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萨特自述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法)让-保尔·萨特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只言片语,1905年6月21日,一个男孩在巴黎诞生。没等睁开眼睛,他就大声啼哭起来,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健康。跟别的孩子不同,他的哭声还具有另一种意义:家门不幸。他的父亲正在病中,拖到他1岁3个月时,饱受发烧和肠炎的煎熬,一命呜呼,撒手归西。40年后,这个孩子开始名扬天下,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和思想家。他叫让-保尔·萨特。而年轻母亲安娜·玛丽则亲昵地唤他为“普卢”,让我们在精彩的文字中体味他的人生、历史……

内容推荐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可能对他推崇备至,而痛恨他的人可能将他骂得狗血淋头。有时不仅是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由于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怖组织“秘密军队”两次往他的住所扔炸弹,欲置之于死地。

本书是从萨特大量的谈话、文章、著作、书信、日记中,撷取那些最能反映萨特本来面目,最能反映其个性、思想、生活的内容,根据主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摘译编排而成,最后将一个有着透明人生的萨特呈现给读者。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如此巨大影响的人物,萨特个人的历史与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目录

前言

一、早年生活

 1.没有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1

 2.我和母亲心心相印/2

 3.书本就是我的乌和鸟窝/4

 4.我是一个小名家/5

 5.上帝之死/6

 6.我占有词语/9

 7.我为什么迷上写作/1O

 8.我的月亮情结/12

 9.尼赞:一个“复活”的同学/13

 10.母亲再婚造成我生活中的破裂/15

 11.我的“偷钱”事件/16

 12.在拉罗舍尔我学会了暴力/18

 13.我的阅读活动——从拉罗舍尔到巴黎/21

 14.我的文学写作——从拉罗舍尔到巴黎/24

 15.我的文学神经官能症/27

 16.我是怎样产生偶然性和自由思想的/29

 17.尼赞:我的“超人”朋友/30

 18.我为文学创作而喜欢上哲学/33

 19.我早年的政治反应/34

 20.我的左翼个人主义是如何形成的/37

 21.我的运气或偶然性/38

 22.回顾我的青年时代/39

二、个性特征和习惯喜好

 1.我看食物:一种象征/44

 2.我对身体的感受是不愉快的/46

 3.我的身体不会放松/47

 4.我想象自己是强有力的大高个/49

 5.我为什么大量使用兴奋剂/51

 6.我的睡眠和梦/52

 7.我是一个多面人——致“图卢兹”/53

 8.我总在背叛自己/55

 9.我是一个同性恋者吗/57

 10.教书前我同金钱的关系/58

 11.教书后我同金钱的关系/60

 12.我有了大笔金钱后同金钱的关系/62

 13.我把时间划分为两块/65

 14.程式化和发展:我的时间是怎样度过的/68

 15.现在:对我有优先地位/71

 16.我很少感受到自己的年龄/74

 17.我不觉得自己老/75

 18.我喜爱音乐/76

 19.旅行:我是喜欢的活动/79

 20.我在美国旅行/82

三、爱情:同女人的关系

 1.童年性体验/85

 2.女人让我意识到自己难看/88

 3.我的早期性活动/91

 4.女人首先是人的问题/94

 5.我喜欢同一个漂亮女人建立关系/96

 6.在性活动中我总是主动的/99

 7.我看波伏瓦/100

 8.给“图卢兹”的情书(一)/103

 9.给“图卢兹”的情书(二)/104

 10.给“图卢兹”的情书(三)/105

 11.给“图卢兹”的情书(四)/107

 12.给“图卢兹”的情书(五)/108

 13.给比安卡的情书/108

 14.给波伏瓦的情书(一)/110

 15.给波伏瓦的情书(二)/112

 16.给波伏瓦的情书(三)/113

 17.给波伏瓦的情书(四)/115

 18.给波伏瓦的情书(五)/115

 19.给波伏瓦的情书(六)/117

 20.给波伏瓦的情书(七)/119

 21.给波伏瓦的情书(八)/121

四、友谊:人际交往

 1.我战前的人际交往/123

 2.我战争期间的人际交往/125

 3.我同他人的关系为什么常常破裂/127

 4.我不喜欢成年男性/128

 5.我不愿意求人,但喜欢人来求/129

 6.我不想扮演被人信任的大师/130

 7.我并不真正理解尼赞/132

 8.尼赞:同死亡的阴影搏斗/135

 9.尼赞为什么害怕死亡/138

 10.尼赞之死/141

 11.我和加缪关系的破裂/144

 12.阿尔贝·加缪之死/146

 13.同贾科米泰和热内的关系/149

 14.请您特赦让·热内——致法国总统的信/151

 15.热内,我喜欢你的书/152

 16.1950年:梅洛一庞蒂和我/152

 17.我和梅洛一庞蒂关系的破裂/156

 18.我和梅洛一庞蒂的友谊:一个永远打开的伤口/158

 19.《现代>编辑部的朋友/162

 20.维克多:毛派分子中我唯一的朋友/162

 21.同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谈话/164

五、词语:文学写作

 1.我更愿意被称作文学家/166

 2.我首先为同时代的人而写作/167

 3.文学是一面批判的镜子/168

 4.写作:人对净化自身的要求/170

 5.天才就是写作/171

 6.我对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不失望/172

 7.我的作品能流传后世吗/175

 8.写作是软弱的象征吗/176

 9.作家的词语城堡/178

 10.写家、作家,本是一家/179

 11.文学作品·读者·风格/181

 12.悬念:一种正当的引诱/183

 13.给小说人物以自由/184

 14.小说的“我”与真实的“我”/185

 15.探究形而上学——我的随笔评论文章/187

 16.诗歌与散文/188

 17.我们提倡境况剧/189

 18.戏剧:一种神话/191

 19.我的戏剧漫谈/192

 20.看戏讨个不自在/195

 21.有意思而无意义:音乐的介入/195

 22.当代作家评论/197

 23.居斯塔夫·福楼拜/202

 24.马拉美:自杀之诗/208

六、人生:经历和体验

 1.我早年的无神论思想/209

 2.不信上帝仍有上帝思想的残余/211

 3.信仰上帝是一种陈旧过时的东西/213

 4.我对认识自己有印象吗?/215

 5.注射麦司卡林:走向成年的危机/217

 6.我被俘在三十五岁生日这一天/218

 7.参加抵抗运动/221

 8.我拒绝了荣誉勋位勋章/223

 9.出名后的“两个”萨特/225

 10.我为什么写自传《词语》/226

 11.面对一个濒临饿死的孩子/228

 12.我为什么拒绝诺贝尔文学奖/230

 13.我看天才和平等/234

 14.我:一个与他人相当的人/235

 15.骄傲:所有人都应该有的品质/236

 16.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237

 17.我所认可的人道主义/239

 18.荒谬人生仍有一个未来/240

 19.“恶心”是显露自身的存在/241

 20.生存是人无法逃离的充实/244

 21.发展和退缩——我怎样看待自己的一生/244

 22.死亡:向着自然回归/247

 23.我希望一本关于我的传记/248

七、自由之路

 1.父亲之死给了我自由/250

 2.从童年开始:我总是自由的/251

 3.一个“孤独者”的自由/255

 4.严肃精神:对自由意识的埋葬/256

 5.何不游戏人生/258

 6.自由和责任/259

 7.抛入世界:我选择了自己的出生/261

 8.选择的荒诞性/262

 9.悲剧:用自由来对抗命运/263

 1O.我们从未比在德国人占领下更自由/264

 11.他人怎样才是地狱/266

 12.自由意识与生活环境/267

 13.从自由选择到境况的力量/268

 14.没有哪种伦理学能为他作出选择/270

 15.谁是懦夫和猪猡/272

 16.真实的存在:从“我是一个犹太人”开始/274

 17.战后我的自由介入行动/275

 18.我人生中的重大选择时刻/278

 19.我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的自由介入/281

 20.1968年5月事件与我的自由行动/283

 21.我的自由观的发展/286

 22.社会主义与自由/288

八、哲学思考

 1.我的哲学之路/292

 2.哲学与语言/294

 3.哲学没有风格/296

 4.哲学与科学/297

 5.当代哲学与戏剧/298

 6.哲学家与政治/299

 7.我的本体论没有变/300

 8.动物、人种和自然问题/301

 9.总体性和自然辩证法(一)/302

 10.总体性和自然辩证法(二)/304

 11.匮乏问题/307

 12.意识与精神实在/309

 13.生活体验:只可理解而无法认识/310

 14.“我”与世界同在/312

 15.我为什么写《辩证理性批判》/312

 16.《辩证理性批判》与马克思主义/314

 17.总体化——《辩证理性批判》第二卷/315

 18.人的意识与上帝/318

 19.当代伦理学:既必要又不可能/320

 20.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致加罗蒂/321

 21.我不是毛主义哲学家/324

 22.克尔凯郭尔:单个的普遍存在/325

 23.我看弗洛伊德/328

九、社会政治活动

 1.战争改变了我的政治观/332

 2.我为什么没有参加共产党/334

 3.抵抗运动:不是精英的精樱/337

 4.战后同共产党的关系/338

 5.我看作家介入政治/340

 6.犹太人问题/342

 7.关于酷刑拷打的思考/343

 8.战后法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347

 9.那活着的野兽是我们自己/351

 10.两代人的暴力/353

 11.作家应如何对待暴力/355

 12.我们争取什么样的和平/355

 13.战争与恐惧/357

 14.对待“变味革命”的态度/358

 15.政治与道德/359

 16.特泽德克测验/362

 17.法国大学文化体系及其革命/364

 18.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法国五月运动/366

 19.知识分子的角色:我的矛盾/369

 20.作家是知识分子吗/370

 21.超越古典知识分子/372

试读章节

1.没有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

没有父亲,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事情。我认为,一个小孩在职业、财产等许多问题上,总是特别受父亲的影响。而所有这些又是这个父亲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然后在他的孩子身上留下印记,就像是这孩子的命运一样。而这一切我都没有。没有人对我指手画脚,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有一种自由的感受。所以说,我并不因为没有父亲而感到遗憾。对我来说,父亲只不过是挂在母亲房间里的一张照片而已。

当教师主要是我的家庭为我作出的决定。那一年我10岁,到了该为我确定职业的时候了。正如你所知,我没有父亲。因为我的外祖父是教师,所以我也应该当教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我就朝着通过教师资格会试的路子走。后来,在准备考试期间,我改变了主意。我不准备考文学专业,而改为哲学专业。后来我考上了巴黎高师。对此我并不感到遗憾。我们这一代人,即1920到1925年的年轻人,他们要么是社会党人,要么是共产党,后者人很少。他们都循规蹈矩地参加考试,从不对此产生怀疑。那时世界完全不一样。

我那时不怎么安分守己。可以说我是一个怀疑论者,但我只是从个人的角度怀疑,而不是在政治或社会问题方面有什么怀疑。我接受的是一个作家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我在象牙塔中长大。这一切都来自我的外祖父。直到1920年,我身上都充满了这种东西。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是在安逸舒适中长大的。这是外祖父抚养我的时候,直到十一二岁。后来我母亲再婚,我和继父的关系不太好。一方面,他并不真正想当我的父亲,因此他不像一个父亲那样来支配我。另一方面,他在我面前又是高高在上的。此外,由于他从事的工作,我也很不喜欢他。他在拉罗舍尔的一个工厂当厂长,整个工厂生产车辆和船舶。这一生活环境让我发现了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少年时代对我是很有好处的。

我活着,是因为我诞生了。我诞生,是因为我的父母孕育了我。我自己并没有要求诞生。但一旦我诞生了,活着,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追求尽可能好的结果,并尝试着给一开始就被扭曲的自由以正确的方向——这是每一个人都希望去做的。我说自由被扭曲了,是因为父母在孕育我们的时候,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他们设想我们将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职业,等等。我们的自由被扭曲,也受教育的影响,受新闻每天提供的信息影响。

我对写作有过一种神经官能症。实际上,这是我那好心的外祖父给了我这个。他给我讲述说,作家就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孤独者。因此,在我的想象中,未来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文学事业,而这个文学事业,包括我的作品,在我死后会永恒地存在下去。只是后来很晚的时候,我开始从事政治活动,这个观点才有所改变。

一天,有人问我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如果再来一次,是否会照原样重复这样的生活。

假若所有的条件都跟原先一样,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我晚生50年,显然,我的生活会是另一种情况。但我出生在1905年,而我的家庭已经把我的未来设想成一个大作家什么的。总之,我对自己的生活是满意的。

——《同雅克·桑塞尔的谈话》

2.我和母亲心心相印

大战开始的那两年大概是我童年最幸福的时期。母亲仿佛是我同岁的人,我们形影不离。她把我称作她的侍从,她的小男人;我向她诉说一切。甚至比通常要说得更多,我那停下来的写作变成喋喋不休的话语从口中流淌出来:我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这些安娜一玛丽都同样清楚:房子、树、人们。我感到一种与她共享一切的快乐,我变成能量转换器:世界通过我而变成语言。

开始时头脑里好像有个不知姓名的人在聊天:“我在散步,我坐着,我喝一杯水,我吃糖块。”我大声重复着这些无休止的话:“妈妈,我在散步,我喝一杯水,我坐着。”我觉得自己有两个声音:一个根本不属于我,不服从我的意志,却向另一个声音传达它的话。我断定自己有两重人格。这些并不严重的困扰一直持续到夏天:它们弄得我精疲力竭,我厌烦透了,最后感到害怕。我对母亲说:“我脑子里有什么在说话。”幸好她并没有为此担心。

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幸福,也没有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我们有自己的神话,自己的说话习惯,自己常开的玩笑。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我每说十句话,就有一句是以这些词语来结束的:“但这没什么。”说这话时我带有一种嘲讽的屈从口气。例如我说:“这是一条大白狗。不,它不全是白的,带点灰色,但这没什么。”

我们习惯于用史诗般的语调来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常用第三人称复数来讲述自己。我们在等公共汽车,但它开过时没有停下来;我们中的一个喊起来:“他们气得跺脚大骂。”于是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在外人面前,我们心有默契,一个眼神就能彼此沟通。在商店或茶馆,服务小姐显得滑稽可笑。我们离开后母亲对我说:“我不能看你,我怕忍不住当着她的面笑出声来。”而我为自己的力量感到骄傲:没有多少孩子能让母亲为他的一瞥就爆发出笑声的。

我们都很害羞,有点神经质:一天,在塞纳河畔,我发现了十二本《布法洛·比尔》,是我正想要的;母亲正准备掏钱买下这些书,一个男人走了过来,他脸色煞白,身体肥胖,眼珠很黑,小胡子梳得十分光亮,头戴一顶扁平草帽,一副时髦青年的样子。他两眼直直地盯着我母亲,口中却对我说:“你被宠坏了,孩子,你被宠坏了!”

他接连不断地重复这句话。开始我只是感到受了冒犯:人们通常不会这么快就以“你”来称呼我的。但接着我就捕捉到他那疯狂的目光,安娜一玛丽和我马上像一个单身小姑娘那样感到害怕并往后退。这人有些不知所措,就溜走了。我可以忘掉千百张脸,而这张煞白的面孔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P1-3

序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萨特谈论自己的书。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的作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可能对他推崇备至,而痛恨他的人可能将他骂得狗血淋头。有时不仅是骂,在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由于他支持阿尔及利亚人的民族解放运动,恐怖组织“秘密军队”两次往他的住所扔炸弹,欲置之于死地。

实际上,无论是那些视萨特为恶魔的人,还是那些将萨特当成先知膜拜的人,对萨特的思想和活动并没有多少了解。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在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中,萨特大概是被人们引述最多而了解最少的人。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萨特平时很少谈论自己。他唯一的一本自传作品《词语》也只写到他十二岁母亲再婚之前,而且里面主要不是叙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更多的是阐释一种对人生的反思和体悟。他很少谈论和分析自己的原因是,他的志向是向世人揭示这个世界的真理或真相,而作为揭示者的个人,是有名还是无名,是这样还是那样,都是无所谓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不习惯向不熟悉的人们谈论自己的私人生活,即使这些人是他的崇拜者,或者将他看成可信任的导师。

但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深入了解萨特的思想和生活,哪怕是那些属于他个人隐私的东西。因为他是一个作家,又是一个世界思想文化名人,他不可能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将自己的方方面面呈现在大众面前。他有难以计数的各种各样的谈话和访谈录,有日记、书信,当然,还有大量的作品。这里面不可能不涉及他个人的思想和生活。

而且看来似乎奇怪的是,虽然面对那些单个的陌生人,萨特不愿意袒露心胸,他面对媒体记者时,往往是直言不讳,不怕谈自己的事情,因为他认为自己这时实际上是说给社会大众听的,他愿意人们了解他。

在日记里,在与亲近的人交谈或给他们写信时,他更愿意深入剖析自己,毫不掩饰。七十岁时,他曾多次表示,死后他给波伏瓦以及其他女友的信(实际上是情书)是可以发表的。这些书信涉及萨特的隐私,但他没有像许多社会名流那样,在功成名就之时,竭力掩盖这些东西,想方设法把自己包装起来,给公众一副崇高、伟大、道貌岸然的假象。

萨特不这样,他愿意尽可能地给公众一个透明的形象,因此他觉得自己的书信有发表的价值。萨特在《七十岁自画像》中特别谈到“透明”问题。他认为任何时候都应该用透明性来代替秘密。人们相互间把身体交给对方,通过目光,通过接触——这是在广义上说的,而不仅仅是指性关系;但人们却相互掩盖着自己的思想。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有这种秘密状态或秘密性。由于来源于一种不信任、无知和恐惧的矜持心理,人们不愿意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而萨特想做到尽可能透明。他认为自己身上那些阴暗的地方对自己和对他人都是阴暗的,因此只有在对他人做到襟怀坦白时才能为自己照亮这个阴暗的区域。

本书就是从萨特大量的谈话、文章、著作、书信、日记中,撷取那些最能反映萨特本来面目,最能反映其个性、思想、生活的内容,根据主题,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摘译编排而成,最后将一个有着透明人生的萨特呈现给读者。作为一个对世界有着如此巨大影响的人物,萨特个人的历史与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我们在了解萨特的过程中,也就加深了对人类、对我们自身的了解。这是我们翻译这本书的意义之所在。

萨特逝世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我们说,萨特不仅属于二十世纪,他也属于二十一世纪,这个论断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他的许多思想、看法、态度、立场,对于我们思考本世纪面临的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仍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萨特以其一生对世界对真理作了孜孜不倦地探求,仅以此书作为对这位大思想者的纪念。

黄忠晶、黄巍  于无锡静泊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