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浅显的经济学小书是为普通大众创作的,它对我们日常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进行了真知灼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在轻松活泼的叙述语调中,你可以感知到那种深邃、精致的经济学分析。它能开启你的明智思考,拨开被假象蒙蔽的幻觉。
本书以一种幽默活泼的写作风格叙述了不为你所知的另一个日常经济学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买房子还是买股票(你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美)史蒂文·兰兹伯格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浅显的经济学小书是为普通大众创作的,它对我们日常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进行了真知灼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在轻松活泼的叙述语调中,你可以感知到那种深邃、精致的经济学分析。它能开启你的明智思考,拨开被假象蒙蔽的幻觉。 本书以一种幽默活泼的写作风格叙述了不为你所知的另一个日常经济学世界…… 内容推荐 面对高企的房价和扑朔迷离的股市,你决定买房子是买股票?你开车时系上安全带,就更加安全了吗?为什么说税收不见得是个好东西呢?我们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文盲?为什么电影院里的爆米花卖得更贵一些呢?这些日常中的经济学常识你认真思考过吗? 在著名经济学家兰兹伯格的眼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琐事无不与经济常识有关。在这本书中,他不谈经济学大道理,只是以日常经济学的视角讨论那些与我们平常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琐事。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深沉思索,也可以激辩挞伐,但你会发现你能够拨开迷雾,擦亮被假象遮蔽的眼睛了,你会感慨——原来生活还能是这样! 在你阅读了本书之后,你还想在该买房子的时候去买股票吗?你应该不应该让周围的环境清洁一点呢?你还要到电影院外面买爆米花吗?你会发现,这时你已经戴上了一幅能透视这个平常世界的魔幻眼镜,你对日常经济生活的理性和感悟也突然被延伸到了另一个世界…… 目录 专家推荐 如果你想知道经济学家怎样思考 引言 第一部分 生活的真谛 第一章 激励的力量:害人的安全带? 第二章 理性的迷局:滚石乐团演唱会的入场券为何抢手? 第三章 事实还是推论:如何付账,看哪一部电影,你决定了吗? 第四章 无差异原则:谁在乎空气干不干净? 第五章 生活中的电脑游戏:学学都有些什么吧! 第二部分 好东西与坏东西 第六章 辨别是非:民主的陷阱 第七章 税收是个坏东西:效率的逻辑 第八章 价格是个好东西:斯密vs.达尔文 第九章 法庭上的经济学:药品和糖果,火车和火花 第三部分 如何读新闻 第十章 毒品战该支持谁:《大西洋月刊》错在哪? 第十一章 赤字的迷思 第十二章 声音与愤怒:言论版的欺骗话语 第十三章 统计数据如何“撒谎”:失业对你有好处吗? 第十四章 政策的缺陷:我们是不是需要更多的文盲? 第十五章 一点小小的建议:两党合作的终结 第四部分 市场如何运转 第十六章 为什么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一些?为什么显而易见的答案是错误的? 第十七章 求爱还是图谋:双方达成的游戏规则 第十八章 被诅咒的赢家和郁闷的输家:为什么生活充满了失望? 第十九章 对利率的看法:摇椅上的预测 第二十章 随机漫步与股票价格:股票投资的第一步 第二十一章 爱荷华州的“汽车作物” 第五部分 科学的陷阱 第二十二章 爱因斯坦可信吗:科学方法的经济学 第二十三章 改良版的新式足球:经济学家是如何犯错误的? 第六部分 信仰的陷阱 第二十四章 我为什么不是一位环保主义者:经济学vs.生态“宗教” 试读章节 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让我们来看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作为一个普遍的原理,几乎所有人都认同“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种说法。然而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仅认同,而且能自始至终认真地思考这种说法。 我还记得在20世纪70年代末,排队等上半个小时才能以联邦管制的价格买到一桶汽油。事实上,经济学家都认为,允许价格自由上涨的话,汽油的需求量就会减少。虽然很多非经济专业的人士另有看法,但事实证明,经济学家是正确的:政府后来取消了管制,排队购买汽油的人群不见了。经济学家对激励的力量坚信不疑,他们也用这一原理解释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1965年,拉菲尔?南德出版了《任何速度都不安全》(Unsafe at Any Speed)一书。书中呼吁人们对汽车设计予以关注。南德认为这些设计让人们驾车的危险超出了必须承担的界线。联邦政府很快就做出了响应,出台了一系列汽车安全法规,要求汽车配备安全带、软垫仪表盘、折叠式方向盘柱、双回路制动系统以及钢化挡风玻璃。 在政府对汽车的安全监管发挥实效之前,经济学家都应预料到这样做的一个后果——车祸数量增加了。潜在的死亡威胁会激励司机谨慎驾驶。当然,一个系着安全带、配有软垫仪表盘的司机发生事故丧生的概率肯定会小一些。但正是因为这样,司机开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小心了。结果车祸越来越多。 这和预测排队购买汽油的队伍会消失是一个道理:汽油价格处于低位的时候,人们就会购买更多的汽油;事故代价不大的时候,人们就越发不在意它的发生。 事故,不同于汽油,它绝不是人们可以选购的商品。但由于人们既想要速度,同时又很难做到不莽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事故和汽油都成了商品。“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选择更快或者更鲁莽地开车等同于选择了更多的事故,至少从概率上讲是这样的。 下面,我们要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政府的安全管制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到底有多少事故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安全管制引发的呢?我们把问题讲得更清楚些:政府管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减少车祸来有效地降低司机的死亡率。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管制却间接怂恿了莽撞的驾驶行为,反而增加了司机的死亡率。这两种影响哪一种更大一些呢?管制的实际作用是减少还是增加了司机的死亡率呢? 这个问题光靠逻辑推理是回答不了的。我们必须来看看一些实际的数字。20世纪70年代中期,芝加哥大学的山姆?派兹曼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两种影响几乎是对等的,可以相互抵消。事故增多了,每次事故司机死亡率降低了,但是死亡率总体却仍维持不变。另外出现了一种值得玩味的副效应——行人的死亡率增大了,他们没有从软垫仪表盘那里得到任何好处。 当和那些非经济专业人士谈起派兹曼的调查结果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认为有了更安全的汽车装备,司机不可能变得麻痹大意的。由于经济学家已经认同“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这一原理,所以他们不难理解派兹曼的调查结果。 如果你也不相信“汽车配置越安全,司机开车越鲁莽”的话,可以这样想:当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危险的时候,司机就越发变得小心起来。当然这不过是一个意思的另一种说法,但不知为何,这反而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如果你的汽车不安装安全带的话,你难道开车不是更谨慎一些了吗?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阿尔曼?阿尔钦对这种观察进行了彻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降低车祸发生率的办法:在每辆汽车的方向盘正对司机心脏的位置装一支长矛。阿尔钦坚信这样做一定有助于减少车祸。如果车上装有软垫仪表盘,多冒点险也没什么的。鲁莽开车有失有得。速度快起来的时候,旅途常常因此变得妙趣横生。“鲁莽”有多种含义:一是指穿过危险的场所;二指心不在焉,也指突然将注意力从关注路况转移到挑选一盘磁带上。以上这几种举动都可能给你的旅途平添许多乐趣。哪怕会增加一点点驾驶的危险性,也都是值得的。 有时人们会认为,没有任何事情——至少我刚才提到的这些举动——值得冒生命的危险。经济学家发现这是无效的反对,因为不管是反对者本人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不相信这种说法。人们每天都在为了些蝇头小利冒着生命危险。驾车到药店、买报纸都可能会发生危险,除非足不出户。但是人们还是会开车去买报纸。为了小快乐是否值得冒险呢?这个问题没必要问,因为答案很显然是肯定的。该问的问题是:小快乐值得我们冒多大的风险?明智的回答是:“在开车过程中,如果死亡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的话,我愿意开个小差儿挑盘磁带听听。但是如果死亡概率是千分之一的话,我就不会这样做了。”这就是为什么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开车时速为25迈而不是70迈的时候挑选磁带。 派兹曼的调查显示司机的周边环境对驾驶行为本身有很大的影响,一些司机因此就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司机。随处可见的“车上有小孩”的标志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标志告诉其他司机开车时一定要遵守规矩。但是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羞辱,好像是说他们开车已经不规矩了似的。经济学家对那些司机的感受并不同情,因为他们知道没有司机会全神贯注地驾车。(难道你每次去百货店之前,都会请人安装新的刹车系统吗?)另外他们也非常清楚,大部分司机的警惕性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所有的司机都不愿意对其他车主造成伤害。尤其是他人的车上还有小孩的时候,更是如此。当看到“车上有小孩”的牌子的时候,司机们会更小心地开车,他们也希望能有这么块标志给自己提个醒。 P3-5 序言 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著名财经报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文·兰兹伯格的文章,这些文章自然比较严肃。殊不知,兰兹伯格教授还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遐思发掘经济学的道理,写给非专业的读者甚至小朋友看。中信出版社先前出版的《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和《性越多越安全》,就是他这种小品的代表作,现在中信出版社又将他的《买房子还是买股票:你不可不知的经济学常识》呈现在我们面前。 与我们已经熟悉的的前两本书不同,《买房子还是买股票》这本书还给我们展示了经济学家特有的思考方式。例如,面对“节能汽车会降低石油消耗吗?”的问题,人们多半会回答说,“节能汽车当然会降低石油的消耗”。可是本书给出的答案却是“不一定”。事实上,因为石油价格疯涨,人们呼唤节能汽车,以便降低对于石油的需求。但是经济学家会马上想到节能汽车出现以后的新问题,那就是因为节能型汽车会降低驾驶成本,一方面原来开车的人骑个自行车也可以办好的事,现在也愿意开车去办,另一方面有一些原来不买车不开车的人,现在也会买车开车。总之,由于节能汽车出现,人们出门会更愿意选择汽车代步,从而很难说节能汽车的出现就能够降低人们对石油的需求。 兰兹伯格在导言中就清楚表明,他的这本书要以“杂谈的形式”向读者展示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上述“节能汽车会降低油耗吗?不一定。”这种“问题——解决办法——可能的后果”这样三段式的思想路径,就是经济学家典型的思维方式。作者“希望清楚细致地呈现主流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哪怕他也知道,他展示的“有些细节值得商榷,有些经济学家对我书中的观点持不同看法”。 大家知道,“经济学模型”是当代主流经济学最时髦也是最基本的概念。兰兹伯格对于所谓经济学模型,有独特的解说。” 兰兹伯格原来是一位数学家。他说,“现在的我对经济学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首先,经济学是用真正的好奇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发现奥秘无处不在。许多时候,这些奥秘似乎根本无从破解,所以经济学家尝试把问题放在虚拟的世界中试着解决。这个虚拟的世界是我们自己的创造,称之为模型。例如,如果想弄明白为什么橘子汽水的价格高于汽油,我们首先假设世界上能买到的东西只有汽水和汽油。这就是最简单的一个模型。事实上,模型就是假设,假设就是模型。 科学研究需要假设,需要从真实世界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假设的检验标准不是看它真实与否,而是看从它出发的推论质量的高低。”物理学家假设在真空的环境中考察落体运动,经济学家何尝不是这样?“模型”是典型的经济学假设。模型之高下,就看能否推论出深刻的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来,而不在乎模型是否“符合实际”。 如此说来,经济学似乎只关心自身逻辑完美。其实不然。我们都读过“龟兔赛跑”的寓言,也都很欣赏这则寓言。事实上,如果有一门人生哲理学的话,“龟兔赛跑”就是一个精彩的人生哲理学模型。寓言不求真实性,也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乌龟从未与兔子真正赛跑过。但是“龟兔赛跑”的寓言却是人类文明史上重彩的一笔。如果我们清楚兔子从来不与乌龟赛跑,却仍然欣赏“龟兔赛跑”的寓言,我们怎么能够责怪经济学家对他们的寓言即经济学模型情有独钟呢? 当然,这本书也有其他许多的精彩讨论。例如,在康拉德的小说《台风》中,许多水手把金币藏在船上保险箱个人的盒子里,因为遇到暴风雨盒子破裂,金币混杂在一起,完全分不清哪些是谁的了。每个水手都清楚自己有多少金币,但无人知道别人有多少枚金币。这时候,船长怎样把金币都准确无误地返还给每一名水手呢? 问题看上去很棘手,却有非常简单的解决办法:让每一名水手写下自己的金币数,然后把他们写下的数目累加起来,并且预先告诉他们,如果累加的结果正好是眼前金币的数目,就按照每个人所写的数目,把金币发还给他们,如果与眼前的金币总数不一致的话,就把所有的金币扔进大海。面对这样的金币返还“政策”,每个人都有如实申报的压力,因为只有如实申报,才有收回自己金币的可能。这是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的一个深入浅出的范例。 王则柯 2008年5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与我们所熟悉的《性越多越安全》、《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这两本书不同,《买房子还是买股票》这本书以‘杂谈’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经济学家特有的思考方式。” ——王则柯 “这本浅显的经济学小书是为普通大众创作的,它对我们日常经济学的核心原则进行了真知灼见的分析、提炼和升华。在轻松活泼的叙述语调中,你可以感知到那种深邃、精致的经济学分析。它能开启你的明智思考,拨开被假象蒙蔽的幻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 “……本书以一种幽默活泼的写作风格叙述了不为你所知的另一个日常经济学世界……兰兹伯格是独特的,他对日常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与感知也是机智、灵活的。” ——《财富》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