拜,在他看来,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是贵族家庭的遗物,非常华贵的,以这样一个喜剧的情景来收场是不对头的。其实在刘心武之前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比如林冠夫先生,就认为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不是和尚的服饰,让出家做了和尚的宝玉披着有点不伦不类。第二,刘心武认为宝玉在前八十回是一个“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和封建主流社会不相融的人,但后四十回高鹗却把这个形象歪曲了,在高鹗的笔下。宝玉忽然变成一个听贾政的话,两番人家塾,一心去读圣贤书的乖孩子,这样写很不对头。

我喜欢读刘心武的作品,但不赞同他对《红楼梦》后四十回“很糟”的评价。

我的看法是:第一,宝玉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这样的结局浪漫、凄美,完全符合人物身世以及人物的个性、心理,是古典小说中写悲剧写得最好的一个典范;第二,宝玉前后的变化很正常。这实际上涉及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出家的宝玉是否还披得起大红猩猩毡的斗篷?答案是可以,因为这本身是宝玉用过的物品,这在第五十回出现过。第五十回宝玉和一帮姐妹在芦雪亭联诗,宝玉被罚去栊翠庵向妙玉乞梅。宝玉向妙玉乞梅,实际上去了两次,第一次是被“罚”去的,第二次是宝玉主动去的。第二次就写贾母等人看见山坡上宝琴身后“又转出一个穿着大红猩猩毡的人来”,贾母以为是什么女孩,大家笑说那是宝玉。这里就出现了大红猩猩毡.说明这是宝玉的东西。那么宝玉后来出家,将这大红猩猩毡带在身上,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妙玉也是出家人,家道也败落了,但曹雪芹也写她拥有几件很珍贵的茶具。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就写到,妙玉给黛玉、宝钗用的茶杯是古玩奇珍,而给宝玉用的茶杯则是她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当时宝玉曾开玩笑说,她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用的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了有点生气,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得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想想,连“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宝玉家里也拿不出的东西,可见是很珍贵了。出家的妙玉可以有古玩奇珍,为什么出家的宝玉就不可有大红猩猩毡呢?而且作者写妙玉茶具,用意也是在暗示她的出身不寻常,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孩。写宝玉这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也是暗示宝玉的贵族家庭背景。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是宝玉披过的用品,出家后他将其带在身上也是合情合理的,是某种身份的暗示,是一种曾经辉煌的痕迹。

退一步说,就算出家的宝玉披不起这种华贵的物品,但在这里,小说显然不是写实,而是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与小说第一回的开头是相呼应的。既然是浪漫主义的手法,我们就不能去较真,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他会腾云驾雾,一个跟斗就十万八千里,我们能去较真说这是不可能的吗?在这里,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道具而已,它不是为宝玉出家当和尚准备的,而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第二个问题,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是“喜剧”吗?我认为不是。大红是不是喜庆的色调要看放在什么背景,在节日里就有喜庆效果,而丧事用的红包就没有喜庆效果,没有人因为接到一个丧事用的红包而欢欣鼓舞。事实上。正因有这么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就造成了两个很大的反差。一是宝玉身世与当前遭遇形成剧烈的反差。看到宝玉身上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就会想起他的身世,想起他曾经和一帮姐妹们在芦雪亭联诗一起开心的日子,可是再看看他目前的处境,他已沦落成一个痴呆的一无所有的和尚,物是人非,风光不再,快乐也成为过去,怎不让人悲从心中来,怎不让人掉泪?宝玉如果没有这样的身世和曾经的繁华富贵,一出世就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反而不觉得太悲惨,悲就悲在他曾经拥有过那样的贵族生活。就像一个人,他本来就是一无所有,现在仍然一无所有,并不觉得他很悲惨,但如果他有一天忽然得到一笔财富,比如买彩票中了500万,后来却又失去了。这就太悲惨了。所以,我每次读到宝玉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跑去给贾政下拜这个情景时,我就会想:宝玉太惨了!另一个反差是色彩上的反差。渲染一种更加强烈的悲剧氛围。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与白茫茫的雪地构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然后随着宝玉与一僧一道飘然而去,这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就在白茫茫的雪地上渐渐变小渐渐消失,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与曹雪芹暗示的悲剧意境是何等吻合。所以说,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渲染的并非喜

第三个问题,大红猩猩毡的斗篷不是和尚的服饰。让出家做了和尚的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是不是不伦不类?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答,要的就是这种“不伦不类”的效果。这其实很符合宝玉的性格,他不是一个按常规出牌的人,《西江月》说他是个“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人,即使出家做了和尚,他也不能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和尚,这是他的性格使然,改不了,改了就不是宝玉了。《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出家后不是照样喝酒吃狗肉吗?能说因为酒和狗肉不是和尚的饮料食品就不能写鲁智深喝酒吃狗肉

第四个问题,宝玉前后的变化正常吗?他该不该有个变化?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宝玉长大了,他生活的环境不同了。过去他是个十三四岁,有祖母宠着,又有一大群女孩子陪玩陪洗澡陪吃,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的纨绔子弟,所以他就养成了一个任性、贪玩、不喜欢读书这样的个性;而后四十回,家道已渐渐衰落,大观园俱乐部也解散了,更重要的是宝玉长大了,他再也不能过着从前的生活了,所以他必定要改变,不改变反而不正常了。连浪子都可以回头,难道宝玉就不能回头吗?但宝玉的变化,也只是某些形式的变化,如不再成日同一帮女孩厮混(其实是没有女孩同玩了,嫁的嫁、走的走了),也能静下心来读读书(因为没有别的事做),但他个性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变,比如他读书参加科考,也不是为了功名,而只是为了报答父母,在赶考前,宝玉曾对王夫人说出自己的心声:“母亲生我一世,我也无可报答。只有这一入场,用心作了文章,好好的中个举人出来,那时太太喜欢,便是儿子一辈子的事也完了,一辈子的不好,也都遮过去了。”(见第一百一十九回)这便是宝玉发愤读书的动机,他不是为自己读书,而是为母亲读书,所以考完试后,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家也不回,就飘然而去。这太符合宝玉的性格了。我想,如果让曹雪芹来写这个结局,他也会这样写。

除了刘心武先生以上提到的宝玉的结局,还有一些红学专家认为后四十回所写的元春、凤姐、湘云甚至黛玉、宝钗的结局都违背了前八十回曹雪芹的原意。果真如此吗?

比如说元春。有人说曹雪芹在第五回已经很清楚地暗示元春的结局“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死得很恐怖,是非正常死亡,不是病死的,可高鹗却写她是病死的,这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是这样吗?我反而觉得这样写才真正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们细心看一看有关元春死的细节,我们就会发现,元春的死是很微妙的。第九十五回书里说,元春突然得了暴病,宫里派人来贾府宣她的亲人入宫看望,当贾母王夫人赶人宫时元春已经不能言语,没过多久宫里就宣布她薨逝了,死得很突然,但并没有说她就是病死的,我们得出元春病死的结论是因为受我们思维定式的影响,一个人得了重病,后来此人很突然就死了,我们很自然就断定此人是病死的,这就是思维定式,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试想一下,元春这么重要的一个王妃,就算她是“眼睁睁”被毒死或者被勒死的(书中说元春在贾母王夫人来看时已不能言语,在贾母王夫人离开后不久就宣布她死亡,这就有一种可能,元春先被赐毒,但还不能致死,只是不能说话了,奄奄一息了,然后让贾家亲人来看最后的一面,之后再将她勒死,也算是给贾家的一个交代,这种情况也是有可能的),但能说吗?王宫不会说,知道内情的贾家不能说,《红楼梦》的作者更不能说,对外界就只能造成一个病死的假象。曹雪芹写秦可卿之死就用了这一春秋笔法。据考证秦可卿是自杀而死的,可曹雪芹就没有直接写出来,而是郑重其事大写特写她如何生病看医生,甚至连药方都公布出来,然后就写她很突然死了,上上下下都很纳闷,其实这不过是放烟幕而已,是为了掩盖某种真相。这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开宗明义所说的“将真事隐去”,就是要将一些真相隐瞒。什么真相应该隐瞒呢?当然,像元春、可卿之死的真相就是最应该隐瞒的。如果直接写元春不是病死的,而是被毒死或者被勒死的,这才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和写法。写元春之死与曹雪芹写可卿之死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比如说凤姐。关于凤姐的结局,红学家最耿耿于怀的就是前面已暗示凤姐的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也就是凤姐最后被贾琏“休弃”,但后四十回并没有凤姐被“休弃”的情节。当然这个分析不一定没有道理,但未必就是曹雪芹的原意。首先,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红学家也只是根据脂砚斋的提示“拆字法”来去猜测“人木”为“休”字,而对“一从二令”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三个字只猜出其中一个字,所以这个猜测是要打折扣的。第二,就算“三人木”猜对了,就是“休”字,是不是一定就暗示凤姐被“休”呢?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休”字既可解释为休弃,如旧社会丈夫把妻子赶回娘家。并永久断绝夫妻关系,所以理解为凤姐最后被贾琏“休弃”也是可以的;但“休”字也可解释为休息、停止,第五十六回凤姐就因小产而休息了一段时间而由探春临时代理荣国府大总管的权力,到了第一百一十四回凤姐便停止了生命,死后自然是万事皆休了。所以单一个“休”字就有种种解释,而凤姐结局之谜又有谁能猜得彻呢?

其实,对于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鹗续的,还是有争论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曹雪芹已经写完了整部《红楼梦》,只是还未最后定稿,不然就不存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问题。按一般的常理,曹雪芹不可能写到第八十回后就不写了,然后着手删改,而且还不只增删一次,而是增删五次,并用去十年,在十年间就反反复复地增删前八十回,完全不关心后面部分的写作。以曹雪芹的才情,再加上他对书中人物结局都有了明确的安排,他要完成后面的部分已不难。所以我们有理由判定曹雪芹已经写完了这部书,但后面的书稿是不是流落到民间,然后又由高鹗等人用重金从民间收购,历年杂凑起来,然后经过他们“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加工整理成目前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这也有可能。这一点在程高两人写的序言里就是这样说的。当然胡适不认同,认为程高两人是故意作伪“欺罔后人”的,而确信后四十回是高鹗于1791年至1792年补的。说程高的序言故意作伪来“欺罔后人”没有过硬的铁证可证明,不过是主观猜测而已,而说高鹗于1791年至1792年续后四十回则绝对是不可能的,曹雪芹尚要“披阅十载”,而且还未能完成定稿,高鹗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红楼梦》的三分之一吗?如果是这样高鹗也太了不起了。

至于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的不一致或者后四十回的文笔比不上前八十回的精彩,并不能就说明是不同的人所写,让曹雪芹来写后四十回也可能会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一是前部分已修改而后部分还来不及修改.改与不改自然很不相同;二是也跟曹雪芹写作的心境和背景有关。曹雪芹开始写《红楼梦》时已是家道衰落贫困潦倒之时,在这样一种“举家食粥酒常赊”“一把辛酸泪”的生存状态下写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不可能不受影响。前八十回,回忆的大多是快乐的时光,自然写起来比较轻松心情舒畅灵光凸现,展现给读者的自然是一些精彩别致的文字,而后四十回触动的是家庭的痛处,再加上重病在身,心情忧郁,在这种心境下写作能顺畅吗?能写出灵光一闪的东西来吗?三是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的需要。前八十回重点写贾府的“盛”,后四十回主要表现贾府的“衰”,体现在文字上,前八十回自然写得热闹、轻快、幽默,而后部分就会写得沉闷、悲观、乏味。如刘姥姥这个人物,前面写她很风趣,后来出现时却显得很木讷,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表现主题的需要,因之前刘姥姥是去表演去打点秋风的,那时有贾母这个喜欢热闹的慈善家,又有凤姐等人从中制造气氛,又有那么多美女观众,刘姥姥自然要尽情表演了,而后来,贾家已败落,物是人非,刘姥姥此去已经不是表演打秋风了,而是去执行一个使命,去救巧姐的,此时的刘姥姥能笑得起来风趣得起来吗?

其实,不管真正的作者是谁,不过是个符号而已,不应成为我们对后四十回认同与否的主要依据。《红楼梦》是以整部书而不是半部书流传于世的,不管后四十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后四十回就没有《红楼梦》,后四十回已成为《红楼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这个事实是改变不了的。据说,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在临终前曾写下“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的“忏悔”,这是耐人寻味的。

但不得不承认,《红楼梦》并非是一部“好看”的小说。说它不“好看”是因为它的故事性并不是很强,可以说在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它的故事性是最弱的。过去的“讲古佬”(即以讲故事为职业的人)大多喜欢讲《三国演义》、《水浒传》甚至《西游记》的故事,却很少去讲《红楼梦》,就是因为《红楼梦》故事性并不强,诸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栊翠乞梅”、“晴雯撕扇”、“湘云醉眠芍药”这些比较出名的段子,都不算故事,而是一些很美丽的画面,再加上缺乏悬念,看了第五回就知道那些主要人物的结局了(不少红学家就是根据第五回那十二支曲里透露的主要人物的命运来批评高鹗不懂曹雪芹的),很难引起听众的兴趣,所以《红楼梦》多半是编成一些舞台戏剧来唱的。我想,好在《红楼梦》占有“古典名著”这一品牌,不然的话,曹雪芹要是生在今天,作为一名文学青年,写有这么一部《红楼梦》,在追求故事好看、追求经济效益以及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估计出版都比较困难,一句话,就是因为不“好看”、没故事、市场前景难以把握,除非自费出版。

《红楼梦》不“好看”但“有味”。这是有诗为证的。作者在开篇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也就是提醒读者,你不要以为我作者那么痴呆,乱写这些不好看的小说,可谁能品出其中的味来呢?说明《红楼梦》里面是“有味”的。

那么味在哪呢?

味在书中的细节里,在字里行间,而且不同的人会品出不同的味。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红楼梦》的味,丰富得很。读《红楼梦》就是在读一部百科全书,读一部开启智慧经营人生的活教材。对于这样一部“有味”不“好看”的书,不能泛泛地看,而要细细地品。“品”和“看”是有区别的,“品”有一个不断思索不断回味不断享受的过程,而“看”只在乎一种直接的感观快感。《红楼梦》只有细细地品才能品出好味来。

当然品读红楼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比如索引、比如考证、比如评点,甚至猜谜也可以,《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谜语大全,曹雪芹是编谜语的高手,他把书中的主要人物都编成了谜语让读者去猜,多牛气,可惜的是没人能完全猜中,包括高鹗,害得他吃了红学家们很多砖头。不过,如果都能猜中的话,曹雪芹就不是曹雪芹,《红楼梦》就不是《红楼梦》了——变成了另外一本书:《红楼人生解码》了。

后记

责任编辑方莉老师告诉我,书稿已进行到二校,我在欣慰之余,忽然生出许多感慨。

这是我的一本关于红楼梦与人生的书稿,从1999年开始构思动笔到不断补充修改、正式出版用了整整10年,刚好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的时间,正所谓十年一觉红楼梦,个中艰辛惟自知。

对于红楼梦,很久以前就知道它是一部很牛的书,最初读红楼,就是冲着它的名气而去的。但因为年少,还读不懂红楼,每次试着去读总觉得枯燥无味.常常被“周瑞家的”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弄得人头昏脑胀,怎么也弄不清贾政、贾敬、贾赦、贾珍以及王夫人、邢夫人之间的关系,也搞不清风姐究竟是谁家的媳妇等等,看也看不出个名堂来。倒是那个老男人焦大引起我的兴致。因为鲁迅先生曾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里替焦大打过广告,说什么“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我倒要看看这个焦大是个什么人物,竟然连我们的大众情人美女林妹妹也不爱?

事实上,焦大不过是宁府的一个老仆人,因为不满大总管赖二安排他这副老骨头深夜去送人。便借醉酒当众骂衔。但他的骂功相当了得,骂出来的话每一句都是经典,什么“每日家偷鸡戏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思维敏捷逻辑性强,虽然被人当场填了满嘴的马粪,但他却因一骂而成名。我想,焦大要是生活在今天,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出色的“炒作家”。看看当今的文坛,君不见某所谓的大牌作家,不也是靠骂名人来炒作的吗?比如骂金庸、骂余秋雨,甚至还有人骂老舍、茅盾、巴金、冰心“文笔很差”,每骂一个名人,接着就推出一本新书。可惜焦大不出书,如果他出一本(请枪手代劳也可以)《焦大揭秘宁国府》或者《我为什么不爱林妹妹》之类的揭秘书,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超级畅销书。

应该说,《红楼梦》的故事并不复杂,用张天翼的话说,就是一个宝哥哥爱上了林妹妹,家人不让他娶林妹妹,后来林妹妹死了,宝哥哥出家了。这样的故事既不曲折也不离奇更没有什么悬念,就连冰心小时候都觉得最枯燥,所以引不起年轻读者特别是小读者们的兴致也是不足为奇的。

其实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是一部人生大全,一部处世哲学。它的魅力不在于它的故事,而在于它的细节里,在于字里行间,在于人物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个中的美妙和乐趣来。

对这样的奇书,是不适宜用常规方法来读的。

我的阅读体会是:

一是随心所欲读红楼。红楼梦是不必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的,而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和阅读习惯来读,可以从任何一节读起,可以倒着读.跳跃着读,可以一点点地读,也可以糊里糊涂地读,读到哪里算哪里。

二是各取所需进红楼。红楼有很多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天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阅历、不同的心境以及不同的阅读需要,到不同的楼层去看不同的风景。

那么,红楼究竟有几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有十二层。但我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红楼门外汉,不必到十二层,进一至三层就够了。

第一层:热闹大厅。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对于初进红楼的人来说,看不懂红楼不打紧,就先看看热闹吧。比如听焦大如何醉酒骂衔,看薛蟠如何闹出人命案,看秦可卿的风光葬礼,或者随刘姥姥免费参观一下新开张的大观园各景点,总之哪里热闹就扑向哪里。这是读红的第一个层次——看热闹。

第二层:休闲会所。这是读红的第二个层次。在这里你可以把读红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修身养性之乐,品读一下诗词歌赋,领略一番风花雪月,看黛玉葬花,观宝钗扑蝶,窥湘云醉眠,到栊翠庵观看妙玉的茶艺表演,赴芦雪亭参加美女的联诗派对,忙里偷闲,其乐融融。  第三层:感悟小屋。当你已不满足只看热闹和自娱自乐时,你就可以到红楼第三层“感悟小屋”来,细细品味红楼里的每一个细节,感悟红楼人生意蕴,写写读红心得,对一般的红学爱好者来说,这已是读红的最高层次了。

总之一句话,随心所欲,各取所需,怎么好看怎么舒服怎么读。

真的很感谢团结出版社给予我这本在红楼“感悟小屋”胡思乱想炮制出来的读红心得出版的机会.特别感谢副总编唐得阳先生和本书的责任编辑方莉老师为本书的审稿编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时也要感谢编辑谭笑女士给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家人以及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妻子李小燕为书稿的录入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儿子吴品乐也用他特有的方式给予了支持,现借书稿出版之际一并致谢。

吴月明

2008年10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