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任大川编著的《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次序及私欲》内容介绍:人活着,为己还是为他?这历来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每天都要遇到这个问题,不停地处理这个问题。人们通常都凭着自己的习惯来判断行事,没有多大的障碍。人各有秉性,生活条件和环境也各有不同,即便是对同一件事,也各有看法,态度和行为千差万别,而社会也没有因为这种千差万别而产生混乱,走向崩溃。所以,提出以上问题显得多余。
由任大川编著的《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次序及私欲》围绕着中国道德论的核心问题“为己还是为他”,采用纵横比较和跨学科的方式,从经济利益(私欲)、社会秩序、精神支柱这三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以及日本社会的道德理论产生和发展、现状和将来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并着力描绘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图画。
引言
第一章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恶与善
一、《论语》中的恶善标准:从君子而不就小人
1.人的本性
2.孔子的精神创造
3.大同世界思想的诞生
4.传统道德体系与思维方式
5.君子和小人
6.主观为他人,客观为自己
7.自我牺牲
8.阿Q精神
二、《论语》的应用及其问题:发展经济需要小人
1.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2.台湾学者对儒教的解读
3.大陆学者对《论语》的解读
第二章 西方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德的比较
一、乌托邦思想:建立无私的美好社会
1.西方的传统道德
2.中西方人文主义
3.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比较
4.乌托邦与大同世界的关系
二、资本主义精神:为了上帝而劳动赚钱
1.传统的劳动观
2.宗教改革与资本主义精神
3.中西方的隔阂
第三章 西方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德的比较
一、康德的理性思维代替上帝:君子论(1)
二、追求自我的正当性:小人论(1)
1.尼采的个人竞争生存
2.中国历史上的个人追求
三、功利主义的发生:从君子到小人
1.西方的个人主义
2.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君子论(2)
3.道德论的起源和发展:从本性到理性
4.亚当·斯密的情感道德:既君子又小人
5.功利主义:小人论(2)
6.功利主义与经济发展
四、世界经济的“宇宙大爆炸”:争当“小人国”的世界经济史
1.现代西方道德
2.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
3.带头富起来的英国
4.个人主义行为在英国的发生
5.道德与私有制
第四章 沉浮于历史长河中的中国传统道德
一、中国传统道德的断裂与继承:永恒的道义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洋为中用的尝试
1.“打倒孔家店”
2.难以倒下的孔家店
3.“打倒孔家店”的失败
三、共产党革命与传统道德:红旗下高扬的灵魂
1.为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义务论
2.为推进人民事业的君子论
3.继续革命理论
4.义务论在中国的失败
四、对当今中国价值观的观察:君子之魂与小人之躯的苦斗
1.霍夫斯塔德的关于个人主义倾向的排序
2.雷丁的关于海外华人的价值观的研究
3.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
第五章 中国传统道德与社会秩序
一、家庭生活中的传统道德:对祖先意志的服从
二、统一天下的原理:效法圣人
三、中西方的社会组织原理:“非理性”及其社会效果
1.国家和天下
2.国家的起源
3.近代国家形成的原动力
4.立足于个人主义的社会组织原理
5.“非理性”与经济发展
四、法治社会的核心:保护私人所有
五、中国传统道德与世界和平:西方人的忧虑
第六章 中国儒教在日本
一、日本的“孝”与中国的“孝”
二、神道: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
1.日本古代传统价值观
2.神道所隐含的精神世界
3.儒教的引进
4.武士道精神
三、儒教在日本的发展
1.儒教的日本化
2.儒教与政权维持
3.儒教与神道复兴
4.日本对儒教的读解
5.中国与日本在解读儒教上的差异
四、借“虎皮”
1.大日本帝国和教育勒语
2.侵华战争和儒教的片面借用
3.日本对儒教的批判
五、实用性的集体主义
第七章
生物本能行为与道德:为了古老血缘而生存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二、利他行为的普遍性
1.动物界的利己与利他
2.来自于情绪化、习惯化的利他行为
3.利他行为的社会目的
三、为了利他而利己
1.为了遗传的生物个体
2.为了遗传的个体行为
第八章 人类的精神创造与道德:为了灵魂永生的信仰
一、人类进化与精神的发生
1.精神发生的生物基础
2.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3.人类生活认识能力的进化
4.精神创造
二、中国的精神创造
三、西方的精神创造
四、西方精神创造的影响
第九章 关于道德重建的一些思考
一、儒教与道教的平衡:传统的轮回圈
1.中国的利己主义
2.道教的社会影响力
3.道教所起的平衡作用
4.儒教和道教的一体化
二、向西方理性论的挑战:大自然造就
的非理性作用
三、值得思考的一些问题:当道德成为一种工具
1.中西方的撞击
2.借鉴与思考
3.道德与规矩
4.价值观多元化的必要性
5.结论
第十章 道德与富国
一、幸福与财富
二、跟着感觉走
三、爱国·爱民
四、中国的软实力
五、强化法律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